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95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5:18:00 | 只看该作者
色非包裹态--------沁切断

0.jpg (134.43 KB, 下载次数: 3)

jpg

jpg

01.jpg (116.54 KB, 下载次数: 3)

jpg

jpg

03.jpg (111.78 KB, 下载次数: 2)

jpg

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52#
发表于 2010-10-2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这几张图片很典型:沁色虽自然,但色沁被切断,说明是先沁后工,老料新作。旧式砣具工痕历历在目,的确很有迷惑性。
953#
发表于 2010-10-3 18:59:00 | 只看该作者
多看多领会,每次都有新收莸.
954#
发表于 2010-10-3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95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e5964222445a61fed4ae96b24c5f7c59.mp3
956#
发表于 2010-10-7 15:37: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原文)9.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红山文化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称skeleton crystal 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称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如由裂向两侧有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软,由于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次:“次”,即次生。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涵义。广义的次生,指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的统称,包括裂、孔、坑、缩等物理变化和次生物、沁色、灰浆等化学变化。狭义的次生,特指次生物。红山古玉数千年埋于地下,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加上地层压力、温度、氧化等因素影响,会和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发生反应,从而在玉体表面二次生成一些物质。这些二次生成的物质,我们叫它“次生物”。 矿物学中的“次生矿物”的解释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游离硅酸,氧化物;次生铝硅酸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 次生矿物中的简单盐类属水溶性盐易被淋失,一般土壤中含量较少,多存在盐渍土中,而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粘粒,故一般称之为次生粘粒矿物。次生粘粒矿物具有活动的晶格,强的吸收能力,能吸收水分而膨胀,具有明显的胶体性质。古玉上的“次生物”多属于次生粘粒矿物,但也有例外,如次生结晶的“透闪石晶”(白色)、“阳起石晶”(黑色)是通过“毛细管作用”部分玉石成分析出玉表二次生成的斑晶,并非新矿物。 有“缩”必有“留”,古玉次生物的形成与水溶减缩在成因上密切相关。由于水溶减缩,玉中杂质析出生成次生物,而“残留”在玉表。根据次生物残留成分不同分为原(同)质残留、异质残留(一种肥油状物质,简称“肥”)、硬质残留。单个同质残留呈岛状、蒙古包状,整体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同质残留硬度略大于母体。硬质残留多呈长条状、针状,硬度大于同质残留。异质残留“肥”的硬度小于母体。次生物根据生长机理不同还分为结晶次生物、生长次生物。 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态质变生成的次生物形态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不同玉质,形态特征不同,因此观察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成分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因其组成成份不同,其次生物的解理态也是不同的。真品红山古玉的次生物的种类、形态和分布规律必然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常常出现在土在下方水溶缩减部位,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 矿物学上的“解理”是晶体内部在连接力弱的地方,受外力作用(如敲打、挤压等)出现的断面。我们讲的古玉“解理态”概念略有引申,是指红山古玉在千万年埋藏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对应母材质反映出的一种深入肌理的内质质变所产生的自然态表象。 骸晶skeleton crystal 是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是玉中杂质在水溶减缩渐变过程中析出的次生结晶体。 “次”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由于埋藏环境,特别是坑口类型的不同,有的红山古玉“次”的特征明显,有的红山古玉“次”的特征不明显。沙坑的次生物比较少,古玉表象显得比较“干净”。 硬质残留次生物(如骸晶)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观察次生物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自然态的古玉开裂,为开裂边有解理态撕裂状残痕(需放大观察),痕纹非直线,呈“之”字形,裂纹口边有溢出状物质,经人工盘摸或气候因素影响,部分裂会愈合。仿品的裂较刚硬并呈向下或斜下走向,而真品的裂较柔韧,走向飘忽不定,有时有种“漂移”感(就像海岛与陆地之间有狭长的海峡隔开)(见图)。 图示:裂开的漂移感 撕裂型也叫横向剪切型,在剪应力作用下,裂纹面上下错开,裂纹沿原来的方向向前扩展,称撕裂型裂纹。高古玉在土下墓中长时间受地引力,温差,游离氧,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使原本较弱的晶格化学键发生“裂变”而产生绺裂纹,在土下产生的绺裂纹绝大多数携带碱性离子而生色相,时而展现出晶格内的弯曲形成色带或色丝。这是高古玉的一道特有现象!古玉上的裂痕多是经历极缓慢的压力和侵蚀才形成的,因此常常是玉的表面在中间有裂,而裂纹两头不到。或是从边上看似乎裂得挺大,却走不到头,不完全裂开。裂纹在玉表有缝隙(开放性裂口)处也会因受自然的侵蚀而塌陷。这些现象极难以靠人工制作出来。 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随形包裹态隐形开裂、浅表多层错位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自然态浅层开裂的边缘整齐清晰,状如“苍蝇翅”,较少破边。而老料仿品的浅层开裂边缘开口或者不连续、不呈包裹态,或者不清晰、多破边、被人为切断,不形成“苍蝇翅”结构。这些开裂的表象总是符合其成因,例如开裂向两侧出现的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融合物溢出呈长合态,就像手术以后愈合的伤口一样。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形成机理是:玉器在土中下端因水溶蚀作用而变松软,当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出土后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
957#
发表于 2010-10-7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

任南老师倾注毕生精力总结出的“十二字”,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充满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我们学习“十二字”不能走马看花,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把握要点;上下连贯,环环相扣,找出逻辑关系和思想脉络。试举一例——“缩” (原文)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试分解: 减缩的成因——水溶蚀导致减缩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次生现象——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硬质残留形态特征——解理态,如:骸晶 原质残留形态特征——多呈岛状 减缩发生的部位——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如土中朝下端; ——水融严重部位:如绺裂处、玉器单薄处、玉器边缘和孔洞沁门处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辨伪特征——减缩部位必发生对应色与质变, ——色与质变严重的部位还会出现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其成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扰动质变所致——质变的方向性为由内而外) ——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 ——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 ——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显微镜下尤为明显) ——仿品表面减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小结:减缩对应——色质变 ——次生物(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出灰区(生坑态) ——沁门 ——埋藏方位——“地”部
958#
发表于 2010-10-7 15:39: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

任南老师的“十二字”,字与字之间环环相扣,存在严密的逻辑性、微妙的关联性,充满奥妙玄机,是一个完善的鉴定体系,只要我们真正吃透“十二字”,得心应手地运用好,那么,真品红山古玉便能够“过五关斩六将”,顺利通过“十二字”检验而得以颖脱而出,仿品则原形毕露,不可能蒙混过关。比如,前面四字:净、熟、肥、透,就是一组关系极为密不可分,存在渐进、递进变化的高古玉自然态特征。 1. (原文)净: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內质有胶冻感,犹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有了包裹态浆壳的保护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品红山玉多表现为虽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都呈现脏、烂、模糊之感。 试解:从外部包浆入手观察古玉,符合常理。净是真品古玉从外观上给我们的第一视觉印象。无论是生坑态的原始老土浮浆壳,还是经过清理、盘摸,老土浮浆壳去掉以后,古玉自身分泌出的固化包裹浆壳,给人的视觉效果都有一种胶冻感,犹如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致密而半透明,呈紧裹状态。产生这种“净”感的原因:一是原始浆壳的“风干白菜效应”,保护了古玉内质免受进一步的风化侵蚀;二是内源物质(泌浆)的凝晶效应;三是内源物质与外源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质变形成次生物凝晶。本节中关于浆层厚度与阴阳方位的内容,建议移到第十一字“浆”中讨论。
959#
发表于 2010-10-7 15:40: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

以下是引用大巫头01在2010-8-7 7:17:00的发言: 用心参悟!! 真实自然态绝非固定形式一层不变。小提问:如无出现明显的解理,不见凸不见岛,怎么看,还算不算缩?第一要素点是什么?总体概括为如何? (别见怪,多提问勤思索善于总结理论,定会有帮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7:22:28编辑过]
多谢大巫头版主的考题。试解:减缩的第一要素是质变。减缩的机理是由于水溶蚀作用,内源物质析出量大于外源物质充填量,既然存在内外源物质的长期相互作用,玉体必然发生成分、结构的改变(玉体疏松变软,晶格失水收缩,沁因玉软乘虚而入),即发生质变,而产生熟透感。所以禅师说“玉熟必缩”。因此即便没有出现明显的解理,不见凸不见岛,只要玉有局部或整体的质变,就可能出现缩,只是缩的部位要与质变部位相对应。
960#
发表于 2010-10-7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

任南老师关于“神韵”的表述,有三层内涵: 1.神韵是虔诚的远古制玉者神、图腾和畏的自然体现(因为当时是神权的征,作为神权的象征和通神媒介之物); 2.神韵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远古制玉者生命精华的结晶; 3.神韵是原已十分的神秘、古朴的远古艺术,在几千年埋藏过程中,又经历大自然力巧夺天工的改造、提升(自然态质变产生坑斑和优美沁色等),二者互相融合而浑然天成,从而达到的单纯人力不可企及、美轮美奂、无以复加的最高艺术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4 23:27 , Processed in 0.0653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