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911#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任南著)

蚊虫叮的包(仿次生物)与皮肤生的猴子和鸡眼(有根)是不同的

次生物(晶状生长态有根)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12#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任南著)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4:42:00 | 只看该作者

蚊虫叮的包(仿次生物)与皮肤生的猴子和鸡眼(有根)是不同的

次生物(晶状生长态有根)

 

 

914#
发表于 2010-8-30 15:14: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次”的初步体会。

  任先生再次把“次”从十二字中摘出成帖,其用意很清楚,就是让我等要把“次”的内涵彻底弄明白,做到融会贯通。最近,本人对该字又认真学习了几遍,似乎有些长进。今天不揣冒眛,将一己之得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得到任先生和诸多网友的指正。

  甚么叫“次”?“次”指的是古玉在数千年的埋藏中,玉体表层所呈现的种种次生物,或者称作古玉工上自然态质变。二者含义是相同的。

  次生物或工上自然态质变有哪些表现形态?我体会至少有以下几种:

  1,团状,山脉状解理态。红山古玉上的这一种次生物,多为目测难以观察到的,须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清楚。观察此种解理态时,首先要区分玉器的材质(是透闪石还是蛇纹石),材质不同,它门所呈现的解理也不一样。

  2,入土方位和沁门点。玉表次生物的分布状况,要与玉器入土方位和沁门点相吻合(相对应)。对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容易看走眼。

  3,“缩”与“留”及其成因。水融蚀所形成的缩减,会呈现玉体硬质解理(亦称异质残留,如骸晶)和同质岛状解理(岛状残留)。骸晶有多种形态,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和长方形等。要记住,缩与留是形影相随的关系,有缩必有留,这是一条普遍规律。缩与留的形态也不尽相同,有的明显,有的不太明显;有的范围大,有的范围小。只有多看老师提供的范例才能明白。

  4,多种开裂形态。根据个人体会,初步概括为六种。(1)隐裂纹。在国藏品和民藏品中,此种裂纹常见。该裂纹因隐于肌里内,人为不可仿。(2)浅裂纹。其表现形态为,呈层状(覆瓦状)随形包裹态,边缘整齐而清晰,往往带有沁色,较好识别。人为较难仿。(3)非直线形开裂纹。此种裂纹无根无头,呈漂移状,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因土中因素造成的,其裂纹的两侧有色变和质变,且往往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另一种是因玉体内部应力变化造成的,其裂纹呈随形包裹态,裂纹两侧无沁色。(4)水草形浅裂纹。该裂纹呈散点状分布,边缘整齐而清晰。人为可仿,要慎加区分。(5)细而短的平行裂纹。此种裂纹多出现在片状器块状沁残处。人为难仿。(6)错位开裂纹。裂口较大,往往出现在尺寸较大的玉器上。人为难仿。

  5,界线和沟槽。骸晶等次生物与玉体存在明显的界线和沟槽。

  6,出灰点与内质质变。出灰点必须与玉体内质质变部位相对应。

  次(工上自然态质变)的内涵,除上述几点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精神需要把握,这就是任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原生态后天之变化均可称为次。如沁熟,沁裂,沁孔,沁坑,沁色,沁留,沁缩,沁残,沁浆等。

915#
发表于 2010-8-30 15:5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村里人943在2010-8-30 15:14:00的发言:

  学习“次”的初步体会。

  任先生再次把“次”从十二字中摘出成帖,其用意很清楚,就是让我等要把“次”的内涵彻底弄明白,做到融会贯通。最近,本人对该字又认真学习了几遍,似乎有些长进。今天不揣冒眛,将一己之得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得到任先生和诸多网友的指正。

  甚么叫“次”?“次”指的是古玉在数千年的埋藏中,玉体表层所呈现的种种次生物,或者称作古玉工上自然态质变。二者含义是相同的。

  次生物或工上自然态质变有哪些表现形态?我体会至少有以下几种:

  1,团状,山脉状解理态。红山古玉上的这一种次生物,多为目测难以观察到的,须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清楚。观察此种解理态时,首先要区分玉器的材质(是透闪石还是蛇纹石),材质不同,它门所呈现的解理也不一样。

  2,入土方位和沁门点。玉表次生物的分布状况,要与玉器入土方位和沁门点相吻合(相对应)。对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容易看走眼。

  3,“缩”与“留”及其成因。水融蚀所形成的缩减,会呈现玉体硬质解理(亦称异质残留,如骸晶)和同质岛状解理(岛状残留)。骸晶有多种形态,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和长方形等。要记住,缩与留是形影相随的关系,有缩必有留,这是一条普遍规律。缩与留的形态也不尽相同,有的明显,有的不太明显;有的范围大,有的范围小。只有多看老师提供的范例才能明白。

  4,多种开裂形态。根据个人体会,初步概括为六种。(1)隐裂纹。在国藏品和民藏品中,此种裂纹常见。该裂纹因隐于肌里内,人为不可仿。(2)浅裂纹。其表现形态为,呈层状(覆瓦状)随形包裹态,边缘整齐而清晰,往往带有沁色,较好识别。人为较难仿。(3)非直线形开裂纹。此种裂纹无根无头,呈漂移状,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因土中因素造成的,其裂纹的两侧有色变和质变,且往往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另一种是因玉体内部应力变化造成的,其裂纹呈随形包裹态,裂纹两侧无沁色。(4)水草形浅裂纹。该裂纹呈散点状分布,边缘整齐而清晰。人为可仿,要慎加区分。(5)细而短的平行裂纹。此种裂纹多出现在片状器块状沁残处。人为难仿。(6)错位开裂纹。裂口较大,往往出现在尺寸较大的玉器上。人为难仿。

  5,界线和沟槽。骸晶等次生物与玉体存在明显的界线和沟槽。

  6,出灰点与内质质变。出灰点必须与玉体内质质变部位相对应。

  次(工上自然态质变)的内涵,除上述几点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精神需要把握,这就是任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原生态后天之变化均可称为次。如沁熟,沁裂,沁孔,沁坑,沁色,沁留,沁缩,沁残,沁浆等。

[em56]个人认为,村里人943网友学习任老师关于“次”的论述,

体会得较为真切、到位。

对我有启发,有帮助,多谢了![em27]

916#
发表于 2010-8-31 11: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8-31 0:02:00的发言:
 

     (原文)9.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红山文化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称skeleton crystal 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称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如由裂向两侧有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软,由于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次:“次”,即次生。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涵义。广义的次生,指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的统称,包括裂、孔、坑、缩等物理变化和次生物、沁色、灰浆等化学变化。狭义的次生,特指次生物。红山古玉数千年埋于地下,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加上地层压力、温度、氧化等因素影响,会和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发生反应,从而在玉体表面二次生成一些物质。这些二次生成的物质,我们叫它“次生物”。

矿物学中的“次生矿物”的解释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游离硅酸,氧化物;次生铝硅酸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 次生矿物中的简单盐类属水溶性盐易被淋失,一般土壤中含量较少,多存在盐渍土中,而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粘粒,故一般称之为次生粘粒矿物。次生粘粒矿物具有活动的晶格,强的吸收能力,能吸收水分而膨胀,具有明显的胶体性质。古玉上的“次生物”多属于次生粘粒矿物,但也有例外,如次生结晶的“透闪石晶”(白色)、“阳起石晶”(黑色)是通过“毛细管作用”部分玉石成分析出玉表二次生成的斑晶,并非新矿物。

      有“缩”必有“留”,古玉次生物的形成与水溶减缩在成因上密切相关。由于水溶减缩,玉中杂质析出生成次生物,而“残留”在玉表。根据次生物残留成分不同分为原(同)质残留、异质残留(一种肥油状物质,简称“肥”)、硬质残留。单个同质残留呈岛状、蒙古包状,整体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同质残留硬度略大于母体。硬质残留多呈长条状、针状,硬度大于同质残留。异质残留“肥”的硬度小于母体。次生物根据生长机理不同还分为结晶次生物、生长次生物。

      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态质变生成的次生物形态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不同玉质,形态特征不同,因此观察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成分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因其组成成份不同,其次生物的解理态也是不同的。真品红山古玉的次生物的种类、形态和分布规律必然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常常出现在土在下方水溶缩减部位,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

  矿物学上的“解理”是晶体内部在连接力弱的地方,受外力作用(如敲打、挤压等)出现的断面。我们讲的古玉“解理态”概念略有引申,是指红山古玉在千万年埋藏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对应母材质反映出的一种深入肌理的内质质变所产生的自然态表象。

     骸晶skeleton crystal 是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是玉中杂质在水溶减缩渐变过程中析出的次生结晶体。

“次”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由于埋藏环境,特别是坑口类型的不同,有的红山古玉“次”的特征明显,有的红山古玉“次”的特征不明显。沙坑的次生物比较少,古玉表象显得比较“干净”。

     硬质残留次生物(如骸晶)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观察次生物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自然态的古玉开裂,为开裂边有解理态撕裂状残痕(需放大观察),痕纹非直线,呈“之”字形,裂纹口边有溢出状物质,经人工盘摸或气候因素影响,部分裂会愈合。仿品的裂较刚硬并呈向下或斜下走向,而真品的裂较柔韧,走向飘忽不定,有时有种“漂移”感(就像海岛与陆地之间有狭长的海峡隔开)(见图)。

                      图示:裂开的漂移感


     撕裂型也叫横向剪切型,在剪应力作用下,裂纹面上下错开,裂纹沿原来的方向向前扩展,称撕裂型裂纹。高古玉在土下墓中长时间受地引力,温差,游离氧,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使原本较弱的晶格化学键发生“裂变”而产生绺裂纹,在土下产生的绺裂纹绝大多数携带碱性离子而生色相,时而展现出晶格内的弯曲形成色带或色丝。这是高古玉的一道特有现象!古玉上的裂痕多是经历极缓慢的压力和侵蚀才形成的,因此常常是玉的表面在中间有裂,而裂纹两头不到。或是从边上看似乎裂得挺大,却走不到头,不完全裂开。裂纹在玉表有缝隙(开放性裂口)处也会因受自然的侵蚀而塌陷。这些现象极难以靠人工制作出来。

     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随形包裹态隐形开裂、浅表多层错位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自然态浅层开裂的边缘整齐清晰,状如“苍蝇翅”,较少破边。而老料仿品的浅层开裂边缘开口或者不连续、不呈包裹态,或者不清晰、多破边、被人为切断,不形成“苍蝇翅”结构。这些开裂的表象总是符合其成因,例如开裂向两侧出现的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融合物溢出呈长合态,就像手术以后愈合的伤口一样。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形成机理是:玉器在土中下端因水溶蚀作用而变松软,当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出土后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

917#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5:32:00 | 只看该作者


研究红山前诸文化的领域,在传统鉴别领域也应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才能在茫茫沧海中淘到金子.古玉的埋藏年代不同沁蚀的程度必然不同 总停留在以五千五百年国家出土的标准器的沁象比对未免局限性大了.六千年至八千年能与五千年的沁象一样吗?山顶与平原因湿度不同就算同一个文化区沁象也是不同的,就算一个墓中出土的沁象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何况红山时期和红山前诸文化时间跨度大,地域时间跨度大,沁象更是千差万别,我们又拿什么标器去比对呢,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从基础学起.多看国家标器的基础上学会区分玉器表象因年代不同而发生的质变(前提必须区分自然风化表层特征与仿品人为腐蚀假象的区分)顾要学一点地质材料学(认识何为次生物学名解理)化学(区分酸腐与天然解理)天文地理(了解红山时期土壤分配结构因酸性土与碱性土对玉的侵蚀后表象是不同的)在看看山海经,圣经,易经,等(此经典对人类起源和轮回有详细解读,山海经记录的史前或前几个轮回的物种形象是我们现代人不可理解的所以在见到不知名的造型时不可轻易放手.如表象符合天然解理变化此物无论造型多怪异无论有多少非议建议珍藏.也要多了解冰河期是怎么回事地球板块是怎么回事这样对解释红山前诸文化的造型与全世界史前美术造型的相通.即中国美术史与世界美术史的联系........任南

918#
发表于 2010-8-31 19:22:00 | 只看该作者

玉质质变白化,产生解理,解理白化层因结构的不同,环境外力等因素,产生开裂,剥落。个人理解,老师斧正。


 

919#
发表于 2010-8-31 23:20:00 | 只看该作者
在国内红山文化的研究进行中,可对红山文化物品的真伪鉴别一直停滞不前,使些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任先生的呼吁国内有关部门以引起重视,关于鉴别石头的真伪办法国内是个空白,任先生提出的鉴别方法与国际鉴别石头年代的方法相近,我国要想在鉴别红山古玉有所突破,任先生的方法可取,用科技手段再依照任先生的鉴别方法,破解红山之迷指日可待
920#
发表于 2010-9-4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领会,终身受益。以游客身份来任网两年余,受教非浅。感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5 04:57 , Processed in 0.0607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