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97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6:10:00 | 只看该作者
团状脉纹自然态,<大自然团状脉象.万物自然规律相同>航拍图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发表于 2010-10-26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进任网N年了 一直没好好学习 说来惭愧 望老师们今后多多指正
9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1:35:00 | 只看该作者
表层黑斑区对应失色,失色斑呈解理态.且对应减缩,属自然态质变!
97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进任网N年了 一直没好好学习 说来惭愧 望老师们今后多多指正 kingking 发表于 2010-10-26 21:12:00
玩玉同乐!
975#
发表于 2010-10-29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任南“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
1.净:因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表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光亮呈散漫光,有了包裹态浆壳的保护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土古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发掘出的凌家滩玉器给张敬国教授的印象就是石头,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第一次发掘出凌家滩玉器竟松软如泥 接触凌家滩前,已经和玉器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张敬国教授还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古代玉器。他告诉记者,当时玉给他的印象就是石头,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第一次发掘出凌家滩玉器竟松软如泥,这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当时联络不像现在方便,而就在他们不知所措时,没想到原先软得像泥的玉器又变硬了。后来经过详细查阅资料才知道,因为玉器长时间埋藏地下,早已与周围泥土融为一体。后来变硬是与空气接触后的正常物理化学反应。 “最难忘的还有第一次是处理透闪石玉的遭遇”。张教授说,透闪石(鸡骨白)玉器发掘中不小心就会碰碎,每次发现透闪石玉,都小心翼翼将它们在微风中晾干后再包好拿回去清洗,但就是这样,第一次清洗时还是发生了意外。我们将粘满泥土的玉器拿到池塘边清洗,握在手里的一件透闪石玉器不停地向外冒气泡,接着感觉玉好像没了,拿出水一看,玉真的没了,全部成了糊状物,我们吓坏了。”这是玉吗?“我们又拿了一个到水里清洗,结果还是一样。后来经中科大研究实验分析,比较纯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硬度高,含有杂质的硬度低易破碎。 学生认为其实南北各地本成沁本有差异,鉴赏习惯也会有天壤之别,好比北方的干坑青铜拿到南方反而没人敢认,南方的水坑青铜拿到北京同样没几人敢见真,玉器也是一样,沁色各种自然情况因素下千变万化,古人制玉工法至今也未被今人完全掌握,如三星堆切割痕,良渚的抛物线螺旋纹.......我们有时总在自己狭隘的知识面里“主观”的去看一件东西。 故任南工上自然态十二法对种种古玉表征自然特点的做了总结归纳,以食后人,然-----还是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由于悟性及学习时间的短促,虽然在老师讲解下能明白真伪,而独处时却往往不能举一反三的运用,这其实还是自己学习未到火候的缘由,把自己没见过,自己不知道的,武断说假是吃皇粮的国字伪专家不负责的特权行为,我们一面在批判,但一面自己也用这样的思路去辨伪,岂不是会犯了逻辑错误,但更有甚者,对十二法不理解时,沿用自己习惯的一套老办法去看待器物,扬言要以自己的功法来补充“十二法”之不全,不是反对您来任网“标宗立派”,而是正的开创一代宗师需要的不仅是对古玉深入正确的实践与理论总结,还需有广阔的胸怀把自己所总结的一切全面的散播给天下芸芸众生。后面这点有人说不出,也做不到。 之所以敢大言不惭是因为理解上犯的错误,没有理解以下2点: 1工上自然态实质是指-----玉雕琢成器后在特定埋葬环境下,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化,玉器所对应产生的自然变化,体现在玉器的内在、表层、表面及雕刻纹中新生产物的一种特征。 (所以符合古玉埋变自然态的,正像禅师所说的符合“天,地,人共铸之痕”区别于短时间造假特征的,为不可仿!不可仿自然态下如则发现古人工艺有出乎自身原有狭隘知识面时,就该时常“倒空杯子”!) 2“自然十二法”是总结的规律----他运用的是自然界,每个人生活里“萝卜、白菜、小豆冰棍”万种万物相通的道理,的来启示我们去思考,自然之道,“道”者规律也,包罗万象,宇宙无穷万物之理。 (任师的工上自然态,禅师的地水火风阴阳,胡家燕的成器后风化理论,张如柏教授的古玉次生物鉴定,各个大师异曲同工走到一起,自然十二法则如同研究到了古玉的“DNA”图谱一样,对于中华大地古墓葬中非正常出土的大量各种形态玉器的考古、鉴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目前古玉市场上大量髙仿古玉器充斥,也将为真假赝品鉴别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故不理解,不运用规律,不用最基本的'DNA',不理会“道”,还在片面强调“望闻问切”的作用,并占据思路,强调可以给予互补的的人,真的是落后了) 千百年来用于象征财富并作为道德的标尺-----玉是唯一的! 礼乐天下 发表于 2010-11-6 3:41:00[/quote]
976#
发表于 2010-11-1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凸纹怎么加工----议 传统砣具?
977#
发表于 2010-11-1 13:3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马不识途在2010-3-1 14:10:00的发言: 2004-2005作为交换学者,我被派往伦敦大英博物馆学习一年。这一年可谓收获颇丰,专业上倒不一定有多大长进,主要是观念上和对古代艺术品的研究方法上的收获。我是国家各公派,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写点东西和网友交流,可能能对你的收藏有点参考。大英博物馆的确是世界第一的博物馆,收藏品的质量令人叹为观止。英国的博物馆是全资国家拨款,完全免费开放。中小学的很多艺术品课程就在博物馆上。博物馆的专业人士有义务为公民鉴定和解答问题,因为他们的工资和经费是纳税人的钱。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大都来自知名大学的历史,考古,艺术专业。专业训练严格,各种学术讨论会目不暇接。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庞大的实验室,光教授级别的科学家不下百人。但他们的实验室不对社会开放,没有创收一说。学风民主,鼓励创新。他们没有什么大师,也不崇拜什么权威。感觉他们比较理性。比如确定一个古代艺术品的年代和价值,就可研讨会,你必需拿出客观而又符合逻辑的证据支持你的结论。和我们中国相同的是,老专家有点不思进取,很多中青年专家很有才华。但都崇尚科学试验结果。 我在他们的亚洲艺术品部,主要研究中国瓷器。开始时,受国内的影响,在讨论时,我有时用绘画风格,神韵,器型来强调我的结论,他们特别不同意。他们强调,对古代艺术品, 主观的东西最不可靠。经验对判断近代的东西有帮助,越古老的东西,经验的价值越低。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回来后,我做了个试验。我把在大英博物馆拍的从唐到清的陶瓷照片通过系统内部送给一些专家看看是否为真品,都是藏友熟知的专家。结果非常失望,什么贼光,什么青花漂浮,什么画法不对,什么感觉不好等等,反到是有两个非系统内的文物工作者对这些东西判断比较到位。我本人在大文博单位,知道为什么。除了水平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民间到底有无真品?有多少?我们也存在争论。这些年,不少文物真品流落国外,和他们在国内不被承认有直接关系。 作为国家大文博机构的专家,把仿品看成真品是有害的有愧的,而把真品看成仿品是有罪的。如果没把握,你不要下结论。我在英国的博物馆也经常看到他们的专家对一些东西把不准。他们会向你推荐其它专家看。我们一些专家极端不负责。老一辈不认识元青花,被国外专家确定后,他们有说什么民间没有元青花,或元青花不超过400件。汝瓷不超过100件。信口开河,根据是什么?不说很远,就明清两代,中国有多少战争,就是皇宫的东西有多少流散,你们知道吗?坦率地将,从英国回来后,看到一些专家以大师做派,什么都敢无根据地说,实在难受。科学测试到底有多重要?事实上,鉴定古代文物和医生看病是一个道理,各种理化检查都是为专家服务的,但这些理化检查又是我们准确诊断所必需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手段。但仪器永远不能取代专家。科技测试仅仅是帮助解决文物历史性工具,文物的艺术性和稀有性是任何仪器都无能为力的。真正的专家应该善於借助科技测试结果。在医学领域,并不因为有众多的科学检测,使医学家的作用降低,而是相反。文玩天下在大英博物馆,他们对每件藏品都有科技档案。可在我们的文物界,一些专家竭力否定科技测试手段,其实这是缺乏基本科学素养和自信心的表现。是害怕科技测试取代他们吗?我发现想否定科技测试的,大多是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老人,甚至到了造谣的地步。什么瓷器通过机场X-光机,热释光增加300年,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机场X-光对摄影胶片都没影响。至于热释光和 萤光能谱的可靠性,从科学观点看并不存在优劣比较。两者都是分子水平测试。热释光是绝对法,因为这种方法由於从取样到结果分析,操作步骤多,所以只有质控严格实验室的结果被认可。有些瓷器无法做“热释光”, 因为这是损坏的测试。“热释光”测定结果正确率为80%左右。萤光能谱是相对法, 问题是参考标准的可靠性。如果标准可靠,其结果的价值非常大。瓷器越老,结果越可靠。萤光能谱有两个指标,1。元素成分;2。 各成分的比例。对明和明前的青花和单色釉瓷器釉面成分非常重要。对汝瓷和官钧瓷有决定意义,因为他们窑口单一。因为具有理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想把釉的化学成分和各个成分的比例在纳克(NANOGRAM)水平仿到和真品相似几乎不可能,就是想仿,化学配制也做不到, 况且还要经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况且古代做釉的原料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我计算过,仿成概率为百万分之一。我们国家在科技应用于文物研究方面很落后,中医大师病重都住西医院的事实应该对我们文物界有启示意义。 记住,对你的东西,你是最有权威的专家, 因为你最清楚它的一切,下一位是科学,因为科学是客观的,然后才是其它人,不管这人是谁。这不是我的话,我经常听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同上门求鉴的人这么说 . 以下是引用马不识途在2010-3-1 19:15:00的发言: 潜心阅读红网已达半年,想了许多问题,容今后慢慢道来。总之,任先生和红网已经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化事件”,这个事件是文博界和史学界最终无法回避的。也许真正给出结论还需要许多年,但是,毕竟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启迪了更多人的思索。人类文明博大精深,中国历史浩如烟海,任何阶段的文化特征要找到它准确的时点和位置,从历史哲学和艺术哲学的角度来说,除了开放、包容的态度别无它途。向任先生和红网致敬。
97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2:01:00 | 只看该作者

料透怎么断代

0d.jpg(42.23 K) 2010-11-6 11:58:42 2 0e.jpg(53.15 K) 2010-11-6 11:58:42 3 8e.jpg(57.63 K) 2010-11-6 11:58:42 4 e1.jpg(39.24 K) 2010-11-6 11:58:42 5 54.jpg(67.90 K) 2010-11-6 11:58:42 6
97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5:27:00 | 只看该作者
10.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失色态,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内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失色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微缩端且有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而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98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哈福文化  人们在有意或无意中的发现而用其可见的实物揭开了这块古老黑土地的神秘的"哈福文化". 在中国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哈福文化"出土的旧石器晚期的泥塑炻胎陶器,采用X荧光光谱等系统仪器检测及材质原素XRF全分析综合测定距今已有1.5/2万年的历史. 由此 可见先民们在上万年前就利用天然物泥土捏成型后,用火烧制而成泥塑炻胎陶器。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现有的资料和考古发现证明泥塑炻胎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证明了萌生于旧石器时代古文化意识也是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距今15000多年前烧造泥塑炻胎陶器是追求精神文化活动时期至高崇敬的产物历史, 进一步发现了旧石器晚期烧制泥塑炻胎陶器的实物纪录,同时把世界泥塑炻胎陶器的制作历史记录推前了1.5万至2年万前。出土了大量泥塑炻胎陶器,埙.罄.典形的蛇形器,陶蝉物体型制状况表现佐证了中国北方兴隆洼,出土玉器形状的原始雏形,‘在器物上存在着相同相连浓厚的原素由此对红山祖先寻根启源的重大发现,然而纵深追寻北方人类精神生活活动的文化发展史,出土器物证实了原始人从精神文化时期到追求生活物质文化时期过渡发展的根源。出土遗珍物证了原始古文化.普 写於浩瀚的历史典籍之中光耀华夏文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4 22:00 , Processed in 0.0635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