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961#
发表于 2010-10-7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

2.熟:红山文化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玉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并产生失透感,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试解:玉熟现象——由于红山古玉在埋藏中的各种物化条件的作用下,玉体疏松变软,失水而后又充水,并伴随内外源物质的相互置换、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致使玉体结构成分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从而在光学特性上给人一种“犹如煮熟的萝卜”那样的熟感。至于有“熟感”的红山古玉究竟是处在失水状态还是充水状态,可能依气候、坑口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古玉的“熟感”源于质变,应该不依赖于含水量的多寡。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62#
发表于 2010-10-7 15:42: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

3.肥:红山文化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解理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试解:“肥”究竟指的是什么?各人表述不尽相同。高翔老师说的比较复杂:“肥是玉中的沁看上去给人的一种感觉。肥分为两种,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就是玉里面的沁;外部肥,非玉中所有的,是单体晶,在玉中一块一块的,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禅乐居老师说:“肥是净与熟的引申,是因质变分子微结构重组和杂质析出提纯而显出的一种肥油灵透的光学特质”,也就是说,肥是玉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与净熟透相近的视觉效果。任南老师说的肥是一种解理态的肥油状物质,应该是类似于硬质残留的次生物,与高翔老师的“外部肥”的表述(非玉中所有的单晶体)接近。学生理解,“肥”不是沁,也不是玉整体的“肥油感”,而是一种特殊的解理态次生物(单晶体),类似于骸晶,只是形状不规则(骸晶形状通常比较规则)。由于“肥”是从玉体内部“生长”出来的,所以是有“根”的,而仿品的“肥”不仅质软,而且没有“根”,用小刀一刮就掉。关于肥油状物质与玉体存在明显界限和沟槽等表述,与次生物相同。
963#
发表于 2010-10-7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

4.透:因地质原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某些坑口的红山文化玉器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关于“透”字,最近Long老师的一个专帖研究的很清楚了,学生只是加以归纳整理而已。 “透”的表述: “透”不仅仅是指“透光”、“透明”、“通透”的意思,而更主要的是指古玉发生质变后“净”“熟”的玉质显露出的如“田黄石”般的内敛、温润、蕴藏灵气的宝光。这种玉质内部如胶似冻的“晶莹剔透”是因质变而透、因“净”而透、因“熟”而透,与前述的“净”、“熟”特征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越“净”越透,越“熟”越透。 “透”的特征在红山古玉中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既然与“透”相关联的“质变”、“净”、“熟”都是红山古玉的普遍特征,那么“透”也应该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这种长期物化条件的作用导致玉整体或局部产生“透”感,是红山古玉自然态质变的普遍特征之一。只是由于红山古玉从出土到盘摸吐灰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透”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生坑时是一个样,盘熟时是一个样,完全脱胎又是一个样,十分复杂多变——而每个阶段的“透”的变化,都代表了古玉内质的变化。 “失透”是“透”的一个特例,“失透”反衬了“透”的存在,好比月光反射了日光,虽然比较暗淡,却恰恰反映了日光的存在。 “透”与“失透”的分布是有阴阳、有方位、有过渡的。
964#
发表于 2010-10-7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

以下是引用大巫头01在2010-8-7 14:21:00的发言: 质变是前提运用范围很广,应根据所呈现实际表象来审定是否有质变。上题所述“第一要素”则是土中方位的明确性以及合理性。方位是宏观态,缩是微观态,只要有方位则定有缩,只是缩的程度有大有小。在拿捏不准是否发生确切“缩”时,则将视野转移“凌视”状态,就像身处高空看地面站的越高则掌控全局看的越清,也可视着“脱离局内置身局外”。即定要放下手中显微镜来宏观审视。真品无论是沁像,裂态、细微融蚀都随方位性在某个点面上都是一种包围的态势。方位与包裹的态势是看大局点,看融蚀与缩态是否自然是小局点。其正法应是“小不定以大为准”,小处与大面要相互结合,此也是整体综合性的概括。浅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14:27:41编辑过]
大巫头版主此段话十分精辟,再三学习之。希望大巫头版主经常指教,并希望对“十二字”全面谈谈体会。 在没有明显次生物(微观特征不清晰)的情况下,如何从宏观上看“缩”。 “缩”的“第一要素”是土中方位的明确性以及合理性。方位是宏观态,缩是微观态。只要有方位则定有缩,只是缩的程度有大有小。在拿捏不准是否发生确切“缩”时,则定要宏观审视。真品无论是沁像,裂态、细微融蚀都随方位性在某个点面上呈一种包围的态势。方位与包裹的态势是看大局点,看融蚀与缩态是否自然是小局点。其正法应是“小不定以大为准”,小处(微观的观察)与大面(宏观的观察)要相互结合,此也是整体综合性的概括。
965#
发表于 2010-10-7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8-16 23:15:00的发言: 大巫头版主此段话十分精辟,再三学习之。希望大巫头版主经常指教,并希望对“十二字”全面谈谈体会。 在没有明显次生物(微观特征不清晰)的情况下,如何从宏观上看“缩”。 “缩”的“第一要素”是土中方位的明确性以及合理性。方位是宏观态,缩是微观态。只要有方位则定有缩,只是缩的程度有大有小。在拿捏不准是否发生确切“缩”时,则定要宏观审视。真品无论是沁像,裂态、细微融蚀都随方位性在某个点面上呈一种包围的态势。方位与包裹的态势是看大局点,看融蚀与缩态是否自然是小局点。其正法应是“小不定以大为准”,小处(微观的观察)与大面(宏观的观察)要相互结合,此也是整体综合性的概括。 玉器有色变无减缩态,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玉器有失色减缩且有明显界线与台阶的沁态,玉器失色减缩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由內而外}所至. 根据任南老师上面这段话分析,“方位则定有缩”应该有例外,的确存在“有方位无减缩态”的情况。
966#
发表于 2010-10-7 15:45: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感悟任南老师关于“次”的论述 (原文)9.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红山文化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称skeleton crystal 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称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如由裂向两侧有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软,由于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次:“次”,即次生。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涵义。广义的次生,指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的统称,包括裂、孔、坑、缩等物理变化和次生物、沁色、灰浆等化学变化。狭义的次生,特指次生物。红山古玉数千年埋于地下,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加上地层压力、温度、氧化等因素影响,会和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发生反应,从而在玉体表面二次生成一些物质。这些二次生成的物质,我们叫它“次生物”。 矿物学中的“次生矿物”的解释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游离硅酸,氧化物;次生铝硅酸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 次生矿物中的简单盐类属水溶性盐易被淋失,一般土壤中含量较少,多存在盐渍土中,而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粘粒,故一般称之为次生粘粒矿物。次生粘粒矿物具有活动的晶格,强的吸收能力,能吸收水分而膨胀,具有明显的胶体性质。古玉上的“次生物”多属于次生粘粒矿物,但也有例外,如次生结晶的“透闪石晶”(白色)、“阳起石晶”(黑色)是通过“毛细管作用”部分玉石成分析出玉表二次生成的斑晶,并非新矿物。 有“缩”必有“留”,古玉次生物的形成与水溶减缩在成因上密切相关。由于水溶减缩,玉中杂质析出生成次生物,而“残留”在玉表。根据次生物残留成分不同分为原(同)质残留、异质残留(一种肥油状物质,简称“肥”)、硬质残留。单个同质残留呈岛状、蒙古包状,整体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同质残留硬度略大于母体。硬质残留多呈长条状、针状,硬度大于同质残留。异质残留“肥”的硬度小于母体。次生物根据生长机理不同还分为结晶次生物、生长次生物。 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态质变生成的次生物形态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不同玉质,形态特征不同,因此观察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成分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因其组成成份不同,其次生物的解理态也是不同的。真品红山古玉的次生物的种类、形态和分布规律必然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常常出现在土在下方水溶缩减部位,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 矿物学上的“解理”是晶体内部在连接力弱的地方,受外力作用(如敲打、挤压等)出现的断面。我们讲的古玉“解理态”概念略有引申,是指红山古玉在千万年埋藏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对应母材质反映出的一种深入肌理的内质质变所产生的自然态表象。 骸晶skeleton crystal 是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是玉中杂质在水溶减缩渐变过程中析出的次生结晶体。 “次”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由于埋藏环境,特别是坑口类型的不同,有的红山古玉“次”的特征明显,有的红山古玉“次”的特征不明显。沙坑的次生物比较少,古玉表象显得比较“干净”。 硬质残留次生物(如骸晶)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观察次生物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自然态的古玉开裂,为开裂边有解理态撕裂状残痕(需放大观察),痕纹非直线,呈“之”字形,裂纹口边有溢出状物质,经人工盘摸或气候因素影响,部分裂会愈合。仿品的裂较刚硬并呈向下或斜下走向,而真品的裂较柔韧,走向飘忽不定,有时有种“漂移”感(就像海岛与陆地之间有狭长的海峡隔开)(见图)。 图示:裂开的漂移感 撕裂型也叫横向剪切型,在剪应力作用下,裂纹面上下错开,裂纹沿原来的方向向前扩展,称撕裂型裂纹。高古玉在土下墓中长时间受地引力,温差,游离氧,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使原本较弱的晶格化学键发生“裂变”而产生绺裂纹,在土下产生的绺裂纹绝大多数携带碱性离子而生色相,时而展现出晶格内的弯曲形成色带或色丝。这是高古玉的一道特有现象!古玉上的裂痕多是经历极缓慢的压力和侵蚀才形成的,因此常常是玉的表面在中间有裂,而裂纹两头不到。或是从边上看似乎裂得挺大,却走不到头,不完全裂开。裂纹在玉表有缝隙(开放性裂口)处也会因受自然的侵蚀而塌陷。这些现象极难以靠人工制作出来。 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随形包裹态隐形开裂、浅表单层或多层错位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自然态浅层开裂的边缘整齐清晰,较少破边,薄而透明,状如“苍蝇翅”。而老料仿品的浅层开裂边缘开口或者不连续、不呈包裹态,或者不清晰、多破边、被人为切断,不形成“苍蝇翅”结构。这些开裂的表象总是符合其成因,例如开裂向两侧出现的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融合物溢出呈长合态,就像手术以后愈合的伤口一样。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形成机理是:玉器在土中下端因水溶蚀作用而变松软,当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出土后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
967#
发表于 2010-10-7 15:46: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解读12法

学习感悟任南老师关于“次”的论述 十分感谢大家的鼓励!本人涉足玉器收藏仅一年,交了不少“学费”。有幸加入任网大家庭,决心努力研读任老师“十二字”理论,无奈实践经验积累十分不足,理论知识也严重缺乏,所交作业还很幼稚,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em56]
968#
发表于 2010-10-7 15:46: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 1304 查看 / 80 回复 ] 返回列表 «23456789 8 / 9 下一页 选中1篇: 屏蔽 删除
UID18251 精华0 来自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查看IP 禁止用户 莫愁 莫愁
  • 组别高级弟子
  • UID18251
  • 帖子114
  • 精华0
  • 积分343
  • 在线时间0
  • 注册时间 2010-03-15
莫愁 2010-09-03 12:34 |只看该用户 71#字体大小: t T 举报 | 评分| 好帖子 向玉人前辈学习[em224]
回复 引用 编辑 TOP 管理
UID17849 精华0 来自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查看IP 禁止用户 mayawh mayawh
  • 组别高级弟子
  • UID17849
  • 帖子67
  • 精华0
  • 积分306
  • 在线时间190
  • 注册时间 2010-01-12
mayawh 2010-09-03 15:25 |只看该用户 72#字体大小: t T 举报 | 评分| 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悟也是不可缺少的
回复 引用 编辑 TOP 管理
UID17569 精华10 来自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查看IP 禁止用户 玉人
  • 组别版 主
  • UID17569
  • 帖子3455
  • 精华10
  • 积分11562
  • 在线时间2610
  • 注册时间 2009-12-09
玉人 2010-09-04 13:05 |只看楼主 73#字体大小: t T 举报 | 评分| 学习感悟任南老师关于“次”的论述 十分感谢大家的鼓励!本人涉足玉器收藏仅一年,交了不少“学费”。有幸加入任网大家庭,决心努力研读任老师“十二字”理论,无奈实践经验积累十分不足,理论知识也严重缺乏,所交作业还很幼稚,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em56]
回复 引用 编辑 TOP 管理
UID18470 精华20 来自549485116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查看IP 禁止用户 姜庆
  • 组别版 主
  • UID18470
  • 帖子5341
  • 精华20
  • 积分10255
  • 在线时间4480
  • 注册时间 2008-09-05
姜庆 2010-09-04 19:32 |只看该用户 74#字体大小: t T 举报 | 评分|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9-4 13:05:00的发言: 十分感谢大家的鼓励!本人涉足玉器收藏仅一年,交了不少“学费”。有幸加入任网大家庭,决心努力研读任老师“十二字”理论,无奈实践经验积累十分不足,理论知识也严重缺乏,所交作业还很幼稚,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em27]
玉人兄辛苦了
共学习 共提高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 如果你简单,整个世界会对你简单
回复 引用 编辑 TOP 管理
UID1426 精华3 来自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查看IP 禁止用户 国国 国国
  • 组别贵宾
  • UID1426
  • 帖子1843
  • 精华3
  • 积分6274
  • 在线时间1040
  • 注册时间 2007-06-25
国国 2010-09-04 20:03 |只看该用户 75#字体大小: t T 举报 | 评分| 以下是引用姜庆在2010-9-4 19:32:00的发言:
玉人兄辛苦了
共学习 共提高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em56]
回复 引用 编辑 TOP 管理
UID305 精华239 来自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查看IP 禁止用户 任南 任南
  • 组别管理员
  • UID305
  • 帖子47396
  • 精华239
  • 积分171058
  • 在线时间2640
  • 注册时间 2006-05-07
任南 2010-09-08 10:58 |只看该用户 76#字体大小: t T 举报 | 评分|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8-5 7:08:00的发言: 任南老师倾注毕生精力总结出的“十二字”,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充满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我们学习“十二字”不能走马看花,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把握要点;上下连贯,环环相扣,找出逻辑关系和思想脉络。 试举一例——“缩” (原文)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试分解: 减缩的成因——水溶蚀导致减缩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次生现象——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硬质残留形态特征——解理态,如:骸晶 原质残留形态特征——多呈岛状 减缩发生的部位——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如土中朝下端; ——水融严重部位:如绺裂处、玉器单薄处、玉器边缘和孔洞沁门处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辨伪特征——减缩部位必发生对应色与质变, ——色与质变严重的部位还会出现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其成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扰动质变所致——质变的方向性为由内而外) ——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 ——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 ——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显微镜下尤为明显) ——仿品表面减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小结:减缩对应——色质变 ——次生物(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出灰区(生坑态) ——沁门 ——埋藏方位——“地”部 [upload=jpg,2008621002153398_neo_bak.jpg]UploadFile/2010-9/20109810581440867.jpg[/upload] [upload=jpg,200872916204344441.jpg]UploadFile/2010-9/20109810581433409.jpg[/upload] [upload=jpg,t4_4tzonhnodo1a.jpg]UploadFile/2010-9/20109810581413586.jpg[/upload]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鉴別古玉的关键
回复 引用 编辑 TOP 管理
UID305 精华239 来自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查看IP 禁止用户 任南 任南
  • 组别管理员
  • UID305
  • 帖子47396
  • 精华239
  • 积分171058
  • 在线时间2640
  • 注册时间 2006-05-07
任南 2010-09-08 11:00 |只看该用户 77#字体大小: t T 举报 | 评分|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8-5 7:08:00的发言: 任南老师倾注毕生精力总结出的“十二字”,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充满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我们学习“十二字”不能走马看花,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把握要点;上下连贯,环环相扣,找出逻辑关系和思想脉络。 试举一例——“缩” (原文)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试分解: 减缩的成因——水溶蚀导致减缩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次生现象——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硬质残留形态特征——解理态,如:骸晶 原质残留形态特征——多呈岛状 减缩发生的部位——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如土中朝下端; ——水融严重部位:如绺裂处、玉器单薄处、玉器边缘和孔洞沁门处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辨伪特征——减缩部位必发生对应色与质变, ——色与质变严重的部位还会出现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其成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扰动质变所致——质变的方向性为由内而外) ——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 ——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 ——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显微镜下尤为明显) ——仿品表面减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小结:减缩对应——色质变 ——次生物(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出灰区(生坑态) ——沁门 ——埋藏方位——“地”部 [upload=jpg,20081015_6e73b0fecd39125303bdfaimhjhjach3.jpg]UploadFile/2010-9/20109810595893694.jpg[/upload] [upload=jpg,20081015_255368402a913d6e61b7ultximbbiesw.jpg]UploadFile/2010-9/20109810595891846.jpg[/upload]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鉴別古玉的关键
回复 引用 编辑 TOP 管理
UID305 精华239 来自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查看IP 禁止用户 任南 任南
  • 组别管理员
  • UID305
  • 帖子47396
  • 精华239
  • 积分171058
  • 在线时间2640
  • 注册时间 2006-05-07
任南 2010-09-08 11:11 |只看该用户 78#字体大小: t T 举报 | 评分|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8-5 7:08:00的发言: 任南老师倾注毕生精力总结出的“十二字”,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充满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我们学习“十二字”不能走马看花,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把握要点;上下连贯,环环相扣,找出逻辑关系和思想脉络。 试举一例——“缩” (原文)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试分解: 减缩的成因——水溶蚀导致减缩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次生现象——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硬质残留形态特征——解理态,如:骸晶 原质残留形态特征——多呈岛状 减缩发生的部位——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如土中朝下端; ——水融严重部位:如绺裂处、玉器单薄处、玉器边缘和孔洞沁门处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辨伪特征——减缩部位必发生对应色与质变, ——色与质变严重的部位还会出现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其成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扰动质变所致——质变的方向性为由内而外) ——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 ——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 ——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显微镜下尤为明显) ——仿品表面减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小结:减缩对应——色质变 ——次生物(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出灰区(生坑态) ——沁门 ——埋藏方位——“地”部 [upload=jpg,2008930304948424.jpg]UploadFile/2010-9/20109811103757652.jpg[/upload] [upload=jpg,2009523973870357_neo_bak.jpg]UploadFile/2010-9/20109811103750195.jpg[/upload] [upload=jpg,20087167575965733.jpg]UploadFile/2010-9/20109811103724763.jpg[/upload] [upload=jpg,200811152092934393.jpg]UploadFile/2010-9/20109811103760332.jpg[/upload] [upload=jpg,200922815374259292.jpg]UploadFile/2010-9/20109811103743625.jpg[/upload] 0.jpg ( 28.73 K)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2010-9-8 10:58:00) 0.jpg ( 80.97 K)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2010-9-8 10:58:00) 0.jpg ( 339.48 K)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2010-9-8 10:58:00) 0.jpg ( 56.76 K)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2010-9-8 11:00:00) 0.jpg ( 111.57 K)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2010-9-8 11:00:00) 0.jpg ( 289.77 K)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2010-9-8 11:11:00) 0.jpg ( 96.63 K)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2010-9-8 11:11:00) 0.jpg ( 85.48 K)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2010-9-8 11:11:00) 0.jpg ( 153.32 K)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2010-9-8 11:11:00) 0.jpg ( 133.62 K)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2010-9-8 11:11:00)
969#
发表于 2010-10-7 15:47:00 | 只看该作者
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如橄榄石经热液蚀变而形成的蛇纹石,正长石经风化分解而形成的高岭石,方铅矿经氧化而形成的铅矾,铅矾进一步与含碳酸的水溶液反应而形成的白铅矿等,均是次生矿物。
97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14:56:00 | 只看该作者
当今机制工中工其致命点是首刀重且统一!仿工工无自然态浆层.工浅残.仿. . http://bbs.rn-hswh.com/showtopic-13882.html 上图仿工中工首刀重(气动冲刀 ) 上图线条内的对应此年代的エ法称エ中工..自然态工中工刀纹清晰整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4 22:14 , Processed in 0.0780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