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古玉新篇章-------08序曲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12:00 | 只看该作者

在古玉的辨伪中,标准件也常常成为鉴定真伪的一种依据。应该看到,对于大部分的古玉器型,标准件确实为我们的辨伪工作提供了非常可靠实用的正确信息,但如果仅仅将标准件的信息作为一种僵化的鉴识根据,而无视一些没有标准件比照但有着充足的存在可能的出土或传世古玉的真实性,那么,这样的鉴定辨伪方法同样最终会钻进死胡同里去。在现实中,我们曾经看到有些非常开门但缺乏标准件比照的古玉,在一些古玉研究专家手中如何轻易地“毙命”。当然,如果出于这样那样的目的,以一种浮躁的、缺乏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鉴别方法,将那些昭然若揭的仿古玉或伪古玉当作真物来宣传、当作宝贝来喝彩,混淆视听,给古玉收藏者产生不应有的误导,更是违背了“以玉比德”的古训,每一个古玉研究者或收藏家,同样有个解放思想、尊重科学的问题,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收藏和鉴赏,不断发现古玉文化的辉煌精华,推动古玉鉴别辨伪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发展。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13: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8-1/200812120125872903.jpg[/upload]

0.jpg (49.11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古玉新篇章-------08序曲

红山古玉新篇章-------08序曲
103#
发表于 2008-1-21 21:1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8-1-21 19:52:02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8-1/200812119515960157.jpg[/upload]

經典

[em01]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2:24:00 | 只看该作者

次生变化乃由于古玉经年在其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现象,如沁色、扩散沁色、晶体生成、差异风化现象或蚀斑、蚀孔中发现特别矿物,如蛇纹石蚀孔中的白云石,或是蛋白石存在蛇纹石中的现象等,只要能用拉曼光谱鉴定两者“矿物”相异差甚大,皆可定为古玉。

  现阶段而言,古玉在岁月中累积所形成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是现代伪仿古玉技术所无法取代,而拉曼光谱在这一方面的辅助鉴定,将能进一步做为古玉与伪仿古玉鉴定的佐证。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2:24: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8-1/200812122245087002.jpg[/upload]

0.jpg (190.69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古玉新篇章-------08序曲

红山古玉新篇章-------08序曲
106#
发表于 2008-1-21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8-1-21 22:24:54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8-1/200812122245087002.jpg[/upload]

大開眼界

謝謝

版主

[em01]
107#
发表于 2008-1-21 22:29:00 | 只看该作者

我們對

先人創作

所知

太有限了

[em25]
108#
发表于 2008-1-22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8-1-20 21:42:03的发言:

红山古玉中发现的工具残片。

[upload=jpg]UploadFile/2008-1/20081202140412754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1/200812021414952125.jpg[/upload]

此为溶合!?   溶合比粘合结实.古人智慧太高了.!!

[em08][em08]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可喜的是,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决定,要下决心整顿古玉鉴定的混乱局面,切实建立科学有序的古玉鉴定制度和组织力的管理机构,应该说,这是中国古玉研究向科学和规范迈出的重要一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近几年来,我们的邻国一系列的“抢注”活动,就在不断冲击和掠夺着中国视为国粹的传统文化资源。有人断言,如果不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资源保护,早晚有一天,中国的最后一方文化资源圣土,被视为国粹的中国古玉文化也会入了别的国籍。
    

这并非危言耸听,眼下,有的国家明目张胆宣称自己国家也是玉文化的源头。而我们国内的“专家”们却在。。。。。。结果是一批又一批的国家级藏品轻而易举地流失海外。
      

  如果说,在近代史上,由于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遭外敌入侵,强盗掠夺,中国大量的珍贵落入别人之手的情况尚可理解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这代人眼睁睁地看着国宝流失,我们不能不说,这有悖于历史赋予我们的巨大责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8:28:51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6 13:59 , Processed in 0.0524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