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解读任南12字鉴真法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7-8-1 19:44:00 | 只看该作者

漂亮

[em02]
42#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00:18:00 | 只看该作者

 

“葬”

红山古玉埋藏地下数千年,已被土的气味深深的沁透,一般红山古玉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红山古玉的土腥味与战、汉古玉的气味不尽相同。在田野里出土的红山古玉,有浓郁的土香味,而战、汉古玉则是一种墓葬气味。

通过气味鉴别红山古玉方法:用温水浸湿古玉,可嗅出土香的气味;此种方法仅限于近期出土的古玉,是鉴别那些伪造出土红山古玉的方法之一,它们不仅没有土香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此种方法要多实践、多对比,才能有所辨别。

传世的红山古玉,或已经盘出来的,这种土的气味就会随着古玉的恢复而散发出去,根据我的经验,在吐灰的过程中,气味还有,一般灰吐尽,味尽失。

 

    “葬”
   

苍茫红山千载梦,

史前文化今相逢。

晓闻古玉土味香。

再回人间共此行。

43#
发表于 2007-8-2 16:00: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净”
4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孔”

     红山古玉在土中经千万年的埋藏,自然受沁,会在玉的表面形成自然的蚀“孔”,并深入肌理。这种“孔”是很自然的,我把它称为“活孔”。之所以是“活孔”就是如同人的汗毛孔一样有吐故纳新的能力,“孔”往往是沁门,红山古玉出土后也是由“孔”吐灰的。真正的红山古玉,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孔,像人身皮肤上的汗毛孔。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在四十倍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用“孔”来鉴别真假红山古玉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仿品没有自然状态下的“孔”。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孔”

红山文化蕴奇妙,

玉生微孔始为绝。

千年沁变千年貌,

几人能识几人迷。

45#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22:24:00 | 只看该作者

“坑”,在红山古玉中的坑、沟、洞都统称为坑。用3~5倍的放大镜就可以观察清楚了,在我们的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坑都是一些不规则的晶体,并且孔小洞大,在里面还有不规则的像晶体的结夹,还会有沁色。
   

“坑”和“孔”都是从微观鉴别红山古玉的论述,坑状不规则并外口小内里大, 用放大镜便能看到坑壁自然状。这是需数千年以上的沁蚀才会出现。红山古玉微观鉴别的是涉及一件玉器的局部性的、具体的表象,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有说服力的鉴别方法。
   

     沁蚀生成的“洞”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洞”内有如纤维网;“洞”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洞”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结晶体。这样的蚀洞自然幽深不是人力所能为。
   

    “坑”与有些论述中称为“古玉蚀斑”的表象是一回事儿,古玉蚀斑的存在状态,有“山丘状”,
   
“石林状”、“露筋状”、“剥皮状”、“周边状”、“岛礁状”和“洒点状”等等。千姿百态犹如自然界的地貌。大至宏观世界宇宙星系之间,小至微观世界的原子运动的形式,它们都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坑”

红山古玉天工成,

坑沟孔洞妙无穷。

细究坑坑沟沟处,

微观世界看真容。


46#
发表于 2007-8-5 00:35:00 | 只看该作者
study from here
47#
发表于 2007-8-5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510462436204.jpg[/upload]

0.jpg (96.18 KB, 下载次数: 0)

[讨论]学习任老师12字鉴定法的体会

[讨论]学习任老师12字鉴定法的体会
48#
发表于 2007-8-5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admin & 版主辛苦. 云海学习

 

[em02][em02][em02]
49#
发表于 2007-8-7 13:0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8-4 22:24:26的发言:

“坑”,在红山古玉中的坑、沟、洞都统称为坑。用3~5倍的放大镜就可以观察清楚了,在我们的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坑都是一些不规则的晶体,并且孔小洞大,在里面还有不规则的像晶体的结夹,还会有沁色。
   

“坑”和“孔”都是从微观鉴别红山古玉的论述,坑状不规则并外口小内里大, 用放大镜便能看到坑壁自然状。这是需数千年以上的沁蚀才会出现。红山古玉微观鉴别的是涉及一件玉器的局部性的、具体的表象,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有说服力的鉴别方法。
   

     沁蚀生成的“洞”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洞”内有如纤维网;“洞”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洞”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结晶体。这样的蚀洞自然幽深不是人力所能为。
   

    “坑”与有些论述中称为“古玉蚀斑”的表象是一回事儿,古玉蚀斑的存在状态,有“山丘状”,
   
“石林状”、“露筋状”、“剥皮状”、“周边状”、“岛礁状”和“洒点状”等等。千姿百态犹如自然界的地貌。大至宏观世界宇宙星系之间,小至微观世界的原子运动的形式,它们都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坑”
   

红山古玉天工成,
   

坑沟孔洞妙无穷。
   

细究坑坑沟沟处,
   

微观世界看真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0#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8:32:00 | 只看该作者

“缩”字高度的涵盖了红山古玉的各种表皮的物理变化。形象的说出了红山古玉表皮物理变化现象的本质。无论是各种纹、斑、解理等皆是“缩”这一物理变化的结果。
   

老师的总结是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了其变化的内在规律。不是就现象而论现象,因为红山古玉历史悠久,变化复杂各种表象不可尽数,就是将所有见到的表象都列举出来,也是有局限性的、不全面的。而将其规律性的特征总结出来,是最具指导意义的,这也是老师12字鉴别方法的精髓所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缩”

红山文化展玉颜,

沧桑变化千万年。

古玉沁象观不尽,

变幻皆在一缩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20:02 , Processed in 0.0704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