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33|回复: 2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解读任南12字鉴真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9 23: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把自己对任老师的红山古玉的鉴别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的学习体会向大家进行交流,个人体会不一定正确,更不会全面,还望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提高,我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任老师的讲解在这里不重复,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谈自己的体会)

“净”:我体会要把“净”与沁色区分开。“净”的对立词是“脏”。油腻腻、脏乎乎的一团;或者是干巴巴的一片死白;或者是被烂得浑身都是窟窿,都是造假者惯用的手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红山古玉本洁净.

沁色与脏质不同.

玉好工美方能收。
     

脏烂模糊不能留。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

                  (任南著)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看净观熟知肥透,红山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 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古玉12字鉴真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土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十二法总结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可参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脚!)

  大家从己知的工,沁,形,神,料来鉴别古玉方法可取,但造假者也从这几方面着手,这就增加了辩伪难度,辩玉器新老应探索研究玉表工上自然态质变,先断新老再来区分年代.对一些器物的造型,没有见过不能说它不存在或是假的.我们不可能指挥先祖按我们认为对的型制去加工一件玉器,中华文化高深莫测,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对于这众多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了。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现,而当时全部被专家定论为臆造,但现在事实证明当时的判断是不对的.红山文化也是如此,红山文化前文化更是如此.而一个好的藏家只有具备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件玉器的鉴别失误才能少.

  古玉的次生(secondary)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引起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
  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无减缩态,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
玉器有失色减缩且有明显界线与台阶的沁态,玉器失色减缩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由内而外)所至.

   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变化会因岁月的变化而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形成的次生矿物与质变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态质变机理是相同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生坑到脱胎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古玉器的鉴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体会自然.大千世界变化无限.这无限中去了解自然规律.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一件玉器要根据其土中埋藏方位所产生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

      任南“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

 

  1.净:因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表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光亮呈散漫光,有了包裹态浆壳的保护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土古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2.熟:土古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顺晶格进入填充其折光律发生变化使玉器整体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并产生失透与凝脂感,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质变。

3.肥:真土古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解理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透:因地质原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某些坑口的红山文化玉器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土古玉因外界物质充填晶格间使质变失去原有透明度----失透-熟,失透的辩识掌握了,才能看出与青海料的区别!

 5.葬:真土古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红山文化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心点,内质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由内而外的质变且变软融缩并在外表层残留同质岛型凸点,玉质也会随晕散而产生质变,这质变也会由内部向外展开.由如烂心萍果态.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且有古菌丝生成。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多无色质变化。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态沁坑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其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呈梯田状.柴裂态口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与色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坑的分布应对应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布过均坑形等态坑内无色质变。

  8.缩:真土古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9.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红山文化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称skeleton crystal 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称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如由裂向两侧有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软,由于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10.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失色态,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内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失色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微缩端且有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而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11.浆:红山文化玉器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且光呈散漫状.浆: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泌出物厚度与对应内质质变有关且有壳感光呈散漫状!
  红山文化地表玉器多因风沙的作用对渐露地表之物进行了自然抛光故所现光感与大漠玉石风砂抛光同理!出土玉之光为浆层之反光,地表玉器之光为风砂抛光即玉石之表光!两者光的反射基面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两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浆层反光非玉表光)与仿制工艺品玉表反光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泌灰浆与酸烧反白其底显微镜下其晶格是有区别的!生坑古玉用60度热水清洗后数秒钟后吐白色灰浆.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风干后的牛奶状.钻孔中产生的灰浆壳因出土后风干会形成脱骨状壳圈.自然态生坑古玉出灰浆点为非规律外形.且灰浆厚端对应内质失色和失透并伴有同态边囗清晰包裹状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坑状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

  12.神:即“神韵” 红山文化古玉的神韵体现在圆满与鬼斧神工之态.“神”在十二个字中最重要的圆满与鬼斧神工之概念,主体凝聚了天地之灵.红山文化期先人视玉品为人与灵界沟通的载体方去琢之且圆满.而仿制品为急功近利之物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红山文化玉器鉴别一定要观察物件本身的神韵。你没有接触过红山文化期古玉之前,你可能会认为这“神”是虚的,可是当你将红山文化期古玉与仿红山文化玉器一对比,便会发现出其神韵的不同.这个“神”要靠你心灵与多年的收藏经验去感悟了。 

 

   前述12字概念是从大量的古玉中概括出来的,12字的概念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古玉,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各自的特殊要素,有意识地从这些要素或特征去分析不同类型的古玉,进而对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运用,是真正理解和运用12字概念的必要步骤。

一、12字概念结构中的共同基本要素

12字概念结构中包括三个共同基本要素:表象、背景、结果。(一)表象:即把我们看到的古玉的特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描述;(二)背景:背景要素是从原因(如直接与间接、表面与根本、内部与外部等)、条件(必要性与可能性、物理与化学、地质与自然等)来分析红山古玉发生变化的种种因果关系;(三)结果:即对红山古玉的评价及实质(或性质、本质)定义。

二、12字概念结构中的特殊要素

12字概念结构中的特殊要素可按不同的类型区分:“质变”体现为“过程”要素;“自然态”体现为“经历”要素;“神”体现为“内容”要素;“表象”体现为“状况”要素。每一个特殊要素都可以再细分为若干要素。

12字概念由实物概念与理论概念组成。实物概念按照古玉本身的特征都努力采用一个字进行了高度的、准确的描述。理论概念是按照所涉及的学科性质,如地质、物理、化学、地矿学以及时间与空间、历史、地理等这些学科综合性的知识与概念来共同对红山古玉进行研究与阐述。

三、12字的总体结构及排列顺序的涵义

12字的总体结构及排列顺序,具有极其深刻的涵义,12字鉴别方法,把“净”字排在了第一,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红山古玉上手,第一关就要过“净”字。 过关时,第一关至关重要,第一关过不去就不可能再过后面的关了,而“净”字恰恰是仿红山古玉的死穴,仿古必要做旧,做旧“净”则不存。这里的“净”如同人的气质,是内在的表现,是仿不出来的。我们鉴别红山古玉时往往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第一关。

过了第一关,下面的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便可依次观察,注意各个字之间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12字所描述的12个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应用12字鉴别红山古玉的灵魂,现在仿品可以仿出其中的一个字甚至多个字,尤其是利用老料做仿的,但12个字的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是仿不出来的。所以不能简单的靠一、两方面的情况就仓促的作出鉴定。

最后一关是“神”, 看神韵要以深厚的艺术修养为前提。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红山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红山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十二法总结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可参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脚!)

本文注引用请标明出处

http://bbs.rn-hswh.com/showtopic-10853.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9 23:52:00 | 只看该作者

“熟”的感悟在于其内涵,好比人的成熟,是内在的一种变化,同时也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古玉的“熟”也是同理。先人曾经制作、使用过的玉,经悠久岁月的自然作用,变的深厚、
    
凝重
    
、柔和、
    
自然、玉熟而润的一种内在的质变。也就是古玉再次发生了变化、温润与透明、丰腴有泽、剔透玲珑,空灵隽永。

古玉的“熟”也象人的成熟一样,即可看到,也可触摸到,还可以感觉到。但这种感觉我还真是一下说不清,有种说法:新玉象“少女中的美女”,古玉象“熟妇中的美女”。

这里所说的“熟”与通常所说的古玉“熟坑”“生坑”不是一个概念。

 

 

 

 

 

“熟”的对立词是“生”,这里所说的生与“果实没有成熟; 没有煮过或没有煮够火候的;生硬,勉强”的含义接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红山遗存千古玉,

丰腴有泽天力与.

温润熟美若琼冻,

深厚凝重韵超逸.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9 23:53:00 | 只看该作者

“肥”字用在形容红山古玉上乃任老师首创!绞尽脑汁实在是找不出更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只有在把任老师的定义再重温如下:

“肥”, 就是玉中的沁看上去给人的一种感觉,它浮在玉中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肥油一样。“肥”分为两种,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就是玉里面的沁,他在玉的中间,是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经常形成于玉的表层、表层以下或表层之上这三个位置,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非玉中所有的是单体晶,在玉中一块一块的,他在玉的外部,呈献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这也是人为做不出来的。

    重温之后,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几个泛红山的,“肥”的特征明显之藏品。

一、内部“肥”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二、外部“肥”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肥”

史前文明杳然去,

留下古玉到今天。

惟有任南知玉肥,

问余何事在红山。


4#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透”

 

    埋在地下的红山古玉,经过了数千年以上时光的剥蚀浸润,数千年的地气精炼幻化,离地出世灿然夺目,色泽晶莹剔透。年代越久远的就越温润,越透、熟。红山古玉熟透的程度就像脂膏脂溶而不流,聚天之灵地之气的久远之质优。

所以这里的“透”不仅仅是指“通透”、“透光”、“透明”的意思,而更主要的是指“熟”的程度的,就好比我们形容水果“熟”的程度时说的“这个桃子熟透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透”

史前文明古玉现,

晶莹剔透露真颜。

神韵不随时光老,

千年浸润在红山。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葬”,

鼻闻香嗅。闻,是鉴定生坑红山古玉方法之一,埋在地下的红山古玉,经过了数千年以上时光的浸润,数千年的地气精炼幻化,鼻闻玉香悉其地气的久远。用鼻闻之,随着深深的呼吸吐纳,一丝老土的清香直沁心扉,令人陶醉。
    

生坑红山古玉,的“葬”与有历史记载以后的各代出土古玉的“葬”气是不同的,以后的各代出土古玉的“葬”气是有各种味道的,在许多有关古玉的书中都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而红山古玉的“葬”气是只有一种“老土的清香”气味。只是深层,浅层的气味的大、小不同。

“葬”

千年古玉浸润透,

离地出世土香嗅。

沁入心扉胜千言,

遥遥红山经纬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1 8:42:22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7-7-11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em27][em26]学习,高先生的理解颇到位。
7#
发表于 2007-7-11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gaoMG在2007-7-11 9:15:31的发言:
[em27][em26]学习,高先生的理解颇到位。

学习 [em10]
8#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8:10:00 | 只看该作者

“孔”
   

这里所说的“孔”不是红山玉器上的“穿孔”,红山古玉无论是大件、小件、微小佩件,穿孔有多种,如:对穿孔、象鼻孔、螺旋孔、脊上孔、顶上孔、螺丝纹孔、喇叭状孔等等。目前所见到的有关红山玉器的书、文章都是讲的这些“穿孔”。
   

老师的12字鉴别法中的“孔”讲的是红山玉器表面受侵蚀后留下的“微孔”是需要放大才能看到的,在红山玉器鉴别中是首先提出来的这一鉴别方法。这种“微孔”是非常神奇的,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孔内的结晶会呈现出一个绚丽多彩、极其壮观的微观世界。
   

     由于摄影设备所限,孔内的景象还无法拍摄下来,只能拍摄到玉表的“微孔”。

 

 

  玉神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意截取玉神面玉表面的局部放大图1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意截取玉神面玉表面的局部放大图2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孔”

曾经远去古文明,

红山古玉来现呈。

微观世界天工绝,

不是人力能造成。

9#
发表于 2007-7-12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真学习呀!!!还学是不行地.........
10#
发表于 2007-7-13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微观世界天工绝," [em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18:21 , Processed in 0.0778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