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解读任南12字鉴真法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7-13 13:3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妙难思在2007-7-6 10:08:48的发言:
我对《任氏鉴定法》的体会,不知正确与否,请指教![upload=jpg]UploadFile/20077610101728426.jpg[/upload]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00:57:00 | 只看该作者

“坑”

因为年代久远,会有或多或少的侵蚀坑的痕迹,这些侵蚀坑的痕迹会分布在玉器的任何地方,包括纹饰的刻痕上。古玉的侵蚀坑,会有不规则的形状,放大镜观察,侵蚀坑有高山、峡谷、沟豁、峭壁,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品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也模仿不出来的。有些古玉新工的仿品,这些侵蚀坑上会有新刻的纹饰痕迹,出现新刻痕迹覆盖旧侵蚀坑的现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坑”

天人合一红山玉,

岁月神工鬼斧迹。

大千世界在其中

巧成古玉后世议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缩”
    

“缩”是指红山古玉表面的萎缩痕,因受数千年地质、气候变化或其它因素,玉皮壳上会表现出膨胀或萎缩。膨胀的结果是出现桔皮纹、象皮纹、等而萎缩的结果是出现缩斑缩纹。
    

红山古玉在土中经历了数千的沧桑,其中的冷、热、干、湿、酸、碱、大地的压力、地球的磁力等等造就了红山古玉的千姿百态的苍老表相,正如人的一生经历的数十年的酸、甜、苦、辣、生活的压力、身体的老化,变的满目沧桑一脸的皱纹。
    

由于红山古玉深埋土中数千年,从而形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情况。所以新出现的红山古玉千姿百态,这就告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皮壳和包浆,并不能囊括所有出土红山古玉的状况。也就是说,不能以僵化的观念来看待红山古玉。要以辩证的、科学的观念来分析判断。找出其中规律性的特征。就象我们人一样世间几乎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但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就是因为我们掌握了人的规律性的特征。有些红山古玉虽然没有沁色,但是出现缩斑缩纹,还是非常显然地烙下了远古时代的印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缩”

红山古玉苍茫茫,

缩斑缩纹岁月藏。

重现人间谁能识,

找出规律觅旧妆。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次”红山古玉数千年埋于地下,加上地层压力,温度、氧化等,会和土壤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发生反应。从而在红山古玉上会二次生成一些物质。这些二次生成的物质,我们叫它“次生矿物”简称“次生物”。
   

这样说可能你对“次生物”还是不理解,老师所说的“次”与自然地理学中的“次生矿物”一词的含义是相同的。不知是老师借用了自然地理学中的“次生矿物”一词中的“次”还是老师在红山古玉的研究中的发现与自然地理学中的“次生矿物”一词相吻合。
   

自然地理学中的“次生矿物”一词是这样解释的: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转化形成的新矿物,统称次生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游离硅酸,二、三氧化物(R2O3.XH2O);次生铝硅酸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
   

次生矿物中的简单盐类属水溶性盐易被淋失,一般土壤中含量较少,多存在盐渍土中,而二、三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粘粒,故一般称之为次生粘粒矿物。
   

与原生矿物不同,许多次生矿物具有活动的晶格,强的吸收能力,能吸收水分而膨胀,具有明显的胶体性质。
   

参考“原生矿物 
   

 地壳中最先存在的,经风化作用后仍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称为原生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类、云母类、辉石、角闪石、橄榄石、方解石、赤铁矿、磁铁矿、磷灰石、黄铁矿等,其中前五种最常见。
   

原生矿物具有坚实而稳定的晶格,都是晶质矿物,它们不具物理——化学吸收性能,不膨胀,除少量稳定矿物外,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被逐渐破坏。
   

“次”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所以有的红山古玉“次”的特征明显,有的红山古玉“次”的特征不明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次”
   

史前文明去匆匆,
   

遗留古玉意朦胧。
   

鬼斧神工终相近,
   

次生变化各不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5 11:00:08编辑过]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13:57:00 | 只看该作者

“过”古玉受沁发生颜色变化过程的同时,在玉中留下了颜色在玉中走过的历程。真的沁色应该深入在玉的内部,深浅浓淡过渡自然,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迹象, 其中在刻痕处或孔内都有同一沁色,沁层有立体感。特别是局部沁色自然过度,古玉的沁色大多是透沁,沁色深入玉内而非表皮,并有深浅无规则的变化和过渡层次。
   

“沁”字释义为渗入,浸润之解。沁色则为渗入之色,浸润之色。浸润到矿物晶体中,并深入到一定深度,局部地方可以看见颜色深浅的逐步自然过渡,它不是浮在表面的颜色,这是需要漫长的地质历史、人类历史的长时期的不断作用才能形成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过”
    

红山文化玉为先,
    

深在土中数千年。
    

万般浸蚀等闲事,
    

形成过渡美容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5 14:11:56编辑过]
16#
发表于 2007-7-15 21:55:00 | 只看该作者

版主辛苦,向您敬茶. [em27][em27][em27]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论坛何处不相逢,

红山文化沐春风。

为有古玉今共赏,

提高尤须切磋功。

 

 

 

谢谢!!!

[em20][em20][em20]
18#
发表于 2007-7-15 22:0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云海在2007-7-15 21:55:31的发言:

版主辛苦,向您敬茶. [em27][em27][em27]

版主

功力深厚

向您學習

[em27]
19#
发表于 2007-7-15 22:1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7-15 22:01:06的发言:

论坛何处不相逢,

红山文化沐春风。

为有古玉今共赏,

提高尤须切磋功。

 

 

 

谢谢!!!

[em20][em20][em20]

 

“丰腴有泽天力与,

  深厚凝重韵超逸,

  红山遗存千古玉,

  沁入心扉胜千言。”--- 摘转您的.

 

再次向版主敬茶[em27][em27][em27]

 

 

20#
发表于 2007-7-16 14:30:00 | 只看该作者
高先生讲得好,学习并致敬。[em27][em27][em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20:44 , Processed in 0.0665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