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馆藏]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陈列、解说(重新发图)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0:59:57 | 只看该作者


213
络纹扁壶(络纹扁形链壶)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
通高41.6cm、口纵8.6cm,口横11.3cm,底纵8cm,底横11.3cm,重4.6kg
1994年自香港徽集
              腹下部设一环,为倾倒酒液时使用,此壶最为特别之处,是背面为平面,正面看似是圆壶,侧面看是扁壶,造型别致。它的容量约相当于同类壶的五分之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1:12:07 | 只看该作者


214
燕王职壶

战国晚期
通高20.4cm、口径12cm,重2kg
               直口长颈,宽肩,腹下部内收,圈足。颈、肩、腹分别饰镶嵌绿松石及红铜丝的几何纹,腹部有三道宽凹纹,上饰两条弦纹。
         圈足刻铭文28字
         铭文释文为唯郾(燕)王职□(践)阼□(承)祀,氒□(厥几)卅,东戗□□(贯国)。□(命)日任(壬)午,□□(克)邦□(堕)城,烕水□(灭齐)之□(杀)。
         铭文记载燕王职东破齐国的重要史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1:25: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4-4-30 11:34 编辑




上海博物馆藏品





风格非常类似的王子午鼎(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收藏)


平顶山博物馆收藏的:束腰垂鳞纹升鼎


保利集团收藏的第二支叠瓣龙纹鼎(在保利博物馆内陈列)


保利集团收藏的第一支叠瓣龙纹鼎(在保利大厦大堂陈列)

217
交龙垂鳞纹鼎

春秋晚期
                无盖。窄平折沿,方唇,外撇双耳附于内壁,束腰,下腹部外鼓且明显下垂,平地,三蹄形足较为粗壮。折沿表面及耳内外侧饰浮雕式蟠螭纹,口沿下饰凹槽式突起蟠螭纹一周,其下饰带綯纹的凸箍式弦纹一周下腹部饰垂鳞纹带四周,上边两周垂鳞上式细线式蟠螭纹。腹部等距贴附六只形制相同的顾首卷尾式夔龙。龙首凸目圆睁,鼻部上卷,口旁一对獠牙向内卷曲,头上一对极度夸张的弯曲盘旋形双角类似鹿角,双足与器腹相连接,尾部上卷并附以弯曲对称的枝杈形装饰,龙形布满精美的细线蟠螭纹与凸起的蟠螭纹。鼎足根部饰一组以扉棱作鼻并饰以浮雕式蟠螭纹的凸目兽面纹,足下蹄端饰浮雕蟠螭纹。无论形制还是纹饰都与王子午升鼎相似。
      迄今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大鼎制作工艺和装饰都较为简单,而这件大鼎通体满饰花纹,甚至连鼎足底部亦装饰有兽面纹,整体装饰极为精彩罕见。作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所用的青铜礼器,它既是迄今所知春秋时期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也是目前所见春秋时期工艺最精美的青铜大鼎。
          2002年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有一座古墓被盗,墓主为春秋时期许国国君许宁公。在其后的考古发掘中,在盗洞出土了3件升鼎,经修复后与此鼎除大小外均极为相似。据破案后得知,当时有4件升鼎被盗,其中最大的一件被回购后捐赠给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后保利艺术博物馆又购藏一件,还有一件流散于上海民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升鼎,应是7件列鼎中最后被购藏的一件。

风格非常类似的王子午鼎(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1:37:59 | 只看该作者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交龙垂鳞纹鼎

218
交龙垂鳞纹鼎(局部特写)

ZT
                澧河岸边寻古墓 编钟声里掩烽烟(上)

                                ——访叶县许灵公墓

            2500多年前的一天,四处流亡的许灵公带领大批随从奔逃至叶邑故城附近的澧水岸边,骋目四望,青山隐隐,澧水浩荡。疲惫不堪的他停下流徙的脚步。他决定将这里作为自己和臣民的立足之地。
            30年后,赴楚求救的许灵公心境凄楚地遽然薨逝。他的臣民将他安葬在澧水南岸,大量珍宝一同深埋地下。
            盛大的葬礼过后,一切归于平静。澧水日夜奔流,2500多年过去,无人知晓地下的秘密。
            公元2002年1月,盗墓贼经常出没在叶县旧县乡澧河与烧车河交汇处附近,争相盗掘一座没有封土的古墓。叶县文化局文物工作人员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精美的编钟和升鼎重见天日。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读出了粘满泥土的青铜戈上的字迹:“许公宁之车戈”、“许公宁之用戈”。他说,澧水岸边的这座墓属于春秋时许国第十五世国君许灵公。
           2500多年前的往事又鲜活起来。

    ○天上的音乐,天上的生活

          “钟鸣鼎食”,是古代统治者为自己营造的一个听天上音乐、在天上吃饭、在天上生活的理想境界和极乐世界。
            如今,在叶县县衙的编钟演奏厅里,石磬清脆,?钟轰鸣,乐声激荡。游客们屏气凝神,不敢发出任何声响。
            5月18日上午,在编钟演奏厅旁边的文物展厅,记者看到了一套春秋中期铸造的精美编钟。这套编钟由8枚?钟(扉棱?钟4枚,旋枚?钟4枚)、9枚钮钟和20枚甬钟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近60厘米,最小的一件通高16.8厘米,出土后每个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这套编钟可以演奏古今中外各种乐曲。
             叶县文化局原局长李元芝告诉记者,2002年,叶县旧县乡澧河岸边的许灵公墓出土了这套组合式编钟,演奏厅用来演奏的编钟就是仿出土珍品的尺寸和音域复制的。
             钟在古代乐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权贵们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在古代音乐、乐理中也有特殊的地位。鼎不仅是最重要的礼器,也是统治者身份和地位的标志,还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成语“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即与国家政权有关。
           古人对钟、鼎的运用是有严格规定和制度的。由于古人视死如生,活着的时候,钟、鼎是生活用具,死后便用作殉葬品。据《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即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是西周的礼制。目前所知周代最早的编钟出土于陕西。据信阳楚墓钮钟和曾侯乙墓编钟测试,当时的青铜乐器制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曾侯乙墓编钟还有2800余字的标音铭文和乐律铭文。有些规模不大的楚墓,随葬品中有较好的漆木器、青铜器,也有兵器和车马器,并且经常发现瑟、鼓等乐器,但绝无编钟、编罄,充分说明“金石之乐”不能任意享用,是区分高级贵族身分的重要标志。
           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研究后认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组合式编钟。
           李元芝说,许灵公墓出土的这套编钟比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年代更早、种类更齐全。与编钟一起出土的,还有青铜束腰垂鳞纹升鼎、跽坐铜俑、铜戈等数百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多件。

    ○神秘许国现身澧河岸边

           叶县旧县乡澧河与烧车河交汇处的西侧,有一座春秋时期楚国北方边境的古城——叶城。在澧河以南、烧车河以东的十数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数十座春秋战国乃至两汉时期的较大型古墓葬。直到宋代,这里还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土冢墓,梅尧臣诗称这里“荒冢如鱼鳞”。今天这里尚残存大型土冢墓20多座。
          2002年初,当地群众反映,有盗墓贼经常出没在澧河和烧车河交汇处附近,争相盗掘一座没有封土的古墓葬。叶县文化局接到举报后,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查看,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用玉米秸秆掩盖的一片狼籍的盗洞。工作人员在盗洞内发现并清理出已经有所暴露的、盗墓贼尚未来得及运走的3件束腰青铜升鼎和一些铜器残片。根据铜鼎的形制与精美的纹饰分析,这是一座墓主人身份较高的墓葬。叶县文化局和公安局在加强巡逻保护的同时,立即报告省文物局,并请求尽快进行抢救性发掘。后经省文物局批准,2002年4月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叶县文化局联合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工作人员发现,这座古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东、南、北三个方向3/4的面积被盗。墓口南半部开口于耕土层下,距地表0.4米。由于澧河水常年累月地向南冲刷,墓葬北半部的上层填土被冲走,墓葬北壁已经暴露于河岸内的斜坡面上。
       由于被盗严重,墓内棺椁多处被毁。木棺置于椁室内北部,棺底铺有较厚的朱砂。棺内人骨架已腐朽不存,但从玉玦和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的陈放位置来看,可以确定墓主人头部朝北。
       青铜器大多放置在棺椁之间,其中椁室东侧放置乐器,有铜编钟、铜编?、石编磬、铜跽坐人俑、鼓架等;西侧放置铜礼器,有鼎、簋、方壶、浴缶、鉴等;南侧放置铜兵器与铜车马器,有戈、矛、镞、钺形戟、六戈戟等。棺内主要放置玉器,其中相当于墓主人胸部位置放置一组由多件云纹玉璜组成的四璜联珠组玉佩,其他还放置有玉璧、兽面纹佩等玉饰。
        虽然古墓被盗严重,绝大部分随葬器物被盗走,但仍清理出土残留器物639件。在未被盗的东部边缘,工作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编钟、跽坐铜俑、青铜鼎等青铜器,后据专家鉴定,该墓出土的编钟、青铜鼎等9套62件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
       古墓的主人是谁?李元芝说,墓主人的确定与出土的几件兵器有关,他专程到北京请来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李先生读出了青铜戈上的铭文——“许公宁之车戈”、“许公宁之用戈”。说明这是许国第十五世国君许公宁的墓葬。
       许国是个史书上少有记载的诸侯国,现代人对其更是罕有所闻。人们不禁要问,神秘的许国何以现身叶县旧县乡澧河岸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1:40:47 | 只看该作者


219
交龙垂鳞纹鼎





                澧河岸边寻古墓 编钟声里掩烽烟(下)

                                ——访叶县许灵公墓

   ○四处流亡的可怜诸侯

        许国的管辖范围,包括今许昌县及临颍县北、鄢陵县西南这一广大地域。周武王初年,许国都城就在今天许昌城东20公里处张潘古城的四周。
        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东迁洛阳为标志,中国进入春秋时期。此时王权衰落,盛世不再,天子已无力控制各地诸侯,一些逐渐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称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相继崛起,许国如同一叶扁舟,在诸侯争霸中风雨飘摇。
        由于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四周豪强林立,虎视眈眈。许国只好小心周旋于强国之间,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即使这样,北方的郑国却始终怀有吞并许国的野心。
         郑国国君郑庄公是一个老谋深算的野心家,他借周平王东迁之机,相继灭掉对他有恩的虢国和桧国后,就把许国当成了下一块肥肉。
        公元前712年7月,郑庄公以许国不听周天子号令为由,约齐国、鲁国联合攻打许国,相约谁先攻陷许国都城,谁就有权分割许国土地。一心想得到许国土地的郑庄公亲率雄兵伐许,直抵许国都城。当时的许国十一世国君许庄公率领将士、百姓死守城池,怎奈郑、齐、鲁三国军队三面夹击,破城只是迟早之事。
        许庄公见大势已去,便打开城门率军民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奔向卫国。两年后许庄公客死他乡。
       许国都城被攻陷后,郑庄公虽然想霸占许国,但又怕各诸侯干涉,就假惺惺地让齐鲁两国国君看怎样处置,齐鲁二君认为许国没有犯灭国之罪,应酌情发落。郑庄公只好命许国大夫百里“奉许叔(许庄公弟)居许东偏”,并让郑国大夫公孙获率兵居许西偏,把许国君臣完全置于监视之下。
       公元前697年,郑国发生内乱,许叔乘机夺回都城,赶走了郑国军队,复建许国,史称许穆公。从此郑国视许国为仇敌,屡屡兴兵犯许。据史书记载,在春秋五霸争战的120多年间,许国先后遭受侵伐11次,其中被郑国侵犯就有9次。
        公元前576年,饱受晋国、郑国侵伐的许国已经痛失大片土地,无奈之下,十五世国君许灵公(字宁),把许国都城从许迁至叶(今河南叶县),《左传·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载,“许灵公畏于郑,请迁于叶。辛丑,楚公子申迁许于叶”。许国成了楚国的国中之国,完全成为楚国附庸。
        李元芝说,许迁叶后,因为楚国和晋国互争霸主,关系十分紧张,而叶又为楚之北方屏障,诸侯在伐楚未果时,常常拿许出气。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年),许公宁曾请迁于晋,但由于大臣的反对,未能成行。但许国却因此遭到包括郑国在内的盟国的进攻,为报此仇,许国多次要求楚兴师伐郑。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许公宁亲赴楚请兵,并对楚康王说:“师不兴,孤不归矣。”八月,死在了楚国。楚王深为感动地说:“不伐郑,何以求诸侯?”于十月出兵伐郑,而后葬许灵公。
        即使这样,许国仍未得到楚国的照顾,楚国不时令其迁徙,许国都城先后迁到安徽亳州、湖北随州、河南西峡、河南鲁山等地。经过三番五次的折腾,许国已是国穷财尽,徒有虚名。而郑国却仍怕许国东山再起,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将游速率军伐许,许国已经无力抵抗,十七世国君许斯被俘,许国遂遭灭国之祸。《左传》载“郑灭许”。
        此后,在楚国的帮助下,许国后裔重新立国又持续了100余年,直至公元前375年,史料记载“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绵延700余年的许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许国人四散奔走,国君的子孙宗族以许为姓氏,一般认为,这就是许氏的起源。

    ○许灵公墓国宝的去向

        李元芝说,从“长相”和音律看,许灵公墓出土的编钟中原文化属性较强,而青铜鼎的“长相”与中原器物相比有些另类:鼎口微敛,方唇外折,束腰,有腰箍一周。
        李元芝说,《墨子·兼爱》上载,“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青铜鼎的“长相”让人联想到“楚王好细腰”的楚风楚韵,而装饰的浮纹也具有显著的楚文化特征。一座墓中的出土文物,既可以让人窥见楚国文化的细腻、浪漫,又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原文化的粗犷、豪放,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座古墓是研究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碰撞、融会、互补之过程的珍贵实物资料。
        经测试,许公宁墓中出土的编钟,音域基本达到4个8度音程,制作时间不应晚于春秋中期,可能是许国的传家器,随许迁至叶邑。
        至于许公宁墓中出土的青铜束腰垂鳞纹升鼎,李元芝认为,当是楚国的赠品。据史书记载,西周在分封国家时,对重要的同姓国一般都有赠与。可能鉴于此,楚国对自己的盟友,也有赠宝器的习惯。而许国为楚之附庸,楚国赠送其礼祭重器,表明楚国对许国的信任。
        具有中原文化风格的编钟和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升鼎作为国之重器,同时出现在一座墓葬内,在全国非常罕见。
        李元芝说,许灵公墓中的一件铜方壶与两件铜簋,被盗后被安徽公安厅查获,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青铜束腰垂鳞纹升鼎,清理出土3件,盗墓贼盗走4件。叶县县衙博物馆所藏之大者口径64厘米,小的口径47厘米,流到社会上最大的一个口径达82厘米。据破案后被判刑的盗墓者说,4件均已卖出,据了解其中两件被北京保利博物馆收藏,另一件流散于上海民间,最后一件被上海博物馆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06:08 | 只看该作者


222
禾簋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
通高29.5、口径25厘米,重12.1公斤。
            直口方唇,束颈鼓腹,腹部有一对龙形耳,下有垂珥,圈足外撇,并连铸方座。腹部及方座均饰环带纹,圈足饰垂鳞纹,龙身饰鳞片。
       内底铸铭文16字 铭文释文为隹(唯)正月己亥,禾肈乍(作)皇母룦龏(懿恭)孟姬□(饙)彝。

铭文在春秋时期多沿袭西周大篆。齐国到了战国初期的《禾簋》、《陈纯釜》、《陈曼簠》等器出來,一种清刚劲迈、以纵长的平行线为主导的齐系典型篆体便树立起来了。水平的短画,方笔刚健;舒展的竖画,常附以点饰与缀笔。在内容上以“某某立事岁”记年的方式也是齐国青铜器系书法的一个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07:12 | 只看该作者


223
邵王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春秋后期,方座簋的方座有了变化,座体口沿四面都开有正方或长方形缺口。簋体承前,盖的捉手为莲瓣形。如这件邵王簋,开有方口。
       簋腹内有铭2行7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08:59 | 只看该作者


224
变形龙纹盆  

春秋中期 (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
通高19.2cm、口径25.7cm,底径14cm,重3.525公斤
1993年自香港徽集
           根据文献的记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此盆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制作十分精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10:19 | 只看该作者


226
交龙纹盆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
通高22.2cm、口径27.3cm,底径11.5cm,重6.2公斤
               盆是春秋时代新出现的盛食器,一般有盖,大多在中原发现。盆这类器,自名非常多,很不一致,这大概是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所致。
        侈口有盖,顶部有三支爬行的小虎,头颈两侧有兽形的小耳。这件器物盖与器体主要都装饰变形卷体兽纹,极抽象,是卷体龙纹的最简形式。但纹饰方向相反,为同模纹饰倒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11:39 | 只看该作者


228
史尸簠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
通高18.5、口纵22.8、口横28.2厘米,重4.86公斤
          侈口折沿,折腹斜收,平底,方圈足外撇,每边的中部有一个长方缺口,腹两端有一对兽首耳。盖沿和器口沿饰卷体龙纹,盖面和腹部均饰交龙纹(蟠螭纹), 盖、器同铭,各刻22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为"曾孙史尸乍(作)飤(簋),其万(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簠 fǔ: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5 09:38 , Processed in 0.0559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