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馆藏]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陈列、解说(重新发图)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50:48 | 只看该作者


252
镶嵌三角云纹敦

战国早期 (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高28.1厘米,口径16.5厘米,重3.72公斤
             盖顶和器底饰火纹,周围是块状或长方形的云纹,盖缘和器的口部饰上下交汇的三角形纹,内填对称复杂的弧线,彼此是虚实相间,即一个三角形纹是以青铜为底,镶嵌红铜线条,另一个三角纹则相反,以红铜丝盘嵌为底,露出青铜的线条,这就形成了具有变幻形式的对比感,在其上下各有一道以红铜镶嵌的云纹为栏。从整体效果,恰好组成曲折带纹,如此精巧的设计是前所未见,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一千多年来以动物纹为主的纹饰,而是走向了纯几何形图案发展的新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52:12 | 只看该作者


253
透雕交龙纹铺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铺是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55:05 | 只看该作者


255
镶嵌几何纹方壶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高52.5cm 重10kg
              敞口,直颈,弧形方腹,有一对兽首铺首衔环,方圈足。通体镶嵌红铜和绿松石组成的几何纹饰,线条曲折多变而富有规律,色彩协和而富有对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体现出战国晚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高超水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56:22 | 只看该作者


257
伯游父瓴
春秋中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58:27 | 只看该作者


258
透雕蟠龙鼓座

春秋晚期
                 鼓座上方有中空的圆筒,用来插鼓,下面是与鼓体垂直的高台边,设四个衔环铺首,可供移动时候搬运用。鼓座台面上设置有造型生动互相咬合的透雕圆雕蟠龙,极有气势。
                透雕蟠龙鼓座上有九条龙。下部最边上三条龙首尾相连,围成一圈。中部有六条龙,三条头朝上,三条头朝下。下部的三条龙,咬着中部头超上的龙的尾巴。中部头朝下的龙,咬着下部围成圈的龙的中间。中部头朝上的龙,咬着上部一圈边沿。头朝上的龙,有翼无足。头朝下的龙,先有足,后有翼。这样中圈的龙翼同圈,相互稍稍交错。
          此物为“建鼓”的半球形底座,其上还应有装饰木鼓柱、革鼓、羽葆等附件,惜已不存。鼓座的接口、座身、铺首衔环等系先分铸再接铸而成,为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器体魄巨大,纹饰华密,气宇轩昂,在我国青铜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3:00:42 | 只看该作者


264
变形龙纹匜

春秋晚期
高18.5厘米,重3.35公斤
1993年自香港徽集
             口沿与腹部均饰变形交龙纹,龙体用双钩线条组成,躯体方折,但已不辨首尾,这种龙纹的方式,具有秦国青铜器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3:03:08 | 只看该作者


265
者尚盘

春秋晚期
通高11.5厘米 口径37厘米 重3.35公斤
                    直口折沿,浅腹平底,三条兽面蹄足,腹两侧有一龙首鋬。腹饰三层一倒一正的龙纹。
              铭文释文:
              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者尚
              余卑□□即择其吉金,自
              铸其般(盘),用□(祈)眉寿,万
              年无强(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此铭文格式为西周格式,在东周器中如此规整的鲜见,周围亦没有范铸法明文范块嵌入的痕迹,自左上方始读。原名周丁亥盘、者尚余卑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3:05:10 | 只看该作者


上一组更新期的乐器

267
*(俦)儿钟

春秋晚期
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徐国是我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国家。它建于大禹治水之后,历经夏、商、周几个朝代,至春秋末年为吴国所灭,前后历经四十四代国君,有一千六百四十九年历史。由于徐国比较“早熟”,强盛时我国的文字尚不够发达,而文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其国力又已大大衰落,所以自古以来有关徐国历史的记载语焉不详。幸而考古发现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为我们考察徐国历史提供了帮助。迄今发现的铸有铭文,并且明确标示“徐王”等字样的青铜器,有四五十件,其中礼乐器的数量过半。这些徐国青铜器,大都造型优美,纹饰精良,而且绝大部分铭文句式整齐,文辞优雅,用韵精严,字体颀长秀丽。对这些铭文进行正确的释读,对于“还原”徐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尤为可贵的是,礼器“俦儿钟铭”出现六个人名,而且其人物关系明确,这对于了解徐国族系意义非凡。俦儿编钟共有4件(一说5件)传世。其一著录于《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三·三~五),其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三、其四都为上海博物馆所藏。四钟铭文的内容应该相同。其中孙星衍藏铭文最完整,存铭文74字(其中重文1字),可惜拓本不甚清晰。其他拓本虽然较为清晰,但内容不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2:34:59 | 只看该作者


268
者减钟

春秋晚期
高28.8厘米 鼓间11.5厘米 铣间15.2厘米 重6.15千克
传1761年江西临江县出土
  
            钟为合瓦形。雨饰叶形纹和卷龙纹,旋饰蝉纹一周,干饰云纹,舞部和篆部皆饰卷龙纹。枚作两层圆台形,鼓部中央是六条龙纹,龙体折曲成矩形,两侧各伸出三个龙首向上翘起。这种龙纹样式十分的少见。江苏邳州九女墩2号春秋墓出土吴国的□巢钟也装饰有这种龙纹。由此可见,这应该是吴国青铜文化极富特点的一种纹饰。
           钲及两铣铸铭文四行二十八字:“唯正月初吉丁亥,攻吴王皮□(然)之子者减自【作】X(谣)钟,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其中“作”字漏铸。铭文中的皮然,即吴王毕轸。《史记·吴太伯世家》:“颇高卒,子句毕立。”
           司马贞《索隐》引谯周《古史考》作“毕轸”。者减钟是现存吴国最早的青铜器。《者减钟》铭文是现存最早的吴国金文材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2:37:07 | 只看该作者


269
蟠(交)龙纹钟

战国早期
高54.7厘米, 重15.15公斤
自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所得
              甬呈八棱形,中空而不通腔,此钟最为特殊之处,是在钟的内腔壁和舞底均充满纹饰,而且比钟表面的纹饰更为精细繁密,这在战国时代是极为罕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5 09:33 , Processed in 0.0572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