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7569
- 积分
- 311574
威望
虚拟货币
金钱
贡献
精华
注册时间2009-12-9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4-4-26 10:21 编辑
探寻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馆。
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馆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排名冠军,上博的软件硬件实力无疑已居国内翘楚。
而在上博最引已自豪、藏品最为丰富的青铜、陶瓷、书法、绘画四大展馆中,青铜器馆堪称为首,这除了多年的苦心经营之外,无疑与已故的前馆长马承源先生本身乃是国内资深的青铜器专家有莫大关系,在国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出的珍贵一级文物清单中,上海博物馆一共有两件(组)入选:大克鼎和晋侯苏钟,全部为青铜器,由此可见上博青铜器收藏实力之一斑。无论以收藏的广博性、系统性、藏品珍罕度;还是陈列水平、研究深度,上博青铜器馆都堪称国内最佳。
本版chino兄曾经在"镜头中的博物馆"中介绍过上博青铜器中的部分精品,而本次我将努力汇集更为完整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来展示上博青铜器之珍品的点点滴滴,进而透过器物本身来考察中华青铜文明发展和变化的脉络与进程。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九集,让我们步入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
走进上博青铜器馆,在入口处,你会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件有些奇特的青铜器,说它奇特,是因为大多数青铜器陈列馆喜欢将国人最熟悉的鼎,作为开门之宝来呈现,而上博的这开门的第一件,却完全不同,它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夏代的“钺”,这件青铜钺,其价值又何在呢?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长35.6厘米,刃宽33.2厘米,厚0.9厘米。
钺是古代的兵器或用于杀戮的刑具,而且也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此器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卉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此方钺大而且重,使用不便,还有绿松石作镶嵌,精致秀美。刃部平口无锋,不具备实战功能,当是仪仗用具。
在《苏武牧羊》中提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长柄的武器,头部沉重, 青铜斧钺自有一股威猛刚烈之势,力量与霸主的最好象征。
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斧、钺(yue)通常被联称,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礼兵器;斧则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工具。据《六韬》记载,周武王军中有大柄斧,刃宽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名曰“天钺”。
钺是由原始社会的劳动工具——石斧演化而来的。石斧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几十万年以前。那时人们用磨制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猎禽兽,是不可缺少的劳动工具之一。古汉字中“斤”就是砍木头的斧字,所以后来从斤字旁的汉字多有斩截、折取的意思。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一种磨制非常精细的石钺,钺体扁平,刃部宽阔,弧曲度大,两角微微上翘。这种精心制作的石钺显然不适宜砍伐林木或用于农作。据推测很可能是古人专门制造的原始兵器。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伐纣,在孟津会合八百诸侯,北渡黄河,陈师商郊牧野。誓师后,武王“左杖黄铖,右秉白旗”,指挥战斗。激战中,殷军“前徒倒戈”,武王乘机挥兵追击,纣王“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姝玉,自燔于火而死”。于是,武王“以黄铖斩约头,悬大白之旗”,纣之嬖妾二女自杀,武王又”斩以玄铖,悬其头小白之旗”,以示众。胜利后的第二天,武王进驻商宫,“除道、修社”,完成接管商王朝政权的典礼。这时,“周公旦把大铖,召公把小钱以夹武王”。从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代的斧铖,不仅是用于战阵的白刃兵器,也是军队、指挥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商代的钺在国内很多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都有展出,但大多以兽面为纹饰题材。而收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一件钺,它的两面都是以人的面部作为装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