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ongzh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学术研讨气氛浓郁的好贴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2:3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ngweibing在2007-10-26 22:30:15的发言:
你的贴子的题目叫千万次的问?

问仙,仙不应..............

[em01][em01]
112#
发表于 2007-10-26 22:47: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牧人有日子未见了? 借hongzhi 楼主地界转一红山牧人的圈点图,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0/2007102622454868555.jpg[/upload]


0.jpg (76.8 KB, 下载次数: 0)

?????????????

?????????????

0.jpg (33.96 KB, 下载次数: 0)

0.jpg
113#
发表于 2007-10-26 22:4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dok在2007-10-26 21:14:26的发言:

红山上下又是五千年..这样的东西研究成果到底有没有价值???

反正石或半石器,我不喜欢,而且它从哪方面讲都没有玉的研究价值[非文物研究].我认为石是死的,玉是活的.而且这两种的皮壳也是不同的,有原则的不同.

114#
发表于 2007-10-26 22:5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ngzhi在2007-10-26 22:27:23的发言:

谢谢.我也是时刻在反思.

举一反三好事,云海虽学而无成,确实也时常反思.在认真向任老师及您等众同好们学习.敬茶[em27]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2:5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7-10-26 22:49:37的发言:

反正石或半石器,我不喜欢,而且它从哪方面讲都没有玉的研究价值[非文物研究].我认为石是死的,玉是活的.而且这两种的皮壳也是不同的,有原则的不同.

开窗部分还看不出是石还是玉?是玉的.

116#
发表于 2007-10-26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我们的专家学者,只研究了下5000千年晚期的,早期的上5000年还没来的急研究.[em01]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3:0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云海在2007-10-26 22:56:04的发言:

举一反三好事,云海虽学而无成,确实也时常反思.在认真向任老师及您等众同好们学习.敬茶[em27]

多方求证,知己知彼,多思不惘.

[em10]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ngweibing在2007-10-26 22:58:05的发言:
以前我们的专家学者,只研究了下5000千年晚期的,早期的上5000年还没来的急研究.[em01]

早期的上5000年的----全让你碰上了????????????

119#
发表于 2007-10-26 23:1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ngzhi在2007-10-26 21:06:39的发言:

这样的东西民间谁又不认呢???????????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0/20071026215588503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0/200710262162950546.jpg[/upload]

我非常讨厌这种玉料.我有一枭如果不错,就是这种玉料.色晦,硬,盘既亮,色受沁不均匀,玉质外生苏软,类似玉骸.哪天给你看.
120#
发表于 2007-10-27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凑个热闹,发段离题妙语:

“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标准是什么?最平实的说法,是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提到的,包括了见地、修证、行愿。

宋朝有两部大著作,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部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两者差不多同时。可惜,谈世间学问的资治通鉴,流传后世,研究者众。而宗镜录几乎被丢到字纸篓里去了,一直到清朝才被雍正提出来,几次下令,特别强调要大家研究这本书。

宗镜录告诉我们,什么叫作悟了。书中提出十个问题,悟了的人没有不通经教的,一切佛经教理一望而知,如看小说一样,一看就懂,不须研究。

永明寿禅师宗镜录卷一:

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

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一个人到底悟了没有,前面这十个问题,可以作判断标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7 12:45 , Processed in 0.0573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