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在
德国萨克森一安哈特州内布拉(Nebra)镇出土一件史前青铜星象盘,被誉为二十世纪欧洲青铜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我国媒体已有报道。2006年3月,萨克森一安哈特州州立史前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哈拉德·梅勒(Harald
Meller)教授及柏林工业大学教授傅马瑞(Mareile
Flitsch)女士来华访问,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及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等处发表学术讲演,报告有关内布拉
星盘研究的最新进展。笔者了解到有关资讯并聆听梅勒教授的讲演之后深受启发,兹就内布拉
星盘所反映的天象问题,发表一管之见,以资探讨。
星象盘上的日、月、星及圆弧等镶有金箔标示。据梅勒教授介绍,
星盘边缘上对称分布的两条圆弧(一侧金箔已脱落)表示冬、夏至日出(落)方位之间的地平夹角(82.7°)(图1),其数据与
星盘出土附近地区的地理纬度非常符合;
星盘上七颗聚集成团的星组是昴星团,其下为圆月和弯月,再下饰有锯齿边的凹弧是典型的神船。古巴比伦历法把年初新月是否出现在昴星团附近作为是否需要增加闰月的标志,据此梅勒教授解释说,
星盘上昴星团与月亮的组合可能与置闰规则有关。 我认为该
星盘没有满月的图像,那个大圆形表示太阳。理由很简单,首先满月和月牙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昴星团附近,只有太阳和新月(或残月)才有可能;其次,闰月是用来调和阴阳历的,仅靠圆月一新月等构成的 月亮周期 (纯阴历)是不能得到闰月的,必须有太阳参加;新月抵近昴星实际上预示着太阳也在附近不远,即日月合朔于昴星团附近;再次,古代埃及有“太阳船”的神话,传说太阳落山(水)后乘船夜航,次日复出于东方,
星盘上既有“太阳船”的图案,那么出现太阳应是顺理成章的。
古巴比伦以“月出”(新月初见)为一个月的开始,欧洲史前历法也应如是。中国大约西周以前也以 “月出”为月始,西周以后因能推算日月合朔之点而改以“朔”为月始,朔后一、二日为月出。中国古历是典型的阴阳历,可作为探讨内布拉
星盘置闰规则的参考。中国自先秦古六历始以“气朔齐同”为置闰标准,即以日月合朔在同一节气点作为太阳周期和 月亮周期 的共同周期,发现在19年内设置7个闰月即可满足这一周期(19个回归年等于235个朔望月)。巴比伦人使用了这一周期,前432年古希腊的默冬(Meton)在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宣布这一发现引起轰动,因此19年7闰法被称为“默冬章”。按照内布拉
星盘显示的天象,以新月抵近昴星为置闰标准,此与中国古历“气朔齐同”置闰法的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史前欧洲历法得到“默冬章”并非没有可能。
如前所述内布拉
星盘上的地平弧段表示了冬、夏至的日出、日入四大方位,那么新月抵近昴星是否与日出入方位有关呢?回到该
星盘的历史年代,这一问题得到明确答案。与
星盘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把欧洲青铜时代比较典型的带柄青铜剑,其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另据哈拉德·梅勒教授介绍,在该
星盘的出土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测得其文化层的碳十四年代距今约3600年。十分巧合的是公元前1600年前后,春分点正好在昴星团附近不远,这表明
星盘上日月抵近昴星的天象对应于日出正东方、日入正西方的春分节气。比照巴比伦历法以春分为岁首的规则,可知内布拉
星盘表现的正是“岁首星象”。
新月一昴星团之合是解开内布拉
星盘天象之谜的关键。因为在黄道上太阳每日约行l度,月亮平均每日约行13度,设在合朔时刻l日之后见新月合于昴星,则昴星落后太阳12度左右,那么当傍晚太阳没入地平时,必然在西方地平线上方可见昴星团悬于低空,此即昴星“偕日落”。此种天象见载于古巴比伦历法的年首。巴比伦历法中的年首月份名尼桑月(Nisan花月),星象为:狄尔甘星(Dilgan即白羊座)偕日升、昴星团偕日落;在标准情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