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团队人类起源探索

   关闭 [复制链接]
351#
发表于 2009-6-11 23:25:00 | 只看该作者

发展推广任氏鉴真法,使更多古玉爱好者受益,

 

 

[em27]

352#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09: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只要有缘在2009-6-19 22:52:00的发言:

陕西韩城西周芮国墓地出土红山文化玉猪龙

 

26号墓的发掘工作已进入尾声,就在考古队员们开始清理棺床上的玉器时,在清理棺内东北角的时候竟然挖出了一件体型巨大的玉猪龙。这一意外的发现令所有人感到震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长孙秉军:出现了玉猪龙这个事令人比较震惊,当时拿起来后都不太敢相信,当时想五千年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而且黄河流域第一次见到这东西,这么大个的所以不太敢想象。

玉猪龙,属红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怎么可能会出现这里,它到底是不是红山文化时期的产物?据孙秉军他们讲从玉猪龙的器型和材质上断定它完全符合红山文化时期的工艺特征。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长孙秉军:所以26号墓这个玉猪龙是咱们单个玉器里面应该是梁带村墓地最重大的一个发现。

玉猪龙高有14厘米,材质有典型的岫岩玉特征,至于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没有人能说得清。

陕西省文物局考古专家刘云辉:向这个跨度这么大,涵盖的时代又这么长是很少见的。

为了这一重大发现孙秉军还专程从韩城跑回西安的省考古所查阅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长孙秉君:因为这的东西显然不是黄河流域的东西,另外这个年代是距今已经五千年了,当时实际上谁都不敢相信,这五千年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两千多年的墓里面,那么当时这个是怎么一个流传过程,所以经过对这件玉器的形态它的工艺制作包括这个孔是怎么打的,对了对中国玉器全集有关资料,另外还请了一些有关专家结果大家一致公认这件东西就是标准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另外这么大的个体高有十四公分,这个在红山文化中心区里面核心区这个部位出土的玉器里也算是大个的,所以它跑到黄河流域这也是第一次。

那么,辽河流域的产物怎么会跑到相距几千公里的黄河流域来那?怎么会出现在梁带村的两周时期墓葬中,墓主人又是怎么得到的它。

陕西省文物局考古专家刘云辉:我想这个因素就非常复杂了,它肯定不是红山文化当时的玉器就能够流传到这里,因为红山文化的范围就主要在辽河流域,在内蒙古东部和辽宁的西部,山西汉城距离这个地方还是比较遥远的,当然这个东西能在那出现,说明古代的玉器他有个流传过程,是相当的复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xin_7b75c60a53b04ee595ae1ba260faba7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53#
发表于 2009-6-28 20:15: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当时的玉器就能够流传到陕西说明古代的玉器他有个流传过程
354#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三肖居在2009-6-30 11:53: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关于琮的遐想 从这一个案[姑且称之]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出在史前神州大地上,南北文化交融,东西文化相撞的物证。目前我们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尚属初始阶段。一般学者认为,红山文化较良渚文化要早一千年左右的时间,当然,红山晚期与良渚早期应该有一交叉时期[与大汶口期亦如是]。我们对这一时间上的判断,主要赖于并通过考古发掘对于不同文化载体诸如尸骨石玉器等的研究分析而得出的。一般学者亦认为,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几乎成为定论。可这件玉琮的发现与认定,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意义。首先器型差不多,只不过这件素面,纹饰简单,节数少。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它的材质,这件玉琮的材质应当是岫岩玉的。这是同良渚玉琮[的确不知一般为何种地方玉]的根本区别。我们知道,商以前的玉器,一般均为地方玉器而琢治。那么,从琢治风格和材质等方面分析,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它是红山的。任南先生讲,他曾经见过高700cc的硕大玉琮,想来也应该是红山的。如此说来,玉琮首先是红山的,而后逐渐南下,就像解放军大军南下一样,慢慢影响了大汶口,良渚,而后龙山等等。慢慢地,就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风格细腻了,形式多样了,做工也更加繁缛了。用***的理论讲,就是“与时俱进”了吗。人们常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我真的不知用黄玉治的琮究竟有多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的祖先都用玉,都用玉做礼器,都用礼器祭祀天地,祭祀鬼神,祭祀先祖,所谓“不祭祀无以成族”吗。真的不敢想象,等哪一天,我们国人对谁也不祭拜了,什么红山老祖呀,什么炎黄二帝呀,什么唐宗宋祖呀,一概不认,就认得自己,就认得金钱,那可就真的“中国不中,国将不国”了!相信网友都能正确理解我的真正本意。所以,我们的祖国叫神州,我们的祖先祭神灵,我们的本土宗教[道教]敬神仙。神文化,神玉文化,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那四野洪荒

355#
发表于 2009-6-30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首席,我们看见了寻玉人,宣传力度可以。好好弘扬老祖宗的东西。
356#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许群利在2009-6-30 13:35: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许群利在2009-6-30 13:46:00的发言:
357#
发表于 2009-7-2 18:06:00 | 只看该作者
只有古玉鉴定手段的不断进步,我们才能有更为坚实的信心去收藏。
任老师是鉴定古玉的领路人,学生不才也冒昧的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将来也投身于古玉鉴定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准,为古玉鉴定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358#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还是“一体多枝”?

      新华网辽宁频道6月30日消息(记者魏运亨)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较为认同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而向一体汇聚”的观点(简称“多元一体”)。历史学者雷广臻最近撰文却提出,将中华文明表述为“一体多枝”更为准确。
    “多元一体”强调的是文明起源过程是“多元起源而向一体汇聚<!--ADV_CONTENT-->”,而“一体多枝”强调的是本来就是“一体”。这个“一体”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在各区域或各考古文化中展现出多样性,而且这个多样性,在本质上仍体现文化同一性。

    观点

    现任辽宁省朝阳师专校长的雷广臻教授致力于中华文明史的研究。雷教授认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启动后,更多的研究者把目光瞄准了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考古学文化:辽西、冀北、内蒙古东部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仰韶文化,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的大汶口文化,晋南地区的陶寺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安徽省巢湖流域的凌家滩文化等。
    雷广臻说,上述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包含重要的文明要素,为中华文明在不同区域起源的重要例证。但有一点必须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虽然在不同区域起源,但不同区域的考古文化含有同一性、同根性。

    诠释

    雷广臻提出,这种同一性和同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使用的石器具有同一性。很多史前遗址使用了磨制的石器,其中研磨谷物外壳的石磨盘、石磨棒,具有一致性。兴隆洼文化(前红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前仰韶文化)和河北磁山文化(前仰韶文化另一类型)出土了大量石磨盘、石磨棒。常见的石磨盘,有的带四个矮足,有的不带足,上平面作鞋底形,磨面较平,砂岩,形状规整而精致;磨棒有的作长条形,有的作圆形,有的一面扁平。近年来,在北京东胡林、浙江上山和小黄山等遗址,有不少形状不甚规则的石磨盘、石磨棒出土。这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石磨棒出土,从而证明我国先民在使用石器方面的同一性。
    二是居住样式具有同一性。燕山以北的红山文化、燕山以南的磁山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陕西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甘肃大地湾的仰韶文化等,是半地穴式房屋,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山东大汶口文化的房屋建筑有一部分为半地穴式。这表明我国北方古人在居住样式上的同一性,既是气候使然,也是文化的同一性使然。
    三是使用陶器的同一性。陶器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更为直接。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几乎分布于我国各地考古文化中,比如陶器类型基本相同,主要有炊煮用的罐和釜,饮食用的钵和碗,汲水用的壶和瓶等,而且以泥质红陶与夹砂红陶居多,具有相同的稚秀淳朴风格。装饰艺术也趋同:表面磨光或施加陶衣。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陶器中,我国几乎各区域的考古文化,包括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江汉平原,以及洞庭湖地区的大溪文化,均形成了一致的高度发达的彩陶艺术,出现了漂亮的几何纹、鱼纹、旋涡纹、花纹、龙纹、八角星纹、谷穗纹等。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从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到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包括诸龙山文化类型,出现了风格几乎一致的黑陶艺术。在中华文明起源各区域,陶器的类型、材料、制作、装饰艺术及风格等方面的同一性十分鲜明。
    四是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同一性。中国人的先祖以“美石为玉”。在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中国玉文化的文明曙光到处闪耀。重要的玉器遗址在长城以北、黄河中上游、海岱、长江下游、长江中游和华南有分布,可以将它们分为辽宁—内蒙、山东—苏北、江南、江淮、江汉、西北六个玉文化板块。其中,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值得关注的是,玉器遗址虽多,分布虽广,但玉器的类型和雕琢工艺等却具有相似性和同一性。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的玉玦,作为我国玉玦的起源和基本形制,在中华大地分布较广。
    许多学者指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人,上臂自然下垂,双前臂曲肘贴于胸前,五指张开,与相隔数千里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手势相同,由此表明,南北两种玉文化具有同一性。

  推测

    中华文明在我国不同区域,为什么在起源上具有文化同一性呢?
    雷广臻推测有三种可能:
    一是中华大地的人同种同根,因而在生产生活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
    二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起源之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体存在,不同区域的新石器考古文化源于这个同一的文化共同体,致使同一的文化因素得以保留。
    三是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换频繁,尽管今人不完全明确其具体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或许能在日后的考古发现中呈现
。(新华社专稿)


转自 http://www.ln.xinhua.org/jizhe/2009-07/01/content_16962614.htm

 

359#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红山良渚在2009-7-6 1:22:00的发言:

厚重的87年挖掘的骨笛,现在才报道;

厚重的87年前就知道这个文明文化早于9000年而说3000年文明史;

厚重的不管是否真古,考古见棺材;

厚重的300件到现在还是对的,虽然牛何梁一地就15000件;

厚重的牛角有尖,咱就钻,你要咋地?

厚重的窑气未散,你看这画工、力度,乾隆地!

厚重的砖家专假,真古倒假了;

......

历史是厚重的;

真实是厚重的;

诚实是厚重的;                       有比真诚更厚重的吗?

现实也厚重了...


360#
发表于 2009-7-8 19:39: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 古墓神秘下葬方式解开华夏文明起源史

http://www.sznews.com   2008-08-11 10:48  深圳新闻网    【字号:  

  源流

  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四说并存,各持己见,后者的认识比较符合实际,考古学揭示泥质陶、彩陶、压印“之”字纹夹砂陶、石器、细石器共存,是红山文化独具的特点,龙题材是红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一“族徽”性的花纹图案从红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它的晚期。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行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泥质陶中的彩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虽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但二者之间仍有各自的异同点(共性与个性)。仰韶文化彩陶纹饰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装饰地的,与红山后陶器类型相比是多彩的,带状纹饰中夹有圆圈涡纹、叶形纹、斜格子纹和绳纹,而且单独配有“S”字型、“X”字型等纹饰,与红山后类型陶器迥然不同。红山后类型陶器中,连点弧线纹是一种坠落形式的,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没有的。二者之间也有相似点,红山文化红山后类型的“红顶碗”式的钵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线形、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形纹与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它们的相异点,说明各自的文化特征;它们的相同点(或类似)说明年代大体相近,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变体或混合文化等。

  红山文化的内涵在西辽河流域也并不单一,它包括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类型或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凌河流域的东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遗址、胡头沟玉器墓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就不同于老哈河流域的红山后、西水泉、四棱山等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前一类型多出一种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质黑陶圈足器,不见或少见红山后类型多见的“红顶碗”式钵器类和三角间涡纹彩陶图案。这说明形成红山文化决非单一的农耕,而是以农耕为主,农牧渔猎结合的经济类型和多样的文化内涵所促成。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红山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性质提供了依据。以自身发展为主,文化间的影响曾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文化影响首先是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诸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来源: 雅虎  编辑: 张美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9 14:16 , Processed in 0.0592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