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文化网》考研探究红山诸古玉人文文化理路管窥[经]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 22:15:00 | 只看该作者
十二、老死――没有,即没有老死,老死是由而演变的结果。
82#
 楼主| 发表于 2007-3-2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三毒五毒

――人类天生具备了自私、占有的欲望,这种贪得无厌的心理,永远无法满足,永远没有止境。

――这是一种怨天尤人的心理,充满了忧怨、牢骚,所谓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毫无理性可言。

――爱得发痴,想得发痴,多情也是痴,人人都有痴心,诗人、文学家、艺术家,更是痴。这是一个痴的世界,使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屠刀。

这个贪瞋痴,是大无明,是佛学上讲的基本心理状态,危害了永恒的大生命。

――忌嫉的心理,自以为了不起,就是我慢,看不起他人,是增上慢,甚至,我崇拜某人,也因是在崇拜,成为我慢。

――人类多疑的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对人的怀疑,对事的怀疑,随时在中。
8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根本烦恼

贪瞋痴三毒,再加上慢和疑,是为人类的根本烦恼。

佛学所说的烦恼二字,并非痛苦的意思,而是一种无明。

形而上的哲学,倡出人性性恶之说,是从这个五毒的观点来看人性的。

相反的,清明的心境就算是善。站在心理思想立场来说,一个无恶念的心境就是善了。

谁能够除掉自身的无明,使它变成光明?

修行的人是在努力除掉五毒,但是,念经打坐,无一不是五毒的表现。

想修行成佛,是贪。努力断除烦恼,是瞋。

打坐念经搞得脚酸腿麻,是痴。

别人可以修成,为什么我修不成,是慢。

这辈子成佛没有希望了,是疑。

所以学佛要通理才行,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态度。密宗的行者,先要花十六年的时间,学通了佛理,才能开始修行,就是这个原因。
84#
 楼主| 发表于 2007-3-2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俱舍论

关于思想观念的问题,人类有许多的迷惑。在《俱舍论》这本书中,列举了概括三界烦恼的种种迷惑,小乘俱舍有八十八惑,大乘唯识立一百一十二惑。

《俱舍论》的作者,是世亲,无著是他哥哥。曾作了不少佛学的书籍。世亲改学大乘佛法后,发现自己以往的论作中,有许多偏差的见解。世亲尊者伤心之余,就要自杀,不忍看到自己著作贻误后人。

他的哥无著劝他不要自杀,并说: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再努力于著作,改正以往的错误才是正理,《俱舍论》就是以后世亲所著。无著菩萨是唯识大师,《瑜伽师地论》的作者。

这二位弟兄下传甚广,唐玄奘大师赴印留学,所承受的佛学,大部分是这二位弟兄菩萨的系统。
85#
 楼主| 发表于 2007-3-2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十惑

八十八惑可称八十八结使,是与生俱来的结使。使就是指挥的意思。小乘的修法,能断八十八惑,修行才能成功。首先看欲界中苦谛下的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慢、无明、疑。

身见――第一个结就是身见,每人不自知的为身体所迷惑,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这个身体,又要忙着吃,忙着穿,给自己无限的烦恼,一切的占有欲,领导欲,皆因身见而造成。

边见――边见就是偏见,这个偏见,纯由主观而造成,有人认为禅宗才对,净土不对,这是边见。有人认为才对,不对,也是边见。《维摩诘经》中,在维摩居士的方丈中,天女散花时,花落在阿罗汉们的身上时,花就沾在衣服上了。因为小乘的阿罗汉们,边见的结习未除,遇见外力而结合不散。而那些大乘的菩萨们,结习已除,什么东西都不会沾着了。

邪见――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被认为是邪见的,却是因为时代和观念而改变的,这不算真正的邪见。例如现在大家所穿的衣服,四五十年前会被认为是邪气,这些邪与不邪的标准是受时间地区决定的。但是,有些使众生起烦恼的才是真邪见,对生命无认识,认为靠外力可以成佛,是真正的邪见。

见取见――众生喜欢取得一件东西才能相信,学佛的人要得到一个秘密的传授,才能相信其真实,这就是见取见,有任何一点见取见存留,都不能证得菩提。

戒禁取见――与见取见相反的一种态度,称为戒禁取见,譬如有人说某桩事不可做才能成功,就牢记戒作某桩事,或者自立一种戒条,认为信守此戒条才能成道,都属于戒禁取见。

在欲界天中,能够解除十惑中的三惑,身见、边见、戒禁取见三个结,此生即为天人境界,等于初果或二果罗汉,死后则为天人。(每天一讲以上为第五讲,为连贯,请勿跟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 22:17:51编辑过]
86#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讲

见解和思想的迷乱

八十八结使,就是见思惑者乱也,一般佛学上又称为妄念。

见思惑的意思,也就是思想的不能解脱。是见解的意思,是思想的意思,所以见思惑就是见解和思想的迷惑。

禅宗上常谈到见地二字,就是一种境界,见地就是上达到某种境界。

见惑即是见解上的迷惑,所以容易破除了。

譬如说,有的存在,这种意识就是
87#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情人相思难忘,像《西厢记》里所描述: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就是思惑

一般人常说:身外之物。这句话中的,就是牢不可破的身见,也是思惑。

唐代的吕纯阳,上京赶考时,旅店中黄粱一梦,梦见了四十年功名富贵,最后终被杀头,惊醒时,旁边的道人――钟离权正在做的黄梁米饭还未熟,这个黄粱一梦,使吕纯阳悟到人生四大皆空,这是

清代的诗人,为了此事还做了一首诗,羡慕这个黄粱美梦:

四十所来公与侯

纵然是梦也风流

我今落魄邯郸道

要向先生借枕头

凡是诗人等的情感,都是见思惑的高度发扬。
88#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破除迷乱

见思惑有两方面的破除方法。

其一是见解方面的破除法。譬如一个穷人,看见百货公司的东西,心中甚为想买,但是又买不起,心中十分蹩扭,如果多转几个圈,多反省自己没有能力,不可勉强,结果就不买了,这是在见解方面的破惑。

其二是修行方面的破除法,人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但这见解方面的破除。事实上,当身体遭遇到任何的痛苦时,四大一点不能空,如果要真正的达到四大皆空,必须用修行的方法,才可以真正的破除见思惑。

所以,佛学不是单纯理论的学说,最重要的是修行的实证,只学理论的佛学是没有用的,只有用修行的实证法,才能证明佛学理论的正确性。换句话说,全部佛学的理论,也都是由实验而得来的。
89#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08:04: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进入色界

前面讨论过欲界的十惑,是在苦谛之下所包括的,另外还有:

集谛――集谛的意思,是指普通人,集中许多的苦,以为是乐。在集谛之中,共有七惑(除去欲界之身见、边见、戒禁取见)。

灭谛――其中也有七惑。达到无,破除三惑――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即是灭谛的境界。

道谛――这是欲界中的天人境界,所谓天人,与科学上所指外太空生物相似。另外欲界的神及人世间的忠臣、孝子,为他人可以舍弃自己生命的,都属于天人境界。

再看色界的苦集灭道四谛,与欲界相同,只是没有心。

欲界修行的人,如果能够没有怨,没有怒,没有恨,则瞋心自然除去。按照孔夫子的说法,人不知而不愠即是怨、怒、恨完全消除,到了这个境界,十惑中的瞋惑没有了,就具备了脱离欲界,进入色界的资格了。
90#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08:04:00 | 只看该作者

顽固的见思惑

八十八结使也好,九十八结使也好,都是分析心理状态的归类方法,归根结底,都是无明。

平日喜欢修道打坐的人,等到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那些迷惑之多,甚至超过了九十八个结使,可见断惑的困难,和业力的难于解脱。

修道、禅定都是用宁静的方法,反照自身,应从内心切实修持除掉种种的

断惑诚然不易,但持续的努力,至少可以到达薄地,即见思惑慢慢的变得轻了,程度上变浅了,这是真正的修持之路,所谓渐修。

如果只注重气脉的修炼,身体的修炼,虽然会日益健康,甚至红光满面,但是身见却愈加重,离断惑证真则愈远,这是佛法的修持与其他方面修持基本不同之处。

见思惑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如果断了见思惑,就是从无明而达到,明了以后,十二因缘之中其余的十一因缘,随之了断,就是断惑证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13:14 , Processed in 0.0711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