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文化网》考研探究红山诸古玉人文文化理路管窥[经]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好苦啊!

以消极的观点来看人生,人的存在就是一种大苦,再加上生老病死之苦,求不得之苦,爱的人要别离之苦,讨厌的人却常碰面之苦,还有身心日夜像火一样燃烧的五蕴炽盛苦,人生真是太苦了,就连欢笑的时刻中,也总隐伏着哀愁和痛苦。

真所谓,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苦中即病中。

轻度的痛苦,已可是短暂的快乐。偶然快乐,即又是一个痛苦的开始。

总之,人生都不免有所求,但有求皆苦。

在释迦最初传道时,说出了苦集灭道,先说尽了人生的一切苦,就是谛。

可是在如此苦的人生中,人总要抓牢东西,是谓取,甚至要抓住一个,真是苦中之苦,这是集谛

如此众多之,能一举而灭之,再将抓取一举而灭之,就是灭谛

建立灭谛,才能证得道,就是谛。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生命被否定了吗?

五蕴如旋火轮,好似点着火的绳子,因为旋转而呈现出一个火圈,这个火圈只是假的幻想而已,并不具备真实的意义。

世界上的一切感觉也是如此虚幻,心念也是如此的虚幻。

如此说来,佛学是否定生命的吗?有一位同学刚才这样的问。

绝对不是,佛学绝不否定生命。

佛学只是在这苦痛虚幻的人生中,提供了方法,能使我们在这个生命之中,经过修持,达到了最高的真善美境界。

因为有了这个法门,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正的至上目标。

这个法门,简而言之,就称之为戒、定、慧吧。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谈戒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防微杜渐,自己渐渐建立一道堤防,自我限制行为以达到净化内心,这就是戒。

宋明理学的标准,对于自律,甚为严谨,实受佛学律宗的影响。儒家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之类,就是戒的意思。

是遵守内心具有的道德标准,守戒以善化自己之内心,进而达到内心的宁静。

孔子的教育法,将人分类为三等:

一等人生而知之;

二等人学而知之;

三等人困而学之;

如果聪明人能困而学之,则为上上智。

法律、哲学、礼记、律宗,相互关联甚大,深入研究可以有很多发挥。

防守自己的行为,进而才可以防守自己的思想。先能将心中的恶念,转化为善念,才能再进一步将心念净化。

心理行为的转变,可以证明修行的进度,如果心理净化到断惑的程度,就是修行的成就。

谈到成就的问题,当年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时,正值印度佛教界与婆罗门教大辩论,婆罗门质辩的主题是,佛教修行证道如何可以证明,双方在辩论时言明,败者为胜者一方之奴。

玄奘,这位中国的大智者,参加了论辩,说出了历史的名言,述明证道时的心境: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论辩于是结束了,婆罗门教承认失败,当然佛法宽大仁慈,也不会以彼等为奴。

后来,有禅宗大师,又提出了:能知冷暖的是什么,此乃另外一章。

再回头说到戒的问题,比丘共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更有三百五十条戒,大乘菩萨戒有八万四千条之多,起心动念,处处都在犯戒,真可说是动辄得咎。

不过,如能解脱自己的烦恼,又解脱他人的烦恼,就是大乘道,不是将烦恼加诸他人。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说定

净土宗的念佛,禅宗的打坐,天台宗的止观,都是在求,都是要把连续的念头切断,集中于一,以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至于炼气、炼身、看光、听声音,听呼吸,以及瑜伽等,也都是一种方法。

因为每人的心理和生理,各不相同,所以方法也互异,同样的方法,不可能适合于所有的人。

但所有的方法,也都是以不起心念及能够求定为目标。专一集中于一,是初步的定。但是绝对不可拼命压住心念,如果长久压抑心念,反会使自己变成神经病。

心念达到的境界是很难的,在这个的境界,没有了身体的感觉,自己是清醒的,轻灵的,没有身体的障碍,也没有任何心念,这是初步的

将这个境界扩而大之,才能进入境。

虽然能够了,却仍未脱小乘的范围。(每天一讲以上为第七讲,为连贯,请勿跟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3 21:03:34编辑过]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讲

智慧的解脱

大小乘的佛法,都是讲求证,都是以求证为目标的。如何能达到,并非仅是一个理论,是要能证明才算。

从戒,到定,最后是智慧的解脱。

智慧的解脱是最高的境界,绝对不是宗教的依赖,也不是只靠信仰而能达到的。这是要从戒入手,修定后才能具备智慧解脱的资格。

人类习性的通病,总是对己宽容,对人则极严格,所以觉得自己不错,他人统统不对。孔子倡恕道,并不是教条。站在戒的立场上来说,提倡仁,提倡孝,都是因为世界上不仁不孝的人太多之故。

普通人不可以研究佛的戒律,因为普通的人了解了戒律,往往衡量他人以戒律为标准,对他人的要求更为严厉。

懂得法律的人,很多事都不敢作,生怕触犯法条。学医的人,连用手去拿馒头都怕沾上细菌。

所以,普通人对于戒律,略知即可,不必研究过深。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散乱和昏沉

是以往的翻译,即禅那是也,使心性能定的意思。

人的思想和情绪,总是在两种情况中飘浮,其一是散乱(掉举),其一为昏沉。

一个人在每日的廿四小时,不是在散乱中,就是在昏沉中。

睡觉时是昏沉,发呆发楞是细的昏沉。其他忙忙乱乱的思想就是散乱,微细的思想是掉举。

普通人就在此散乱和昏沉中渡过一生,连一秒钟的都不能达到,因为平常极少反省,又少观察,故不能自知。

思想既然是散乱,无论善的思想,或恶的思想都属于散乱,都是动乱的意思。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香象渡河

思想的散乱,或者称散乱的思想,像河流一样,一分一秒不停的在流。

如何将动乱变成不动?如何将思想之流切断?如何将念头止住?

惟一的方法就是修定。

东南亚最有力量的动物是香象,在香象渡河的时候,气魄雄壮,因为它自身力大,不屑于绕道浅水之端渡过,但在要渡之处,扬长而过,河水为之截流。

想求证将思想之流切断,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气魄,将思想之流一刀斩断。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不简单,唐宋时代求证的人多,第一流的知识和智慧,都是追求形而上的学问,故而有成就的人颇多。今日工商社会,有成就的人反而少了。

总之,不论是也好,其他法门也好,都是修。庄子所说暮四朝三,朝三暮四,原是一个喂猴子的人,每天喂猴子七个芋头,朝三个暮四个,猴子大为反对。后来这个人说,好吧,改为暮四朝三好了,众猴子才欢喜了。

说来说去,都是一样,八万四千法门,其实只有一个方法,即:一念之间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这句话每个人都在说,天天都在说,究竟一念是什么?

一呼一吸就是一念。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随时都在呼吸,可是却很难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只有在将睡着时,才可能在枕上听到自己的呼吸往来之声。

人生百年,除掉了睡觉的时间,生病的时间,吃饭的时间,以及进厕所等等的时间外,所剩余下来的时间,也不过数年而已,这个数年之中,有多少烦恼呢?

先看一看一念之间有多少烦恼吧!

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之多,甚至更多,多到不可知,不可数。

如何能将这一念定住,使八万四千烦恼停止,就是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作法。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念是什么

一呼一吸就是一念,所代表的似乎只是时间。但是,念的本身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的实质意义如何?不能不追究下去。

我们每人都有一种经验,就是一边自己在说话,一边又在听他人说话,或者用耳朵听其他的声音。

我们如此作,似乎不经大脑作用,但却另有一个知道自己在如此的,那就是

凡是未经分别作用的,就是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笑话:从前有某甲死了,在阎罗殿上受审判,被判投胎作人廿年。这个人嫌廿年太短,拼命要求阎王加寿,后来阎王无奈,只好说你与其他的人商量借寿吧。过一会儿,有一个人被判了廿年作牛,此人不愿意去,某甲就借去了他的十年;过一会某又借了被判作马的十年寿,过一会某又借了被判作狗的十年寿;最后再加了十年作猴的寿,他才欢喜投胎而去。所以人的一生,前廿年是人的生活,廿岁到三十岁,结婚生子,过的是牛的生活,三十到四十,过的是马的生活,五十到六十,看门吃饭,是狗的生活,六十以后,老态龙钟,被儿孙牵来牵去现宝,是猴子的生活。

听起来,这是一个笑话,一切的笑话,都是代表了一种心理状态,也都是无明状态的念。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转变念

佛学的修炼,是自己来转变自己的念。

先认识了什么是念,再进一步研究思想是如何发动的,任何的思想,任何的情感的起伏,中间都有空隙,用“观心”的方法,可以发现出这个空隙。

所谓就是集训的意思。

能够找到心理中心波起伏的空隙,保持着这一段空隙,念头则转变了,比较可以清明安定。

把这一段空隙的时间延长,再延长,而停留在这种状态,心境就进入安定宁静,既无悲哀,也无忧愁,更无欢乐,安详平静,这是最起码的心念的转变,最基本的定。

在修法之中,小乘有十念的方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身、念出入息(安那般那)、念死。

十念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方法。

譬如气功的锻炼,共有三百多种之多,但是不论那种方法,都不离开这一个鼻子。

小乘也有修白骨观、不净观等方法。

法门虽多,都是为适合不同人的性情和喜爱而分别的,属于不同的对治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17:16 , Processed in 0.0695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