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防微杜渐,自己渐渐建立一道堤防,自我限制行为以达到净化内心,这就是戒。 宋明理学的标准,对于自律,甚为严谨,实受佛学律宗的影响。儒家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之类,就是戒的意思。 “戒”是遵守内心具有的道德标准,守戒以善化自己之内心,进而达到内心的宁静。 孔子的教育法,将人分类为三等: 一等人生而知之; 二等人学而知之; 三等人困而学之; 如果聪明人能困而学之,则为上上智。 法律、哲学、礼记、律宗,相互关联甚大,深入研究可以有很多发挥。 防守自己的行为,进而才可以防守自己的思想。先能将心中的恶念,转化为善念,才能再进一步将心念净化。 心理行为的转变,可以证明修行的进度,如果心理净化到断惑的程度,就是修行的成就。 谈到成就的问题,当年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时,正值印度佛教界与婆罗门教大辩论,婆罗门质辩的主题是,佛教修行证道如何可以证明,双方在辩论时言明,败者为胜者一方之奴。 玄奘,这位中国的大智者,参加了论辩,说出了历史的名言,述明证道时的心境: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论辩于是结束了,婆罗门教承认失败,当然佛法宽大仁慈,也不会以彼等为奴。 后来,有禅宗大师,又提出了:能知冷暖的是什么,此乃另外一章。 再回头说到戒的问题,比丘共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更有三百五十条戒,大乘菩萨戒有八万四千条之多,起心动念,处处都在犯戒,真可说是动辄得咎。 不过,如能解脱自己的烦恼,又解脱他人的烦恼,就是大乘道,不是将烦恼加诸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