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馆藏]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陈列、解说(重新发图)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2:45:31 | 只看该作者

兽面纹爵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2:53:28 | 只看该作者


这件爵的底部由早商的平底变成了后来一直沿用到明、清的圜底的样式,流也变成较宽的舌状流(当然宽度还不能和后来的爵相比,还略受早期爵的影响),最值得注意的是其腹中部的夹在上下两周连珠纹之间的兽面纹,已经具有较复杂的细节纹饰的刻划。虽然仍比较抽象,但相比早期仅有简单的一对突目的兽面纹,已经复杂、具象了许多。柱的个体也显著的变大了,而且顶部铸成蘑菇形,开始具有了装饰效果。
       关于柱的功能, 上博已故马承源先生认为这样的柱是用于挂滤网用的。用于爵上时,一端挂在两根柱上(有的爵是单柱),另一端挂在爵的尖锐的角状尾部,这样可以过滤酒渣。因为当时还没有蒸馏用的清酒(中国人用蒸馏法制酒,取得纯酒精,然后以低度的酒或水直接勾兑成各种度数的低度酒,据考证是始于宋代),从酒最初产生,直到宋代以前的酒,多是发酵法酿成的浊酒,酒色浑浊,类似于今日的米酒,所以饮用时需要用苞茅的叶子来滤酒,即缩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2:54:51 | 只看该作者


本组斟酒器"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2:55:35 | 只看该作者


兽面纹觚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觚”是一种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据专家考证,饮酒时如需温酒而饮则用爵,不需温酒而饮则用觚,所以觚、爵常配对而出,成为当时礼器组合形式的核心。
      觚之与觯,古籍记载颇有混淆处,如《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二升,觚三升。“而《韩诗》云“二升曰觚”,因此古籍对于觚的容量解释也不相同。现今考古界所通称之觚,是沿用宋人所制订的旧名,是否即为古籍中的觚,无法证明。因为商周之觚铭中皆无自名,但据形体定为饮酒器,还是可信的。有一商代早期觚,其口部半封顶,并有一流可饮,是为饮器的直接证明。觚与爵是一组配合使用的青铜饮器,常相伴出土,也有觚与斝成组合的。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
勘误:本组为饮酒器。
敞口,长身,束腰,高圈足。腹饰兽面纹、联珠纹。圈足有十字形镂孔,底有折棱。
        从其兽面纹带下方的十字形孔中可以看到觚的下腹部(位于兽面纹带下方的腹部)实际上是假腹,因为真正的器底并不在圈足处,而在上字孔的上方,即兽面纹带下缘的位置。所以兽面纹带下方的觚腹并不是真正的腹部,而只是假腹。这在一些鼎盛期的觚身上能看得更清楚。
     关于觚的这种较高的器底,以及十字形的镂孔。有的的解释是铸造工艺不成熟的原因。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上博已故的马承源馆长则认为是为了防潮透气,将器底铸高,使之远离地面,这样就能防潮,防止器底长期接触潮气而锈蚀,而开十字形镂孔之后则可更保持通风,便于潮气排出,故实际上是保持器底干燥的一种保护措施。这种说法亦有一定道理。实际上,不仅早商时的铜器大多带有这种镂孔,晚商时也象征性地保留着这种构造(或用相似的结构进行代替,比如黄觚下腹部的镂空装饰),而西周的许多簋都带有空心的方座,使得簋的圈足远离地面;甚至于有些簋(比如首都博物馆藏的西周穆王时的班簋、上博藏的妊簋)更用四条长足把簋的圈足架空,使之悬空离地。因晚商、西周时青铜铸造工艺早已成熟,故就很难再用铸造工艺上的缺陷来解释这样做器的目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2:56:22 | 只看该作者


兽面纹觚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
顾恺时先生、成言嘉女士捐赠
          顾恺时(1913-2005),江苏启东人。我国著名的胸心外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 1938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留校任附属红十字会医院外科医师和外科系助教;1947年赴美国Mayo Clinic(梅育医学研究中心)研修外科和胸外科,1948年转入哈佛大学麻省医院进修,师从R.Sweet教授,1949年回国任南洋医院院长;1957年起任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兼胸外科副主任;1985年起任上海市胸科医院名誉院长。1984年被美国胸外科学会聘为终身会员。
       1956年,顾恺时将自己所拥有250张病床的私立南洋医院无偿捐献给国家。
       1957年以他为主筹建了上海市胸科医院。
       1978年将个人珍藏的历代文物225件(上至商代晚期,下至战国时期)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2:58:05 | 只看该作者


斜角云纹觚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敞口,粗身联圈足,圈足有十字形镂孔。口沿腹间有一牛首。
            这件觚的造型较粗而矮胖,早商时多这种矮胖形的觚,郑州商城、黄陂盘龙城出土的的觚中都可见到。唯这件觚带有用于持握的鋬,似不太常见(但不是没有)。这件觥的造型多少让人联想到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那件带鋬的青铜斝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2:59:04 | 只看该作者


兽面纹觚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2:59:47 | 只看该作者


本组饮酒器"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3:00:59 | 只看该作者


兽面纹斝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斝(汉语拼音:jiǎ)是中国古代用於温酒的酒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 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 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关于斝的用途,有种说法认为它是温酒用具,但在礼制方面,据《礼记》 、《左传》等书所载,斝主要是用来行祼礼的酒器。众多青铜斝总体上都纹饰繁缛,穷极富丽,斝当不是寻常的酒器,应是正规祭祀、盛会活动中的用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3:02:35 | 只看该作者


兽面纹斝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腹部的一周涡纹(火纹)十分奇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24 02:27 , Processed in 0.0544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