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馆藏]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陈列、解说(重新发图)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2:25: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8-1-24 00:52 编辑


100
父戊方鼎(左一)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2.4、口横13.4、口纵17釐米,重2.25公斤
         原为潘祖荫先生收藏。长方体,窄折沿,口沿上有一对立耳,四壁向下渐有收分,平底四柱足,四隅及四足上部有扉棱。口下饰鸟纹,以中间的短扉为界,两两相对,下以乳钉为框,内填黼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纹。内壁铸铭文2字:"父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2:3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8-1-24 00:53 编辑

下面上一组鼎盛器的肉食器"鬲":

101
兽面纹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7.2cm 口径13cm 重1.28kg
               鬲(音“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早在新石器时代陶鬲就已经广泛使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鬲在形制上类似于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退化,而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为避免熏黑影响美观,所以逐渐演变为盛粥器。
        腹部设外卷角的兽面纹,从纹饰的结构分析,此鬲的时代为殷墟早期。整器曾经上过蜡,俗称“熟坑”,口边及腹底部有旧补痕迹,这是古人使用损坏后修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2:34:43 | 只看该作者


102
兽面纹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3.2厘米,口径15.3厘米 重量1.58公斤
     本器立耳侈口,长颈,窄折肩,袋腹锥足。颈饰云纹,每袋腹饰兽面纹。鬲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巨大,图案条纹粗犷,结构复杂,构图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器壁均匀而薄。在商代青铜鬲中以这件器物最为精致。
         据传此鬲为安徽出土,出土时为12件,曾放在一个大鼎内,各鬲的纹饰、型制均相同,现已分藏在各博物馆,安徽博物馆收藏有6件,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各藏一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2:35:33 | 只看该作者


103
濒鬲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高19cm 口径14.1cm 重1.75kg
1971年从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
       纹饰细致精丽,口内侧铸铭文三行十二字,记录作器人为濒,故名为濒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2:36:21 | 只看该作者


104
本组鼎盛器的肉食器"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2:37:37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上一组鼎盛器肉食器“甗”

105
兽面纹甗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37.7厘米,口径22.3厘米 重量4.94公斤
      上部饰一周兽面纹,下部分档处由两道弦纹组成人字纹,甗是实用器,传世和出土甗的下部往往有火炙的痕迹。
         甗,读yǎn,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2:38:31 | 只看该作者


106
南单(母癸)甗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通高38cm、口径23.3cm,重4.7kg

      甑鬲合铸式,侈口深腹,口沿上有一对绹索状立耳,束腰分裆,三足下部作圆柱状,腰间有一兽首鋬。口下饰三列云雷纹组成的环柱角兽面纹带。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4字。铭文释文为南单母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2:39:16 | 只看该作者


107
本组鼎盛器蒸食器“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2:4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8-1-24 00:56 编辑


下面上一组鼎盛器的盛食器“簋”

108
黄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5.3厘米,口径22.4厘米 口径17.3厘米 重量2.4公斤
               簋是盛放煮熟的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它出现于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代晚期,饪食礼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鼎簋之属均有增加。这件簋的造型采用当时流行的无耳簋式样,  
          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稍外撇。口沿下饰蕉叶纹,下连一周兽体目纹,并置三个突出的兽首。腹部满饰乳钉雷纹,精细秀美。圈足饰回顾式鸟纹,除头部较写实外,鸟身则图案化。此簋无耳,无耳簋是青铜簋的早期形式,至殷墟晚期,大部分簋都有双耳,部分有三耳。
    腹内底铸铭文一字:黄,是器主族名,黄氏所作之器,还有一个黄觚,请参照本帖前面那组“觚”的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2:41:11 | 只看该作者


109
兽面纹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8.3厘米,口径24.5厘米 底径15厘米 重量2.89公斤
1993年香港徽集
        器的四周均饰漪细楞脊。纹饰劲利,是典型商代晚期的风格。器的表面层呈浅绿色,这是洞庭湖以南出土青铜器的特点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24 02:48 , Processed in 0.0532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