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收藏家任南

   关闭 [复制链接]
611#
发表于 2008-7-25 17:20:00 | 只看该作者

 

 

赵文竹与任南....“人生如梦,自迷自醒,干别人何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Post By:2008-7-12 14:29:00    Post IP:222.35.86.73

“人生如梦,自迷自醒,干别人何事?世事如幻,缘灭缘生,操哪份闲心?”

 


 

赵文竹,法名仁文,1955年生于烟台农村,少年失学,苦志奋斗,自学起家。主张艺术为人生,人生即艺术。曾以独创之玻璃画、水泥画称绝于世。四十岁时适逢经法宝,味未曾有,遂退隐燕山,淡泊自守,有意无意间又创作了大量诗词、杂文、小说和书画作品,风貌大变。出版有文竹禅艺丛收:《百劫尘缘》、《汉字禅解》、《常怀感激》、《梦想成真》、《啼笑人生》。
当下过好每一天,人间天地都是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5 17:28:48编辑过]
612#
发表于 2008-7-26 16:38:00 | 只看该作者

您好! 我想问一下,我有三块鸡血石的照片,我想放在该网站让大家欣赏一下,应该怎么弄上去哦?

613#
发表于 2008-7-28 14:0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方园在2008-7-26 16:38:00的发言:

您好! 我想问一下,我有三块鸡血石的照片,我想放在该网站让大家欣赏一下,应该怎么弄上去哦?

图片小于300k点右上方框上传

614#
发表于 2008-7-28 14:10:00 | 只看该作者

任南其人

任南红山文化网科考组08年7月25日至27日红山文化遗址考查  

任南红山文化网科考组发现遗址周五前往考查

内蒙地区共三处新发现遗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261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红山文化网科考组08年7月25日红山文化遗址考查 \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8-7-28 8:58:00的发言:

遗址考察的认识上的收获.1;文化层的重叠很多,可能多个历史时期在同一块土地生存过.2;古玉与其他文物的暴露是从深层和地表面两头,同时自然和非自然出现的.也就是说地表的可能是生产和盗挖.深层的可能是河道的水从下冲刷,将底层的东西冲到河床,使东西变成地表物.3;幅员广阔,地域造成不同部族同一时期同时存在的可能.所以在器型上完全可能有大同小异的可能.存在国藏品没有的器物一点都不希奇.4;对红玉皮壳表现有新的更深的认识.内因[质变]是关键,外因是条件.5;史前古玉有共同的特性存在,其不同点是演变的过程的成度和条件不同,造成其表现不同.

对于任12字法的理解,有新的认识;就是不能把12字法做为眼学简单的鉴定方法来应用.[单一的,孤立的把每一条简单对照使用].应该把它作为对一件对史前古玉分析的理论来应用.自然态是贯穿12字的关键.这样就会对真假和没有见过的东西有正确的认识.[个人认识请指教]

615#
发表于 2008-7-28 14:11:00 | 只看该作者

任南其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红山文化网科考组08年7月25日至27日红山文化遗址考查  

任南红山文化网科考组发现遗址周五前往考查

内蒙地区共三处新发现遗址.

616#
发表于 2008-7-29 23:45:00 | 只看该作者
刘汉根与中华文字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19 14:19:00    Post IP:222.35.104.186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neo_img_dsc00060.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neo_img_dsc0006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http://www.chineseculturalorigins.com/

自然智慧新石器時期「文化玉器」& 刻契漢文字創造的起源

任南先生敬啟:

I. 自2006年碰過面後,不見多時。
我一直還是跟綜著國內對新石器時期玉器的研究活動。
2006年我曾經展過我們的一些藏品。當時還未公開展示過。
我也謮過貴綱對內地沒有充足"新石器時期玉器"出土樣本作為
研究工作進展的困難,所以我們常常在研究報導上看到不少沒有
跟據的推測。
由1979年至2006年的時間,從收藏及研究過程中,我們已經對中華
民族的文化(思想文字化)文明(文字明白化)的來源,已有了初步的結
論。
為什麼中國近百年來把中華民族的文化來源的歷史寫得這樣的亂?
為著要了解人類智慧与知識的基本結構,過去這些年來,我們從最基
本的資訊模型立場來分析,可我從這度角上來看看世界各「文化」思維
的客觀角色。
我們結合了中西文化,採用了資訊的模型,總結了人類的思想來源及模型。
我們研究工作的內容在以下綱址記綠了:
1. www.chineseculturalorigins.com    :自然智慧新石器時期「文化玉器」& 刻契漢文字創造的起源 (分析)
2.
www.q-states.com                       :物質量子狀態 &  自然智慧
3.
www.e-cybernet.com                    :人類智慧模型
4.
www.quasartec.com                     :資訊時代智慧 新石器時期「文化玉器」(綜合的成果以後在這綱址再發展下去)


內容由多方面知識的精華所結合,不是傳統文明從大學或書本上可以直接吸收到的。需要細心慢慢地用讀者的悟性去認同。
 
II. 介紹www.chineseculturalorigins.com    :自然智慧新石器時期「文化玉器」& 刻契漢文字創造的起源

1. 該綱址的內容是完整獨立處理的.
是從人類「自然智慧」及「人工智慧」基本的立場而作分析的。
該綱址是我們自1979年所搜集收藏的「文化玉器」而觸發的 。這些藏品,從現今國內的
博物館和「學術」報告 中的「墓葬玉器」 ,及傳統「考古文化」的研究中,從未見過和
提及過 ,是文化起源的重要證據 。.
2.綱上 也 提供 了 充份的藏品照片,目的是提供給國人新的資訊去分析我們文化的來源。
自內地開放後,從廢虛中發現的新石器時期「文化玉器」在香港的市場上 偶然 地出現,我
們一直同很重視這些「文化玉器」;所以不斷 地收藏了不少這些歷史
文化 的 証據 。我們
 將這些收藏品 与傳統「考古文化」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坪
文化 等等 的「墓葬玉器」
考古報 告亙相配合比較 ,分析 
3. 綱上 又 詳細地分析了人類智慧的盲點和盲區, 而 導致現今近百年來許多研究報告与分析的
誤導方向。
 
 
4. 這些「文化玉器」的出現,如是單靠著盲信書本的猜測的報告,那麼便失机會去
 護及承救我們精神資訊來源的實質文物 
4. 我們憑著 獨特心得的 「資訊模型」的觀念,重覆地 實事 求證地 去 研究:這一切一切
 的經歷
都在綱址報告 裏 陳述了。 中國 內地的改革,在經濟上,科技上,物質上是時代。但 是 
在文化文明的平台上, 還是逗留在廿世紀過去十百年內的思維中。 香港獨特 開放 的環境。導致
了我們 能夠 培養了獨立客觀開放的思想, 能夠 綜合人類中西各 種 文化 的思維。 在六,七,八十
年代 ,經濟 的發達,產生了資源上的實力, 這一切一切 導致我們先天与後天的條件,才 能夠
造成
這綱址 內容上的歷性新發現
5. 我們從資訊糸統的角度,不但 直覺上看破了過去一百年來 ,對 研究中華「
文化」「文明」來源
所產生的盲點和誤區,更 令我們  夠 察覺到在香
港出現的出土「文化玉器」的獨特價值, 而有
可以利用現有資源 去收藏加以保護。
6. 過去三十年來,我們對國內 各界 現今對新石器時期玉器的知識 ,態度 和市場情型,一直有接觸,

十分清楚 。這些,在我們分析中也陳述了。新石器時期玉器的出土,和 對 市場情怳是清楚的。我們
內地博物館人仕接觸 ,也是清楚他們的現狀,對 缺乏 市場上 「文化玉器」 的消息和 實物接觸的机會。
7.  我們 綱址上的寶貴証據,分析,綜合總結是用來貢獻給所有對中華民族「文化」「文明」起源有研究興趣的
人士, 希望能幫助人們找到人類文化文明的來源与出處。
8. 希望貴綱能引導有關的人士 , 一同詳讀綱址的內容与藏品照片集: 也希望大家能提供寶貴意見。
 
 
希望以上能起點作用,早曰能重寫中華民族文化文明來源的歷史。
 
 
香港
劉漢根
hkanlau@gmail.com
617#
发表于 2008-7-30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任南先生敬啟:
 
多謝!
我已看到你們把我們綱址的首頁放在討論區。

1. 我們綱址討論的整体的知識層面範圍還是很大的。但起點与貴綱有關,但從未被提及的是:
新石器時期「文化玉器」及「墓葬玉器」的同時存在。我們在收藏過程中,須然兩者都有收藏和
研究,但重心一向還是在找尋廢墟中的「文化玉器」。有系統的史前刻契文字多是從這一種類的
線索發現的。這個線索對研究新石器時期玉器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
是通通遺留在墳墓裏的。由二十年代安達生醫生所定義的「考古文化區」,是由墓葬玉器,陶器
而作標準器的。這狹窄概念還是一直沿用至今,未受修定。
2.  因我們討論所涉及範圍廣寬,不知讀者是否有與趣花時間仔細地去解讀?
3. 不知貴綱可否接觸一些對相關議題有與趣的朋友或社會有闋人士,去提出一些識見,題問,能
讓我們進一步對一些議題作更清析詳細地分析,和結論。
4. 在京城,相信一定有許多對中華民族文化文明起源有輿趣的各界人士,誰是較有影響力,是否能
收版邀請來參与一齊地研究?.........
我們可以從藏品的證據,及「資訊模型」的客觀角度去分析和討論的。
 
 
請多多指教,
劉漢根
618#
发表于 2008-8-2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深坑到脱胎它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关于皮象的辩认没上过手真品、理解难些.就是上过手一个文化区的真品、对皮象的辨认可能只认这个文化区的皮象。而中华大地之辽阔,土质不同、文化层、文化区众多、故象皮象是有差别的、大家又不可能上手各地区、文化层,文化区的古玉、那怎么办呢?!

我一直重复一个方法、次生物之自然象的辩真伪、次生不是有包为次、次即主体原态之后天变化,如熟、裂、孔、坑、色、留、浆、等原生态后天之变化为次。

多掌握原生态后天之自然变化的次、对于各文化区、文化层、众多不知名的玉的辩真伪就不难了、

任南

红山文化古玉的认识.要全方位掌握.认识事物的本质要找到其规律,要综合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1大家从生坑的“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表象学起.

2大家从地表的“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3大家从深坑的“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4大家从熟坑的“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5大家从盘变的“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6大家从脱胎的“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7大家从沙坑的“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8大家从水坑的“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9大家从土坑的“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10大家从浅层的“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11大家从冻±层“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12大家从地摊中“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任南红山文化网“史前古玉十二字鉴真法”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看净观熟知肥透,红山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 对红山古玉“神韵”的感觉,是要以一个人的艺术、美学、经验、各种知识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是文化素养以及多年收藏知识的积累,才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能力。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藏家,要感悟红山古玉的神韵,只要多看真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功到自然成,终有一天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本领。

                                 任南“史前古玉十二字鉴真法”

1、 净: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品红山玉多表现为虽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而仿品则都呈现脏、烂、模糊之感。

 2、 熟:熟为真品红山玉整体因地热、地压等物化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3、 肥:真品红山玉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 透:因地质原因,某些坑口的真品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5葬:真品红山玉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 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真品红山玉体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心点,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沁色,玉质也会随晕散而产生质变,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真品红山玉自然态坑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其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呈梯田状,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质变应明显,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8缩:真品红山玉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水融严重部位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改变,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

9、 次:真品红山玉的原材质自然态质变产生多种形态的凸起物。融合物及浅表多层错位开裂和非直线曲痕,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次生物对应内质质变,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周身包裹无天无地无层次.且凸起物附着在同一平面上。

10、过:真品红山玉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玉软沁方入》,呈减缩态.质变与色变向上依次渐变呈包裹状。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和硬质解理显现..而老料带沁仿品,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11、浆:真品红山玉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而仿品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浆对应质变沁残点。自然态生坑古王出灰浆点非规律外形(坑状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

 12、神:后人仿制古玉为的是牟利,在制作时由于没有怀着对神灵、祖先、图腾的那种特有的虔诚崇拜之情,因此,他们也就自然碾琢不出真品红山古玉所蕴藏的那种特有神韵


619#
发表于 2008-8-3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71914241687719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3 17:04:10编辑过]
620#
发表于 2008-8-4 23:36:00 | 只看该作者
ha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 16:47 , Processed in 0.0620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