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像,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这是《楞严经》佛答覆阿难的话,由于文字翻译偏重于文学之美,反而遮掩住逻辑论辩的精神,事实这里逻辑论辩层次很严谨。

觉知分别心性’,先留意‘觉知’二字,佛的说法非常科学,归纳心性的作用可分为两部分来了解,这是个教育方法,一个‘觉’、一个‘知’,如果把觉知二字分开单独使用,往往把觉当成知、知当成觉,‘知觉’二字在中国文化有时是通用的。但是在这里就不能通用。‘觉’是指生理、情感方面,感觉的反应;‘知’是属于思想、精神方面,觉知是两个部分的作用。

其次,‘觉知分别’四字连起来使用,偏重于文字文学组织之美,尤其后世对文意的了解,往往被文字障住。‘分别’是佛学专有名词,我们的思想起作用,尤其偏向意识部分的,大都用分别心来代表,意识一起作用就有分别。譬如眼睛对著光明,这里亮一点,那里暗一点,其实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当光反影到眼睛时,眼睛并没有明暗的分别,觉知明亮与黑暗是意识的分别。所以‘觉知’是感觉、思想与意识的分别及整个心的全体的作用,也就是心所起用的现象的分类。如果为了文字优美,一层一层翻译看起来没有味道,也很吃力,尤其中国人喜欢‘意会’,不喜欢逻辑详细的论辩。讲逻辑必须‘言传’,要论辩得非常清楚;文学不一定要言传,可以‘意在言表’,透过言语以外的体会,彼此会心懂了,这是文学艺术的境界,这里把觉知分别心性的作用,以文学意境表达。

佛告诉阿难,你认为‘觉知分别心性’,即生命本源心性的作用‘俱无在者’,一切无著。那么我问你,空中飞的、水中游的、陆地上跑的……等等这个物质世界一切的动植物、水生物、矿物是有还是无?我们观念上不分别这些物质,而称为一切东西。我们的生命在这个世间,与物质世界一切东西有连带关系,你认为对一切东西无所著就是心,那么这一切东西‘为在为无’?有还是没有?换句话说,这四个字在《楞严经》上很含糊,因为太文学化而显得文意不清。

也可以这么说,我们张开眼睛所看到物质世界一切东西,譬如今天下午下雨,雨下过后没有了,雨也是一切物质东西的一种,这一切东西过后就没有,你认为是无著(此心无著),那心的作用究竟存否?或者是物质环境变(迁),心也跟著变成没有?‘为在为无’,可以指物质世界的东西,也可以指心理精神的作用为在为无?两者都解释得通。那么,经典这个时候究竟是指物质世界的东西存不存在?抑或指心理状况存在不存在?我们很难确定,因为当时的翻译太注重文学意境之美,而使文意交待的不太清楚,这一点在逻辑论辩上确有缺点,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好处,好处就是中国人喜欢圆融的文学思想,用这也可、用那也可,双方面都观照到了。

假如一切物质过去就没有,‘无则同于龟毛兔角’。‘龟毛兔角’是佛经上常用的形容词,形容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而幻想存在是靠不住的,因为中国过去与印度的常识范围,晓得乌龟没有毛、兔子没有角,现代这句话要被推翻了,日本北海道及南美洲的确有长毛的乌龟,所以佛经要修正了。如果以这个观点来反驳佛经,可谓有根有据,佛连这个知识都不懂,怎能说通一切智、彻万法源呢?可见佛的眼通当时只看到西方,没有看到东方,这是附带的笑话。不过我们看经典不要吹毛求疵,不要再把乌龟毛拿来吹一吹找毛病,当时一般人的知识确实没有看过乌龟长毛,佛也依世人的知识来比喻。

假如一切事情过了就没有,既然没有,为什么还叫不著?没有就没有,加一个不著,岂不多加一个名称、境界!这不著的观念岂不多余!没有就没有了嘛!假定有一个境界叫无念、叫不著,那个境界,就不能叫不著,也不能叫无念。等于我们经常引用年轻同学所说的话:‘今天打坐很好,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我说‘你知道?’‘知道啊!’‘好啊!’‘那怎么叫没有?你都晓得好,晓得没有,那不是有一个嘛?’同样的道理,有一个不著,就不能叫它为没有,你早著了嘛!著什么?著在一个‘不著’上面。你说今天坐得一切无念,你早有念了!什么念?无念之念,那就是前面所讲的‘守愚暗证’,落在一个愚痴的境界,守住一个浑浑噩噩的境界上,那叫莫名其妙,不叫不可思议。莫名其妙是老二;不可思议是它的老大,两兄弟差不多。所以说有一个不著‘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绝对无相,无相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没有。‘非无则相’,你说不是完全没有,一切相没有,不过就是有那么一点,有那么一点就是有个东西,就不叫空,那就是相,空也是空相。‘非无则相’,这就不能叫它无相了。‘相有则在’,有一个境界现象在就是个东西,‘云何无著’呢?你有个清净无念的境界在,早就著在这个上面了嘛!怎么叫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所以你应该了解,你认为一切无著认此为空就是我的本心是不对的观念。注意这句话!阿难当时不是乱讲,很多同学看了《楞严经》,笑阿难好笨,‘一切无著名觉知心’,阿难有所指,此心任何一个境界都不留,在这个不留中间,坦然而住,这个是心性本体,阿难当时这样认定。

这个认定错在哪里?这是个大问题,当然我们不是阿难,假定今天有人修持到达这个境界,那真是可喜可贺,尽管佛说这个不对,是不对,还要翻一翻身,然而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需要谈后面的翻身。佛批驳阿难,是希望他有更进一步的见地和了解。可是我们站在功夫上说,很少有人真到达这里,能到这个境界也不错了,但永明寿禅师批评这个不对,批驳得有道理,如果认为这个就是最高的究竟,那就错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连这个过程都没有经历过,你就认为自己悟了,那真是‘误’了!真正悟道,这种境界必然要经历,好比搭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必定得经过二、三、四、五楼,即使电梯速度快,也还是要一层一层往上升,这一点特别提出,提醒大家注意!
2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佛道非由作、任、止、灭而得

又所言放旷任缘者,于圆觉中犹是四病之数

上一段是永是禅师引用《楞严经》中佛与阿难的论辩,批评宋代初期,一般认为一切无著的境界就是禅的错误观念。其次,认为‘放旷任缘’,一切逍遥自在蛮不在乎就是道的,也是《圆觉经》中所讲的四种毛病之一。

‘放旷任缘’,看文字很简单,有些人修持的确到这个境界,心中空空的,一切不在乎,该跳舞就跳舞,该滚就滚,没有关系。过去有位同学也自认悟了,你的就是我的,可是我的可就不是你的了,怎么劝也劝不了,最后发生事故遭了果报。

历代‘放旷任缘’者很多,譬如学禅的,尤其明朝末年更多,像李卓吾(不是厚黑教的李宗吾),既是禅又是道又是儒,四大才子之一的金圣叹也是‘放旷任缘’。明末清初,以王阳明的王学与禅的结合,‘放旷任缘’的人更多,弄得‘圣人满街走,菩萨多如狗’,学禅学佛学儒都修成‘放旷任缘’,认为一切逍遥自在、一切空就是道,不过有一点绝空不了,他肚子饿了还是要抓馒头吃;感冒了还是要吃药,如果这个时候能‘放旷任缘’倒还差不多!可惜他不在这个时候反省,认为‘放旷任缘’就是道。

那么,永明寿禅师引用《圆觉经》经文,提出‘放旷任缘’是学佛学禅偏差的四种毛病。
2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圆觉经》说,善男子,善知识所证得的妙法,应该离开四种偏差,哪四种偏差?‘一者作病’,即有所造作。好比说我今天打了几次坐,好像到会计室算帐一样,打坐四次要给四个罗汉果,八次要给他一个菩萨位;十二次要给他一个佛土。或者今天拜了多少佛、作了多少功德。再不然今天修行有多少境界、多少进步,这些都是有所造作的。以修持境界、积功累德为道,此是‘作病’。

假定有人‘作如是言’,心理有这种观念,认为今天已经作了很多善事、佛事,以此功德圆满,一定可以开悟证果。‘欲求圆觉’,想以造作功德之心,来求智慧开悟之道是错误的。‘彼圆觉性非作得故’,本来佛法的自性不能造作而得。譬如大家参禅打坐学佛,你不要认为这两腿多盘两天就能盘出一个佛来!佛不是腿能盘得出来的!如果盘腿能成佛,那叫成腿,不叫成佛。那么打坐干什么呢?打坐就是教你以这种修养的方法,找出你自性本来是佛的那个东西。不是认为累积打坐的功行,像求会计成本一样,会得到一个佛,那完全错了!所以说‘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如果认为作得某些功夫、累积多少功德一定会开悟,那就犯了造作病,此是禅病之一。所谓病,就是观念错误,心理见解上的病态,不是心理病态。心理病态与见解病态不同。
2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任其自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反正总有一天成佛,一切自在,打坐念佛修持是你们妄用功夫,认为一切不管就是佛法,那就是任病。生死是空,涅槃也是空,‘涅槃生死等空花’嘛!用不用功都一样,一切本来无生灭,任运自在,这种观念是任病。《圆觉经》告诉你,‘彼圆觉性,非任有故’,成佛也不是人类的本性,放任怎么可能成佛?这种说法照文字这样解释不太容易了解,我们进一步用现代语来解说,也就是,认为涅槃是空,生死也是空,一切放任自在,反正众生本来是佛,到时间自然成佛,你说他真是逍遥自在吗?才不自在呢!一切任他自在就有依赖性,依赖放任已经错了!依赖放任不就是一念吗!此其一。

其二,反正本身就是佛,一切自在就好了,你就自在一点吧!你生病了不要喊唉哟好不好呢?一切本来自在,那个痛也很自在嘛!可是他病了,痛苦烦恼来了,他还是难受啊!他那个时候可是无法放旷任缘了,可见他那个放旷任缘是心理意识的作用。

2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种禅病是我们常犯的,不管学禅也好、止观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大家两腿一盘都想得止得定。严格讲,定与止有层次的差别,不能得止,就谈不上得定。止也好、定也好,一般认为什么念头都没有就是得定,结果我们看到一般人坐在那里都很痛苦,皱著眉头,心中念头停不了,‘刚才了却东边事,又被西边打一拳’,思想念头翻上覆下,想求止念求息心,事实上做不到息心止念,却在忙打念头,现在一般人容易犯这个毛病。不要说这种情形是错误的,即使做到任何念头不拱上拱下,就算止于一念止住了,那还不是禅。佛说‘彼圆觉性,非止合故’,即使做到念完全止住,与明心见性之道也毫不相干,止念是做功夫可以做到的,有几种人很容易做到,一个人心里受到外境严重的刺激打击,灰心到极点,心如止水,你叫他,他没有反应,那也叫功夫吗?不是。另一种人,生理机能毁坏,脑神经受刺激,想不起来,止住了,那也是佛吗?不是的,止,不是道。《圆觉经》说止于一念或止于一个境界,或认为定久是禅,那都是偏差。

2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止病是止于一念、止于一个境界,或者止于一个佛境界,或是止于一个空的境界,或者止于一个清净的境界。止不住是散乱心、放任。一般人不是放任就是求止,再不然想求功德,想从积功累德而悟道,此即前面所言,作病、任病、止病三种病。第四种病是灭一切烦恼。有关这点,一般观念也很严重,认为学佛用功应该永断一切烦恼,生理、心理毕竟空无所有,此外,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都寂灭了,当然普通人很少能做到。

几十年前我们看到有些修行人专修这种定法,一般叫顽空定,什么都不管,一切灭下去,一切不动念,久而久之,人慢慢变得没有记忆力,当场不起分别,看到人问你是谁,对人笑一笑。现代人碰到这样的人一定认为此人有道,样子也很好看,红光满面,俨然有道之士。佛说像这一类境界就属于顽空,冥顽不灵,灭久了之后,记忆力减退,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认为这是禅,那错了!所以佛说:‘彼圆觉性,非寂相故’。涅槃也翻成寂灭,但涅槃不是这个。这一类也不像罗汉有余依涅槃境界,这完全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下意识认为一切灭完了就是道。后世有言,‘莫道无心便是禅,无心犹隔一重关’,把灭绝一切当成无心,错误在这里。
237#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不偏不依好办道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说离开这四种禅病,才可以了解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由于了解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观’是观照之观,我曾经反复提及想是想,观是观。想是粗的,观是细的。勉强打个比方,东西掉在房间黑暗的角落,拿手电筒照,东找一下西找一下,这是想;观,等于房间所有的灯一下全点亮了,地上之物全被照到,这是观,以境界来讲是如此,那么,以作用而言呢?想,是先用第六意识专一起来修;观不是第六意识境界,而是意根,第七识与第八阿赖耶识照性的功能来了知它的,了即明明了了,自然知,但不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的妄知,这其中分别起来非常细微。知道自性本来清净这一知,是知识上的知道,离开这四病,不求止、不放任、不造作、不求寂灭,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离四病后,勉强用一形容词,呈现了自性清净面。由于认识了解了清净面,然后在此境界中止观双运而起观的,才叫佛法的正观。定与慧等持,智慧慢慢开发,修持慢慢进步,功德自然逐渐圆满,此谓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不了解正观的路线,而用其他各种方法来修持作观的,名为邪观。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我不过照文解释而已!永明寿禅师引用了《楞严经》、《圆觉经》原文说明这个道理,他自己并作结论:

如上所说,不唯作无著任缘之解,堕于邪观,乃至起寂然冥合之心,皆存意地。

解释得非常清楚,的确是名言。永明寿禅师说,上面我引证佛在《楞严经》、《圆觉经》所说的两段话,不但认为一切无著,放旷任缘是道的见解属于邪见,乃至一般学佛,认为一念不生,寂然不动即合于禅道之心,也是错的。实际上,一念不生、寂然不动的境界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瑜伽师地论》称为‘无寻唯伺地’,心性不乱跳动,可是第六意识还有个东西在那里看住,等于黄龙南禅师描写参话头的境界:‘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形容得非常妙!他叫人家参话头用功,要用到这样专一的程度,这只是初步用功参禅的境界,并非这样就是禅。黄龙南禅师所形容的这种境界,就是《瑜伽师地论》所讲的‘无寻唯伺地’,也就是小乘禅观经(禅观经有数本)所言‘有觉无观’的境界。

这两天有同学送我一本书,我还没有看,他先讲给我听。有个故事说猫捉老鼠,老鼠躲到洞里不出来,猫在洞外目睛不瞬地守著,等了很久,老鼠突然听到外面有狗叫,心想猫一定被狗吓跑了?老鼠爬出来,一把被猫逮个正著,老鼠问猫:‘老兄啊!你怎么听到狗叫没有被吓跑呢?’猫说:‘这个时代一个人没有两种语言还有饭吃吗?’

所以,寂然冥合之心还是意地的境界,《瑜伽师地论》所讲‘无寻唯伺地’也是意地,一点也没错!经律论融会贯通,仔细研究,对于你的用功、见道,绝对有最大的帮助,我非常赞成永明寿禅师的意见,真想用功修持,不看经律论,一味地笼统下去,不会有所成就,充其量只有笼统禅,笼统禅是第五病,不能成道的。
2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三章  伸脚就在缩脚里

如有学人问忠国师云:“不作意时得寂然不?”答:若见寂然即是作意。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

南阳忠国师(695775),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是六祖的弟子,也是永明寿禅师的老先辈。有人问南阳忠国师,意念完全不动时,算不算得到寂然不动、寂灭清净的境界?

南阳忠国师答覆,如果觉得自己在寂然不动的境界,有一个寂然已经是意境上的分别境界,这也是第六意识所造的境界。所以要仔细研究意根,不管是动的境界或者静的境界,动静二相都是意境的变态。等于一个手背、一个手心。换句话说,拿意根来讲唯识现量境的话,动静二相也都是意识的现量,动的时候是动的现量;静是静的现量。‘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你所证到动相与静相的境界,都是法尘影事。

《楞严经》提到:‘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要特别注意‘影事’二字。我们门感觉到心境很宁静的那个境界也是影子。如果问证道是什么样子?证道就是我无念无心那个样子,这个也是比量。如果硬要将它表达出来究竟证道是什么境界?好吧!证道就像到了阿里山顶,既不刮风又不下雨,什么都听不见,这还是比较,比较是意识上的一个阴影,所以叫‘法尘’,意根相对的法尘影事。究竟什么是真的静?静是什么样子?那是个大问题,希望大家留意。
239#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故知并是执见修禅,说病为法,如蒸砂作饭,缘木求鱼,费力劳功,枉经尘劫。且经中佛语幽玄,则义语非文,不同众生情见鹿浮,乃文语非义。

如果见地、观念不正确,执著自己主观的成见而修禅,是‘说病为法’,把病当成药吃,搞错了!比如认为无念是定,一上座就求无念,无念变成成见,执著这个成见用功下去,犹如蒸砂成饭,爬到树上找鱼,永远不会成功,因为根本下手的路线就错误。因此,结论说‘费力劳功,枉经尘劫’,你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也没有用,不会成就的。

佛语幽玄’。一切经典中,佛说的话都非常幽远而有深度,然而一般人看经典不明佛经深远的义理,仅仅只是粗浅阅读不加深思,便妄认明了。讲经典、研究佛学的,则把经典文字用其他的知识作概括性地比较,把佛经幽深的义理,当成作学问一样,做比量的推测;看经文并没有回转到自己心地上做功夫,将经典高深幽远的义理会之于心深加体会。也就是说,一般人看经典,并没有从内心去体会自己所修的境界。所以说佛经的道理不同众生的情见,众生看佛经或任何书,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个观念是很粗糙浮浅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佛经的文字义理并不是一般所讲的道理。
240#
 楼主| 发表于 2008-1-4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又若执任缘无著之事,尽落邪观,得悉檀方便之门,皆成正教。

如果执著一切放任自在、一切无著无念就是佛法、就是禅,那就落于邪见。但是反过来说,果真证道得到了悉檀,任缘无著虽然不是道,可也是一种入道的方法,那么,悟道以后,方便任缘都成了正教。

悉檀’二字不作翻译,《大智度论》上有‘四悉檀’的解释,勉强翻译,与中文‘境界’一词相似,不过中文所讲的‘境界’,我们还比较容易体会,悉檀是得道成就的境界,不是凡夫意识所能意会得到的,用‘境界’二字不能概括‘悉檀’,因此不翻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5 17:04 , Processed in 0.0714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