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像,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这是《楞严经》佛答覆阿难的话,由于文字翻译偏重于文学之美,反而遮掩住逻辑论辩的精神,事实这里逻辑论辩层次很严谨。 ‘觉知分别心性’,先留意‘觉知’二字,佛的说法非常科学,归纳心性的作用可分为两部分来了解,这是个教育方法,一个‘觉’、一个‘知’,如果把觉知二字分开单独使用,往往把觉当成知、知当成觉,‘知觉’二字在中国文化有时是通用的。但是在这里就不能通用。‘觉’是指生理、情感方面,感觉的反应;‘知’是属于思想、精神方面,觉知是两个部分的作用。 其次,‘觉知分别’四字连起来使用,偏重于文字文学组织之美,尤其后世对文意的了解,往往被文字障住。‘分别’是佛学专有名词,我们的思想起作用,尤其偏向意识部分的,大都用分别心来代表,意识一起作用就有分别。譬如眼睛对著光明,这里亮一点,那里暗一点,其实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当光反影到眼睛时,眼睛并没有明暗的分别,觉知明亮与黑暗是意识的分别。所以‘觉知’是感觉、思想与意识的分别及整个心的全体的作用,也就是心所起用的现象的分类。如果为了文字优美,一层一层翻译看起来没有味道,也很吃力,尤其中国人喜欢‘意会’,不喜欢逻辑详细的论辩。讲逻辑必须‘言传’,要论辩得非常清楚;文学不一定要言传,可以‘意在言表’,透过言语以外的体会,彼此会心懂了,这是文学艺术的境界,这里把觉知分别心性的作用,以文学意境表达。 佛告诉阿难,你认为‘觉知分别心性’,即生命本源心性的作用‘俱无在者’,一切无著。那么我问你,空中飞的、水中游的、陆地上跑的……等等这个物质世界一切的动植物、水生物、矿物是有还是无?我们观念上不分别这些物质,而称为一切东西。我们的生命在这个世间,与物质世界一切东西有连带关系,你认为对一切东西无所著就是心,那么这一切东西‘为在为无’?有还是没有?换句话说,这四个字在《楞严经》上很含糊,因为太文学化而显得文意不清。 也可以这么说,我们张开眼睛所看到物质世界一切东西,譬如今天下午下雨,雨下过后没有了,雨也是一切物质东西的一种,这一切东西过后就没有,你认为是无著(此心无著),那心的作用究竟存否?或者是物质环境变(迁),心也跟著变成没有?‘为在为无’,可以指物质世界的东西,也可以指心理精神的作用为在为无?两者都解释得通。那么,经典这个时候究竟是指物质世界的东西存不存在?抑或指心理状况存在不存在?我们很难确定,因为当时的翻译太注重文学意境之美,而使文意交待的不太清楚,这一点在逻辑论辩上确有缺点,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好处,好处就是中国人喜欢圆融的文学思想,用这也可、用那也可,双方面都观照到了。 假如一切物质过去就没有,‘无则同于龟毛兔角’。‘龟毛兔角’是佛经上常用的形容词,形容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而幻想存在是靠不住的,因为中国过去与印度的常识范围,晓得乌龟没有毛、兔子没有角,现代这句话要被推翻了,日本北海道及南美洲的确有长毛的乌龟,所以佛经要修正了。如果以这个观点来反驳佛经,可谓有根有据,佛连这个知识都不懂,怎能说通一切智、彻万法源呢?可见佛的眼通当时只看到西方,没有看到东方,这是附带的笑话。不过我们看经典不要吹毛求疵,不要再把乌龟毛拿来吹一吹找毛病,当时一般人的知识确实没有看过乌龟长毛,佛也依世人的知识来比喻。 假如一切事情过了就没有,既然没有,为什么还叫不著?没有就没有,加一个不著,岂不多加一个名称、境界!这不著的观念岂不多余!没有就没有了嘛!假定有一个境界叫无念、叫不著,那个境界,就不能叫不著,也不能叫无念。等于我们经常引用年轻同学所说的话:‘今天打坐很好,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我说‘你知道?’‘知道啊!’‘好啊!’‘那怎么叫没有?你都晓得好,晓得没有,那不是有一个嘛?’同样的道理,有一个不著,就不能叫它为没有,你早著了嘛!著什么?著在一个‘不著’上面。你说今天坐得一切无念,你早有念了!什么念?无念之念,那就是前面所讲的‘守愚暗证’,落在一个愚痴的境界,守住一个浑浑噩噩的境界上,那叫莫名其妙,不叫不可思议。莫名其妙是老二;不可思议是它的老大,两兄弟差不多。所以说有一个不著‘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绝对无相,无相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没有。‘非无则相’,你说不是完全没有,一切相没有,不过就是有那么一点,有那么一点就是有个东西,就不叫空,那就是相,空也是空相。‘非无则相’,这就不能叫它无相了。‘相有则在’,有一个境界现象在就是个东西,‘云何无著’呢?你有个清净无念的境界在,早就著在这个上面了嘛!怎么叫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所以你应该了解,你认为一切无著认此为空就是我的本心是不对的观念。注意这句话!阿难当时不是乱讲,很多同学看了《楞严经》,笑阿难好笨,‘一切无著名觉知心’,阿难有所指,此心任何一个境界都不留,在这个不留中间,坦然而住,这个是心性本体,阿难当时这样认定。 这个认定错在哪里?这是个大问题,当然我们不是阿难,假定今天有人修持到达这个境界,那真是可喜可贺,尽管佛说这个不对,是不对,还要翻一翻身,然而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需要谈后面的翻身。佛批驳阿难,是希望他有更进一步的见地和了解。可是我们站在功夫上说,很少有人真到达这里,能到这个境界也不错了,但永明寿禅师批评这个不对,批驳得有道理,如果认为这个就是最高的究竟,那就错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连这个过程都没有经历过,你就认为自己悟了,那真是‘误’了!真正悟道,这种境界必然要经历,好比搭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必定得经过二、三、四、五楼,即使电梯速度快,也还是要一层一层往上升,这一点特别提出,提醒大家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