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朗朗空中罪福明

又若以不信恶心,欲毁坏宗镜般若正义,但自招谤罪,妙旨何亏。如人以手障矛,但自伤其手,矛无所损。

一个人以不信佛法的心情,想要恶意破坏《宗镜录》的般若正义。当时看了这句话,加上人生经验,即可推想永明寿禅师由于名气太大,著作此书时毁谤他的人不少,此乃古今中外相同的常情,‘谤随名高’,知名度高,相等的毁谤的声音自然随之而来。

‘但自招谤罪’,然而这是很可怜的事,而且与我无关,这些人都是自招毁谤正法的罪过。

‘妙旨何亏’,他说编辑这本《宗镜录》是真理之言,它的宗旨绝不因毁谤而被破坏。

‘如人以手障矛,但自伤其手,矛无所损’,等于一个人用手掌心抵挡戈矛,只会伤到自己的手,对戈矛毫无损伤。毁谤正法是自招业报。
20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夫般若说则福大,谤亦罪深。若随情谬解,乃至不信等皆成谤。

《金刚经》上谈般若空,处处讲福报,真正的福报是智慧,人世间的一切福报,功名、富贵、地位、多福多寿多男子,现在加一样,多钱。古人看钱看的重,《书经·洪范》言五福,中国人过年贴对联也喜欢写‘五福临门’,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言富而不言贵,其实富贵富贵,有钱一定贵,贵不在五福以内,由此看来,我们的文化还是钱最重要。寿命长、子孙多、钞票多、身体健康,世间的福报样样全,但是有一样不是钱能买得来的,那就是智慧。钱多,没有智慧,没办法;当然有智慧学问好,没有钱也没有办法。真福报不是世间有形的东西,成佛是大智慧,所以有般若福报就大。出世间的福报与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证得实相空的智慧。

所以说‘般若说则福大,谤亦罪深’,具般若智慧的人,没有不受谤的。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第一个反对他的就是他的兄弟提婆达多,毁谤他五大罪状,一直跟他捣乱几十年,最后现身入地狱,据说此坑在印度还看得到。历代祖师有成就的,没有不受毁谤的,不是被害死就是被毒死。达摩祖师、木讷祖师都被毒死,禅宗二祖神光也被害死,所以人最好不要有道,道有多高,谤就有多高,魔亦有多高,而且魔比道的力量大。

因此《金刚经》告诉我们学佛修道的人,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为什么《金刚经》讲空法、说到般若会提这件事,也就是永明寿禅师给我们指出的要点。真学般若真修道的人,真证到空性时,你的魔难就来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真实的事,不是假的。如果你说我福报大没有魔障,那很可能是没有道,道不高,魔不来。所以碰到这些境界,自己要看清楚,反省《金刚经》上的话:‘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这个道理就在这里,所以说‘般若说则福大,谤亦罪深’。

相反地,要谤般若的人,这个果报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上,因为道人空,毁谤不了。空的力量,回转的力量大。何谓因果报应?与力学一样,把五十斤力量往墙壁撞,反弹回来自己受,并非墙壁出力,而是本身打出去的力量反回来。做一件坏事得恶果,是自己招致的恶报。怎么叫‘毁谤佛法’?学佛的人自己反省要注意了!‘随情谬解’,学佛的朋友为人讲佛法或闲谈,往往‘随情谬解’,跟著自己情绪观念变化,随便毁谤,自以为说的很好,把人家的道路指示错了,还不知道,我们当中这种人非常多,他不知自己所造的因果。‘随情谬解’,乃至不信的人都是谤,这个果报你自己去受,不是别人给你的。
20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如《大涅槃经》云:我今为诸声闻弟子等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若有说言如来无常,云何是人舌不落地,若能正信圆解无差,遍境遍空皆同妙证。

有许多研究佛学搞学问的人,不信大乘经典,例如批评《楞严经》是伪经,是后人写的。我告诉你,宁可不要研究佛学,既研究又谤佛,何苦呢?吃饱了饭没事,造这个业干什么?自己谤还不算,要人家也听他的意见,何苦嘛!就算是假的,其中的道理,你能驳倒它吗?讲人情世故,人家要卖饭吃,你也不要把人家搞得没有饭吃嘛!讲做人、讲儒家的道理都不对,何况学佛!如果大乘法的道理是真的,那你自己这个因果怎么去受?可是我们自己偏要造业,看到这些人这么不可救药,受这个因果,我真替他们担心。造口业不说,甚至见之于著作的更严重,一本著作出来,天人的眼睛都被刺瞎,危害不只几十年,流传下去不知害了多少人,严重得很。

我这个人是呆板的,我认为大乘经典都是真的,什么理由?我可以像永明寿禅师一样,举很多理由来证明大乘经典此言真实。那么,南传小乘佛教真不真?也真,究竟哪个对?道理很简单,等于同学做笔记,程度差的,不晓得把你的话记成什么话!每个礼拜看大家的心得报告,我讲风梨,他记成狗屎,你说怎么办?现在我还在,他说是我讲的话,所以我非看你们的笔记不可,不看笔记,他将来说:‘是南某某这么说的。’死无对证!

   这是每个记录的人程度有差别而发生的偏差,与佛法本身没有多大关系,我们要靠自己大般若智慧的研究,深切反省,忏悔罪过。
20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1:5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章  巍巍大人法

接下来引证《楞严经》上的话:

楞严会上佛告阿难: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这是佛所说修证的法门。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想修行成佛做工夫,靠什么做工具?一切佛法的修证,除了此身心以外,没有另外的工具。佛法将身心分类为十八界,亦即六根对外境的六尘,加上根尘中间假定的界线。何以说这个中间界线是假定的呢?没有修证的人很难体会。譬如眼睛一接触光色,当光色进入眼睛时,光色与眼睛中间就有一个界线,这个界线非常微妙。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六个界线,称之为十八界。

佛说,修行有各种方法,离不开六根、六尘等十八界的作用,也就是以十八界做为修行的工具,如此修持下去,以至究竟圆满,任何一法都可以大彻大悟而成佛。比如净土念佛,重点是用意根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是由意识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方法,那么,这中间有没有一个他力成就的阿弥陀佛存在?中间是有个界线,在初步感觉有自力得到他力加持的作用。另外,有些人用耳根听声音、听呼吸,在听与不听之间有个界线,此所谓观音圆通法门。

重要的是‘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我们不应有这种方法好、那种方法坏的分别心,只要一门深入,没有不到家的。而每一位佛所走的路线也许不同,但成就是一样的。这是佛所说修证的第一个原则。
20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佛说因为你们智慧太低下,不能在这个中间‘圆自在慧’。六根根器不利,拿现代话来讲,就是头脑不利落。我们平常讲学佛有钝根、利根的差别,钝利二字要特别注意!以佛法的道理,人的根性有利钝,利钝也就是智愚的不同,实际上世界上没有笨人。所以儒家教我们不要轻视任何人。每个人都要自重,但如果自己认为了不起,那已经是自轻。

每个人的聪明相等,不过表现的程度有快慢,钝刀和快刀切肉,虽然时间上有差别,结果还是一个,你不能说那把钝刀不是刀。笨的人告诉他一件事,也许他三天才转过脑筋来,也许碰了钉子吃了亏才变聪明。聪明人事情一来,马上反应此事会吃亏上当,不干。我经常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笨人,你骗一个人,他总归会变聪明,至少临死会恍然大悟某件事上了当。当然也有人被骗死了他也不知道,我想来生一定知道。

所以佛说阿难,你们的根器下劣,并不是下劣的人就无可救药,没有这回事!因为根器下劣,在这个中间不能圆自在慧,什么中间?就是各种修行方法,念佛也好,数息观也好,做别的止观也好、密宗也好、显教也好,方法没有什么不对,但在这个中间差一个东西,什么东西?‘圆自在慧’,圆融无碍的智慧,也就是能融会贯通的智慧。这个智慧哪里来的?是你自己原有的,所谓‘观自在’,你要自己把这个慧根找出来。找出慧根后还要发展培养力量,此谓之‘慧力’

成佛有十力。从佛学的观点来看,只有佛有十力,智慧是一种大力。我们静坐、修止观,用各种方法培养慧根变成慧力;慧力到达后,智慧自然开发。

成了佛悟了道的慧力就叫‘自然智’,也叫‘无师智’,不是没有老师,而是他本身已跟老师到达一样的境界。同样道理,诸佛是我们的老师,如果你也到达那个无师智境界,你也是佛。自然智并不是外来的,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东西,之所以没有见到道的究竟,是不能圆融自在,所以不能发展成就自己的自在慧。那么,怎么办呢?
20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一门深入

佛说:‘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没有第二个办法,你不要想另外去求一个慧,只有走禅定的路子,禅定没有第二个办法,只有打坐的路子。打坐不是定,打坐只是练习修定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如果认为打坐就是定,那你大错特错!真得了定,站著、走路、做事忙著,乃至办公、读书,都在定境中,那个才是定。不过要到达此境必须先从打坐做起。所以打坐有如此重要!

打坐是修定最基本的一步,所以佛说他自己宣扬、教化,其实也是教我们一门深入,每个人把握对自己最适合的一个方法,不管是参禅、修观行,也不管什么打坐,甚至于世间法的打坐都可以。所谓世间法的打坐,譬如练武功的修看香头、看光,真正练成以后,也会忘掉自己、没有身体的感觉,同你学佛打坐忘我忘身的感觉一样。很简单,人的肉体总是身、心两个家伙,这两样到达某一个境界、程度,它的感受大体上差不多。

所以你只要依这个方法一门深入,进入专一的境界,‘入一无妄’,没有任何妄心妄念。大家念佛为什么要先念到一心不乱呢?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意念知道自己只有这个佛号,眼睛也不看。如果还是:阿弥陀佛,冷气太吵,阿弥陀佛,身体不舒服……那根本没有专一。我们想想看,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大家一点都不专一。有些人修密宗,唉呀!念了五千遍了,怎么没有神通、没有光,阿弥陀佛、唵嘛咪叭咪吽……,唉!怎么看不见菩萨?这根本没有专一,没有用!

要‘入一无妄’,专一是最基本的一步。到达以后,‘彼六知根一时清净’,进一步连‘一’也没有了。这时眼耳鼻舌身意、生理、心理作用,知觉感觉统统没有了!彼,指生理上、心理上。这六根一时清净,才可以到达清净法身的境界。这其中有好几个层次,先要选择一个方法一门深入,深入到什么程度?进入专一境界,没有其他妄念,‘无妄’就是既不昏沉又不散乱。那么,这还不算数,再进一步,到达六根六尘‘—时清净’。‘一时’是顿悟,立刻到达。由‘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是一个程式:到达‘彼六知根一时清净’,这个时候顿悟到则没有程式,等于电灯开关,一开全亮。
20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1:55:00 | 只看该作者

色声香味触法皆是入道处

是以憍陈那因声悟道,优波尼沙陀因色悟道,香严童子因香悟道,乃至虚空藏菩萨因空悟道。

《楞严经》提到,憍陈那因耳根听声音而悟道,优波尼沙陀因眼睛观色而悟道。严格说来,色法包括很多,有表色、无表色之别。这个宇宙世界有些是概念的东西,看得见的黄蓝白赤叫色,物质世界的地水火风、山河大地也叫色。香严童子因鼻子闻到香味而悟道,乃至虚空藏菩萨,因为证到空而悟道。

20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则知自性遍一切处,皆是入路,岂局一门而专以蚊蚋之愚,翻恃鹪鹩之量。

由这个道理,晓得六根、六尘随处皆可悟道。自性不在一个地方,等于虚空,虚空比方自性,并不在某一个方向。如果认为只有这个方法才能悟道,或只有这个方法才是佛法,基本上违反了佛法的观念。这说明自性遍一切处。‘皆是入路’,都是证入菩提的道路。‘岂局一门而专以蚊纳之愚,翻恃鹪鹩之量’,把一根树枝当成一棵大树!
20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且法无速,见有浅深,遮障之门各任轻重。是以文殊菩萨颂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并且这个佛法,也没有说哪个法能快速成就悟道,哪个法会慢些悟道。法的本身没有迅迟快慢,快慢迅迟问题出在我们智慧的见解,以现代话说,说是观念、观点。智慧大、观点透彻就来得快,智慧小、观点不明彻就慢慢来。‘法无迟速,见有浅深’,还是在于我们自在慧的问题。

所以‘遮障之门各任轻重’,遮障就是魔障,被遮挡住、障碍住了。学佛法做工夫有很多障碍,有时是生理上发生障碍,有时是心理上发生障碍。这种障碍的轻重,并没有一个主宰或魔王挡住你,‘自任轻重’,一切唯心所造。你智慧浅,障碍重,智慧深,障碍容易破掉,完全在于你自己。这一段有一半是《楞严经》的原文,后面几句是永明寿禅师的评论。
2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又引用《楞严经》原文,是文殊菩萨的颂。《楞严经》记载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法门,每一位菩萨报告自已当时学佛悟道的经过,最后由文殊菩萨作结论。为什么由文殊菩萨作结论?因为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代智慧而且他是七佛之师,他自己早已成佛,释迦牟尼佛及其前面六位佛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学生当教主,他来捧场,所以现身为大弟子,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因此关于智慧方面成就的佛法,到了最后多半开始学佛,进入定慧三昧的境界,有人快,有人慢。譬如禅宗讲顿悟,根性明利,很快就到了,有人要三大阿僧祇劫慢慢修,迟速不同。等于走路,有人脚步大走快一点,有人脚步小慢一点,都在走,你不能说他没有走。老年人慢慢走也在走,小孩子跑碎步跑得快,结果跑了半天还落后。此谓‘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不要在那里比快馒,只要最高目的一样就对了。

此《宗镜录》中,并是十方诸佛大威德不思议法门。

他说这本《宗镜录》,编辑收录三藏十二部中所有佛法的精华,集中十方一切佛最高最大的威性德性不可思议的方法。方法有很多,但到达最高点明心见性的道理没有两样。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明心见性悟道后,到达圣人、佛的境界‘无不通’,邪道、魔道、外道,在正法佛法的眼光看来,统统变成正道。

没有悟道以前,学佛法在下意识带著一种邪心、不正的观念,自己体察不出,正法也变成魔法歪法。所以‘圣性无不通’,只有到达胜境者,看世间法、出间间法无一不是佛法,没有不通的。

那么在佛眼看,‘顺逆皆方便’,走顺路,走倒路,都是方法而已!净土是方法,禅宗也是方法,密宗是方法,律宗也是方法,出世间是方法,入世间何尝不是方法!一切皆是方法、方便而已!方便者非究竟,究竟就是悟到那个本性、那个东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开始发心学佛的人叫初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5 23:25 , Processed in 0.1518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