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为情凋,智开光华 若众生情识所变之境,即众生不能为之,如莲华藏世界中境界,尽作佛事,以是智境非情所为。 这一节很重要。那么,悟了道的诸佛菩萨何以有这样大的神通力量?我们听了简直不可想像,只能说是神话,稀奇吗?一点都不稀奇!我们都有,这是我们人性本有的功能,不过因为我们被妄想、情意、烦恼等情识所遮住,发不起来。 实际上诸佛菩萨的神变,也就是凡夫众生的情识所变之境。情就是感情,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如父母之情、兄弟之情、男女之情。这个世界最容易了解的是男女之情,男女谈恋爱,想得厉害时在梦里呈现,两个做同样的梦,那种情识是普通的情。众生的情识也有这个力量。 譬如画家构思一幅山水画,当他进入构思的情境,你叫他他都懒得动。修密宗的人懂得这个道理,观想就容易了。一个写文章、写诗的人,想到入妙处浑然忘我,你过来碰他一下,他也不知道,这是情识所变的境界,属于凡夫境界。把这种凡夫情识境界转化放大归到本体,即变成佛菩萨的力量,佛菩萨也是凡夫做的。所以说:‘众生情识所变之境,即众生不能为之’,众生可怜的是自己这个功能发不起来,自己做不了主,都被依他而起。 比方,天气热的时候,假定有修定力作观想专一的人,一上坐观想自己坐在阿里山顶很清凉,马上不流汗,这很容易实验到,因为情识所变,甚至定的力量较深的,过一会儿就要加衣服,阿里山下雪。那是假的吗?假的,是你情识所想。真的吗?真的,你真会发抖、感冒,因为自他不二。 你们没有受过这种训练,不知道,坐在那里一边打坐一边擦汗,那早就依他起,你打什么坐?通通跟著情识所变,被外境所转。凡夫众生不能为之,自己转变不了这个业识,因此依他而起、随他而变。能够转得了,差不多了!所谓修持的功力就在这里,这个境界转得了,慢慢地心理行为的境界也能转,想发脾气,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譬如有一位老同学要求我上课不要穿长袍,我问为什么?他说他看得受不了,他们在下面热得要命,我这里密不通风,他看我既不流汗又不擦脸,怎么搞的?有问题。我说我是有问题,因为有怕冷的病,再加一件也没有关系,你在心境上不要理它可以转掉,你越在意越转不掉,这些自己都可以作实验,非常非常重要。 ‘如莲花藏世界中境界,尽作佛事’,所以他举莲花藏世界的例子,《华严经》讲整个莲花藏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个灰尘、每一处脏的地方,都是佛的世界、佛的净土。看你能不能转得过来,转得过来都是莲花世界。莲花不垢不净,处处没有分别。所以莲花藏世界中的一切境界,善的恶的、是法非法都是佛法。这种功力如何修得到呢? ‘以是智境,非情所为’,注意这八个字,这是智慧成就,不是情绪、不是情感、不是情识、不是我们现在心量的知识。做功夫的要注意了!‘以是智境,非情怕为’,你心里想,我想做到,那是用感情、用妄想去做,做不到的。 那么,刚才说观想阿里山下雪,感觉清凉,这是情还是智?这是情转智的过程境界,因为你晓得这个时候在做观想,怕热也是情识、感受,把怕热的情识拿开,硬把它转过去,就是这一转,转不动只好先把钥匙拿到,什么钥匙,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一转的钥匙,这把钥匙有时候你打不开,转不动,生锈得厉害,你只好慢慢去转。 故圣者以智归情,令有情众生报得无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随智回转,以末为本。 修成功,智慧成就悟道了,是‘以智归情’,智是主体,使情感归向智慧。也就是说,情的境界化成智的境界。心能转物,使一切有情众生、物质世界山川草木河海等等,跟著精神世界转动。‘皆随智回转,以末为本’,由枝末回到智慧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