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史家绝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文化网》考研探究红山诸古玉人文文化理路管窥【史】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7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麓:山脚。分职:名分、职务。奋庸:奋发建功。庸,功业,功劳。 美:使……美,有发扬光大的意思。相:辅佐。稽首:叩头。播时:播种。时通,种植。五品:即五伦。敬敷:仔细认真地施行。敷,布,施。宽:宽厚。一说:宽即缓,意思是要慢慢地进行。猾:侵扰。 (11)寇贼:抢劫杀 人。奸轨:内外作恶。奸,在内作恶;轨,通(guǐ,轨),在外作恶。 (12)服:《正义》引孔安国曰:服,从也。言得轻重 之中正也。” (13)三就:分就三处施刑,大罪在原野,次罪在市朝,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掌田事职贡之官)施刑。 (14)五流有度:指流放而言,流放的远近要有规定。《正义》引孔安国曰: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也。
72#
 楼主| 发表于 2007-3-17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15)五度三居:流放的远近分为三等。《集解》引马融曰:君不忍刑,宥之以远,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国都)之外。” (16)工:指各种工匠。 (17)上下:指山原之上和低洼之地。 (18)朕虞:虞,是管理山泽的官名。 朕,为第一人称代词。《会注考证》引梁玉绳说:书上所云朕虞,舜自言之也,此连文为官名,非。认为字为后人从《汉书》误补。 (19)谐:合适。汝谐,你适合做此事。一说,和谐,配合得好,汝谐是说你们互相配合吧。 (20)三礼:指祭天、祭地、祭鬼三种礼仪。 (21)夙(sù,速)夜:早晚。 (22)直:正直。静絜:肃穆而清洁。 (23)稚子:指天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
73#
 楼主| 发表于 2007-3-17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24)栗:通,战慄,这里指严厉,让人敬畏。 (25)虐:凶暴。 (26)简:简约,简捷。 (27)“诗言意四句:说的是诗、歌和音乐的社会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诗是用来言志,即表达内心感情的;歌是咏唱诗的,即用延长音节来强化诗所表达的内容;歌要有音乐来配合,而乐声要以音律为准使之和谐。长言,指延长诗的音节。《尚书·尧典》作永言也是长的意思,也可讲作,《说文》(咏)字徐灏注笺:詠之言永也,长声而歌之。声,指乐声。律,音律。和声,使乐声和谐。
74#
 楼主| 发表于 2007-3-17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28)八音:我国古代乐器的统称。指金(如钟、镈[ó,搏])、石(如磬、编钟)、土(如埙[ūn,薰]、缶[ǒu,否 ])、革(如鼓、鼗[tiáo,条])、丝(如琴、瑟)、木(如柷[chù,触],敔[ǔ,语])、匏(如笙、竽)、竹(如箫、管)等八类。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3-17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29)夺:侵扰,干扰。伦:伦次,次序。 (30)拊(fǔ,抚):拍,轻击。 (31)畏忌:憎恶。 谗说:诬陷他人的言论。 殄(tiǎn,舔)伪:灭绝道德的 行为。伪,通。《尚书·尧典》作 (32)出入:指传达命令,报告下情。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3-17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33)信:真实不虚。 (34)绌:通,贬退。 陟(zhì,制):提升,提拔。 (35)众功:各种事情。 (36)分北(bèi,背):分离,分解。,同”。
77#
发表于 2007-4-19 18:15:00 | 只看该作者

定玉之时

三代所用之玉,入土而后出者,形制皆朴茂浑成,谓之老三代。雕画精细,或如发丝。篆刻皆阴文,,夏用鸟迹,商用鱼虫,周用大篆,秦兼大小篆,汉则小篆,此后并用隶楷。汉以前纯系刀工,六朝始用旋车,以便雕镂。

                                         ----摘录自《玉谱类编》清 徐秦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9 18:15:46编辑过]
78#
发表于 2007-4-19 18: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4-19 18:15:28的发言:

三代所用之玉,入土而后出者,形制皆朴茂浑成,谓之老三代。雕画精细,或如发丝。篆刻皆阴文,,夏用鸟迹,商用鱼虫,周用大篆,秦兼大小篆,汉则小篆,此后并用隶楷。汉以前纯系刀工,六朝始用旋车,以便雕镂。

                                         ----摘录自《玉谱类编》清 徐秦基


三代之前之红山、泛红山前所用之玉,入土而后出者,形制应皆更为朴茂浑成,谓之红山前老三代。雕画××××,或如×××。篆刻皆××××,,泛红山前用××××,泛红山用××××,红山用××××,夏用鸟迹,商用鱼虫,周用大篆,秦兼大小篆,汉则小篆,此后并用隶楷。汉以前纯系刀工,六朝始用旋车,以便雕镂。

                                                                                                ----《玉谱类编补》中华人民共和国 ×××

79#
发表于 2007-4-26 01:38:0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说龙         王立(古今文化网站顾问)

欧洲人把龙当成恶魔,而中国及东亚,美洲把龙作为神圣的祥瑞,尽量龙曾是皇帝的专有,但"龙的传人"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现在的龙形象,在汉代就已出现.这是图腾复合----民族融合的产物,但在上古,龙是存在的.

<<史记.夏本纪>>:"帝孔甲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如果龙真如汉代人说的那神圣,就不会有人养龙,吃龙了.这段记载说明,龙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动物----鳄鱼.

有些考古学家把马,猪作为龙的原形,实际上讲不通.在河南,湖北发现的龙,都是鳄鱼.最先以鳄鱼为图腾的知长江边的人们.太昊为龙师而龙名,其业绩为后人怀念.龙就成为许多王族的祥瑞.神农的传说中,其母女登游华阳,有龙首感之,生神农于裳羊山.黄帝的传说中,黄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龙已是有不同寻常意义的称呼了.龙代表了有一定实力的首领.黄帝自己是"黄龙",才有铸鼎升天的传说.在母系社会,图腾五花八门,凤与龙脱颖而出,由实而虚,成为人民喜爱的虚幻的动物,来自上古的显赫部族以它们国图腾.各部族融合,不同的图腾累加上去,终于与最初的样子全然不同,难怪今天人们要说龙不存在呢!

墨西哥人的十二生肖中,有龙也有鳄,龙与中国相同.这说明现在的龙形象早已传入美洲,可是鳄图腾也保留下来了.伊朗人属相有鳄,无龙,值得深入研究.

杨西海亮先生在<<史前基本婚制与中国十二属相史探>>指出,数目字一至十借自属相字,其说精辟,不可怀疑.

一   二[两]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羊[鳄]  龙  鼠  蛇  猢  牛   鸡   马    狗 [豕]   猪

作者又用古文字证明,五,六,七,八,九也是属相的象形字,二读鳄,两读龙,十读豕,\(zhu)猪,是十二属相形成的历史留在汉字中的证据.龙本来与鳄等同,但后来龙变成了与鳄不同的复合图腾.孔甲吃的龙是鳄鱼,许慎<<说文解字>>说:"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已有些神秘主义了.

<<山海经>>中的龙是图腾神.如<<南山经>>之首神鸟身龙首,<<南次二经>>神龙身鸟首,<<南次三经>>神龙身人面,<<东山经>>之首神人身龙首,<<中次九经>>女几山至贾超山神马身而龙首,<<中 次十经>>神龙身而人面,<<中次十二经>>神鸟身龙首,以上单纯的龙图腾及复合图腾能够勾画出图腾的分布,进而分析各地的部族关系及生产生活方式.有人对中外历史尽写帝王史不满,<<山海经>>则从最原始的生活形态入手,再现了中华大地上古时期的人民生活与环境.四方之神,祝融,蓐收,句芒都乘两龙,启也乘两龙,这是先民眼中的神性与人性兼备的神,原为王或臣,被神化了,让他们乘龙,蛇,被人们纪念.直到秦汉,四方神列为佐神,加上位在中央的黄帝,五行五帝的观念被整齐化,祭祀变为国家的仪式,失去了人民对祖先神的祭祀传统,直接后果是三皇五帝一直被祭祀,在大一统格局之下而中止,上古史的可信度因面降低了.

中国是巨龙,要腾飞,与时俱进,励精图治是当务之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龙的传人"的凝聚力.

80#
发表于 2007-4-26 01:40:00 | 只看该作者

贝与玉

王立(古今文化网站顾问)

贵,贱,货,财,赔,赚,赢,贷等与财富,商品交换活动有关的字为什么从贝?这些字创造时肯定是因为贝有非同寻常的地位,才保存在这些字中.在繁体字和古文字,从贝的字更多,如买,卖,得,具等.

上边文字中的"贝",是海贝,体长几厘米,外壳坚硬有光泽,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但在中国沿海不出产(古代可能有?),内地更加罕见,所以被当作货币.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骨贝,蚌贝,石贝,商代殷墟出土的铜贝,体现出贝作为财富象征的共性,因海贝太少了,人们才仿制,作为货币.甲骨文两个贝是"朋",即贝币的计数单位.<<易.坤>>:"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就是获利与亏损的意思.金文有一个人肩挑两担贝币的字形,为贝氏徽,即钱庄商人.周代后期贝币在中原停用,而云南直到十七世纪还在用,印第安人二十世纪仍在用.开头例举的字从贝是顺理成章的.

"宝"字古从贝从玉,是以贝玉为宝.武丁有一个妻子叫妇宝,宝字为屋顶之下有贝和玉,说明贝和玉是当时公认的财富.王国维先生说珏"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系之 ......"是不准确的.玉不是商代货币,卜辞,金文未见赏玉的记载.说明玉是贵族的宝物,不会在社会上流通,在祭祀中,用玉,不用贝,二者分工很明确.各种玉器长期作为礼器,十分重要.

<<史记.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秦统一货币之前,各国货币材料,形状各异.如齐,燕有刀币,赵有铲形币,楚有蚁鼻钱.秦圆形方孔钱成了后来中国长期使用的币形,钱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上古时,有了私有制,才有了商品交换.但最初是以物易物.<<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为炎帝文化,后期已是父系社会,以物易物是可能的.仰韶文化分布区域有甘肃,青海,陕西,湖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神农氏有天下是可能的,距今约有5100年的马家窑文化已有海贝图案.玉在<<山海经>>中记载很丰富,也很神奇.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已有了世界最早的玉器,到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玉的加工和使用已达到登峰造极. 同样的现象在印第安人中也存在,玛雅文化玉器的地位很高,这在中华文化圈以外是罕有的.

如今,贝不再是宝,玉仍是珍品,但贝玉的意义凝于汉语中未曾衰退.分析贝,玉缘何成为宝,是追溯中国文明源头的大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27 14:39 , Processed in 0.0801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