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史家绝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文化网》考研探究红山诸古玉人文文化理路管窥【史】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7-5-2 17:52:00 | 只看该作者

<<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些始浴之,”羲和为太阳之母,在东极浴日.常羲为月亮之母,在西极浴月,<<史记.历书>>:”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浴日,浴月就是当时宗教仪式.<<吕氏春秋>>”……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羲的异记,她们作为占日.占月之官,被神化为日母.月母.玛雅人不仅知道羲和.常羲的名字,而且称她们与少昊为日母月姨宇宙父.这是三人去过美洲的证据.不你去美洲问一问土著,他们一定是知道这些事情的!

然而,常羲所在西极并非美洲,面是非洲!埃及神话有月神用洪水毁掉她所创造的一切的情节(<<死者之书>>).这位月神名叫香斯,恰与常羲之名吻合!正如少昊在中国是黄帝之臣,未入<<史记.五帝本记>>,而在美洲被尊为至高神,常羲在埃及成了创造与毁灭的主宰,显然也是其文化传播者的地位使然.张衡<<灵宪>>说常娥奔月,去了西方----埃及.

埃及的太阳神名”(Ra),又名”(Re),显然后者为汉字的发音.Ra与中国许多民族对太阳的叫法nar—相近,rllin互换在不少方言中是常见的,”为隼首人身.少昊的图腾鸷,饕也是同类猛禽,印第安人的羽蛇神来自外国,可尊敬的外来人”.埃及先有阿蒙神,状为羊,后来才有了,这位神会不会是少昊?

92#
发表于 2007-5-2 17:53:00 | 只看该作者

一般人都说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不全面.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有三种,一为盖天,二为宣夜,三为浑天”(<<晋书.天文志>>).<<山海经>>地图明确指出地球为圆形.<<TV—1 2001年1月1日15:55播出<<地图的故事>>,展示了<<天下图>>.距今已有1200年的蛇幅地图仍是以黄帝时代地理为特征,说明<<山海经>>及其地图的来源很早,就在距今4000年之际成书,历代有增删.不少学者谈<<山海经>>桃都山”,其实今本已无相关记载,<<论衡>>中有引文.不详细研究,就无法发现真实的东西.正如美国学者Mertz女士所说,<<山海经>>是中国先民环球旅行的记录.我们无法想像在上古时代中国先民如何在环球旅行,但这个事实是任何深入调查者无法否认的.

<<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帝俊为少昊,用竹为舟.古文字是削开的一段大竹片.<<海外东经>>:”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大人国为夸父族,也削船.<<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发明非一人之功,所以有多种传说.但从太昊.少昊的后裔分布到天涯海角来看,中国先民在上古时代已在造船并且远航.

需要指出的是,<<山海经>>中的方位与现在中国出的世界地图一致,即东北为北美,东南为南美,西北为欧洲,西南为非洲,中国人一直这样画,是中国人以故国为中心走遍全球的必然结果.有些人说什么中国画的世界地图以中国为中心,不科学,是传教士讨好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画法.这种说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他们对中国古老文明无知的表现.

93#
发表于 2007-5-2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山海经>><<海内图>>作为远古的作品,其错讹在所难免,国外一些人公布的古地图那么科学,以致于让人确信那不可能出于地上的人们之手,除非有飞器或外星人等的协助.<<山海经>>及其地图的成就让人肃然起敬,其不足也愈显其真实.

 

:1帝俊即少昊.中国东夷称首领为”.””.”当与.

  <<山海经>>地图<<山海图>>,九世纪版,<<普天之下地图>>,发现于朝鲜.十二世纪版,<<天下图>>发现于法国,二者几乎一样,个别字有异.均为圆形.

94#
发表于 2007-5-2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少昊鸟国巡礼--王立

<<史记.五帝本纪>>未把少昊列入五帝,但<<历书>>有"少皞氏之衰也,...颛顼受之..."这一段抄自<<国语.楚语下>>.颛顼是从少昊手中接过政权.<<竹书纪年>>:"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这一点与<<史记.五帝本纪>>一致.

      少昊在黄帝时代,可以得到史籍证明.其妻羲和,常羲为黄帝大臣.黄帝命少昊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山海经>>.<<吕氏春秋>>,<<逸周书>>)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的话,描述了少昊之国的官制."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少昊即位时,凤鸟正好来到---凤凰并不存在,只是鸟的完美化.其地位与龙一样,来自自然但后来抽象为虚幻的动物.凤是中国上古最主要的图腾之一.河姆渡文化有双凤朝阳的造型.少昊以凤为图腾,来自先人"凤鸟适至"应为庆贺的活动.百官以鸟命名,因而称为"鸟国".杜注:"凤鸟知天时,故以名历正之官."与其说凤鸟知天时,不如说凤鸟图腾的人有高超的历法知识,历正即掌管历法的长官,因与国家生活密不或分,列在百官之首.其后四种是历正的属官,玄鸟是燕,春分来,秋分走,玄鸟氏司二分.伯赵是伯劳,夏至鸣,冬至止,伯赵氏司二至.青鸟是{(仓鸟,晏鸟)以豆号隔开,为二字},立春鸣,立夏止,立春立夏叫启.丹鸟是鷩雉,立秋鸣,立冬止,立秋立冬叫闭.四种图腾的官担当的职责与鸟的习性吻合,体现了先民对天文历法有了较多的认识,对自然环境有细致的观测,并巧妙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尚书.尧典>>记载羲和四人分别在东,西,南,北方测定二分二至,<<山海经>>记载"处东南隅以上日月","处南极以出入风"之类,也与这种上古观象授时的实践相符.凤鸟氏及四位下属分工明确,不仅单独测定八个节气,而且有历正统一调度,由此可知少昊的历法有多么精确,其管理机制多么先进!"这种对天文,物候的重视,完全超出了原始宗教范围内的天体崇拜意识.(李洪甫语)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氏,鸠民者也."从杜注看出.五种图腾的官担当的职责与鸟的习性相符.五种职责与后来的官名对应,说明少昊的政权有完备的政治制度了.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雉有五种,西方曰鷷雉,东方曰{(甾鸟)为一字}雉,南方曰翟雉,北方曰鵗雉,伊洛人南曰{(军鸟)为一字}雉.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扈有九种,春扈鳻[(盾鸟)为一字],夏扈窃玄,秋扈窃蓝,冬扈窃黄,棘扈窃丹,行扈[(口昔,口昔)两字以豆号隔开],宵扈啧啧,桑扈窃脂,老扈[(晏鸟,晏鸟)以豆号隔开为两字].

五雉,九扈具体指导社会的生产,生活,不是徒有虚名,而是目标明确,要创造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重,该,修,熙,昧及后代子孙的功绩正是少昊之国的缩影.

那些认为夏代是国家开端的人不相信少昊鸟国的存,硬不相信少昊有如此严密合理的政权机制.但是,事实又如何呢?从少昊后裔的追述,从朝鲜古籍的记载,从印第安人的文物,习俗,都能证明少昊金天氏存在.<<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齐地的历史尚革连续不断的人类生存遗址可以证明.古人代代相传的祭祀,则是家族传说的可信性的根本保证.倒是近代人对此漠然了,有多少人有家谱呢?郯子,晏子的话是不可怀疑的.

 <<左传.定公四年>>:"分鲁公以大路,大旅,夏后氏之璜,卦父之繁弱,殷民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卦于少皞之虚."鲁国本为少昊之国.少昊都城在曲阜.殷人的祖先俊即少昊,与<<山海经>>所载相同.印第安人最杰出的文明当首推奥尔梅克文明(殷商文明)和玛雅文明(以少昊的文化为主,兼有其它文化的精华).玛雅文明鸟图腾十分常见,玛雅文表示"20年","400年"的词都作鸟形.甲骨文,金文的鸟形象十分繁多,很多无法叫出名字来,如果说这些不足为奇,那些在山东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上那么多种类的鸟,则是鸟图腾在山东盛行的物证.保存下来的鸟形器和鸟纹雕饰,只是上古时代少昊之国(或其它先人和后人)鸟图腾实物的沧海一粟.

少昊鸟国以鸟图腾的鲜明特色展示了上古时代的中国文明.图腾如同文字,可以留下证据.中国上古缺乏伴有文字记载的当时当地的文物,而图腾有<<山海经>>的丰富记载和地上地下的文物为佐证.少昊被美洲印第安人认为始祖,他何尝不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领导人呢?即使他曾成为中国本土共主,他在文化上的贡献也与炎黄同样大!

注:少昊是一种称号,必然不止一位.金天氏当为最杰出者,也是去美洲者.埃及太阳神可能是另一位少昊.<<春秋纬命历序>>:"少昊八世",可作参考.

95#
发表于 2007-5-2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神与人的界限----谈<<山海经>>的人神差异

王立

人们一般认为<<山海经>>是神话,否认其真实的一面.<<山海经>>有神,有人,有兽,并不相混.仔细品味,就会看出<<山海经>>作为信史的特征:如实地记录上古时代的见闻,思想观念和不同的甚至矛盾的史料.

在原始宗教中,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造成了无数的神.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与图腾崇拜的盛行相辅相成.动物,植物和无生命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图腾.<<山海经>>中最引人注上的"怪物"就是图腾神.原文写神,写人,写兽,其本质都是图腾像."马身而人面"的生物不会存在,但这样的图腾不仅在中国有,而且在古希膜也存在过.姜,姬,妫等上古姓都从女,是一半图腾一半人的观念留在了汉字中.到了父系社会,生殖崇拜(且形器成为祭祀对象)发展到祖先崇拜(男始祖变为民族人文始祖),逐步建立起祖先神的体系.图腾崇拜在商周时代一直存在,而这时已是文明时代了,从青铜器,陶器等铭文中,我们可以到图腾崇拜的存在,因而更深刻地领会<<山海经>>的价值.

<<山海经>>中的神,有山,河,湖之神,有日,月之母,有祖先神,某地之神,有一定的祭祀礼仪.这是当地人对图腾神的祭祀.如<<北次三经>>的末段,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这一带大致属红山文化区,猪图腾盛行,考古界发现的"猪龙"即是明显的例证.玉器也极其引人注目.红山文化距今约五千年,到了周秦时代,现今发掘的东西还在地下沉睡,<<山海经>>描述的显然是地下的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并且没有证据表明<<山海经>>的这一部分记录了当时的地理与民俗,这是<<山海经>>主要部分形成于四千年前的一个证据.

羲和为日母,常羲为月母,少昊作为二者的丈夫,可谓日月之父了.三者是黄帝之臣,被后人神话了.日,月在他们之前已存在,日母,月母之谓是由职业(司日,司月)演变而成的.四方之神祝融.蓐收,禺疆,勾芒的形象,显然是图腾.<<帝王世纪>>说帝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五行之官的实质是什么?其名号从氏族名号变为官名,五行之搭配既是职责的反映,又与所属族群一致.句芒在神话中成为太昊佐神,其原因是句芒为太昊后裔.太昊"首德于木",句芒也为"木正".五德之说本来有部分事实,并非全为虚构.

<<山海经>>的世系记载,上起太昊,下至商周,包括了上古史大部分帝王和著名首领.炎帝,黄帝,少昊等的世系非常重要.随着考古学,古文字学和民俗学研究的深入,这些世系将成为信史的组成部分.<<大荒东经>>"困民国",早有学者指出是"因民国",地在中美洲.下记王亥事,与中美洲发现殷商祖先牌位相符,确有王亥去中美洲(或生于中美)的史实.<<海内经>>记"炎帝之孙伯陵",<<国语.周语下>>记"我姬氏出自天鼋......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也."逢公为伯陵之后,即炎帝之后,而逢公信的神是天鼋---轩辕黄帝的图腾神,见于易洛魁人的图腾.炎黄联盟自仰韶文化至周代一直是史实,炎黄子孙一语有文物为证.仰韶文化陶盆上的鱼为神农氏族徽,天鼋及其同类和变体(如龟,蛙)为轩辕氏族徽.鱼,蛙共同出现,是复合图腾,即炎黄的共同后裔的图腾.周代人仍在祭祀太昊,少昊,但"皆黄.炎之后也".(<<国语.周语下>>)在当时已是华夏各族的共识了.

古人认为人死为鬼,"地下有灵".帝王却把祖先列在天帝身边,成了"在天之灵".商周卜问先王先公,祖先显然是神.三皇五帝成为神,还不止此.他们生为首领,兼大巫师,死为神.<<大荒西经>>:"......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启神通广大,真是威风!如果不是出于夏人之口(笔),对启的崇敬何至如此登峰造极?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颛顼,帝喾,尧,舜,文王,后稷,丹朱,叙均等的葬地,却没有太昊,炎帝,黄帝,少昊,禹,启的葬地---因为这些帝王在作者中是不会死的神,当然没有葬地.从这一重要的差别中,可以推测作者的所属时代和族属.儒家以尧舜为圣贤,<<山海经>>却把禹,启放在重要位置.书中所记诸国遍布海内外,唯独少一个"蜀国".蜀人为炎帝裔,为夏族.太昊,黄帝,少昊等与蜀人密切的关系记在<<山海经>>中.可见,<<山海经>>至少部分出自蜀人之手,核心部分写于夏初.

96#
发表于 2007-5-2 17:59: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八宿探秘--王立

二十八宿是中国天文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下面具体介绍各宿.

名称
星期
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
名称
星期
编号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木,金,土,日,月,火,水表示各宿代表的星期名称.凡角,斗,奎,井宿日一定是木曜日(星期四).1---28表示二十八宿的出没次序,它们依次从东方升起,向西运行.角宿---即室女座a,春季黄昏在东方,到5.6月黄昏位于南天中部.心宿二即天蝎座a,7.8月黄昏在南天中部,古名大火,商星.斗宿又叫南斗,属人马座.牛宿以牛郎星最有名.昴,毕在金牛座.猎户座大部分属参宿,头部为觜觿(zi xi).参宿当中排成"一"字的三颗星叫伐(罚),"参"字上部原为三颗星,"参"有"三"的含义,都与"伐"有关.星宿一为长蛇座a.通过这些大家熟悉的星座可以大致了解二十八宿的分布.

1-7为东方苍龙七宿,8-14为北方玄武七宿,15-21为西言白虎七宿,22-28为南方朱鸟七宿.由于每一时刻只能看到北天星图的一半,四方星宿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但人们不深究,往往认为向东,向北,向西,向南环顾一周,可以看到全部二十八宿.有些学术大家也这样认为,应当注意.

与轩辕氏族选置辕星一样,四方的七宿之名也与图腾有联系.这种一致是长期探索的结果.太昊为龙师,百官以龙为名,自然也在星空找龙.玄武为龟蛇合体.<<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少昊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甲骨文有"许黾",即玄冥,"熙"字左上为龟,右上为蛇,中国文化及印第安文化喜欢龟蛇合体图案,原来源自上古图腾.虎图腾氏族很多,如伏羲,西王母,蓐收为虎图腾,朱鸟(朱雀)是炎帝族图腾.三足乌,太阳鸟,精卫是炎帝族的传说.各宿的具体特征,可见<<史记.天官书>>.高句丽壁画有四方的七宿题材很有名.高句丽建国之君叫朱蒙,与南方天帝佐臣朱明(祝融)的发单相似,可以窥见当时高句丽人的观念,或许能找出其族源来.

二十八宿在何时产生?黄帝时已成体系,则探索的时间会更早.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6000多年前的墓中,墓主头向南,脚向北,仰卧,蚌塑图案东有龙,西有虎,北边有略呈三角形的北斗图案,还有龟,蛇,羊,鸟等图案,这说明6000年前先民已有用大火,伐,北斗定季节的实践,<<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七年>>: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左传.昭公元年>>子产说高辛二子不睦,迁实沈于大夏,用参定时节,迁阏伯于商丘,用大火定时节,参,在黄道上相距180度,永不相逢.燧人氏为伏羲氏先辈,已在用大火为大辰了(见<<尸子>>).张汝舟先生认为中国农历起始点在7000多年前.无论从炎帝以火纪的传说,还是从天文历算推步,都能给予佐证.

<<尚书.尧典>>记载羲和宅四方观象授时的情形.中外学者根据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星宿位置,确定<<尧典>>的年代.法国人卑奥计算出那是公元前2357年.赵庄愚先生经过仔细推算各时期二分二至的日期,确定那是公元前2000年之际的天象记录.这样的科学推算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上古史料,给中国上古史包括科技水平以公正的评价.

周代以后,二十八宿的记载丰富起来.文献关于不同时刻星宿的位置的记录成为有用的史料.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世界之最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有基础,有发展,真实可信,再也不该把西周以上全视为传说了.

97#
发表于 2007-5-2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大九州与小九州----两种不同的上古史观

<<绎史.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与神州等同的州,分别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从<<山海经>>来看,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从考古发现来看,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西伯利亚,日本,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体现在文物,语言,民俗上,有领人信服的证据,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专业知识,但不应妄称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国先民在太昊,神农时代向外迁移,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外经>>,<<大荒经>>远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

    <<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国为十二州.尧时洪水滔天,共工,鲧治水失败,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治服洪水的同时划定了九州.有人说禹治九州,是<<左传.昭公四年>>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此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晋中,晋南,豫西,陕西东南.这种观点是疑古的产物."九州之险"并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说以偏盖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绩.<<禹贡>>所载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说的"中原"要大.考古学上应当明确:尧舜禹时代有共主,有诸侯,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义务,考古学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据这些不同就说夏的疆域仅限于"小九州"一带,是不切合实际的.名义上臣服的方国,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国的文化,但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外扩散,也能影响邻近的方国.

    <<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晋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这种分歧可能与"十二州"的合并有关.后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贡>>九州为准.

    "九州"也有很多别称,如九囿,九围,九隅,九有,九土等.<<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里共工为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农)之后,与<<山海经>>所列"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谱系一致.这里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时,<<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后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带.<<山海经.中山经>>:"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于河."甘枣山即雷首山,不周山,为共工氏生活的地区.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于蕃.亦即甘枣山一带.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亦在其处.共地是文明绵延不断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说,共工及其后裔在中国上古时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为尧时共工治水失败而否定共工氏的历史地位.(蕃在永济县,亳在垣曲县.

    <<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相传人皇氏兄弟九人,称九头纪,为十纪之首.按这种说法,人皇氏之时已分九州.<<逸周书.尝麦解>>:"九隅无遗"(蚩尤追黄帝,战斗惨烈.

<<诗经.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长发>>:"帝命式于九围.""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经过比较,会发现九有是不乏用例的,并非误写.九州及各种同义词,是古代入人心的观念.九州即中国,大九州即世界.大九州说明古人对广大的世界有一定的认识,何必生造什么"小九州"呢?

作者;王立

98#
发表于 2007-5-2 18:03:00 | 只看该作者

河图洛书释疑--王立

《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相信河图、洛易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圣人作《易》的四条依据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河图,单为白,双为黑《辞源》P949   洛书不分黑白《辞源》P965    九宫

对河图,洛书的图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生数);偶数为阴,为黑,代表地数(成数)。洛书实际是九宫,即1——9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和都是15。河图、洛书形式不同,本质相同,都表示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时八节,八卦 ,九宫及五位统一的体系。十月太阳历与《河图》有相通之处,原因在于它们有同样的源头。

《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传认为河图即八卦。有文献说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也有尧,禹受图的说法。《竹书纪年》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风后受图的说法流传很广。有人以为龙马为东方七宿的龙与天马四,与《山海经》中的“马身而龙首”相符,当为上古龙马图腾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龙马。从贾湖文化来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实,产生河图一类的图文是可能的。后来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之瑞”。

 汉代认为洛书即《洪范》九畴。“天兴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汉书.五行志上》认为《尚书.洪范》中从“初一曰五行”到“长用六极”是《洛书》本文。《易纬.乾凿度》所说太乙行九宫之法,成为后世术士所用的洛书。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宫为:中央招摇,北宫叶蛰,东北天留,东宫仓门,东南阴洛。南宫上天,西南玄委,西宫仓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宫的日期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八节又与八风相应。八卦的八个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宫。八卦的方位与八节对应,从日运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证明。以后天八卦为例,震为东,代表春分;巽为东南,代表立夏;离为南,代表夏至;坤为西南,代表立秋;兑为西,代表秋分;乾为西北,代表立冬;坎为北,代表冬至;艮为燕北,代表立春。后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则是:震东立春,离东春分,兑东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独厚天八卦。我国发现了很多“八角星”图案。距禽大约6500年的崧泽文化多处遗址及江苏坯县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比较早的。距今4000年的内蒙赤峰敖汉旗小河沿文化仍有类似图案。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一只玉鸟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图案,而夹在玉龟腹甲与背甲之间的长方形玉片上的图案,即为上古的洛书。玉片边缘的贺孔数,为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还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还至中央五。湖南安乡汤家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图案,与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阳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缯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各一棵扶桑树,与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坛台八卦扶桑图的扶桑树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图作八卦九宫格局。可见,河图洛书就是八卦九宫,四时四方五位与八节八方九宫只是把一年和方位进行四分与八分的区别,中宫之位无关紧要。

上古的河图洛书正如考古所见,应只是图形,没有数字。二千年前传下来的数字的河图、洛书,虽然一个是10个数,一个是9个数,本质上却相同。其论证参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论》一文的相关部分(《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

河图洛书的意义在于,第一证实了《易》关于卜筮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体体现 。第二,承认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八角八芒图案和美洲太阳历石为历法,就应该承认6500年前的相似图案也是历法。第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早期八卦无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数字记录的卦文,周原遗址则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华文化的温长历史中至少八千年连续传承,并分布到环太平洋地区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讲史、写史不应忽视这些事实。

99#
发表于 2007-5-2 18:07:00 | 只看该作者

东土在大荒 殷人思故乡--王立

学者称殷人为东夷,我要用“归国华侨”称呼殷人。“华”字未必得当,“归国”、“侨民”乃得历史真实。《山海经》中王亥—一美洲,卜辞中对王亥祭祀极为隆重,他从美洲返回不正是“归国华侨”吗?

 陈梦家先生在《古文字中之商祭祀》中指出,燎祭者心理有三:1,对伟大处然之恐惧;2,向生产事业有关的物力求助;3,春念其旧居东土。殷都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盘庚迁都算在内,殷人共迁移13次,所以张衡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王国维考证前8次迁移为:

 1,契自毫迁居蕃;2,昭明自蕃迁居砥石;3,昭明自砥石迁商;4,相土自商迁商邱;5,相土自西都商邱迁居东都泰山下后复归商邱;6,商侯迁殷;7,殷侯复商邱;8,汤始居毫(《观堂集林》卷十二)

先商文化分布于晋南、豫北、冀南一带。发源地在漳河流域,甲骨文“滳”即漳河,其国号、族称源于先商时期。山东境内在夏代和早商时期,根本没有夏文化和商文化。主为夏商源出山东的说法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均不相符。昭明迁泰山下之说不能成立。定都殷以后,距其故土不过方圆千公里之内,而且版图有所扩大,去所有这些以前的居地没有什么困难,用不着怀疑就可以断定,这些地方也不在东方,而是大体位于北方。

殷王族念念不忘的东土不在中华本土,唯中美洲有考古学依据,能成为“东土”。《大荒东经》有“困民国”,一般认为是“因民国”,提到王亥,地在美洲。La venta出土殷人祖先牌位与玉雕像,汉字记载的先公先王等名号表明,这里是殷人的祭祀遗址——祖庙,只有王族才有这样的设施,即迁往美洲的必为王族。如果该遗址的年代确如发掘者所说,距今3200多年,就说明武丁时期有王族同时在太平洋那边的墨西哥立国。其历史可上溯到什么时候?《诗经.长发》说“相士烈烈,海外有截”,这海外关非一些学者说的辽西,应在中美洲。“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玄王为契,佐禹治水,受封大国在何处?“外大国”必在海外。《史记.殷本纪》:“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强调“海内”,意在指未及海外。因为夏代征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竹书纪年》)。即《山海经.海外东经》所说青丘国,在中美洲。相土、王亥等能到美洲(或生于美洲),夏王也能去美洲。汤革夏命,没有去美洲的条件,后来的商代人去过没有?未见记载。从商史“海内”、“海外”的观念,说明到周代,商后裔对祖先在中美洲开拓的业绩记忆犹新,引以为荣。只不过地在大荒,没有后人能识别的地名,或许八迁之中就包括上古中美洲,而后迂回中华故土。

龙山文化在山东、山西均留下了文字,夏代和早商却没有发现几个文字。甲骨文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必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但已知的金文和甲骨文都在盘庚迁殷之后,再早时期的文字埋在哪里呢?夏代青铜器上文字很少,或许夏族本来就不爱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商代后期文字多,早期也应当有。如果在中美洲的殷人是王族及其为数可观的臣民,也应当有卜辞之类。这类文物由欧美人发掘了,也不一定重视,必须由中国人和国外汉学家参与发掘 、考订。中美洲各国对中国文明与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关系有一些了解,但不够普遍;某些国家与我国的关系不正常,如果各国能够了解古代曾发生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在地下文物上见证着的那漫长的交往史,就不会有那么多隔阂。NHK曾报道,危地马拉玛雅人说外国人抢小孩,就打伤日本游客。墨西哥印第安人称中国人为“拔山拿”(同胞),与前一例形成了鲜明对照!我们对于印第安人何尝不是一头热呢?

100#
发表于 2007-5-2 18:17:00 | 只看该作者

《诗经》与历史--王立

《诗经》本来只是周代的诗歌集,作者既有平民,又有贵族,涵盖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作为历史的见证,《诗经》保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鲜明特色,保存了些国家大事的真实细节,同时也保存了上古史的某些素材。儒家学说将《诗经》加以引申发挥,有的固然合乎情理,有的风马牛不相及,有的简直是误解。但是由于儒家学说二千多年的正统地位,多么离奇的说法都被奉为圭臬!今天正本清源,充分认识《诗经》的历史学地位,有重要的意义。

《诗经》共305篇。“小雅”的《南陔》、《白华》和《华黍》三首已经失传,而在一些版本中,仍列出这三篇的题目。《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居多,爱情、婚姻生活,歌颂人民美德,征人思乡,没落贵族的哀怨,奴隶反抗剥削.......真切的情感溢于言表。“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与“小雅”的区别《诗序》认为是王政有大有小,以此分为两类。“大雅”多作于西周早期,“小雅”则从西周后期到东周时。“雅”的主要是贵族宴会上歌唱,也有民歌。“颂”是祭祀时唱的,其中部分是民族史诗。《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事实上,在孔子之前“诗三百”已经成形,孔子只是编订这三百多篇诗歌的乐谱,亲自演唱,目的在于复兴礼乐。孔子删诗并不可信。周王朝有采集民歌的制度。各地民歌与贵族、王室的作品合为诗集,是由周王朝的乐官完成的,从《左传》引用《诗》看,早在孔子出生之前《诗》已成为上层人士的学习内容,在谈话中引用的《诗》,大部分见于后来传世的《诗经》

孔子把《诗经》作为自己讲课用的教材之一,后学不断发展孔子及其弟子的学说,《诗经》成为一门庄严伟大的学问。学者根据楚竹书《诗论》,认为《诗论》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作者应为子夏。《诗论》经过了多次改编,最后成为《诗序》。由战国时代的毛亨和汉朝的毛苌即大小毛公所传的《毛诗》,又由汉朝的郑玄作注,唐朝的孔颖达作疏,《毛诗》在经学中确立了至尊地位。两千多年来,《诗经》研究既有训诂,又有思想的探讨,近、现代更有不少学者用于音韵学考证。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用现代的思想和方法去辩别,不仅是全面探究《诗经》的需要,还是把握中国思想史的需要。如《静女》: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表达细腻传神的爱情诗。《毛序》认为“《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完全是胡说!朱熹认为这是“淫诗”,看清了本质,可异定性不对,与理学的“伪君子”有关吧?理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这种伪善的说教。

另一方面,从《诗经》的某篇引申出新义,也是确实存在的。以《关瞧》为例,《毛序》:“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今人以为这只是一首爱情诗,从“梦寐以求”到“定婚”、“结婚”,很自然。但翟相君考证说,这是一首求贤诗。马王堆帛书载“(《关睢》)由色喻礼”,用淑女喻贤士是合乎战国时代观念的。当时“钟鼓”与今义不同,指编钟和悬鼓,欢迎嘉宾、祭祀或有乐事时才用,乡人不可能有钟鼓。诸侯宴宾、祭祀时,规定用《关瞧》等诗。当时婚俗必须有媒人,除了“野合”之外,应依礼而行,就算诗最初如字面所述,是爱情诗,而引申的意义在战国时代被人们认可也中事实。

《颂》对于上古史有一些记载,十分重要。尤其《长发》一篇关于殷人开拓海外业绩的追述,既已得到墨西哥考古发现的验证,足以说明其真实性。可惜多数专家对此不悄一顾作为《商颂》之一的《殷武》,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是说商汤以德服天下,从氐羌到荆蛮无不朝贡。《越绝书.吴内传》:“汤献牛荆之伯。之伯,荆州之君也。汤行仁义,敬鬼神,天下皆心归之。......”可以佐证。《殷武》又记载:“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甲骨文对此事件有明确记载,一条是:“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舆,左比曾”,另一条是:“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舆,左比(曾),十二月”。是说十二月乙未就伐荆卜,在我、曾、举三国配合下,武丁亲自率右、中、左三军向荆楚发起进攻。可见《颂》包含的史实是传承下来的可靠记载,可以补充正史的缺漏。

周代政治风云在《诗经》中有明确反映。王雷先生对“共和行政”的考证就利用了《诗经》的证据他认为周朝史官有意隐瞒了发生公元前842年有大规模暴动,《桑柔》:“天降丧乱,灭我立王。”“立王”不可能指在位许多年的厉王,而是指宣王。厉王被逐后,宣王即位,国人暴动(这一次人所共知),召公用自己的儿子替宣王受死。“灭我立王”是诗作者的误解,他以为国人真的杀了新立的宣王,师毁簋作于共和元年正月丁亥日,“隹(唯)王元年”即宣王刚被拥立为王时。不久,国人暴动,宣王被召公保护起来,公元前827年再次即位”。但史书中隐去了宣王第一次即位的史实。《竹书纪年》说:“共伯和干王位”,共伯和位于天子之尊,师毁称他是“皇君”。这证明“共和”指“共伯和”,并非周召二公共和。《六月》:“薄伐严允,以奏朕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师和父即共武公,即共伯和。宣王五年尹吉甫接替他的职位。《庄子.让王》说共伯和“得乎丘首”,是有道之人,淡泊名利。《史记》对这段史实或隐或删,责任在周朝史官身上,《诗经》则有真实的记述。

《诗经》在名物、地理、习俗等方面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就不多谈了。我们在欣赏其艺术的一面之外,也可以发掘其中的史学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27 14:39 , Processed in 0.0687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