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与如何成功任南红山古玉公益事业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欲得健康长寿,要留意研究吕纯阳的百字铭。

吕纯阳是由禅宗开悟的,以后奉黄龙南祖师之命,生生世世永远为佛教的外护。吕纯阳因考不取功名,后来做了黄梁一梦,醒来以后就出家去了。他修的是道家,在唐末到五代之间非常有名。他炼就很高的气功,可以在空中飞行,他有名的两句诗:“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一般人能做到这样,健康长寿已不在话下,祛病延年,长生不老也可以做到。当然这两句诗当中的修持方法,是有很多意义的。

有一次,他御着宝剑飞行,经过江西庐山,当地有个大庙子,就是禅宗的黄龙寺。吕纯阳是在高空飞过时,看到此山气象不同,必有高人。他降下来一看是黄龙寺,有人正在讲经,就是临济宗大德黄龙南禅师。他站在旁边看了半天,觉得很奇怪,这禅师又没放光,又没动地,更没有像他一样的本事,是个普通和尚嘛!怎么那么多人听他的呢?越看越奇怪,就站在那旁边。黄龙南禅师不说法了,云:“座中有人窃法”,认为有人在偷听。吕纯阳不吃这一套,就站起来了,黄龙南问他是谁,他报了自己名字,黄龙南说:哦!原来是你啊,我以为你了不起,原来只是个守尸鬼。(这个身体可以长生不老,把它守得牢牢的。)吕纯阳一听,生气了,真人能有长生不老之药,你这凡夫肉胎算什么!黄龙南说:“君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纯阳恼了,袖子一扬,飞剑击出去了,故意吓吓老和尚,岂知飞剑到了老和尚面前停住了,反而倒转向自己这边杀过来。他奇怪了,这老和尚是普通人嘛,又没有功夫,怎么我的剑不听我的指挥呢?后来有人专参这个话头,是韦陀护法呢?还是黄龙南般若之力?或是其他原因?到底是什么道理呢?黄龙南笑道:你不要摆这一套,你刚才说你有真本事,我问你,你见个什么道理?吕纯阳说:“一粒粟中藏世界,半铛锅中煮山川。”这是道上的话,也是讲自己见道的道理。黄龙南说:“我不问你怎么煮山川,请问一粒粟中如何藏世界?”就这样,东搞几下,西搞几下,吕纯阳开悟了,作了一首诗:

弃却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

始觉从前错用心

那个时候,道家出了吕纯阳,等于禅宗出了一个六祖。如何炼得健康长寿,可参考吕纯阳的百字铭,这是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也是学佛最好的东西。

百字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也是十念法中,修出入息的真正功夫。降心出自金刚经:“降伏其心”,为而不为,有意降心就著相了,自性本空,所以为而不为,见地、功夫都告诉我们了。动静二句,把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放进去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不昏沉,也不散乱,自己能够做得了主,空得了,不要另外找个方法。对人处事,自己要能不违背本性,这里都是讲功夫。不要做什么功夫,心气合一,心物是一元的,真正念头空了,“气自回”,自然会气住脉停,达到二、三禅。

这里讲丹,并非肚子里真有个东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样,圆圈中间一点,代表圆满自觉灵明的一点觉性。壶代表身体,自己的气脉起变化作用。只要做到气住脉停,它自然会起变化,自然的定久了以后,“普化一声雷”,轰的一下,身体所有气脉都打开了。这时候,正如庄子所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宇宙一体,这里中脉真正打开了。“白云朝顶上”,这才是密宗真正的灌顶,诸佛菩萨智慧光明灌顶。“须弥”是讲头部,头部的大乐轮震开了。这时候,长生不老绝对有,此乃世第一法。“无弦曲”就是观世音菩萨“以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二十句话,一句五个字,共有一百字,所以叫百字铭。这二十句由普通人开始,修到长生不老,乃至超凡入圣,都说完了。每一句都是功夫,都是见地。
19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比如开始大家都想得定,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第一句话做不到:“养气忘言守”,养气功夫做到一点都没有妄念,谁做到了?念头多得很,守也守不住。“降心为不为”更做不到,这个做不到,下面的话更谈不上了。静中打打坐还有一点影子,下了坐什么都没有,根本不能知宗祖。动静知宗祖很重要,心中一天到晚都在静中,没有事,谁做到了?灵明觉性经常在,气自然回,并不是叫我们做功夫。丹“自”结,那是自然的,是我们生命中本来就有的。

大家不要用宗教界限观念来看这首百字铭,他本来也是禅宗的大护法,是黄龙南真正得法弟子之一。如想健康长寿,照他的话去做,绝对够了。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继续讲瑜伽师地论,有关修定部分,上次讲到:

云何为住?谓善取能入诸三摩地,诸行状相,善取彼故,随其所欲,能住于定。于三摩地,无复退失。如是若住于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

什么叫住?先要选择一个方法,是自己根器所适用的。同样的方法,因根器业力不同,适应力也不同。换句话说,选择自己身心所适合的方法,容易进入定的境界。因“善取彼故”,善于抓到一个法子,“随其所欲”,自己要入哪一种境界,就入哪一种境界。而且可以保持不退,这才叫作入定。入于定的境界不退转了,叫“住定”。

云何为出?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不复思惟。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定地不同类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或随所作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而出于定。随所作者,谓修治衣钵等诸所作业。定所作者,谓饮食便利,承事师长等诸所作业。期所作者,谓如有一先立期契,或许为他当有所作。或复为欲转入余定,由此因缘,出三摩地。

什么叫作出定呢?到了住定的状况里,不起任何分别思想,可是,忽然一念来了,这一念哪里来?自己都找不出来,突然起一念,同定的境界相反。换句话说,这一念来了,把定破坏了,这一念就是“作意思惟”。这力量很大,在五遍行中就叫作意,就引发了你的思想。

为什么念头会来?这里面包括了几个原因:“或随所作因故。”这点要注意,真正修行是注重行门,就是心理的行为,平常待人做事、讲话,种种的行为。因为种的因不同,不一定能得定的果;种的因不同,定都定不下。有时我们身心有烦恼,所以定不下去。业力没有消除,也不能够得定。这就是“随所作因故”。

“或定所作因故”,定的方法、目的不对。比如今天感冒了,刚开始坐时,想把感冒去掉,这个动机观念,就是定的因,虽然是这么微细的一点差别,但是它在效果上差别却很大。

“或期所作因故”,期就是希望。比如有些人打坐,下意识里希望,我只要打坐,身体就可以健康了。还有些人想得眼通;又有些人盘起腿来故作打坐状,在幻想里头舒服一下。所以因地不同,果就不同。

“而出于定”,这些任何一个因素,都能够使你出定。

“修治衣钵等诸所作业”,就是弥勒菩萨举的例子。有些人在定中,好好的,忽然一个念头来了,有一件衣服破了,下坐缝两针吧!或忘了某件事情,突然想起来了,然后又后悔不对,坐在那里思想乱搞起来了,这是出定相,破坏了那个境界。弥勒菩萨的这句“修治衣钵等诸所作业”,包括了一切。下面“饮食便得,承事师长”,也是使你不能得定、或出定的原因。

“先立期契”,等于有些人睡觉不需要闹钟,明天有事情,自己会在几点钟醒来,这是心念业力的作用。

“何等为行?谓如所缘,作种种行,而入于定。”所缘如念佛号,道家的守窍,密宗的观想等等皆是。以唯识观点来讲,所缘就是作意,意识上所特别造成的。个人所缘的方法不同,而入于定。

“谓粗行”,如感觉在世上的负担太重,挑不下这个担子,很想离开。“静行”,尤其在工商业时代,生活一天到晚忙碌,很想静一静,休息休息。“病行”,生老病死等。“痈行”,看到世上一切都是脏的,好似生了毒疮一般。“箭行”,像毒箭一样无情。“无常行”,感觉一切无常等。

因为这一些观念,促使我们努力去修道。

若于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何等为状。谓于诸定临欲入时,便有此定相状先起。由此状故,彼自了知,我于如是如是相定,不久当入,或复正入。

由前面的种种心理观念而修定,“彼彼三摩地”,所有定的境界个个不同。这些定的情形如何,要认清楚。

这就是所谓教理。教下与宗下不同,宗取一法,一门深入,进去了再说。教下等于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学科学一样,先把理论研究清楚,然后再到实验室做实验。教下告诉我们:“于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何等为状”,理论上先要搞通,什么叫现状?理论清楚了,一放下来,修行做功夫就可以清清楚楚,晓得自己现在这个情况可以进入三昧。有时觉得今天的身心情况,与念佛法门不相应,就要知时知量,或作观想等等。所以学佛要学八万四千法门。有时觉得身心不对,用十念法中念息,就对了。我平常也教了很多法门给大家,要晓得适时而用之。理论研究透了,自己要晓得什么时候可以进入哪一种定境,就可以用自己知道的方法。“彼自了知”,理研究透了的人,两腿一盘,或不盘腿,只要一站,就晓得自己这时可以进入某一种定境。

所以并非光做功夫就对,光做功夫往往是盲修瞎炼,自己到了哪一种定境也不晓得,这叫啥名堂!有些人光学佛学也不对,没有配合功夫,那变成思想学术有什么用?
19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彼教授师,由此状故,亦了知彼不入当入如是如是相定。

因为有明师指导,有时候只要他一看你的情况,就知道可以进入哪种定境,便教导你修哪种法门,可以马上进入。所以教授师接引人,除了要有他心通,知道别人的根器以外,还要看个人的身心状况,而教授他最适当的方法。

这一段,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怎么入定、住定、出定。

何等为相?什么叫相?现代观念叫现象、状况,也可以说是境界。

谓二种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比如念佛、止观、观想、修气、修脉等等,是所缘相。第二因缘相,比如雪岩钦禅师,那么用功,还是开悟不了,有次忽然到了一棵松树下,一看前面松树,悟了,这是因缘相。

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开始修法时,是用分别心,但都是用意识,不用意识怎么修呢!你说:我什么念头都不要,修无念。那也是意识在修无念啊!所以吕纯阳说“降心为不为”,由有为证到无为,就是这个道理。

因缘相者,谓定资粮,由此因缘,能入诸定。修定做功夫是要资本的,佛法叫资粮。学佛要具备两种资粮: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尤其学密宗,资粮特别重要。菩萨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回向等,都属资粮。资本粮食不具备,你拿什么去修啊!

没有智慧,教理没有搞通,智慧资粮就不够。福德资粮就是福报,福报不够,等你刚刚要打坐,电话来了,家里什么人病了,你连打坐休息的福报都没有。刚刚想上轨道,空下时间来用功,东边冒火,西边冒烟,屡试屡验。不做功夫,什么事都没有;一做功夫,什么事都来,修行是要大福报的。

世间功名富贵是很难得的,可是另有个福报更难求,就是清福,非多生累劫好好修行是不能得来的。我一天能享有一秒钟的清福,心里就觉得无限的恭敬,也有无限的恐惧,因为这是诸佛菩萨的保佑。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修定先要求得资粮,在座中就有几个人,学佛修道也很多年,讲理论都是第一等;讲功夫,有一点点;讲福德资粮嘛!一点都没有,没有时间打坐,自己想想看,是不是福德资粮不够?

谓随顺定教诫教授,积集诸定所行资粮,修俱行欲厌患有心,于乱不乱审谛了知。

弥勒菩萨说定的资粮――福德与智慧,学佛第一步先求圆满这个,这个不具备,你别想修道成功,连打坐都没资格。为什么说没有资格呢?第一个,想修清净于乱不乱,自己很清楚,可是福报不够,你不扰乱人,人家可来扰乱你修行。

及不为他之所逼恼,你的功德不够,他就来恼乱你。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或音声所作,或功用所作。其实外魔也好,内魔也好,都是唯心所造。功夫求得太切了,自己造成魔境,这是功用所作。换句话说,没有魔,一切都是自己的心魔所造。

云何调善?谓若三摩地,犹为有行之所拘执,如水被持,或为法性之所拘执,不静不妙,非安隐道,亦非证得心一趣性,此三摩地,不名调善。

这一段要注意,什么叫善?就是曾子在大学中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至善下的一个最好的注解。在定的境界里,心里头仍有有行之所拘执,比如心里头还有修道的一念,这个念已经把你心理拴起来了,心理的状况,已经沾在某一个境界上,已经执著了,被这个观念拘束起来了。等于如水被持,水倒在一个茶杯里,它的范围境界,就是只有茶杯那么一点点大,假如我们把一杯水倒在大海里头,你看看这个水性的境界有多大!

什么叫法性之所拘执?禅宗的书,密宗的书,这些佛学的书看多了,那些理论就把你抓住了,满脑子佛学,满口佛活,一身的佛油气,佛魔,就是弥勒菩萨的这句话,法性之所拘执。结果心念专一做不到,静不下来,根本达不到心一境性,这些不属于善,不能调和心境。诸如此类等等,必须自己作研究。

讲义发了那么多,为什么讲解东一下,西一下呢?为的是不让你们有依赖心,只能挑重点讲,其余的要自己去看,继续研究才行。
19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复次,如分别静虑经言,有静虑者,即于兴等谓之为衰,乃至广说,此中四转,当知二时颠倒。初禅到四禅的境界,有两种颠倒会发生。佛也做过这个比方:有人问佛,为什么初学的时候反而有效果,后来越来越难了?佛说:你没有看过人家挖井?开始挖的时候,很容易看到效果,泥巴一挖出来就挑走了,好快,等到挖了十丈深时,两三天还挖不上一篓泥巴来,效果就显得很慢了,实际上效果是一样的,只是它深了。许多人做功夫,也有这种感觉,做到后来反而觉得没有进步了,这只能说自己没有智慧,观察不清楚,教理没有研究清楚。事实上你在进步,进步转到另一个状态中,自己观察不到,所以学佛修道,随处都要智慧。

什么叫学佛修道?一辈子研究自己,检察自己,就是这么简单。英雄可以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只要征服自己,不想去征服天下。征服天下容易,征服自己难,所以说圣人难学。圣人是一辈子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研究自己的人。如果有人学圣人,却一天到晚研究他人,观察他人,那就免学了,那是“剩人”。修行就要在这些地方检查自己。

由初禅定达到二禅定之间,虽是也在进步,但在进步之间,好像有一种退化现象,等于天亮之前,有一段更黑暗的时刻。同样的,当你要转清明的时候,可能有一段细昏沉要来,事实上绝对会来。当你过了这个昏沉阶段后,清明就出来了。在理论上来讲,清明是它,昏沉也是它,因为认不清楚理,只取清明,不取昏沉,自己认为退步了,落在魔障。你认为落在魔障,魔就来了。

现在所要讲的,是定境中的退位。普通讲功夫退步了,实际上是没有什么退步,尤其是照中国文化的说法,学了易经就懂这个道理,感觉退步只是爻变而已。天下事没有不变的,一定变。人与事、宇宙万物、物理与心理,都随时在变,随地在变,不变就不叫宇宙现象了。所以没有一个境界是会永存而不变的。一般人不明白这个理,想把一个境界守住不变,那就叫作愚痴。中国易经叫“变”,佛法叫作“无常”,意思是一样的。无常是对它的结论现状而言,世界上一切现状没有永恒存在的,所以叫无常。中国的易经不走这个路线,而称其为“变”,变不是指现象,是原则,天下事有个原则,那就是非变不可。懂得这个道理,第一等人领导了变,晓得下一步怎么变,因天下事有必变之理在,所以做功夫修持,也要把这个认清楚。换句话说,做功夫修持的人,晓得这个境界非变不可,一个智慧般若高明的人,就会先知道下一步怎么变。

瑜伽师地论大概摘要到这里为止,现在我们来说现观庄严论。
19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现观庄严论这本书,也在弥勒菩萨的学问系统里面,是弥勒菩萨的五大论之一。学法相、唯识,尤其学密宗、禅宗的人,非研究不可。早期这本经典没有翻译过来,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带回了梵文本,还来不及翻译就圆寂了,梵文本也失落了,只有西藏还有此书,民国初年由法尊法师翻译成中文。

在做功夫方面来说,“现观”就是现量境的止观法门。现量境是唯识学的名词,唯识分现量、比量、非量。现是呈现出来;量是境界,是现状。这个量字译得实在高明,我们整个宇宙山河大地,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现量就是呈现出来,中间没有加分别作用,是直接的呈现那个现量。比如说,我们意识的现量,就是禅宗六祖经常讲的“无念”境界,也就是第六意识现量最重要的一个初步现象。所以三际托空,是意识现量的明了意识清明的这一念,没有杂念,也没有妄想。比如当我们早晨睡醒,眼睛还没有张开时,心里头也没有思想,既没有生气,也没有高兴,刚刚睡醒的那一刹那,那个就是意识的现量。一下子,我醒了,现在几点?要上班了等等,意识分别就起来了,这分别意识叫作比量。凡是妄想、思考、分别都是比量。非量则是幻想境界,精神状态境界。

另外还有一个圣教量,就是大家学佛修道,在脑子里想的。比如怎么样达到三昧啊!怎么开悟、明心见性啊!般若啊!这些观念都是圣教量。是圣人教化下来的,你接受了,就有这个思想。所以你懂得佛学,理论讲得再好,也不过是圣教量。这个理是佛的理,不是你的,你不是佛。

现观呢?禅宗的一句话: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当念即空,这是“现观”。现观般若,现观清净,但这现观只是观空的一面,真空所起的妙有,又另当别论。真空妙有的道理,在现观庄严论的修法中,都包括进去了,不过它非常注重四加行。
19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三讲

内容提要

幻相和眼通

四加行位

声闻乘的四加行

独觉乘的四加行

八万四千对治

习气次第断过

大般若大火炬

大乘的三有和涅

把握行蕴

19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08:02:00 | 只看该作者

有同学问关于吃肉的事。

每逢有虔诚的信仰,又真诚恳切地用功时,稍稍一上路,自然就有这个现象,就是一吃到肉马上受不了;或一闻到肉味,一看到肉也会受不了。照佛教的道理,这是善根发起,功德的成就。久而久之,如果修持一松懈下来,就又想吃肉了,这是心不坚、不用功的关系。

宜兰山上有一首神仙题的诗:

        三十三天天重天  白云里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修仙修道能否成功,只看用心坚固不坚固,这是基本问题。

又有人问,眼睛一闭,前面有许多幻境,久久不能超越这个境界,如何解决?

当气脉通过后脑玉枕关时,有些人因为营养不良,就会发生种种问题。有人眼睛发红,有人产生类似白内障的情形,只要有信心,一通过了就好了,而且眼睛比以前还要好。气脉到了玉枕关,将通未通之际,就发生很多现象,只看到幻境还算是普通的,有些人连墙壁都看透了,发起天眼通。在这种情形之下,神通跟神经是两兄弟,当各种幻境都来时,不是去不掉,而是我们在玩弄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如有很想去掉它的这个心,不是被它转了吗?执著了嘛!只要一切不理,慢慢连脑袋都忘掉,就好了。然后又转入另一个新境界,不会再看到幻相,而是看到身体内外一片亮光。久而久之,自己心脏血液流动的情形,也都看得很清楚,不用去照X光了。可是不要把它当成眼通,当眼通就着魔,不当眼通就差不多要通了。所以不要想办法去除掉它,如果道理不清楚,还要执著这个境界,幻境就会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眼睛机能衰退或疲劳,这时吃点补眼的药物会有好处的。

2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继续上次所讲的。

“现观庄严论”与“瑜伽师地论”有密切关系,尤其它偏重于修持和四加行方面。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略论,也都是根据这个系统而来的修持方法。所以修密宗黄教,乃至其他密宗各教派,不论是基本的理,或者修证,都是依此。事实上,这几部论都是显密各派修证的宝典,都非要搞通不可。

现观庄严论卷一,一切相智品第二(对四加行的方法加以解释):

如是四加行道中,由是见道智火之前相,故名曰暖。

四加行的修法,由于先要求见道,就是禅宗所说见地,真见到性空。但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楞严经告诉我们,“能见”见到“所见”时,见道的那个时候,那个见道的“见”,不是眼睛看到的那个见。能见、所见的都离开了,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眼睛看到了道,或者是理上所能了解的情况。

见道智火之前相,就是快要见道以前,将要见道那一刹那间,发起了暖地。这也是作学术教理的解释,换句话说,真见道时,如禅宗一些大德们的自述,在刹那之间,轰的一悟!出了一身大汗,这就是四加行的初步暖相来了。

由诸善根不被邪见所动,故曰顶。

这时再进一步,配合行。禅宗百丈禅师有一句话:见道的人“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表面上看起来,悟了道的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可是他的心理思想行为,做人处事的道德标准,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变得不刻意求善,而自然合于善。为求善而行善是痛苦的行为,那是“戒行”,是难行而且是勉为其难的行,所以守戒有功德,值得赞叹!见道的人不谈守戒,但是一切自然在戒行之中,诸善根不被邪见所动,这是顶相。

由灭恶业所感生之恶趣,及于真空性远离怖畏,故曰忍。

自然的灭掉一切恶业所感应而生的恶趣。这句话严格地讲起来,问题大得很。换句话说,由于过去恶业所造、所感应,在这一生会有恶趣现象。这个“趣”,就是向六道轮回的趣向,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许多人因恶业所感,他的现生,或衰老时,或临死前,已呈现了将去那一道的现象。还有些人的恶趣向,在梦中呈现,各种各样多得很,佛经里头都会讲到。

见道到暖地、顶地的人,定力仍是不够。因为定力不够故,有时正在定中,恶趣现前,会产生恐惧。比如大魔境现前,平常你们不会怕,但在那个时候会怕起来。忍就是定力很坚固,有坚忍、截断的意思。第二句话讲真空性的恐怖,我们学道就是想见空,为什么见空又恐怖呢?很多人会这样,所以金刚经教你福德要够,如果福德不够,你见到自己的空性会害怕。大家天天想修道,修道人第一个要守得住寂寞。人生的最高修养是守得住寂寞,能欣赏得了凄凉,修道人面对凄凉的境界,会觉得很舒服。如果忍不住寂寞,守不住凄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尤其修道,根本就是修寂灭,寂灭来了,你守不住了,这不是背道而驰吗?这个地方非要“忍”,远离空的恐怖,这是真“忍”。

由是见道之亲因,一切世间法中最为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也。

这才是真正的见道,弥勒菩萨用文字,从学术性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相上,暖是真得暖,而且暖寿识三个是一体的。所以转识成智,如果意识真转了,转成妙观察智时,没有不发暖的。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不过是暖相的初步,并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念头、妄念、意识不能转,就不能发起暖相。一得暖相就是得三昧真火,这时道家的祛病延年一定办得到,因为暖、寿、识连着,物理世界也是如此。我们这个欲界的物理世界,凡是死亡的东西,一定是会冷却的,活的东西一定是暖的。所谓暖、顶、忍,不光是道理,还有事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06:03 , Processed in 0.0682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