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得无余依涅槃时,尽灭惑业所感有漏取蕴,降伏粗分五蕴魔。 达到“无余依涅槃”的时候,粗分的五蕴魔降伏了。 方才我们介绍的是小乘的修证次第,现在让我们看看大乘的情况。 大乘证得不退转相,于三宝所获得证信,即降伏粗分天魔。 达到不退转地,就是得到真空生妙有不退转智时,那些粗分的天魔境界,可以降伏了。 得八地,已于无分别智得自在故,降余粗分三魔。一直修到了八地,得到了无分别智,才能降伏粗分的另外三种魔境。 微细四魔者,谓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起之意生身,即微细蕴魔。到了大乘境界,除了降伏那些粗分的四种魔境之外,还要注意检查、降伏那些细微的魔境。 什么是微细的魔境呢?无始以来,我们思想生命的无明习气的根,得了道以后,配合生起了意生身,可以出阳神、出阴神。如果这些阴神、阳神不是大彻大悟后生起的,而只是夹带了一种欲望,由一种希求心而生的,这个意生身,就是微细的蕴魔。 大乘菩萨道的魔境,微细得让你分辨不出来。当然大家修持还不到这个境界,不懂得真正的意生身,那是菩提道的成果,法报化三身成就。重点在: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起之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就是微细的五蕴魔,换句话说,也是由我见我执来的。人舍不得自己,空了不干,总要抓住一个幻化之身。 无明习气地,即微细烦恼魔。 人的根本无明,连自己都不知道,只要最后一品无明习气还在,就有微细烦恼。随便讲顿悟,什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果拿教理来讲,这正是无明习气的烦恼魔。注意,所以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别说你做不到,即使你做到了,你还见不见?说不见,你在昏沉中――烦恼魔;说见,你早有一个见了;你说我两样都不是,那你是什么?向上一路请你道来,道不来,按下水去,这是船子德诚禅师的教育法。 所以古代的大禅师们,通宗的,一定是通教理,自己对自己检查得非常深入。既然你通宗,悟了,悟了你就懂,佛境界无所不知,你还有不知的,那就不算悟。儒家都讲了,“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何况出世法学佛呢! 不可思议变化生死,即微细死魔。 刚才讲大阿罗汉才能了脱生死,破了死魔。什么是死魔?即使你活上五百年或一千年,还没有破了死魔,还在变易生死中,只是把分段生死拉长,仍要受变易生死所左右,属于微细死魔之中。 “微细”两字要注意,你自己都不知道,检查不出来,假定这个检查得出来,你的般若智慧就成功了。佛者觉也,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是。自觉很不容易,自己的心理烦恼等等,起了一点点都要能够知道。 欲超彼三魔凡能作障之法,即微细天魔。 在修行的过程里,凡是使我们不能跳出前面这三种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的所有障碍,就是微细天魔。比方说时代的变化障碍了你,不能修了,这些就属于天魔引起的。乃至自己造作出的环境,障碍了自己修道,也是天魔的关系。这些境况,无形中把你拉到另外一面去。 降伏微细四魔,是法身功德。故降伏微细四魔与成佛同时也。 这里要特别注意,降伏自己内在非常微细的四种魔,是靠法身的功德,在成佛的同时,才能彻底降伏微细四魔。说到这里,我要问大家一句,禅宗的破三关、大彻大悟又是什么情形呢?对这些经典没有研究,不要随便讲悟,真正的悟与这里所讲的情形是相同的。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四,顶现观品第六之二: 是对治修所断种子之能治种类大乘随现观,即修道顶加行相,界唯在修道。此说修道菩萨,由加行与根本二门入超越等持,谓俱灭尽定等次第定。 大乘修定的方法:先修往上顺行与下还逆行二相之狮奋迅三摩地为加行。顺行,由凡夫而到达声闻、缘觉。由人道而修天道,天道而修声闻道,由修声闻道而修缘觉道、菩萨道,节节向上。 什么叫狮子奋迅三昧?狮子要吃动物时,两腿一蹦,出了最大的力量,最快速的动作,形容成道顿悟。狮子奋迅三昧,是大乘顿悟的路子。 次乃进修超越等持之根本故。顿悟了,见道以后才开始修道,修道是超越等持定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