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与如何成功任南红山古玉公益事业

[复制链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07:58: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第二个讲到“受”,就是感觉,这个感觉多半是生理的反映,比如冷、热、呼、吸、饱、饿等,除生理反应外,还有情绪上的感觉,这个情绪上的受,就属于中国文化性情的情,色法反倒是属于性情的性。为什么色法反属于性?这个是大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好了,我们学密宗、学净土,不管学什么都一样,大家打起坐来,搞了半天都在那里玩弄感觉。每个人问老师的问题,都是这里痛,那里痛的,一百个人有五十双,都是问这些无聊的问题,问得连当老师的都不想活了,一天到晚跟一群疯子在一起,不疯也半死了。实际上,我们佛经都没有搞清楚,都在玩弄感觉。你把心经多念一念――“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觉得腿麻,感觉来了,你怎么空不掉呢?你既然空不掉,你还空个什么啊?有本事你把这“受”空了。

所以要注意,你们转这个,转那个,老实讲,你那个第六意识妄念,已经困在那里转圈子了。你想一个人转河车、转气脉、三脉七轮等,越转得好,那个轮回越严重。

不要说轮回,你打坐坐在那里,你的思想、感情统统困在那里转,什么事也不去做,看看外面的人多忙碌,你却一天到晚在那里打坐偷闲,玩弄精神转河车,所以,百无一用是修道者。

“受即是空”,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求解脱呢?学佛为求解脱,结果我们就是解脱不了,都在感受的境界上搞。
2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07:5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想”蕴。这个想更好办了,每人都说:我打坐什么都好,就是妄想不断。“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既是空的,何必去空它!它本来空,不是我们去空它的。换句话说,是它来空我们的。这个“它”是什么?本心,自他不二之他。是它来空你的,我们的妄念根本不能存在嘛!每个念头,每个思想都这么过去了,所以,“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但是我们做不到“想即是空”,做到了就得定,得果位了。

至于“想不异空,空不异想”,那真是真功夫,能够做到这样,就是李长者讲的“自他不二”。
2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个,“行”阴,这更严重了。这个行就是生命的运动,就是生命本有的运动功能。懂得了行阴,才懂得什么叫明心,什么叫妄念,当然,见性还谈不上。

所以我们打坐打得好,也没有妄想,怎么它又来了呢?――行阴来的。它不听你的,如果行阴不能空,你想空妄念,休想!

行阴空了以后,上面的色、受、想才有办法空。注意!自己去参参行阴,这是很重要的。至于行阴怎么空,且听下回分解。
23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讲

内容提要

困在感觉境界

变成习惯的思

再说行阴

心不相应行法

说识阴

融通妄想与颠倒妄想

心行五阴解说

打坐的前三秒

2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这次讲如何证得果位,这个果位包括小乘与大乘。

见地最重要,所谓真正的见地,并不是普通所讲的见地,而是见到了“道谛”,也称“真谛”。真见到了道谛的话,后面的修证、行愿就会成功。这是禅宗所提倡的顿悟,不是学术,更不是普通的见解。

我们因为没有办法见道,才产生许多修证,就是渐修的方法。比如释迦牟尼佛十二年的修行,最后睹明星而悟道,这个也是“见”。见的方法最重要,也就是般若同唯识的道理。见就是理,这个“理”包括了一切事,一切修证功夫。

上次引用到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道理也包括了修证功夫。上次是以做功夫来配合见地讲,现在来研究,“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就是感觉方面,我们对生理、心理的感觉。

许多人做功夫,老实说,不管学道家、学密宗、学显教的,多半在受阴境界里头打转,所有的人都被这个所困。所以,执著在做功夫方面的人,越来越骄慢。因为功夫是累积来的,有一点功夫的确感受就不同,功夫越来越特别,骄慢心自然越大。功夫不是偶然到的,而是时间的累积所形成,因此是“有所得”,并不是无所得。佛法的究竟是无为法,大家变成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结果当然都是背道而驰。

由此可以了解,一般人学佛学道有功夫有见地,那个见地也是在受阴里头打转。尤其搞有为法的功夫,什么气脉,什么境界,自己因为见地不够,般若没有成就,都执著于这个范围在搞。换句话说,所谓打坐做功夫,都是跟着身体的感觉在跑。觉得:唔!气到了背上了,夹脊通不过啦!什么脉轮通不过啦!这些学道的书越看得多,道理越懂得多,功夫越困得厉害,都在受阴境界中,从来不晓得在般若方面着力,“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因此,身上有点气动了,心跟着动,因为般若不通,感觉境界越来越严重,永远不得解脱,即使死了以后,这口气不来时,中阴身还是困在另一个感受的境界中。

气脉的道理有没有?绝对有,那是自然的,没啥了不起,你越感受它,障碍越大,所以一旦不做功夫,就受不了了。比如现在一般人打坐,都搞成一个通病,一打坐,都想清净一点。这种清净的感觉慢慢就成习惯了。其实,自己的意识状态感觉清净,那个清净只是意识状态的心理感受而已,再配合生理上闷闷的感觉,所以一打坐当然觉得舒服得多了,因为打坐也是休息嘛!舒服以后,慢慢又闷起来了,闷起来就觉得“功夫在找我”,赶紧闭眼闷在那里,实际上那个闷都是“昏扰扰相”,还达不到“内守幽闲”。以为这个是功夫,以为这个是道,其实这些都是在受阴区域,感觉的状态里。在这里头搞久了的人,脑子呆板,虽比无记、无念好一点点,但是永远在昏沉中,昏头昏脑,一点般若都没有。

假定在这个状况下,透过般若智慧的解脱,晓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把这个感觉状态一丢,才可以谈解脱,谈超越。可是一般人在现有的境界里,无法超越。感受的状态困人,有如此之深。
2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上次讲到思想问题,我们这个想,就是意识思想。如果要严格研究,问题很大。佛学上想与思分开,粗的叫想,脑波跳动得快。至于思,将睡未睡,好似没有想,其实还有一点点思想的作用,很微细的。

又比如有人讲话,我们在听,同时也分别对与不对;或懂得多少,这些都是想的作用。思则没有这个妄想,有个禅师作过比方,等于欠人家钱,明天就要还,可是没钱还,今天尽管在这里打坐,听佛学,研究什么,可是这件事情拿不开,这就是思的作用,一股力量永远在那里吊住。

“想”实际就是“思”,一个粗一个细而已,这是意识境界的分别心。在我们未成道以前的众生,思想分别是与生俱来的。婴儿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可不能说他没有思想,思想不是分别心,“昏扰扰相”还是有的。随着年龄增长,分别也渐渐增长,所以小孩思想比较天真,也比较纯净。人很可怜,越长大越不可爱,越老越讨厌,因为第六意识增强了,染污慢慢加多,并且增加得很厉害,生活习惯,是非善恶等等,终觉得自己的对。

这个慢慢形成的,变成习惯的就是思。思变成业力,变成种子,带到来生。所以,许多先天的意识习惯,就是前生带来的习气,使得每个人个性不同,有人爱笑,有人爱生气,都是前生带来的。

因此,叫我们万缘放下,一切皆空,可是思这个东西是否空得了?假定这个空不了,而认为意识清净境界就是空,那就自欺了,抵不住事的。到最后上了氧气时,你的功夫、佛法一点都没有用,千万不要搞错了。可是许多用功的人,都在这上面转,这是般若智慧不够,见地智慧不清,行愿不够。真正的善根没有发起,般若是不会来的。所以金刚经只讲两件事:一件讲般若,一件讲功德。为什么?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你光在打坐里头求智慧,这是小乘法门,由戒、定而生慧。大乘法门不谈这个,大乘法门谈的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以后才是般若。

一般人用起功夫来,最大的困惑是妄想不能断。谁叫你断妄想?妄想本来非断非常,断不了的,“抽刀断水水更流,打坐解愁愁更愁”,所以有些人打坐眉头越皱越紧。

妄想本空嘛!不要你去断它,“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再说,我们都研究过唯识,唯识有个名称叫“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在八个识里头都有这些作用,所以它自然会起这些作用。

换句话说,我们生命的本能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感觉状态,一个是知觉状态。感觉状态一半是物理的,一半是心理的。思想的状态也是这样,主要是心理的,附带的是生理的。唯识告诉我们,这是“五遍行”,也就是说,它普遍于八个识的作用里。怎么断得了它呢?所以用不着努力去断思想。六祖也告诉我们:“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本空的嘛!断它干吗!你那个知道自己在思想的,不是仍在嘛?结果大家相反,打起坐来,自己那个本来清净的东西,随时在压制思想,在那里妄用功夫,坐一万年也没有效果。
2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再进一步,能把五遍行转了以后,就立地成佛了,这个非要般若智慧成就不可。所以唯识并没有告诉我们,断了妄想就成佛,而是要转识成智,只要那么一转就成功了,就看你转不转得了。这“转”用得好极了,我们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心理转不过来,就是业力,把我们牵得牢牢的。转识就成智,成智就解脱了。

所以大家打坐很简单,“空即是想,想即是空,想不异空,空不异想。”

23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但是下一个难了,行阴――一股推动生灭的力量,想断都断不了。为什么?这个行阴同宇宙的运行一样,永远在动。我们可以借用金刚经所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来时,不知来源就来了,去时,不知去处就跑掉了。过去、现在、未来,永远这么走。这个就是行阴、动源,一路在动,最难了。

行阴没有停止以前,没有得静态以前,永远没有办法截断前面的色、受、想,它永远会来。心理部分也是一样,永远不断在流转。我们打坐,为什么感觉不能空掉?因为行阴没有空之故。

原则上来讲,若能做到“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那就修持成功了。但我们第一句话,“行即是空”,做到了没有?“行不异空”,就是行与空没有两样,做到了没有?一坐起来妄念清净,这样行阴是没有空的。换句话说,虚空也有行阴,所以这个宇宙永远在转,转动就是它的行阴。

我们普通一个人,行阴是否能止,关系了证道,这要靠四禅八定的功夫,做到气住脉停。气住了,不但呼吸停止,连身上所有的生命气息,也在休止状态,这时,带动身心流转的行阴,才算停止了。

行阴不停,所以生理部分不会停止运转,心理部分也不会停止运转。那要如何才能还本返源,归到本来自性中去呢?有个最快的道路――智慧的解脱、般若、顿悟。一般做不到顿悟的人,只好渐修,一步一步来。所以楞严经中,佛把五阴解脱的程序,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要特别去留意它。

我们之所以不能真得成就,是行阴解脱不了,想阴解脱不了,受阴、色阴也解脱不了。如果说有一点清净境界,那只是想象的,是第六意识的想象境界而已,并没有证得真空。想证得真空,在摘录的楞严经讲义中,都告诉我们了,一切禅宗、天台、密宗、净土,想修得成就,都不离这个原则。
2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再进一步,行阴解脱了以后,才谈识阴解脱。这个识不只是第六意识,唯识所讲的八个识,都包括在内,也就是楞伽经所讲的“心意识”。

我们所知道的精神状态,是识的一种变相而已,所以用精神解释这个识,是个颠倒的解释。严格讲,它代表了八个识全部的体、相、用;也代表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全部的功能。

我们应该研究百法明门论,其中将色法与心法分开对立,还有一种“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但是注意,若真把色法与心法对立分开,那可不要学佛了。换句话说,魔鬼与上帝对立,上帝对魔鬼永远没有办法。其实它只是表达的方法而已,是把它分开分析,容易使我们了解。实际上色法与心法是一元的。

讲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心,是说宇宙间有二十四种东西,不受第六意识左右,人的心理没有办法控制它。比如第一,宇宙的时间,你无法控制。你说你睡着了,可以把时间空了,对不起,那个时间还是在走,你转变不了。第二,势。比方水流下来的力量多大,即使你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站在激流中,还是会被水冲走。所以大势至菩萨一来,观世音菩萨只得站在一边。这两个菩萨是表法的(这里是用表法来说)。大势来时,请观世音菩萨来带路,这个势来时,任何人控制不了它。

所以你功夫做得再好,老了还是老了,四大变去了,时间到了就是时间到了。比如我们打坐,坐上半个钟头或一个钟头,坐不下去了,腿发麻了,想坐还是坐不下去。因为行阴的势到了。你说,我还要定,心不相应行法,心还是转不了,连这一点都转不了,还说什么转识成智、转业力,乃至转烦恼为菩提呢?

在这种地方,我们就要提起警觉,平常道理都讲得很好,事情来到时,却过不去。你说我还在修道打坐,谈起法来头头是道,但是为什么打坐做功夫欲了生死时,却前路茫茫,后路暗暗?所以说,这个道理要先搞通。

“识”最难懂了,所以楞严经中讲到,第五层解脱才是识阴。
24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个同学研究了楞严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想阴叫做融通妄想,识阴叫做颠倒妄想?应该想阴叫颠倒妄想,识阴叫融通妄想才对呀!

想阴境界产生十种魔境,实际上不止十种,变化起来有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种。比如有人有神通啦,未卜先知啦,都是五蕴中思想的作用。这种功能,现在人叫第六感、心灵感应、特异功能等等,鬼名堂多啦!这些都是思想妄想变的花样,这是融通妄想。把妄想的功能变化,好像能够通达,知道万缘,因此形容它为“融通妄想”。

为什么识阴境界叫颠倒妄想呢?因为它不叫魔境,而叫做外道,包括了声闻、缘觉。得了四果罗汉的人还叫做外道,为什么?因为见地不究竟,所以叫“颠倒妄想”。

这五阴都叫做妄想,因此我们知道,学禅宗的人,一上座就是去除妄想,以为是去了第六意识,其实,那只是第六意识分别心的一点点浮面上的油而已。真正的妄想由地底到浮面都是。所以,要除妄想一定要把五阴妄想都去掉,才谈得到空。大家不要以为:噢!我打坐一直空空的,很舒服。那是第六意识的想象境界。我们两双眼睛看过的虚空,只有一点点大,所以打起坐来,眼睛一闭,想象起来的虚空,也只有一点点大。人的思想范围,往往只跟着生命力所发挥到的范围走。所以你看,我们的思想多好玩,在迷糊的境界里,是非善恶都是颠倒的,我们认识的范围又是多么狭窄。可是在这个意识思想里,却自觉非常崇高!非常伟大!都是自己欺骗了自己,不是真正的空。

这都是属于见地方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07:06 , Processed in 0.0617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