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与如何成功任南红山古玉公益事业

[复制链接]
24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五阴解脱的见地要特别注意,不管有所得的,或刚入门的,切记不要走错了路。

其次的问题,在色受想行识中,我们生命最重要的,第一是思想,想阴,也叫做妄想。这个思想是识阴所变,识就是心,即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心意识,不是本体的心。第二是受阴,人生来就是有感觉的,感觉是受阴来的。

若把色归类成生理部分,想与受应属精神部分。包括了生理与精神部分的是行阴、识阴。

我们听了这些,思想不要向外面去想,要回转来在自己里面找。分类试着去找,真正的佛法不是叫我们不用思想。“禅定”,教理称正思维,后来禅宗称参究,“禅定”不是叫你跟着身体转。气脉在动,你不要理那个受阴的动,要在正思维上去找才对。汉朝以前的中国道家称“精思”,所谓精思入神,也就是禅宗称的参究。大家打坐时,都被生理感受境界迷糊住了,没有真正证入正思维,那就不算真禅定。
24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佛法的重点在见地。刚才的讨论有个主题――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纲要,“五蕴皆空”,配合楞严经五蕴的解脱,就是这次课程重点所在。这个就是见地,要把这个理搞通,才可以做功夫,才可以真谈修持,不然功夫就算做得好死了,抵不住事的,没有用。即使功夫做得身体会发光、动地,也没有用,否则不叫佛法。所以每一部佛经都找不出做功夫方面的内容,佛经只谈见地的理,因为真正的见地到了,功夫一定到。换句话说,你见解上到了,功夫没有到,那个见解不是真的见解。

比如一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名贵的杯子,镶着珠宝,突然打破了,解脱的人看都不看,知道打破了;不解脱的人,看着破碎的杯子,就在那里哭、叫。他明知道打破了,可是抱着那个破杯子还在哭,还在叫。晓得了空,结果还抱着那个没有用的东西,来悲痛这个空,有用吗?

不要看它是小事情,同样的道理,懂了就是道。所以禅宗祖师在某一小点上一悟,整个都清楚了,就是这样。

不要认为这是一句闲话,古时禅宗大德们的嬉笑怒骂,你把它当嬉笑怒骂就浪费了他的话。他处处点你,因为有时候不好正面骂你,只对你吊儿郎当地幽默一下。你说东,他说西,实际上他在打你,打击你是爱护你。

比如第一次发给大家讲课通知,告诉大家个个没有例外,不要马虎,真做得到规定才来登记上课。大家都登记了,可是几个人真做到?写笔记也好,任何其他一项也好,没有人真做到。这是“行”门,大丈夫承诺了,说做就做,既然要来听课就应守这些规矩,对不对?谁做得到?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们懂吗?是故意拿棒子到处在打,打得醒,你们自己受益;打不醒,算了。

这就是行。我还只讲笔记部分,其他的部分多啦,不讨论了。这都是心行的关系,所谓“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个佛法的修持怎么谈!尽管私交如何好,真正的行门无法谈,一谈就非骂人不可,只好在心里头说:唉!“如来说至可怜悯者”也。
24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行门同见地是不可分的,见地到了一步,你的心行非变不可。大善知识们,大禅师们,一看,这个人有没有进步,一看就知道了。别以为气色好了,气脉通了是道,那是逗你玩的。

气脉通了,不相干,大智慧的人不受这一套骗。等于禅宗好多祖师,老师一奖励他,把耳朵一捂,听都不听,还受这个恭维!当然不!悟与不悟一样。世上最害人的是高帽子,骗死人不犯法,而且把他骗死了,他还感谢你。讲真话没有人听的,所以没有办法。

见地到了的人,他的心行马上就转,自己有数,立刻就转,善知识一看,就知道,他的心行已经转了。

行包括很多,比如爱偷懒,也是行不对。又比如佛法第一点讲慈悲,自己想想看,哪一点慈悲做到了?我们是做到了一点――要求别人来慈悲自己。什么“要度众生”!哪个做到了?你省省吧!对自己最亲切的人都没有办法度,还度众生?

在这些漂亮的名词下,隐藏了多少罪恶,都要随时反省到。越是漂亮的言辞,越掩盖了自己的过错,假如学佛不检查到这个程度,免谈了吧!没有人搞这个事的,做不到的,而且都是以计较心――商业交易的行为来做这件事,尤其是这个时代。
24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上讲见地部分,大概如此。一句话,见地非常重要,不是几句话所能够讲完的。

华严经李长者的合论要看,一切经典要注意看。有很多人学佛没有研究经典,依照唐代佛教制度,出家要考试,通一部经论才发文凭(度牒)的。

现在许多人研究佛学,老实说,拿佛学的严格标准来讲,并不是研究佛学,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我是不敢讲而已,讲了又有什么用?大家说:老师,你应该讲。佛法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应该?又说:老师,你有责任。其实大家都有责任。这些心行,一开口,一发言,就不对。假如心行对,为什么不发心呢?我惭愧,我自己要努力,我要度众生,我就要努力下去,要修持,修证好了,再来度人。我们为什么不肯修持呢?所以学佛很难。

见地方面,要自己去研究经论才是。
2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转来谈修证。拿见地来讲修证,修证只是等而下之的事情而已,不足一谈。

可是真谈修证,还并不容易。修证就是做功夫,不分宗派,不分方法,不管念佛、参禅、炼气,不管做什么功夫,都是修证法门。修证法门只有一个主要原则,说是修“止观”而已。

在因位上叫止观,在果位上叫定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换言之,止就是功夫,观就是见地,所以非修止观不可。

我们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开始学静坐,千万不要分别宗派。各宗各派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或者是方法所偏重不同而已。自己可选择一个方法修,当然最好有善知识的指导,可以看出来哪个方法比较适合你,凭他的指导,去选用一个方法。成就了的人,对任何方法都可自然通达。

不要把盘腿打坐当作修定,修定姿势是无限制的,坐、站、睡、行、食,皆可定,无处无时而不定。不过我们初步不能做到止,因此必须要打坐。打坐一共有几十种姿势,不过对生理、心理最有利的,就是盘起腿来打坐。盘腿的作用大得很,如写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大发其财。不过,我有个原则,一篇文章下来,对世道人心无益处者,誓死不干,这是我的行门。

我们盘起腿来打坐,气机真正通了,那岂止身心发乐而已!我们后天的身体,不可思议的功能,都发出来了。比如老年人的气脉整个通了,就会同婴儿一样。不过,两腿气脉通了的人有没有?没有,至少我没见过。

有同学注意到佛经上说的两足尊,这不光是理论,非常对。理论上两足尊是福德圆满至尊,智慧圆满至尊。福德、智慧两皆具足,所以叫两足尊。实际上,五通里有神足通,神气充满了,直至两足。人的根在头部,虚空就是土壤,手足是枝桠,枝桠一萎缩,这个“无根树”就完了,所以有很多理由要盘腿。

把腿一盘好,真正找到路子的人,用一个很彻底的办法,懂了理,修持很快就上路了。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时,弟子们七天、五天就证罗汉果,不是假的。为什么呢?古人物质欲望不发达,思想、心境非常纯朴,容易证果;现代人越有学问越难弄,越不会成功,因为自己太复杂了。古人是闻一言而必行,佛经上经常有四个字:“信受奉行”。每一本经典结束时,差不多都是这四个字,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实如此。从“如是我闻”开始,到最后“信受奉行”,任何佛经都是这八个字,真做到就成功了。古人一信就信到底,信老师,信佛,一信马上就有感受,身心感应就变了,非常恭敬地奉为金科玉律去做,就成功了。

现代人不然,你把宝贝教他,他当面对你说:好啊,好啊!非常感谢。心里头则想:该不要上当吧?不晓得老师到那个程度没有?然后回去,找两三个人研究那个老师去了。现代的人与古人的心理,相差到如此程度,我几十年来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古人几天就可以成功,现代人不会成功,就是自己的心行道德,把自己挡住了。然而,古人今人的生命功能,则是一样的。

虽然讲见地与行愿,但是行是不敢详细说的,如果详细说行的话,可以把任何人驳得体无完肤。能做到“如是我闻,信受奉行”就成功了,但是没有人做到。
24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我们打起坐来怎么办?只要“信、受、奉、行”,信你自己,信佛说的话,自性本空。所以禅宗四祖、五祖提倡金刚经是有道理的,你晓得空就好了嘛!不过不是我们去空它,它本来空――我们把腿一盘,一上座,已经空掉了,不要另外去求个空,这是捷径。

第一步,腿一盘,既不求空,也不求有,眼睛闭起来。这个时代的人,眼睛耳朵都用得太多了,闭起眼来,无所谓看,无所谓不看,记住:本空!这时眼睛一闭,觉得蛮好,一刹那间,马上又觉得自己思想好多,好讨厌。不要讨厌它!如果没有思想,也不叫做人了,你不理这个思想就是了。这时我们不是知道这个思想来来往往嘛?你那个知道思想来来往往的那个,没有被思想扰乱,那个是清净的,没有被思想、烦恼骗走,还求个什么呢?佛者觉也,你已经知道了自己有思想,这不是觉吗?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思想烦恼是“客尘烦恼”,如过客一样来来去去,你这个主人家,知道客人来来往往,不过当主人的不去殷勤招待,客人来了,不欢迎;客人走了,也不送。他爱来就来,爱走就走,让它自然,思想慢慢地会疲劳,懒得动了,你这主人家的那个正觉不要睡觉,看住它,如果你睡着了,客人就在里头翻天覆地了。这是第二秒钟。

第一秒钟腿一盘很清净,第二秒钟就晓得思想来了,现在告诉我们,用正觉看住它。

第三秒钟,烦恼来了,本来你是看住它,后来思想来跟你捣蛋,在那里“剪不断,理还乱”,但是你不要去剪,不要去理,它自然就疏了下来。第三秒钟的烦恼就是感觉来了,那里发胀,这里发痛,酸痛胀麻痒冷热都会发生,只要我们一静,这些现象都会来的。你打起坐来有这些现象,就是气脉初步地动。换言之,当你静下来时,不管好的或坏的感觉出现,都是因为心理比较静,气机的反应来了的缘故。

这个第三步的感受来了,怎么办呢?还是第一个道理,只要看住它,这个地方就要忍了。我年轻时,初学打坐,盘着腿也是熬不住,老师告诉我:忍耐一点,多熬一下,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业力。既然可以消业,我便熬下去了。下坐以后,再盘腿就吃不消了,可是因为好胜,怕难为情,就硬熬。后来为了降服这两条腿,住在一个庙子里,一个人关在藏经楼阁上练腿,那也是炼心,盘起腿来硬熬,心里求菩萨帮忙,大概熬了五六天,那真痛苦!连这个腿都降服不了,还降服其心?几天以后,本来痛苦得身子都弯下去了,忽然,卡塔一声,腿软了下来,两腿贴得平平的,不想下坐了。舒服得很。我的和尚朋友在下面想到,阁楼上那人,整天都没听见他敲引磬差人送饭,该不会出问题了吧?就在下面喊,我因舒服极了,根本不想回答,这下可把和尚吓着了,赶紧叫人爬上去,一看我坐在那里好端端的,只是不答话,原来在打坐。

这说明了什么?酸痛胀麻冷热,也是生命本能发动的一种,有一点反应就有一点影子,不管好反应或坏反应,你那个正觉看住它,千万不要加上现在的知识,密宗啊,道家啊的功夫,引导气脉向命根走啦,什么督脉通啦,一引导就完了,不但达不到气脉通,甚至引出各种毛病来(尤其是女性,千万不要注意胃部以下),你一引导反而不能成功。

有没有气脉这回事呢?如果弄得好,七天基础就打好了,是有气脉这回事。不过要无心于气脉,无心于四大,四大皆空了,气脉就成功了。成功以后,祛病延年是寻常事,不算稀奇,返老还童大概也不难吧!
2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七讲

内容提要

一知与色身

一知与思

修持的初步

作意、假观、所缘

假想产生的魔境

守着灵明清净

不守灵明清净

任脉的变化

24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推开资料来做实际的结论。

上次提到我们刚上座时,两条腿一盘好,第一念之间,没有特别刻意去做功夫,比较清净的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部分是知觉的,一部分是感觉的。

知觉的状态偏向于精神、思想;感觉的状态则偏向于身体。

上次在五蕴方面,已经作了一个大概的说明。后来有位同学提出异议,他说,老师,您平常不是讲,知道的这一个“知”是毛病,是无明吗?现在在定中,假定还有这一知,这一知不也是最大的毛病吗?

上次我曾说过,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属于散乱,也不是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现在这位同学提出来:知道自己散乱、知道自己清净的那一知,应该属于不究竟,比如心经上不是说“无智亦无得”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对,这一知的确是一个问题。拿现实来研究,比如我们不管有修持或无修持,我们现在这一知很清爽,或坐在那里得定。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生命还存在,肉体还没有毁坏,脑神经还健康,所以才可能有清楚的这一知。假定我们的脑神经毁坏了,这一知还存不存在呢?如果说我们死亡了,或者脑神经毁坏了,这一知跟着脑神经的死亡而死亡,那么我们说了一辈子的佛法,不是自欺了一辈子吗?那又何必去做这么一个功夫呢?把一生的时间、精力都投资进去,结果是没有用的。

假如说,我们的脑神经或身体死亡以后,这一知另有超脱的境界,那么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需要拿佛学、禅学的道理作解释,那些解释太虚玄。你说,你死后一定到那里,别人可以不接受你这句话,因为你现在是活着说的。死后究竟如何解脱呢?那么你说,到时候你证明给我们看,但是你给我们证明,我们又看不见,你已经死了,我们又无法找你,那么这个证明如何办呢?这是值得注意的。
24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09:16: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一知,灵明清净的这一知,就是靠我们这个色身、四大、五蕴在绝对健康状态里头形成的。

问题来了,比如道家修气脉的人,密宗专注于气脉修持的人,气脉修持好了,就是保持现有的生命绝对的健康、绝对的清净,甚至于超乎平常的健康、清净。所以,你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境界,是由于你的色身,也就是说,这个境界是由生理来的,靠这个生命――四大、五蕴存在来的。如果四大、五蕴毁坏了以后,这一清净、灵明也都没有了,那么这就不是唯心了。

如说那个时候我清净灵明,而且离开这个生理,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后,仍会另外的存在,对于这个说法,如何拿出证明,是个重大的问题。

目前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初步只好保持这一知。当然这一知是第六意识清净面,这一知也是第六意识,而非究竟的。换句话说,这一知在唯识中属于“思”的方面。这一知,我们在静定中,有个清净灵明的这一知,昏沉来,知昏沉;散乱来,知散乱;烦恼来,知烦恼。这一知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名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无漏真净。

过去有一位禅师,因看楞严经而悟道,他就是看到这一句话。他看到这里时,突然有个灵感来,把标点另外点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磐。”这标点一改,就变成了:有一个知见存在,有一个清净的境界存在,这一个知这个清净的,就是无明妄想;知见无,这个所知的境界都空了,连这一知也空掉了,有人见到这样,就叫悟道。他自己因此悟了,所以后来他的法号就叫“破楞严”。
2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来讲修证的功夫。前面提到过,分两面处理,一个是知觉方面,一个是感觉方面。

已经证到的人,或任何一个完全没有入门,甚至连静坐都没有经验的人,应该从哪方面开始修持才好呢?答案是从知觉部分。悟了道的人,还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再来求证;没有悟道的人,更需要经过这个修持,以求真修实证。

问题是怎么样去修证呢?首先就要把我们第六意识这一知,自己假造一个所缘境界,先假造一个能把握住、能抓得住的事物或境界。为什么叫它是假造呢?拿佛学唯识的名词就叫作意。(换名词就好听了,所以我们学佛学道,不要被名词所骗)先要作意,比如念佛,这一句佛号是作意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方法,我们听过以后,接受了这个方法,自己在意识上建立一个佛号,这是作意。学密宗的人念咒子也好,(差不多所有的咒子有三个基本音:嗡、阿、哄。嗡现在大家都念成“俺(口大电)”,阿字念成“ㄜ”。为什么演变成这样?有个原因,我们现在不管它。)观想也好,这都是作意,造一个所缘,乃至学禅认得参话头也好,甚而完全达到三际托空的境界,统统都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在第六意识中,自己认为这是清净,这是空。连天台宗的止观听息,或观音耳根法门等等,这些所有的方法,综合起来,都是唯识学五遍行的“作意”。

天台宗所谓“假立”,就是空、假、中三观的“假观”。假观是建立一个所缘,本来没有,由无中生有。意识中原本没有,而去假立的一个东西,这种假立的方法,就产生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比如道家修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女人决不可守下丹田,稍作意下丹田,会出毛病,很严重的。假定女人要作意身体上,只能够守中丹田,也就是胸部以上。)及守窍、守光、炼气、存想,统统是作意,真是八万四千法门。但不管如何,都是先找一个作意。

尤其在座一些老修行们,稍有所得,半途打了退票。学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是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得一点境界,得一点道理上的体会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从基本上踏实做起。所以佛家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第一念那么诚恳的话,早就成功了。修行也是这个道理,基本在于作意,要先找一个所缘作意。

我常劝大家走念佛法门的路子,照十六观经的修法去修,不管你修禅宗、净土、密宗,或其他任何宗派,都是一样的,只有一个法门――止观,也就是定慧。先求止,把第六意识先拴在一个缘上,求到止。所以,有许多人觉得自己悟了这个理,认为对了。老实讲,你检查一下看,你的思想没有停止过,都在散乱中,你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这一“知”,拴在一个缘上,自己假立这个缘,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假如你观想阿弥陀佛,或者观音菩萨,任选一尊,如果观不起来,可观想佛印堂前面这一点亮光,或者顶上一个圆光,或胸口的“万”字,先抓住一点,这是假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05:49 , Processed in 0.0972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