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色等于胜义中,破除安住常无常等理,此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忍位。 再进一步,在见地上通达色等四大在第一义上已经破除了那个境界。是什么境界呢?即安住(即任运、保持)以及诸行是常或者无常等道理。 佛学劝导人了解诸行无常,一切是空。大乘佛学中,佛说涅磐经,不说无常,也不说空,说的是常、乐、我、净,与佛原始说法恰好相反。当佛涅磐时,告诉我们说,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真正的是常、乐、我、净。不管是无常、苦、空、无我也好,常、乐、我、净也好,都是两头的话,中道第一义谛,两头打不着。空与有是两头的话,是相对的,修与不修,打坐与不打坐,都是两头,所以都不要执著。 这里很严重了,色法,物质世界都是无常,但成、住、坏、空,一直重新反复,可见它也不是无常,但决不是唯物思想家的“常见”。你要通达了这个,才到达声闻地的忍地成就。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个境界不同,所以修密也好,天台也好,禅宗、净土、道家也好,这些理不透,所有功夫都白做了,自己困了自己多少年都不知道,那个境界破不了,你就没有办法再升华上去。 比如现代人很喜欢讲气脉,气脉真到了身心内外光明充满以后,下一步怎么办?你说不知道,你就在千生万劫中慢慢滚吧!我常问人:你说转河车,究竟转到几时为止?这话不是玩笑,可是没有一个人答得出来。所以下一步应该如何,教理非通不可。其实佛在三藏十二部、显教里头都说了,因为佛经难读,有些问题在这一本,有些问题在那一本,读书不留意就忽略过去了。 依于十地者,谓通达极喜地等胜义无所住,如经广说,此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世第一法。 更进而到菩萨的初地欢喜地,即“胜义无所住”,形而上道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般若智慧之所摄持,才叫作世第一法,不过是初地菩萨的境界而已。 言自觉者,指独觉阿罗汉,此于最后有时,不须依仗他师教授,自能证得菩提,其亦字者表于彼时,自亦不用言语为他说法。 有时候,找不到真正证道而修持的明师,自己也可以求自悟之道。佛也告诉我们,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佛法僧三宝都还在,大藏经全部都在,你只在佛经上找,等于佛亲身在这儿一样,这样去努力,也可以求得自觉之果。所以讲自觉,就是独觉、声闻、缘觉。中乘道独觉阿罗汉,在最后顿悟那一刹那,也并不一定要靠善知识,他自能证得菩提,这叫独觉佛、辟支佛。这一段很重要。 注意,刚才所讲的声闻道中,在这本书里总是拿色、空二义来讲。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身体、物质世界都属色。证悟到了就是见空性。见空性后没有一法不转的,一定转,所以叫顿悟。换句话说,色法也跟着顿转,这是一定的。等于修持次第讲“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法一样,到某一步,某一步境界一定呈现,这不是教宗规定的,而是身心走修持路线必然的变化。功夫到了那一步,这是那个现象,如果没有那个现象,就不是那个境界,功夫就没有到那一步。 当知麟喻道,由三法差别所摄,谓远离色等外境所取分别,未能远离内识能取实执分别,就所依差别,是依独觉乘所摄法之法性为所依种性故。 这里特别提出来说,有些修持多年的人,也许偶然到达这个境界一下,是瞎猫撞到死耗子,撞到麟喻道的境界(麟喻道比喻独觉乘)。缘觉乘自悟自肯的境界有三种情形:可以达到对一切都淡薄了,对外境不大喜欢,分别心也比较轻微。如果可以做得到这样,有这个修养,但为什么不能永远保持呢?那是因为未能远离内识能取实执分别之故。也就是说,内心阿赖耶识坏的种性之根,还没有拔掉,还在那里的缘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的妄想习气就是这样,你觉得自己没有执著,事实上,无意中已在执著,连自己都不知道,能够晓得这习气的话,就能得解脱了。 这个“分别”两字,不要搞错了,以为分别总可以看得见,其实,有时候自己的分别心自己是看不见的。比如刚才同学问的:用功几天,不想吃肉了。这时候你以为吃荤的分别心要离开了,不然!也许梦中看到那盘肉还香呢!当年我从峨嵋山闭关后下山,与一个出家朋友结伴同行,快到成都,离城五六里时,一股人臭味就逼上来了。那时才信西游记中,妖怪找人肉吃很容易,一闻到哪里有生人味,妖怪就来了。待进了城门,这位出家朋友闻到四川的回锅肉,还香得很呢!于是忙催我赶紧离开,这个就是实执分别,在阿赖耶识中,我们自己不知道。能够找得出来这个,就差不多了。 所以,有时候自己觉得这几天用功得很好,心地蛮干净的,却不晓得自己那个实执分别,一下就把自己挂上了。修道学佛,搞得心中很清净的时候,有一个分别很可怕,稍稍看到别人讲错了话,做错了事情,或者不合规矩,马上觉得很讨厌,那就是瞋心,分别实执。你以为分别实执那么容易去啊!如果真的那么容易,你早就成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