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与如何成功任南红山古玉公益事业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很多悟了的大禅师,在最后临走时,都死在很痛苦的病症上,元朝大禅师高峰妙,最后还是胃病难过而死。当然,病痛、生来死去、坐脱立亡,对他来说都没有关系,很多大师都是如此。以教理来讲,就是他们未证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所以不算究竟得定,不是证得圆满之法,只是悟得法身而已,这些人,只好等中阴时再去成就。但中阴身的悟成就,理论上是有,事实上如何,我们无法看到。

或有杂染污故,名非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为种种爱味等惑染污其心。

这些都是批驳不是定境的道理。这里再进一步告诉我们,虽然证得加行究竟,气脉转变了,功夫可放光、动地,加行究竟果作意也到了,阴神、乃至阳神也成就了,这样的人被普通人视为活佛。这时还有一部分的爱欲,染污本心的清净光明,比如爱染清净,爱染有道者,到这种程度还是非究竟的,杂染善法也非究竟。

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谓虽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无烦恼染污,然于入住出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随所欲,梗涩艰难。

虽然已经得了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身心可以出离,可以分化,心里也没有什么烦恼,但功夫境界与烦恼完全是两回事,心理的烦恼染污太不容易解脱了,不要以为打打坐,有点功夫,懂一点佛法道理就是学佛了,那是自我陶醉,不行的。

但是于入定、住定、出定诸究竟的定相中,不能自己做主,有时是瞎猫撞到死老鼠,那种入定并不算究竟。究竟定相是自己完全能够做主,操纵自如,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如果未得自在,不能随心所欲,有时候功夫对了,有时候又不对了,梗涩艰难,也是不算数的。活着健康的时候还不能做主,到生死来临时,一点做主的办法都没有。这点随时要留意,尤其是年纪大的修行人。

或有不清净故,名非定地。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还有一种,因为定境不清净,所以不叫作定。虽然可以做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可是有些人作的是世间定,不是出世间定。这里要特别注意,大家做功夫修气脉、观明点,这些都是世间定,即使修到祛病延年,也是世间定。世间定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练武功者等的定境。出世间定的差别在般若、在见地。世间定是功夫,不包括见地在内。

这一章讲什么是非定,其实虽然是非定境界,我们仍然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了一点,死后起码能生到六欲天,比我们活在这世界,可舒服得多了。能到达这样的功夫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我们现在是讲非正三昧而说的,关键要搞清楚。能做到这十二种非定境当中的任何一种,已经很了不起了,到今天还没有看到一个人能做到。这里所讲的非定境界,并不是说它错,而是说它不是佛法的正受,不是菩提的正定,区别就在这里。

因为修的是世间定,所以永远没有办法除去根本烦恼。有一点修养功夫的世间人,可以到达一个烦恼比较少的程度,而烦恼之根并没有拔掉,只是不大起作用而已,随眠烦恼照样还有。随眠的意思就是这些烦恼跟随着你,跟着迷糊你,让你走入莫名其妙的糊涂境中。五十一种心所里,有二十种随眠烦恼,修行是检查这些心所,不是打坐做功夫。大家动辄谈功夫,功夫有什么稀奇!心里的检查做不好,随眠烦恼都找不出来,过后方知。我说事于过后方知梦,浪在波心翻觉平。事情过去了,才晓得那件事像梦一样过去了,心里头明明像波浪在滚,根本烦恼仍在,自己还觉得清净得很呢!觉得只有自己在道中,只看到别人的烦恼,以为自己是没有烦恼的;只看到别人不对,觉得自己很对。我们要把五十一种心所好好地搞清楚,修行是在这里着手,然后再把五蕴解脱,(五蕴就是一念。)一步一步搞清楚,那才谈得到修定。

随眠烦恼没有除掉的定,就叫世间定。诸心心法,还有一切心所所生的这些烦恼,如果通通没有断,就不叫作定。
17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谓所得定虽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为定。

什么叫做呢?所得的定固然感觉没有退,事实上已出了定位;换句话说,虽然觉得自己待人接物,都还能够应付自如,心境空空的,但那不是得定,那只是第六意识一点点作意的清净而已。诸心心所的随眠烦恼、根本烦恼,一概都来了,都在轮回。

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谓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为定。

最后的一个,连最根本的三摩地都退失了。所以修大乘菩萨道,到了第八不动地菩萨时,才不会退转。换句话说,四禅八定,你都修成功了,还是有退转的时候,可以退到六道轮回,如何才到第八不动地呢?般若、见地、行愿。福德圆满则智慧圆满,最重要的还是福德圆满。

福德这件事情,真不敢讲,因为讲了以后,可能门前草深八丈,没人来了。

上是强调非佛法的三摩地。
17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讲有心无心地的问题。这个是指八识心王,整个的心识。心意识这个心,第八阿赖耶识都包括在内,因为第八识也是心所造的。

学禅的人经常说无心,随时做到无心。同安察禅师有一句偈颂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还差得远,况且我们还做不到无心。但什么叫作真正的无心?比如我们走路,把别人碰了一下,会说:对不起,我无心的。那个无心,可不是道的无心,而是无记,大昏头。健忘的人也是无记,有些人做功夫,一天到晚心里头空空洞洞的,很舒服、很清净。小心!不要认为这个是无念、无心,往往这是大昏沉,昏沉久了以后,所得的果报是下堕——落入畜类。宗咯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得很清楚,他大力地批驳那些认为无念就是道者,更叫人千万不要落入无念定,以免来生堕入畜生道。所以这一点关于有心、无心,一定要认识清楚。

瑜伽师地论是一部大论,学唯识的人,如对这一部论著没有搞通是不行的。

现在讲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谓此二地俱由五门,应知其相。有心地及无心地有五种分类法,要知道其界限、定义,才能开始学佛。

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三、生不生建立门,四、分位建立门,五、第一义建立门。

现在介绍第一种区分有心”“无心的分类法则

地施设建立者,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

什么叫有心地?包括了五识身相应地。例如普通人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这五根的后面有五识。根与识很难分别,玄奘法师在八识规矩颂中,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愚者难分识与根。没有大智慧的人,分别不出来,什么是眼睛的生理官能,什么是眼识等等。

又比如上次讲过,人刚断了气,眼睛还没坏,马上挖出来时,眼睛的余命未断,眼识是不是失去了作用?眼识已退回到阿赖耶识去了。第六意识也退回去了。可是这个眼睛移植给别人还是有用。五识身已不是五识身了,这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眼根,眼根的余命未断,不是识的问题。眼识已经走了,医生把这双眼睛接上去,神经接起来,给另外一个人,神经没有障碍了,接受这一双眼睛的人,他自己的眼识起作用,配上别人给他的眼根,眼睛可以看了。

再比如我们的眼睛(眼球是官能,佛学称眼根),眼睛看前面,我们的眼识配合第六意识注意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是黑板,是茶杯,这是第六意识。如果这时眼睛注意看着前面,但旁边的人、物,同时映入眼帘,那是眼识的作用,不是意识,因为意识正全心配合着眼睛,注意着。旁边随时来的一切也是知道的,那就是眼识。但一晓得旁边有人过来,当一晓得时,马上起了分辨的作用,眼识已经交给第六识了。在最初刹那之间起明了作用的,就是眼识。

至于身识,就很难体会了。大家学道做功夫,如果能把身识认得清,就可以进步了。修证,乃至修报身、修化身,要先认得身识,才能谈得上起步。

怎么样是身识?十来岁的时候,春天睡觉,早上醒来无事,懒洋洋的,那正是曾子说快要死的那个味道:启予足,启予手。手脚在哪里不知道,睡得甜得很,醒是醒了,身子可以动,也动得了,可是不想动,那个时候才可以体会到什么是身识。但并不是这个身体,等于这个身体还是外壳,这个身体内在还有一层朦胧的内胎,那才是身识的作用,抓到那个来修,就快了。如果再一动念,第六意识一配上,身识就交给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这个分别一来就坏了,一切烦恼就来了:要起床了,应该去上班了……这些都是第六意识的事。

所以说,什么是有心地?第一种就是五识身相应地,是前面五识配合意识妄心而起的境界。第二种是意地,单单第六意识妄心所起的作用。

第三是有寻有伺地,就是罗睺罗尊者修出入息,到达初禅有觉有观的境界。有觉有观是旧的翻译,玄奘法师不同意这样翻译,他用寻、伺二字。打坐找道,找定境就是有寻,再高明一点就不找了,只守住在那里,就是伺。一般人常把伺境当成定境,呆呆定定的在那里,也知道,有等待、裁定的味道,这都属于有心地的范围。

再进一步第四,无寻唯伺地。等于二、三禅的境界,上坐心里头没有杂念,不去寻找功夫,也不去找一个境界,只有伺,就是一味呆住,清净在那里。若把那个境界当成定就错了,那正是意识状态、妄心状态。这四个方向都叫做有心地,有心地就是普通人,我们的心理状况就属于这个范围。

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瑜伽师地论讲,从第二静虑到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这里所论的,除了这三个定境以外,其余的都是有心地。

至于无寻无伺地中,又有程度之别了。唯识分析得很清楚,一步一步,详尽得很。无寻,坐起来清净得很,念头没有乱跑,也没有乱找时,只有一个很平稳的境界摆在那里,就是无寻唯伺。这里头有没有东西呢?还是有。知道这么一个境界,是在五遍行的想与思中。至于无寻无伺的境界,则超越了想的心理状态,乃至于到达了无想生,又进一层,无想而能够生作用,起作用的功能。

严格来讲,无想生的最初步,也只能摸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边缘。所以笼统来说,般若很容易讲,本来无所住而生其心嘛!这仍非究竟,太笼统了。

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

这三个定境到达了,才可以说定境达到了无心地。这一段都是讲修证做功夫,不讲见地。不过这却是修证功夫的见地,如果这点认识不清,功夫就做得迷迷糊糊的,像土包子进城,那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才行。
17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0:45: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要介绍第二种有心、无心的分类标准。

心乱不乱建立者,谓四颠倒,颠倒其心,名为乱心,若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此中乱心,亦名无心,性失坏故。

普通人的散乱心也叫作无心,因为把心掉了,自性散坏了。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做功夫修持时,觉得自己随时随地都在空空洞洞里头,好像清净得很,就以为到达了无心地。实际上这正是掉了心,是这个无心正在颠倒中,自己不知道罢了,很可怕。以我几十年经验看来,做修养功夫的人,最后走上这条路的人太多太多了,都是这样糊里糊涂去了。正如雪窦禅师的诗句:可怜多少垂钩者,随例茫茫失钓竿。几位老同学要特别注意,钓鱼竿子已经被我收回来了,你们已经无心了,因为你们迷失了修持的本心。

如世间见心狂乱者,便言此人是无心人,由狂乱心失本性故。

等于看到一个疯子,我们也叫他是无心人,因为他错乱了,迷失了本性。有人修到后来,很容易走上这条路,一定要注意。所以有位禅师说: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不是那么简单的,福德不够,所以慧不能到。

于此门中,诸倒乱心,名无心地。若不乱心,名有心地。

无心地的反面,就是有心地。在佛法而言,一般凡夫成道以前,烦恼错乱心都算是无心地,没有证得本性的缘故。真正修证佛法,得了定、慧的,叫做有心地。这是第二门解释。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谓根破坏故。

第三门,就心不生来区别有心”“无心。比如我们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很难生起,也就是说真正发起行愿心很难。我们口口声声要想帮助人家,慈悲人家,度人家,嘴里虽这么讲,实际上,很难办到。所以我们修行,单说一个功德心,在行愿上根本就很难建立,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建立过。行门很难讲,历代祖师都只讲见地,行门不敢多谈,真正谈了行门,徒弟都跑光了,因为要求太严了。但教不严,师之过,宁可要求严格,门前草长三尺,岂止三尺,十丈都无所谓,没有人都可以,一个人在里头蛮舒服的。老实说,行门很难,太难了。

有些心不生是因根,是因为生理机能破坏了,比如脑神经坏了,这个心理生不起来,尽管佛法讲四大皆空,四大还是很重要。佛说暇满之身难得,生为人,闲暇的时间难得,四肢体健,五根具全也很难得的。尤其是这个工商业时代,空闲的时间谈何容易,能有闲暇坐在那里高谈阔论,妄言修道,这是多大的福报。

境不现前故,有时候你拼命用功,那个境界就是不来。从前有一个修道的老先生,有一些功力,既不吃饭,也不睡觉,不过到夜里十二点时,再跟他说话,他也不理,靠在椅子上,闭着眼,大约有半个钟头。然后眼睛睁开,再谈话,可以谈到第二天晚上十二点。到了十二点他又不说话了,闭眼休息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功夫来找他了,这就是境现前。孟子尽心下篇说:有诸已之谓信。消息来就要定去了,这就是境现前。有些人功夫做了半天,境界不现前,这就要严格检查自己了:心理的障碍,或是生理的障碍呢?若问另外有个方法没有?这是爱欲之心,贪求之念,这些结使在作怪。连这个都不能检查出来,还怎么能够修证菩提呢!

阙作意故,作意没有造成,至于是什么根器,该如何作意,也是大有关系的。

未得故,相违故,已断故,已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以上种种缘故,所以心不能生起。密宗的修法生起次第,就是由这里来的。密宗所有的理论,都是唯识法相的基本理论,所以修法要修到生起次第,没有的要建立,等于从平地上建立生起十二层高楼。所以密宗是无中把它生有,生有了以后,把它打空,又回到清净光明,把建立起来的空掉,那就叫圆满次第。

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不受上面八种现象范围所限制,道心才可能生起。

此中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缘故,心则不生,名无心地。

若具备了生的境缘而生心,是有心地。相反的因缘而心不生,则是无心地。

第四门: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 什么是分位建立呢?又包括了六位,除了六位外,都是有心地。

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这六个部分,有些是凡夫果,有些是大乘极果。这些分位建立,同样的达到无心地,程度还有差别。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得的道是不错的,但程度、造诣、层次上却是有差别的。六位中,无心睡眠位是凡夫的无心,睡着了,什么都忘记了,这也是一种无心。修道人犯了这个毛病,不能原谅自己,功夫不够,因为大昏沉之故。
17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无心闷绝位,是好似昏过去了,或者跌倒、打伤了,或者受了脑震荡失去记忆了,这都属于闷绝位,是病态的,不对的。以佛法来讲,如果一个人受了脑震荡,过去的都忘了,熟人也认不得了,这时,他本性在哪里?是不是治好了又回转来?不能治好,但他的本性又怎么恢复呢?这是科学的大问题,学佛要追究这些地方,佛法是绝对的科学,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要贸然地相信,贸然地搞,严格讲,这里头都是问题。

无想定位,也属于无心地,无想定位不是证道。释迦牟尼佛学无想定三年,然后认为不是道,知非即舍,不干了。无想定是外道位,但是无想定有无想天,虽是外道位,比我们的位置却高得多了,虽然还是在色界中,却超过了欲界天。一个人能到了无想,虽不行善,也绝对不做恶事,既然不做恶事,依善果也可以生天。何况无想还是一种定的境界。不要看不起它,我们还做不到呢!

有些人打坐怕落顽空,其实,若能真正到了顽空也要恭喜你了,恐怕只是在玩弄那个空而已,顽空做不到的。无想生位生到无想天。灭尽定位不同,是罗汉果位,超过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灭尽定,身,心皆灭,等于向轮回请了长假,但是,最后还是要来的,非回心向大不可,灭尽定可以躲在偏空的境界里头,空的功能灭了身心的作用,无余依涅槃位是大菩萨位、独觉菩萨位。这六位叫无心地。

第五门,也就是最后一种区分法: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

禅宗所讲明心见性,直透牢关,在破三关之后,就要破这个有余依,证无余依涅槃。什么是有余依?就是大阿罗汉,同独觉佛达到涅槃的果位,但是烦恼的根还是没有断,就是维摩经上所形容的余习未断。维摩居士的房间里,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都进了他的方丈,(寺庙中称方丈就是根据维摩经,维摩房间一丈见方,可是百万天龙,天人进来都坐得下。)结果天女散花的时候,罗汉们闭眉闭眼的,因为要做到不动心,可是天花沾在阿罗汉的身上,掉不下去;菩萨身就沾不上,都掉了。因为罗汉余习未断,所以天花着身。罗汉们对声色是不要了,可是有时候对声色还瞄一眼,这一瞄并不动心,可是天花却着身了,就是余习未断的缘故。所以他们虽然也得了涅槃,可是那叫有余依涅槃。因为只要把根一挑,就又挑起来了。

到达无余依涅槃才是佛境界,真正的第一义心,即禅宗洛浦禅师说的: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这是第一义。

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

到达了透末后牢关,得第一义,才把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阿赖耶识才永灭,才是无余依涅槃,达到自性清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10:48:20编辑过]
17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转八识成为四智,修证到达三身,法身、报身、化身的成就,三身四智平等平等。四智圆净,不著不住,六通妙用,不住无著,达到无余依涅槃,这才真正到达无心地,佛的境界。

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第八识又译为藏识,阿赖耶识是梵音。如果单单译成一个藏字,所表达的不够完整,因为它包括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作用。它能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种子;执藏抓得很牢,所以它起的作用是异熟——各种因缘,异时、异地而熟。这是指轮回果报,这个异熟的帐,电脑都算不清,它实在太错综复杂了。

17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讲

内容提要

佛法在世间

禅宗直指大事因缘

雪岩钦公案

高峰妙公案

修定的善巧

178#
发表于 2007-11-4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今人看,玉脉相连千万年。

古人制玉意何在,今人古玉若有言。

轮回忘却来时路,寻觅途中步蹒跚。

世人几多求道者,心智开启路不难。

17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4 18:34:14的发言:

红山文化今人看,玉脉相连千万年。

古人制玉意何在,今人古玉若有言。

轮回忘却来时路,寻觅途中步蹒跚。

世人几多求道者,心智开启路不难。

品茗盘玉数典不忘祖!

[em27][em27][em27]
18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8:02:00 | 只看该作者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的这几句话是指“行”,行为的部分。佛法就在世间,佛也这样说过。在经典中,有人问佛,世尊为何在娑婆世界这个脏地方成佛?佛说:你看到娑婆世界脏,只是看到了一面,它还有另外一面,与西方极乐世界及一切净土一样的光明清净。所以佛立刻就现了神通,以足指按地,当时就现出了这个世界的光明面。这里是个话头,这个世界有很清净的光明面,同极乐世界一样,以及其他佛世界一样的清净光明。

其次,佛说一切佛在成佛以前,必须要到这里成佛,在其他世界不容易成佛。例如天人很难成佛,北俱卢洲的人很难成佛,因为福报太好了,纯乐无苦。就因为没有痛苦的刺激,那里的人就不会有厌离心,所以一切众生要想成佛的话,就必须要到这个世界来。这个娑婆世界是善恶参半,苦乐参半,一切参半,而且痛苦的多。因为痛苦,所以才容易修道,没有众生何必成佛呢?没有众生也不需要有佛了,因为个个都是佛嘛!何必另外来个佛呢!因为有众生,有苦恼,才有菩提,才能成佛。

“佛法在世间”是见地,也是行愿。因为世间是五浊恶世,所以需要布施,需要守戒;因为世间是很痛苦,很坏的,所以在这里自度、度人,才能圆满功德。这是以第二义来讲的,在形而上道而言,并没有什么世间与不世间的分别。

六祖坛经中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理世间觉,”离开世间,无法求得觉悟;若没有痛苦,则不知快乐的舒服;若没有烦恼,亦不知清净的安详。所以烦恼即是菩提,也可以从这个层面来发挥。“离世觅菩提,”真跳出世界、三界外,本身就是佛了,已经在菩提中,不须再求菩提,没有成两个佛的道理。所以大乘佛法说佛法在世间,是指“行门”而言。

打坐修道不过是行门的万分之一而已,其他做人做事,通通是佛法的行门,所以讲佛法不离世间,就是这个道理。千万不要以为佛法不离世间,你一方面修道,一方面就想,一切功名富贵,酒色财气样样都要,如这样想,那就错了。

维摩经上讲,莲花在干净的泥巴上,以及高山顶上清净的地方是不会长成的,要在最脏、最浊、最低下的地方,莲花才会生长得越茂盛、越清香、越纯净,花也越大,而且纤尘不染。莲花就是学佛的精神,所以以莲花代表佛教,是在五浊恶世中,最脏、最难的地方成就,佛法在世间就是这个道理。不要认为佛法既然在世间,不一定要出世,没有这回事,还是要出世。不过出世与出家是有分别的,世俗上出家只是离开了此家,而到了彼家。出世是离开了这一世,而到了另一世。没有到达跳出三界外,仍然还在此世间之内。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是真正的出世,这个基本的道理要搞清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09:04 , Processed in 0.0715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