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658|回复: 1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任南红山文化网向<高古玉审评与检验标准>冲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4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

任南古玉鉴真法(任南著)

             (12字鉴真法)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对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崇敬!

研究红山文化与泛红山文化不要受限于任何学说与文化的紧固 !

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
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

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根据史书记载,《皇极经世一元吟》诗曰: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   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   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 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 亿年至2.5 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 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次生变化是仿不了的.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十二法只是总结了土古玉质变的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是方法,灵活运用去分析辩识土古玉器,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当做标决而被框住手脚!

   看净观熟知肥透,红山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 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古玉12字鉴真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土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十二法总结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可参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脚!)

  大家从己知的料、形、工、沁、神来鉴别古玉方法可取,但造假者也从这几方面着手,这就增加了辩伪难度,辩玉器新老应探索研究玉表工上自然态质变,先断新老再来区分年代.对一些器物的造型,没有见过不能说它不存在或是假的.我们不可能指挥先祖按我们认为对的型制去加工一件玉器,中华文化高深莫测,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对于这众多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了。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现,而当时全部被专家定论为臆造,但现在事实证明当时的判断是不对的.红山文化也是如此,红山文化前文化更是如此.而一个好的藏家只有具备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件玉器的鉴别失误才能少.

  古玉器的次生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导至玉体整体或局部变软,质变与色的改变也是在玉软前题下发生的,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 .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变化会因岁月的变化而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形成的次生矿物与质变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态质变机理是相同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深坑到脱胎它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古玉器的鉴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体会自然.大千世界变化无限.这无限中去了解自然规律.一件玉器要根据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  土古玉器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无减缩态,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玉器有失色减缩且有明显界线与台阶的沁态,玉器失色减缩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由内而外)所至.

   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份与年代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变化会因岁月的变化而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形成的次生矿物与质变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态质变机理是相同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生坑到脱胎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古玉器的鉴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体会自然.大千世界变化无限.这无限中去了解自然规律.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一件玉器要根据其土中埋藏方位所产生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

                  任南古玉鉴真法

 

  1.净:因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周身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其表面浆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态浆壳的保护下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土古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入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表层信息紊乱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2.熟:土古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外部物质顺晶格进入填充其间,折光律发生变化使玉器整体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多产生失色,失透与凝脂感,玉器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感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状态无对应内质质变。

3.肥:真土古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解理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透:因地质原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某些坑口的土古玉器会因水与各种土中物质由微孔,裂隙进入其内填充晶格间隙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层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土古玉因外界物质充填晶格间使质变失去原有透明度----失透-熟,而酸腐玉器的透度过匀过透内无质色和胶冻感。

 5.葬:真土古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孔与孔底为中心点内质有色变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内而外的质变且变软融缩并在外表层残留同质岛型凸点,玉质也会在晕散区产生质变,这质变由内部向外展开.由如烂心萍果态.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且有古菌丝生成。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多无色质变化。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土古玉器自然态沁坑其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微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呈梯田状.柴裂态,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与色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坑的分布应对应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布过均无凹陷,坑形等状态坑底非质变色。

  8.缩:真土古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变软呈减缩其减缩区多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减缩区分布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土古玉器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工沁顺序混乱多呈缩上工且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和对应的清晰边缘。

  9.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土古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称skeleton crystal 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称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裂口向两侧有色和质变且呈开口态必是土中因素造成且边囗下陷,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软,由于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蝇翅状开裂。工上自然态质变减缩呈现的凸出玉表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 ,非解理态--籽麻做西瓜大!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等高度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10.过:土古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失色态,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内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失色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为起点依器表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微缩端且有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而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11.浆:土古玉器的泌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且光为浆层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状.而仿品之光为抛光产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抛光盲区无光, 浅地表玉器多因风沙的作用对渐露地表之物进行了自然抛光故所现光感与大漠玉石风砂抛光同理!土古玉之光为泌出浆层之反光,浅表地层玉器之光为风砂抛光即玉石解理面之表光!两者光的反射基面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两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浆层之光)与仿制工艺品(玉表反光)反光基面是不同的.故其光感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泌灰浆与酸烧反白其底显微镜下其晶格是有区别的!生坑古玉用60度热水清洗后数秒钟后吐白色灰浆.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风干后的牛奶状.钻孔中产生的灰浆壳因出土后风干会形成脱骨状壳圈.自然态生坑古玉出灰浆点为非规律外形.且灰浆厚端对应内质失色和失透并伴有同态边囗清晰包裹状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坑状过于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

  12.神:即“神韵” 古玉器的神韵体现在圆满与鬼斧神工之态.“神”在十二个字中是最重要的圆满与鬼斧神工之概念,其主体凝聚了天地之灵.祖先视玉品为人与灵界沟通的载体方去琢之且圆满.而仿制品为急功近利之物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玉器新老鉴别一定要观察物件本身的神韵。你没有接触过真古玉器之前,可能会认为这“神”是虚的,可是当你将真古玉器与仿古玉器一对比,便会发现其神韵的不同.这个“神”要靠你心灵与多年的收藏经验去感悟了。 

 

   前述12字概念是从大量的古玉中概括出来的,12字的概念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古玉,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各自的特殊要素,有意识地从这些要素或特征去分析不同类型的古玉,进而对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运用,是真正理解和运用12字概念的必要步骤。

一、12字概念结构中的共同基本要素

12字概念结构中包括三个共同基本要素:表象、背景、结果。(一)表象:即把我们看到的古玉的特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描述;(二)背景:背景要素是从原因(如直接与间接、表面与根本、内部与外部等)、条件(必要性与可能性、物理与化学、地质与自然等)来分析红山古玉发生变化的种种因果关系;(三)结果:即对红山古玉的评价及实质(或性质、本质)定义。

二、12字概念结构中的特殊要素

12字概念结构中的特殊要素可按不同的类型区分:“质变”体现为“过程”要素;“自然态”体现为“经历”要素;“神”体现为“内容”要素;“表象”体现为“状况”要素。每一个特殊要素都可以再细分为若干要素。

12字概念由实物概念与理论概念组成。实物概念按照古玉本身的特征都努力采用一个字进行了高度的、准确的描述。理论概念是按照所涉及的学科性质,如地质、物理、化学、地矿学以及时间与空间、历史、地理等这些学科综合性的知识与概念来共同对红山古玉进行研究与阐述。

三、12字的总体结构及排列顺序的涵义

12字的总体结构及排列顺序,具有极其深刻的涵义,12字鉴别方法,把“净”字排在了第一,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红山古玉上手,第一关就要过“净”字。 过关时,第一关至关重要,第一关过不去就不可能再过后面的关了,而“净”字恰恰是仿红山古玉的死穴,仿古必要做旧,做旧“净”则不存。这里的“净”如同人的气质,是内在的表现,是仿不出来的。我们鉴别红山古玉时往往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第一关。

过了第一关,下面的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便可依次观察,注意各个字之间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12字所描述的12个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应用12字鉴别红山古玉的灵魂,现在仿品可以仿出其中的一个字甚至多个字,尤其是利用老料做仿的,但12个字的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是仿不出来的。所以不能简单的靠一、两方面的情况就仓促的作出鉴定。

最后一关是“神”, 看神韵要以深厚的艺术修养为前提。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红山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红山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十二法总结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可参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脚!)

任南 发表于 2006-7-22 23:21:00

本文注引用请标明出处http://bbs.rn-hswh.com/showtopic-43-1.html

推荐
发表于 2010-1-31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掌门人在2009-11-9 20:39:00的发言:

正视“史前文明”  

 

 


       很多人对于现今考古学家发现的许多史前文明证据抱持着保留态度,每当有科学家发现人类在史前时期曾经有着极高度文明的证据时,有的科学家就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些来自史前时期的文物,而不是以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因为科学家先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描绘出一张各种生物的演化树,而这个演化树的时间尺度是经过地质学的沉积先后而决定的。虽然进化论到目前为止仍只是一个假说,但是当演化树的时间尺度确定了以后,却被许多后期的科学家们认为是不可动摇的了,所以一旦在比较古老的地质层发现“不应该”出现在那儿的化石,科学家就怀疑那个化石,认为极有可能是不可信的。 

科学的发展,如果老是抱着过去的理论不放,科学是不会进步的。以物理学来说,牛顿的古典力学在过去几世纪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当物理学家把观察的对象转移到微观的电子运动时,却发现牛顿的力学并不适用于电子的运动。于是物理学家们又发展了量子力学,用以解释电子的运动轨迹。如果当初物理学家抱着牛顿的力学不放,今天的物理学是无法突破的。同样的,进化论只是一个理论,不应该当作不变的金科玉律,应该要随着新的发现,提出更合理的学说。如果紧抓着一两百年前的理论不放,那么对于生命本质的研究将永远是人类的谜。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的头脑会越用越聪明,越来越进化,因此对于古代的科技发明我们现在的科学应该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完美的解释。然而以下的一些例子却告诉我们,用这套理论并无法说通。 

许多尚存的古代知识,一直是人们好奇与探求的对象,如中国的八卦、易经、河图、洛书,我们现在的人都还不能全然了解其中的智慧,然而这是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的东西。还有很多科学家发现了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和易经的道理,拿来对照现在的科学是非常吻合的。比如有科学家把化学元素表对照五行做了比较,发现五行学说非常合理,而且有些部分还超出现在科学的认识。看来古人的智慧还超出了现在的人呢。 

另外,现在有许多气功在社会上流传,这些气功都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练气功可以改善身体,祛病健身。而修炼有术的,还可以开发人体的特异功能,做一般人动手动脚都做不来的事情。几千年前的古人究竟是怎么发明出这么高深的东西呢? 

对于这些现象许多人尝试做解释,可是都不能完全说清,所以这就成了不解的谜。然而在我们看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后,包括考古学家的发现、史前灾难的证据、不能解释的史前遗迹等,我们清楚地得到一个可以很好的去回答诸多不解之谜的答案:史前文明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只一期,存在着多个不同的时期。人类不但不是猴子变来的,而且在过去的历史时期还曾经创造了比今日更加辉煌的文明。在奥克洛发现的核反应堆(核子反应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根据调查,核反应堆建造的时间是二十亿年前,运转了五十万年,这样的天文数字是今日设计核反应堆的工程师难以想像的。另外,在印度的叙事诗《摩诃波罗多》中,提到了古时候的人打仗曾以飞弹武器互相攻击,在印度甚至发现有类似核子武器造成的核爆炸遗迹。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事实--------再辉煌的文明却终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为什么?是人心。高度发展的文明随之而来的败坏人心,使人安于逸乐,挥霍无度。每一次人类文明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毁掉的。当考古学家考察沉到海底的金字塔的雕刻时,竟然发现许多令他们看了会脸红的雕刻作品,这些并不是艺术,而是人类道德低下后的产物。所以今天建造海底金字塔的人类早已消失,尽管当年他们的技术再卓越,创造再惊人,仍不能逃过上天的公平审判。

正视“史前文明”--------我们其实太需要了解它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3:17:00 | 只看该作者

任先生多年自费对红山文化的研究进行的很坚苦.各种阻力可想而知.为了民族利益一位民间藏家能巨资投入研究我看国字牌专家都做不到.任先生的大度.敬业<多年各方打压>.是常人不可比的.一位为国为藏友做实事的人.我们大家应同情理解和支持.对于多年摸索出的辩玉方法也在用科技手段反复论正.并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我们总以传统辩玉方去与任先生提出方法去比.是想不通.可想不通是因我们思想保守..
 

?对于亿万年前形成的石头测不了令.这话原先对.现在不对了.?国际上对石与水晶的测令不是完成了吗?而任先生提出的十二字法.最少有十种可测.如沁洞中次生物的发现.这个发现就能间接测定.动刀以后的年代

  任先生为了让大家了解测真伪理论.用尽各种方法启发大家.明眼人是看的出来的....

    任先生对己做出成果从不张扬.今天我通告一来源可靠消息.任先生摸索测玉令的方法之一.<次>在极微孔内发现融合物与次生物是金属元素和碳.是可间接测令的.国家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尹继才与石刻博物馆研究员刘卫东等专家己对任先生送检品上洞内融合与次生物进行多项技术测定. 

这只是对一种次生物探测.而根据任先生的方法还有多种可测目标.

周老南泉先生与任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周老南泉先生在观查电子微观图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古玉专家周南泉向任南传授经验<07,3,3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周南泉为任南红山文化网题词
[ 作者:Admin     来源:任南红山文化网     点击数:166     更新时间:2006-11-2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上一篇文章: union5@126.com 更新:2006-11-2 16:27:47 点击:304" href="http://www.rn-hswh.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4" target=_blank>周南泉担任任南红山文化网顾问
  •  

    3#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3:22:00 | 只看该作者

    李老恭笃先生为任南先生讲解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李恭笃: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曾任辽宁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是我国早期参与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人员之一,具有丰富的原野考古实践经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4 13:49:18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06年11月7日任南老师与故宫博物院专家在一起:左一:故宫博物院专家张寿山老师,左二:故宫博物院张淑芬老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石刻专家刘卫东研究员与任南<07.3.22.>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与石刻博物馆研究员刘卫东在分析电子扫描图针洞内底部与玉融合的次生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4 13:47:24编辑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3:31:00 | 只看该作者
    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与卞诚先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任南一同研究红山文化的挚友.<07.2.28>
    6#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3:3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资深专家与任南老师研讨红山古玉<2007.04,04>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4 14:14:51编辑过]
    7#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甲古文殷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王震中博士与任南在一起研讨如何推动红山文化研究和发挥民间收藏家作用等问题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右地质专家尹继才与任南
    任南红山文化网精品贴大全
    1;红山文化网 任南谏言[理]

    2;红山文化与鞍山古巨石阵 张骏伟 张天夫 任 南

    3;红山文化古玉研究.任南先生与张如柏教授携手向<高古玉审评与检验标准>冲击(理+技)

    4;红山文化及史前玉的皮壳表象

    5;红山文化前诸文化及人类起源揭密有望实现....任南

    6;红山文化型玉器高仿大揭密

    7;摘转: 酸腐实验表象

    8; 红山文化玉器与世界各地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新石器 战汉 良诸 等)

    9; 学习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要逐字逐句推敲,把握要点

    10;论红山文化期玉器浅层开裂(工上自然态质变)

    11; 红山文化解理态与各朝代古玉表层次生解理态的相通性.(国藏)

    12;显微镜下真伪工中工(任南红山文化网)

    13;红山文化国藏玉器------工上自然态质变

    14;蚊虫叮的包(仿次生物)与皮肤生的猴子和鸡眼(有根)是不同的 任南红山文化网

    15; 红山文化古玉器自然态表象与自然风化的原石的壳感------表层风干的白菜状解理包裹.

    16;全国民间藏家历代玉器精品展在北京石刻博物馆于7月18日举行

    17; 红山文化古玉.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18;红山文化'专家孙守道先生-开官方学者市场考古之先河

    19;红山文化 视频..
    20;任南红山文化网 辽东史前符号遗迹考查,辽宁 内蒙古红山遗址进行联合实地考察 重大发现

    21; 红山文化 馆藏高古玉对应任氏鉴定十二字法(红山文化)

    22;[原创]任南红山文化网对红山古玉进行的综合研究

    23;任南红山文化网古玉鉴真借助科技手段已取得很大成果.

    24;~名词解释归纳~

    25;任南红山文网与北京和矿物学专家.对馆藏古玉做深层研究<电视台全程拍录>

    26; 红山文化形玉器表24000倍完整晶体..任南红山文化网

    27;[公告]3月20日任南与电视台前往湖南鬼崽岭.万尊史前石刻人像之迷探密

    28; 08年4月6日<任南红山文化网>遗址考查

    29;遗址07年2月23.26日采集物任南红山文化网

    30; 任南红山文化网考查史前遗址.采集的一手资料

    31; 红山文化遗址大面积被盗挖.红山文化任南网科考组08年8 月23日红山文化遗址考查

    32; 红山文化史前古玉的认识..........电子扫描图

    33; 谁也没看到5000年前的情景任南红山文化网参与对三星堆古玉切割痕的研究

    34;任南红山文化网科考组协北京电视台神奇的内蒙古之行

    35;任南红山文化网科考组携北京电视台辽东之行探寻史前文明

    36;红山文化遗址任南网科考组08年7月25日至27日红山文化遗址考查

    37;张骏伟先生 与 任南红山文化网带队对鞍山地区进行考查09.4.22平静才能长远,“静以致远”。

    38; 红山文化古玉.使用最先进同位素氩氩法测年代

    39;任南红山文化网走过的足迹

    40; 史前玉石文明探秘—泛红山文化玉器展现场直播

    41; 国标光滑表象照片误导了藏友

    42; 红山文化玉器国藏品工上自然态质变进行讨论任南红山文化网

    43; 红山文化与泛红山文化(点击高清图)外网勿引贴

    44;任南珍藏二十年玉.石器 任南红山文化网

    45; 仿品主题汇总 任南红山文化网

    46;对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的崇敬[理]

    47;由凌家滩玉器微痕世界折射出的各种历史信息...安徽日报记者 张其才

    48; 孙守道在大量公私收藏真假难辨玉器中鉴选的红山文化玉器.及表象

    49;3D显微镜下的绚丽沙粒(组图)

    50;红山文化型.锦州市场仿品

     

    9#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杨天佑先生与任南

    杨天佑先生1936年生于北京,自幼喜爱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曾在北京师大第二附属小学,北京市辅仁中学,北京第八中学就读。也曾师从南开大学儒学大师吴玉如学习中文.其外祖父袁涤庵是著名实业家和古籍收藏家,是中国地方誌第一收藏家。其父杨承祚早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北京辅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是一位忠实的教育家与爱国者。作者幼时深受他们的影响。作者于1956年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毕业后在该校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历时二十多年。1987年赴美定居,从事古玉收藏与研究。作者认为古玉是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一部远古至今连续的玉器制作史,也即是一部玉制的中华文明史.古玉器给出了各个历史时代的许多文明信息,这是其它文物所不可比拟的。玉是优质之石,不易腐烂。历代古玉流失甚多,又过于分散,难于集中研究,作者有幸有机会收藏一批极具价值的古玉器,它们是中华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作者有志将它们陆续整理发表,以推广中国玉文化,回馈社会大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美籍华人杨天佑就泛红山在世界出现之迷和地外文明与任南交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吴建军(泰润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与石刻博物馆馆长及专家

    任南与李祥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4 14:03:13编辑过]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3:54: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古玉收藏家老前辈柏岳先生与任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 19:59 , Processed in 0.0849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