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解读任南12字鉴真法

[复制链接]
141#
发表于 2008-3-17 22:4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7-15 22:01:06的发言:

论坛何处不相逢,

红山文化沐春风。

为有古玉今共赏,

提高尤须切磋功。

 

 

 

谢谢!!!

[em20][em20][em20]

 

 

 

很好!!!!很好!!!值得

[em17][em17][em17][em17]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23:16:00 | 只看该作者

鉴别古玉是否为仿品,看玉的表象是方法之一,即常说的“酸蚀”或“碱蚀”与真品的“自然沁蚀”的区别。

这一区别的关键在于 一个是“快蚀”,一个是“慢蚀”。

“快蚀”会造成玉表“烂”的表象,用显微镜观察,一般是在一个平面上有“坑凹”或“凸起”。

“慢蚀”是古玉在地下经历了千万年的自然沁蚀后发生的变化,用显微镜观察,玉表会有多个层面出现,“坑凹”和“凸起”会在不同的层面且是互相包裹的状态。“凸起”是团状的,“坑凹”、“凸起”的边缘都是自然生长的完整的。而且是有脉象的。没有“烂”的破面。

真品古玉的表面是有包浆的,有一种“灵气”,而仿品无包浆,(要区别用蜡、油、抛光仿的浆),看上去是“黯淡”无光的。

鉴别古玉真伪不可只凭一点而定,要综合的判断,12字鉴真法也要综合应用。

12字鉴别方法,把“净”字排在了第一,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红山古玉上手,第一关就要过“净”字。 过关时,第一关至关重要,第一关过不去就不可能再过后面的关了,而“净”字恰恰是仿红山古玉的死穴,仿古必要做旧,做旧“净”则不存。这里的“净”如同人的气质,是内在的表现,是仿不出来的。我们鉴别红山古玉时往往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第一关。

过了第一关,下面的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便可依次观察,注意各个字之间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任南古玉12字鉴定法所描述的12个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应用12字鉴别红山古玉的灵魂,现在仿品可以仿出其中的一个字甚至多个字,尤其是利用老料做仿的,但12个字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是仿不出来的。所以不能简单的靠一、两方面的情况就仓促的作出鉴定。

最后一关是“神”, 看神韵要以深厚的艺术修养为前提。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南古玉12字鉴定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143#
发表于 2008-4-10 12:07:00 | 只看该作者
[em17]
144#
发表于 2008-4-10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桑格苍精:今,又与高翔版主共同温习了任楠老师“12”字法,又有了新的收获。十分感谢!!!

 [em27][em27][em27]

145#
发表于 2008-4-13 19:36:00 | 只看该作者
再学习红山古玉的鉴别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的学习体会
146#
发表于 2008-4-14 12:11:00 | 只看该作者
湖南史前遗址出土器的风化水融情况进行采样分类.证实任网理论正确.

“红山文化古玉研究.要建立在100%真品的基础上的.否则不会有意义的,这是原则....关于百分之百真品的基础这个问题.也是各网讨论的交点.这点己做大量工作.采集标本全部采自遗址.与国藏品. 关键点是各文化区与文化层.及土壤含元素不同.水文环境的不同其质变度与表层沁象是有很大差别的. 但我们又不可能全部采齐.即用有限的遗址物品表象.进行矿物学研究.联合各学科专家对此分析研究.此成果已成熟.

湖南史前遗址《任南红山文化网》史前人类文明研究小组与文物部门一同对山上山下.土表器.土下一米器.二米器.和更深土层出土器的风化水融情况进行采样分类.证实任网理论正确.《各文化区与文化层.及土壤含元素不同.水文环境的不同其质变度与表层沁象是有很大差别的

147#
发表于 2008-4-15 00:21:00 | 只看该作者

[em23][em23][em23][em23][em23]

 

[em27][em27][em27][em27][em27]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在红山古玉面前,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罢了。比起玉的永恒,人的生命还是十分短暂的。何况,凡物有聚就有散,我们都不过是这些玉的暂时保管者。

   

莫非红山是玉都,万古文明变复枯。

若是古玉先从有,阴阳和合自相符。

我今痴迷红山玉,悟理归真便入无。

分辨真假堪攻炼,亦曾归来作凡夫。

149#
发表于 2008-4-21 20:4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8-4-21 20:40:04的发言:

    在红山古玉面前,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罢了。比起玉的永恒,人的生命还是十分短暂的。何况,凡物有聚就有散,我们都不过是这些玉的暂时保管者。

   

莫非红山是玉都,万古文明变复枯。

若是古玉先从有,阴阳和合自相符。

我今痴迷红山玉,悟理归真便入无。

分辨真假堪攻炼,亦曾归来作凡夫。

個人百年

國祚綿延

先人古玉

代代相傳

 

[em23]
150#
发表于 2008-4-25 13:03: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任南老师十二字体会.真古玉器必质变.质变之处沁可入.方位土中有上下.沁残对应内质变.水融团状有脉纹.仿品酸腐层次单.任氏十二辩真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4 01:09 , Processed in 0.0559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