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古玉是否为仿品,看玉的表象是方法之一,即常说的“酸蚀”或“碱蚀”与真品的“自然沁蚀”的区别。 这一区别的关键在于 一个是“快蚀”,一个是“慢蚀”。 “快蚀”会造成玉表“烂”的表象,用显微镜观察,一般是在一个平面上有“坑凹”或“凸起”。 “慢蚀”是古玉在地下经历了千万年的自然沁蚀后发生的变化,用显微镜观察,玉表会有多个层面出现,“坑凹”和“凸起”会在不同的层面且是互相包裹的状态。“凸起”是团状的,“坑凹”、“凸起”的边缘都是自然生长的完整的。而且是有脉象的。没有“烂”的破面。 真品古玉的表面是有包浆的,有一种“灵气”,而仿品无包浆,(要区别用蜡、油、抛光仿的浆),看上去是“黯淡”无光的。 鉴别古玉真伪不可只凭一点而定,要综合的判断,12字鉴真法也要综合应用。 12字鉴别方法,把“净”字排在了第一,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红山古玉上手,第一关就要过“净”字。
过关时,第一关至关重要,第一关过不去就不可能再过后面的关了,而“净”字恰恰是仿红山古玉的死穴,仿古必要做旧,做旧“净”则不存。这里的“净”如同人的气质,是内在的表现,是仿不出来的。我们鉴别红山古玉时往往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第一关。
过了第一关,下面的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便可依次观察,注意各个字之间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任南古玉12字鉴定法所描述的12个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应用12字鉴别红山古玉的灵魂,现在仿品可以仿出其中的一个字甚至多个字,尤其是利用老料做仿的,但12个字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是仿不出来的。所以不能简单的靠一、两方面的情况就仓促的作出鉴定。
最后一关是“神”,
看神韵要以深厚的艺术修养为前提。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南古玉12字鉴定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