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解读任南12字鉴真法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没有上手过真的,就很难判断什么是假的,只是看图片,学文字是不行的,《任南红山古玉十二字鉴别法》也必须拿着实物学习,看懂了实物上的十二字特征,才能真正掌握鉴别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真假对比,拿两件真的和假的放在一起对比,从很细微的地方就能发现破绽,每一件假的器物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破绽,可以从上面得到的信息很多,实物的表象在述说着它的经历,真品的感觉是沧桑岁月留下的,油然而生的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岁月的痕迹,一条小溪流过,写下了一道历史的印痕。红山古玉上面的信息是我们能和古人沟通的桥梁,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红山古玉,就是能感受到上面的气息,从而产生出的崇拜之情,把历史握在手心里的感觉,体会着先人的足迹。

152#
发表于 2008-5-4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赞同!

过我眼,即我有!

[em01]
153#
发表于 2008-5-7 23:27:00 | 只看该作者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看净观熟知肥透,

红山葬气有土香。

孔坑缩次写沧桑

过度包浆悟神光。

  对红山古玉“神韵”的感觉,是要以一个人的艺术、美学、经验、各种知识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是文化素养以及多年收藏知识的积累,才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能力。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藏家,要感悟红山古玉的神韵,只要多看真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功到自然成,终有一天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本领。

154#
发表于 2008-5-8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再学习红山古玉的鉴别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的学习体会
155#
发表于 2008-5-30 21:31:00 | 只看该作者
帖子预览
[贴图]学习
学习红山古玉的鉴别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的学习体会

分清自然态解理与做烂的区别是关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德阳东部山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40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40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40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40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学习红山古玉的鉴别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的学习体会
156#
发表于 2008-6-12 14: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08-6-12 9:53:00的发言:
 

    红山文化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之一,因1935年首次在内蒙赤峰红山地区发现古玉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末,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三星他拉红山玉龙首次被鉴别认定,80年代才被学术界所公认,其分布范围在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吉林西北部等地,距今约6000-5000年。

    红山玉器被学术界公认以来一直是当今中国古玉研究领域上的一大热点,特别是1996年至2000年北京瀚海拍卖公司每件以数百万人民币拍卖的三件红山玉器(红山太阳神242万,玉龙型钩253万,玉猪龙264万)更掀起了人们对红山玉器的崇拜,人们为渴望得到一件红山而奔走,为能正确鉴别红山而苦学探究。为迎合市场需求,大量的不同观点的红山古玉鉴定书籍争相出版,与此同时,各种红山的仿品以不同种面目充斥市场,人们的思路乱了,视线模糊了,一时间人们仅能够按自己认可的标准去收藏了。

    人们渴望着自己的收藏能够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可,于是乎,各个门派的专家纷纷走穴来到前台开始鉴定了,然而,给广大藏友更大打击的是一个玉件拿到三个专家面前竟然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哪有那么多红山”,“红山古玉件不超过300件”“以后别玩此类的东西了,玩点和田的”等权威之词无疑给广大红山爱好者的头上浇了一盆凉水,难道这些权威之词真的是真理吗?红山古玉件就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吗?红山的东西真的是象“仙人专家”预测的那么少吗?之所以能有上述结论,与某些专家在认识红山文化方面还存在着思想保守,教条框框的束缚的问题有着很大关系。

    诚然,对一件文物的鉴定必须是严谨科学的,对红山古玉的鉴定更不例外,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目前大陆对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方面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到位.大陆在文物鉴定方面一直沿用的是以墓穴考古为依据,按墓穴考古所发现之文物作标准器,然后再与民间藏品进行比对这样一种模式进行鉴定,宋元明清等近几代文物已基本形成了定式及标准,然而,这样一种模式能完全适用于红山文化古玉的鉴定吗?答案是否定的,大家知道,国家正规出土的红山古玉器一般都是深埋在地下(这一部分玉件受环境变化因素影响较小),只有这些才有可能被国家考古部门集中发掘,于是乎,按惯例这些正规出土的古玉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标准器,实际鉴定中必须完全符合标准器的诸如外型甚至表象才可被列为疑似品或被认定,恰恰相反,红山区域一定数量的红山古玉件是在地表或浅表,该区域的人们在一阵大风吹过或在耕作中就能捡拾到,而这部分玉件因受其环境变化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次生\沁色\侵蚀等表象与深坑出土的古玉件有很大距离,于是便产生了标准器与民间藏品的差异,按照原有的鉴定套路大部分民间藏品被专家枪毙就可想而知了.

    要想正确鉴定红山文化古玉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指导,必须打破旧框框,头脑不僵化,不保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红山文化的具体情况是分布范围广、跨越时间长、文物埋藏环境多样化,既有深坑又有地表浅表的,既有干坑又有湿坑(少见)等多种形式存在.针对这样的具体情况,沿用老的鉴定思路,无疑会给红山文化古玉的正确鉴定带来不利影响.本着对中华文明史,人类文明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呢?

    要正确地鉴定红山古玉我认为应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以墓穴出土的红山古玉件的器型、玉质、工法、艺术形式等方面作为鉴定依据,以出土玉件的表象作为参考依据.不难理解,一个时期的文物有其固有的特点,而器型、玉质、工法、艺术形式等方面是不以环境变化而改变或改变很小(工法上有的浅表地表的古玉件由于侵蚀严重,可能难以细辩,但从宏观上可以看出时代特征的),而玉件的表象特征如沁色、次生物、沁坑、沁孔、节理等特征受环境因素变化影响较大,因此,这些表象仅仅作以参考.

    其次要加大墓穴考古力度,争取在尽短的时间内把红山各个时期古玉标准器整理归案,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从墓穴发现的古玉器型不同是否与性别有关,玉质不同是否与墓主人身份有关等等.

    第三、在加大墓穴考古的同时更要加大民间循古考察的力度,要进一步摸清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地表及浅表的古玉特征,并尽可能多的收集古玉标本,这部分工作急待进行,宜早不宜迟,否则,浅表及地表的标本也难以找寻了,流失殆尽啊.

    第四、加大对红山古玉科学鉴定的研究力度,从不同角度如微观学、岩矿学、物理化学、工具学、美学、古人类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论证,从而总结出科学的鉴定标准,目前,任南红山文化网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第五、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把握伪古的造假方式及手段,以争取在鉴定红山古玉方面的主动权.随着古玉鉴定水平的提高,造假者也在翻新制作水平,我们必须练就一双好眼力,及时识破它,并及时公示,坚信假的永远真不了,只是我们眼力不到位.

    人微言轻,以上拙见但愿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57#
发表于 2008-6-12 23: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8-6-12 14:1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08-6-12 9:53:00的发言:
 

    红山文化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之一,因1935年首次在内蒙赤峰红山地区发现古玉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末,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三星他拉红山玉龙首次被鉴别认定,80年代才被学术界所公认,其分布范围在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吉林西北部等地,距今约6000-5000年。

    红山玉器被学术界公认以来一直是当今中国古玉研究领域上的一大热点,特别是1996年至2000年北京瀚海拍卖公司每件以数百万人民币拍卖的三件红山玉器(红山太阳神242万,玉龙型钩253万,玉猪龙264万)更掀起了人们对红山玉器的崇拜,人们为渴望得到一件红山而奔走,为能正确鉴别红山而苦学探究。为迎合市场需求,大量的不同观点的红山古玉鉴定书籍争相出版,与此同时,各种红山的仿品以不同种面目充斥市场,人们的思路乱了,视线模糊了,一时间人们仅能够按自己认可的标准去收藏了。

    人们渴望着自己的收藏能够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可,于是乎,各个门派的专家纷纷走穴来到前台开始鉴定了,然而,给广大藏友更大打击的是一个玉件拿到三个专家面前竟然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哪有那么多红山”,“红山古玉件不超过300件”“以后别玩此类的东西了,玩点和田的”等权威之词无疑给广大红山爱好者的头上浇了一盆凉水,难道这些权威之词真的是真理吗?红山古玉件就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吗?红山的东西真的是象“仙人专家”预测的那么少吗?之所以能有上述结论,与某些专家在认识红山文化方面还存在着思想保守,教条框框的束缚的问题有着很大关系。

    诚然,对一件文物的鉴定必须是严谨科学的,对红山古玉的鉴定更不例外,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目前大陆对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方面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到位.大陆在文物鉴定方面一直沿用的是以墓穴考古为依据,按墓穴考古所发现之文物作标准器,然后再与民间藏品进行比对这样一种模式进行鉴定,宋元明清等近几代文物已基本形成了定式及标准,然而,这样一种模式能完全适用于红山文化古玉的鉴定吗?答案是否定的,大家知道,国家正规出土的红山古玉器一般都是深埋在地下(这一部分玉件受环境变化因素影响较小),只有这些才有可能被国家考古部门集中发掘,于是乎,按惯例这些正规出土的古玉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标准器,实际鉴定中必须完全符合标准器的诸如外型甚至表象才可被列为疑似品或被认定,恰恰相反,红山区域一定数量的红山古玉件是在地表或浅表,该区域的人们在一阵大风吹过或在耕作中就能捡拾到,而这部分玉件因受其环境变化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次生\沁色\侵蚀等表象与深坑出土的古玉件有很大距离,于是便产生了标准器与民间藏品的差异,按照原有的鉴定套路大部分民间藏品被专家枪毙就可想而知了.

    要想正确鉴定红山文化古玉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指导,必须打破旧框框,头脑不僵化,不保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红山文化的具体情况是分布范围广、跨越时间长、文物埋藏环境多样化,既有深坑又有地表浅表的,既有干坑又有湿坑(少见)等多种形式存在.针对这样的具体情况,沿用老的鉴定思路,无疑会给红山文化古玉的正确鉴定带来不利影响.本着对中华文明史,人类文明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呢?

    要正确地鉴定红山古玉我认为应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以墓穴出土的红山古玉件的器型、玉质、工法、艺术形式等方面作为鉴定依据,以出土玉件的表象作为参考依据.不难理解,一个时期的文物有其固有的特点,而器型、玉质、工法、艺术形式等方面是不以环境变化而改变或改变很小(工法上有的浅表地表的古玉件由于侵蚀严重,可能难以细辩,但从宏观上可以看出时代特征的),而玉件的表象特征如沁色、次生物、沁坑、沁孔、节理等特征受环境因素变化影响较大,因此,这些表象仅仅作以参考.

    其次要加大墓穴考古力度,争取在尽短的时间内把红山各个时期古玉标准器整理归案,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从墓穴发现的古玉器型不同是否与性别有关,玉质不同是否与墓主人身份有关等等.

    第三、在加大墓穴考古的同时更要加大民间循古考察的力度,要进一步摸清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地表及浅表的古玉特征,并尽可能多的收集古玉标本,这部分工作急待进行,宜早不宜迟,否则,浅表及地表的标本也难以找寻了,流失殆尽啊.

    第四、加大对红山古玉科学鉴定的研究力度,从不同角度如微观学、岩矿学、物理化学、工具学、美学、古人类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论证,从而总结出科学的鉴定标准,目前,任南红山文化网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第五、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把握伪古的造假方式及手段,以争取在鉴定红山古玉方面的主动权.随着古玉鉴定水平的提高,造假者也在翻新制作水平,我们必须练就一双好眼力,及时识破它,并及时公示,坚信假的永远真不了,只是我们眼力不到位.

    人微言轻,以上拙见但愿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才洪版主

敬茶

158#
发表于 2008-6-17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em52]
159#
发表于 2008-6-22 20:3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8-6-12 14:1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08-6-12 9:53:00的发言:
 

    红山文化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之一,因1935年首次在内蒙赤峰红山地区发现古玉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末,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三星他拉红山玉龙首次被鉴别认定,80年代才被学术界所公认,其分布范围在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吉林西北部等地,距今约6000-5000年。

    红山玉器被学术界公认以来一直是当今中国古玉研究领域上的一大热点,特别是1996年至2000年北京瀚海拍卖公司每件以数百万人民币拍卖的三件红山玉器(红山太阳神242万,玉龙型钩253万,玉猪龙264万)更掀起了人们对红山玉器的崇拜,人们为渴望得到一件红山而奔走,为能正确鉴别红山而苦学探究。为迎合市场需求,大量的不同观点的红山古玉鉴定书籍争相出版,与此同时,各种红山的仿品以不同种面目充斥市场,人们的思路乱了,视线模糊了,一时间人们仅能够按自己认可的标准去收藏了。

    人们渴望着自己的收藏能够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可,于是乎,各个门派的专家纷纷走穴来到前台开始鉴定了,然而,给广大藏友更大打击的是一个玉件拿到三个专家面前竟然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哪有那么多红山”,“红山古玉件不超过300件”“以后别玩此类的东西了,玩点和田的”等权威之词无疑给广大红山爱好者的头上浇了一盆凉水,难道这些权威之词真的是真理吗?红山古玉件就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吗?红山的东西真的是象“仙人专家”预测的那么少吗?之所以能有上述结论,与某些专家在认识红山文化方面还存在着思想保守,教条框框的束缚的问题有着很大关系。

    诚然,对一件文物的鉴定必须是严谨科学的,对红山古玉的鉴定更不例外,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目前大陆对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方面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到位.大陆在文物鉴定方面一直沿用的是以墓穴考古为依据,按墓穴考古所发现之文物作标准器,然后再与民间藏品进行比对这样一种模式进行鉴定,宋元明清等近几代文物已基本形成了定式及标准,然而,这样一种模式能完全适用于红山文化古玉的鉴定吗?答案是否定的,大家知道,国家正规出土的红山古玉器一般都是深埋在地下(这一部分玉件受环境变化因素影响较小),只有这些才有可能被国家考古部门集中发掘,于是乎,按惯例这些正规出土的古玉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标准器,实际鉴定中必须完全符合标准器的诸如外型甚至表象才可被列为疑似品或被认定,恰恰相反,红山区域一定数量的红山古玉件是在地表或浅表,该区域的人们在一阵大风吹过或在耕作中就能捡拾到,而这部分玉件因受其环境变化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次生\沁色\侵蚀等表象与深坑出土的古玉件有很大距离,于是便产生了标准器与民间藏品的差异,按照原有的鉴定套路大部分民间藏品被专家枪毙就可想而知了.

    要想正确鉴定红山文化古玉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指导,必须打破旧框框,头脑不僵化,不保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红山文化的具体情况是分布范围广、跨越时间长、文物埋藏环境多样化,既有深坑又有地表浅表的,既有干坑又有湿坑(少见)等多种形式存在.针对这样的具体情况,沿用老的鉴定思路,无疑会给红山文化古玉的正确鉴定带来不利影响.本着对中华文明史,人类文明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呢?

    要正确地鉴定红山古玉我认为应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以墓穴出土的红山古玉件的器型、玉质、工法、艺术形式等方面作为鉴定依据,以出土玉件的表象作为参考依据.不难理解,一个时期的文物有其固有的特点,而器型、玉质、工法、艺术形式等方面是不以环境变化而改变或改变很小(工法上有的浅表地表的古玉件由于侵蚀严重,可能难以细辩,但从宏观上可以看出时代特征的),而玉件的表象特征如沁色、次生物、沁坑、沁孔、节理等特征受环境因素变化影响较大,因此,这些表象仅仅作以参考.

    其次要加大墓穴考古力度,争取在尽短的时间内把红山各个时期古玉标准器整理归案,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从墓穴发现的古玉器型不同是否与性别有关,玉质不同是否与墓主人身份有关等等.

    第三、在加大墓穴考古的同时更要加大民间循古考察的力度,要进一步摸清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地表及浅表的古玉特征,并尽可能多的收集古玉标本,这部分工作急待进行,宜早不宜迟,否则,浅表及地表的标本也难以找寻了,流失殆尽啊.

    第四、加大对红山古玉科学鉴定的研究力度,从不同角度如微观学、岩矿学、物理化学、工具学、美学、古人类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论证,从而总结出科学的鉴定标准,目前,任南红山文化网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第五、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把握伪古的造假方式及手段,以争取在鉴定红山古玉方面的主动权.随着古玉鉴定水平的提高,造假者也在翻新制作水平,我们必须练就一双好眼力,及时识破它,并及时公示,坚信假的永远真不了,只是我们眼力不到位.

    人微言轻,以上拙见但愿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以下是引用路峰在2008-6-22 19:24:00的发言:

发自内心的认识,自然态老师关于"科学鉴定法是存在两个层次的"认识是客观的,科学的.一个收藏者能否以正确认识收藏到古玉真品,其第一个层次--"常规鉴别"很重要,关键是深刻领会任南先生"工上自然态质变"理论和牢固掌握其"十二字"方法;而第二个层次--"仪器鉴别"则解决了你的藏品真伪,收藏活动成功与否的问题.从收藏者个人讲,任南先生是每个红山古玉收藏者的真正导师,他让我们无偿地分享了他辛劳所得的宝贵学识,获得了识鉴红山古玉的真知,享受到如获至宝的乐趣和丰收般的喜悦;从国家角度看,任南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功臣,他为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掘和历史的延伸,为红山古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奉献了自己宝贵才华,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个可尊敬的人.向任老师学习,致敬!祝愿任老师的伟大事业早日成功.--路峰.2008.06.22

[em52]
160#
发表于 2008-6-24 14:42: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不好真着急![em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4 03:59 , Processed in 0.0642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