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引用qq在2007-6-17 11:01:29的发言:xuxinzheng 仿次身物,迷惑了不少人呀.朋友们千万不要学了点东西就到市场上买货呀,今天在沈阳市场上,全市场也没有几件呀!不要认为古玉边地都是呀.还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上的,在网上看图片,有差距呀,建议网友还是上手一件古玉,仔细研究才行呀.而且红山文化面积大,地域广,需要上手很多地区的古玉才行呀.古人有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任老师藏玉上万件,才练就总结了这些经验,无偿的奉献给大家.朋友们,好好的为弘扬红山文化,做点工作吧.任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网友朋友无偿提供标本图片,是真正的为红山文化努力的奋斗!朋友们别在争吵了,到了大家团结一致,研究学习的时候了.学生为真正为红山文化工作的老师们上   
 以下是引用玉器受沁现象在2007-6-20 23:42:03的发言:
 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 任老师藏玉上万件,才练就总结了这些经验,无偿的奉献给大家. 以下是引用cl在2007-6-21 22:40:18的发言:古玉鉴定专家,考古专家,博物院鉴定大家是怎么回事?就是从事故文明史的学者,通过一定时间的实地考察,在出土器环境和表现的描述文章发表后成名,在古代玉器或者相对专业的领域里成为名人,并开始公开被邀请参与鉴定他较熟悉的年代和专业研究领域的文物或者藏品。久而久之就成了该领域的专家。
 其实,比起真正从事单项藏品研究的藏家而言,文物专家的研究深度和专业程度并不一定有专业的藏家更有发言权。尤其是在专业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精神和各种物理表象成因求证的客观态度方面,专业藏家的水准和求证的结论必靠文章发表的数量来成名的专家更有说服力。
 有的专家只是在该领域多学科研究中成名十年八年,就成了专家中的权威。相比一个专业收藏几十年,具有科学求证态度,勇于用物理试验结果来证明鉴定特征的民间藏家。我肯定愿意接受后者的权威性。问题是我们却错了,原因是学院派和官方权威不承认红山玉鉴定领域的眼泪!这才是红山文明史的悲哀!
 任南先生对红山古玉文化的求证精神,求证方法,求证中已经获得的成果,在现代广袤的红山文明发祥地,还能找到无法否定的史迹和物证!难道讲究科学的官方权威们不知道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为何一直不能直视和面对呢?
 但愿网易能为民间藏家的红山古玉寻得为历史正名,为红山竖碑的良好开端。也为象任南先生一样毕其一生经历和财力为红山文明呐喊的藏界专家做更多的宣传和介绍。祝网易发展建设也更上一层楼,谢谢!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6-22 14:11:53的发言:
 在鉴定民间红山古玉时,往往会听见一个关键词,以“东西对”或“东西不对”,来论说鉴定结果。“东西对”,被鉴物便是真品。“东西不对”,被鉴物便是赝品。没人能知道这个专业鉴定术语,产生于什么时代,但一定是用已知的一个,去与另一个对。对得上就“对”,对不上就“不对”。这也许就是这种鉴定术语的来源吧。 应用这种“对”的技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支撑。不光在器型上,在沁色上,在玉表自然变化上,而且在当时的宗教信仰上,祭祀形式上,社会风俗上,生产力水平上,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上等全面的海量数据库,足以产生一种让人把握得住的依据。目前认定的三百来件红山古玉,要概括从五千年以前开始、到不知再上溯多少年是头的三个时期诸多部落的远古文化、远古技术,以及在地底下处于种种复杂的保存条件所造成的旧貌,其实就是拿着几件古玉论中国万年历史。到头来,“对”的技术不过是“盲人摸象”。 任老师藏玉几万件,涉及各个时代。仅红山古玉就上万件。但任老师从来不对一件东西简单的说“对”与“不对”。从而总结出来“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任南红山文化网论坛充分体现了任老师科学鉴定古玉的宗旨。与其他论坛和所谓“专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这里可以得到提高。学到本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8 11:40:4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