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8:37: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dsc03720.jpg]UploadFile/2009-2/200922618363736574.jpg[/upload]<br/>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8:38: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二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古玉科技鉴定的发展与应用</font></p><br/>
<p><font size="5">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仪器及技术鉴定的方法被引入了古玉鉴定领域,如偏光显微镜、化学分析、光谱分析、油侵法、X光照相分析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墓和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以及江浙一带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就曾用科学方法来鉴定。这些方法能比较准确地确定一些玉器的矿物成分。研究古玉的显微结构,需要有高精度的仪器才行,因为普通光学显微镜仅能放大数百倍,而质量较好的软玉均需放大到一千倍以上才能较清晰地观察其显微结构。</font></p>
<p><font size="5">近年来,又有学者采用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对透闪石玉器的鉴定方法——室温红外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如室温红外吸收光谱能利用分子振动模式与频率对古玉进行检测,具有对矿物成分分辨能力强和用量小的特点。1毫克的标准样量,就可计算铁和镁的占位率,以此来区分透闪石与阳起石。扫描电子显微镜一般只需几个粉末颗粒即可制样观察其结构,只要粉末颗粒显著大于显微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即可。陕西沣西西周墓、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和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部分玉器就是用这种方法鉴定的,利用这两种方法还纠正了原来鉴定结论中的一些错误之处。</font></p>
<p><font size="5">以上种种有益的尝试和实践都在昭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时代正呼唤着更符合潮流的科学鉴定方法的面世。</font></p><br/>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8:39: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snv30279.jpg]UploadFile/2009-2/200922618392410903.jpg[/upload]<br/>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8:40: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nbsp;<font size="5"> 第三节&nbsp; 传统鉴定方法与科技鉴定方法的关系 </font></p>
<p><font size="5">传统鉴定方法与科技鉴定方法两者关系到底如何?不解决好这个关系,建立古玉科学鉴定体系就无从谈起。过去传统鉴定方法主要借助眼观、手摸、经验、古代文献资料以及新出土的一些实物为佐证。但是,所谓鉴定,绝不仅仅是断真伪。即使都是真的,还要鉴定它是好的,还是一般的;是精美的,还是粗滥的,这都是鉴定。仅凭地层关系,靠眼看手摸、翻阅资料、推排比照,是依然解决不了问题时,这就非要借助自然科学测定手段来参与鉴定不可。</font></p>
<p><font size="5">传统鉴定方法与科技鉴定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建立起科学的鉴定体系,但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科技鉴定方法必将占据主导地位,是鉴定结论的最终给出者;而传统鉴定方法,将逐步成为科技鉴定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步骤,一项前期工作。</font></p>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8:41: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snv30242.jpg]UploadFile/2009-2/20092261841960715.jpg[/upload]<br/>[upload=jpg,snv30219.jpg]UploadFile/2009-2/20092261841953257.jpg[/upload]<br/>
56#
发表于 2009-2-26 18:41: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6600"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0000ff"><strong>&nbsp;&nbsp;&nbsp;&nbsp; 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strong></font></font></p>
<p><font color="#ff6600"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任南老师的12个字鉴定法 是任老师通过大量的红山真品标本总结出来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古玉鉴定方法,这种科学的不仅仅汲取了前人优秀的古玉器鉴别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基础,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古玉鉴赏家的理论创新能力,这种方法在推广之初定名为“任氏12字鉴定法”不仅仅是为了好记更主要的是为了网站的推广,网站的良好推广的本质是提高整个民族的古玉鉴赏能力,是在为整个国家做贡献。任老师的科学方法是整个古玉鉴定界共同的瑰宝,任老师并不想把这种方法据为己有,而是无私地与大家共享,深入浅出的讲解,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等古玉鉴定知识普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使用“&nbsp;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 因为这种方法是属于整个民族的。[em17]</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6 18:43:58编辑过]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8:42: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四节 目前古玉科技鉴定所面临的问题 </font></p>
<p><font size="5">首先,科技鉴定的应用与推广是离不开先进的科技仪器的帮助的。但是,因为这些仪器的稀缺、昂贵等因素,科技鉴定的应用自然尚不能普及到我们日常的古玉鉴定中来,特别是对一部分民藏家来说,要想拥有科技鉴定的学识能力和硬件条件,更是奢望。</font></p>
<p><font size="5">&nbsp;&nbsp;&nbsp; 其次,文物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与科技专家、学者彼此都存在着“术业不专攻”的问题。即文物考古专业人员缺少科技基础,而科技人员又缺少文物考古知识,两者要结合是个难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培养出既懂文物考古又懂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只有如此,科技鉴定才能健康发展。</font></p>
<p><font size="5">&nbsp;&nbsp; 另外,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我国文物研究的学术能力与国际上还有一定差距。如美国史密森国立博物院和芝加哥精美艺术博物馆都有这样一间XRF实验室,无论待分析文物的体积有多大,只要能搬进该实验室内,都可以对待测文物的任何部位进行非破坏性测试。又如日本原子力研究所采用瞬发中子活化方法,同样也对文物进行无损测试。虽然我们尚未了解具体细节,但应该看到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长处,或许在中国古玉科技鉴定方面也能引发革命。 </font></p>
<p><font size="5">这些问题,是目前古玉鉴定要引入科技辅助鉴定手段时存在的阻碍,但相信未来是一定可以解决的。</font></p>
58#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8:44: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snv30245.jpg]UploadFile/2009-2/200922618433723342.jpg[/upload]<br/>[upload=jpg,snv30247.jpg]UploadFile/2009-2/200922618433715885.jpg[/upload]<br/>
59#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8:44: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nbsp; <font size="5">第五节&nbsp; 建立古玉科学鉴定体系的设想 </font></p><br/>
<p><font size="5">&nbsp;&nbsp;&nbsp; 中国古玉科技鉴定模式,意在确立一套比以往任何传统鉴定更为科学、更为权威、更负责任的辨伪鉴真实用标准和方法。因此,鉴定体系的建立,首先就应解决鉴定资格认定问题、鉴定方法的选用问题、鉴定授权等问题。一是要做到“有证鉴定”、“持证上岗”;二是要区分鉴定与检测,鉴定要有明确结论,并受法律监督、保护;三是鉴定的科技方法要有可重复性、再现性,一致性,并具有相当强的抗假能力;四是要明确鉴定的有偿性与服务性,既要为文博界提供科技鉴定保证,更要面向社会大众。 </font></p>
<p><font size="5">&nbsp;&nbsp;&nbsp; 民间古玉鉴定专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深厚的鉴别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对中国古玉的鉴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新时期的民间古玉鉴定专家能应用科技鉴定手段及科学的数据来证实他们的观点,使鉴定变得更为准确,更能去伪存真。 </font></p>
<p><font size="5">&nbsp;&nbsp;&nbsp; 中国古玉科技鉴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而细致的努力,方能逐步完善。同时,我们要明确,从自然科学角度讲,中国古玉科技鉴定的研究思路业已成熟,已经具备了科技鉴定的基础,完全可以开始展开具体的鉴定工作了。 </font></p>
6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8:45: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snv30260.jpg]UploadFile/2009-2/200922618445664887.jpg[/upload]<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0:50 , Processed in 0.0533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