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目前的古玉鉴定主要借助的是“眼学(目测学)”,面对古玉那么多的变化和许多未知的玉文化领域,没有更多的科技手段和研究成果的支持,要判断一件玉器的真伪,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现在的作伪仿古技术,已经大大超越了个体的人脑智慧程度。一个作伪方法的出现,往往也渗透着—个作伪群体的学识或者已融入了已经公布出来的科技研究成果。所以仅靠“眼学”而不借助科技手段,想对一些传世古玉进行有说服力的鉴定,,怕是已难被世人认可。</font></p>
<p><font size="5">近几年来,我们的邻国一系列的“抢注”活动,正在不断冲击和掠夺着中国视为国粹的传统文化资源。有人断言,如果不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资源保护,早晚有一天,中国的最后一方文化资源圣土,被视为国粹的中国古玉文化也会入了别的国籍。这并非危言耸听,眼下有的国家明目张胆地宣称自己国家也是玉文化的源头。而我们国内的“专家”们却在……结果是一批又一批的国家重宝轻而易举地流失海外。</font></p>
<p><font size="5">如果说,在近代史上,由于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遭外敌入侵,强盗掠夺,中国大量的珍品落入别人之手的情况纯属无奈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这代人眼睁睁地看着国宝流失,不能不说这有悖于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font></p>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2:54: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复件 snv32964.jpg]UploadFile/2009-2/200922522534695724.jpg[/upload]<br/>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2:56: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静观古玉收藏现状,明显使人感到一种无奈和失望。 究其根源, 是因为许多人过于“急功近利”,失去了对人类发展史和古玉史研究的必要耐心,对鉴定潦草从事,显得浮躁,特别是一部分专家固步自封,不愿与民间藏家多交流,拓展视野,缺乏深入研究的精神,致使古玉收藏界越发混乱无序。</font></p>
<p><font size="5">以前考古工作所针对的是墓葬等地下出土物,也就是直接面对“坑”内的问题,不存在真伪辨别,而民间古玉收藏则要面对收藏市场各种复杂情况,要艰难地鉴别,要花钱投入,因此对于古玉收藏与鉴定,民间藏家不仅在资金和精力上投入很多,态度上也积极得多。与民间藏家相比,国博专业人员却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反思是否在市场上下过功夫,是否像民间藏家那样交过那么多学费,是否那么上心,是否把民间收藏的问题当作“市场考古学”来考虑……国博专家未必是衡量市场价值的专家,如今是到了应该把眼光放在收藏市场上的时候了。</font></p>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复件 snv32365.jpg]UploadFile/2009-2/200922522575995478.jpg[/upload]<br/>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2:59: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以红山古玉为例,红山文化并不只是限于中国的地域文明,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它应是具有国际特征的泛太平洋文明的具体体现。现在不只是我们的民间藏家在收藏红山古玉,美国、韩国、加拿大、日本、也包括我国的香港与台湾地区,都有人收集了大量红山古玉。红山古玉的国际化收藏背景下,我们应该有一种危机感——现在国内专家不认民间藏品,认定藏家手中的东西是假的,而人家却认为是真的,正大量收购,也许有一天人家就能“义正词严”地说,所谓红山文化就源于他们脚下的土地。</font></p>
<p><font size="5">我国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成果有限,而红山文化现象到底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仿品出现,为什么人们仍然对于这样一个红山古玉市场依然如此热衷,民间藏家的种种观点与研究成果到底有没有价值……都值得深入探讨。</font></p>
<p><font size="5">因此,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由浅入深的推理,以实物为依据,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给读者带来鉴别红山古玉的新知。既能让广大红玉爱好者能享受到收藏之乐,又能激发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研究红山玉文化,来保护红山文化和红山古玉。</font></p>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snv32481.jpg]UploadFile/2009-2/20092252392126340.jpg[/upload]<br/>
47#
发表于 2009-2-25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p>高老师 学术素养深厚,学习~</p>
<p>[em27]</p>
48#
发表于 2009-2-26 14:36: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6">任氏12字鉴定法。</font></p>
<p>[em27]</p>
49#
发表于 2009-2-26 15:13: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琴</i>在2009-2-26 14:36:00的发言:</b><br/>
<p><font size="6">任氏12字鉴定法。</font></p>
<p><img title="dvubb"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n-hswh.com/bbs/images/emot/em27.gif" onload="imgresize(this);" align="middle" border="0"/></p></div>
<p><font color="#ff6600" size="5">任南老师的12个字鉴定法 是任老师通过大量的红山真品标本总结出来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古玉鉴定方法,这种科学的不仅仅汲取了前人优秀的古玉器鉴别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基础,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古玉鉴赏家的理论创新能力,这种方法在推广之初定名为“任氏12字鉴定法”不仅仅是为了好记更主要的是为了网站的推广,网站的良好推广的本质是提高整个民族的古玉鉴赏能力,是在为整个国家做贡献。任老师的科学方法是整个古玉鉴定界共同的瑰宝,任老师并不想把这种方法据为己有,而是无私地与大家共享,深入浅出的讲解,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等古玉鉴定知识普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使用“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 因为这种方法是属于整个民族的。但是这种鉴定方法名称的核心应该是“12个字” 提到12个字,自然就会想到任老师,这是无需多言的啊。就像孔老夫子创立了儒家,但是并不用使用“孔子儒家”,因为提到了儒家自然就可以想到孔夫子。</font></p>
5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二章&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红山古玉的科学鉴定</font></p><br/>
<p><font size="5">第一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古玉科学鉴定方法提出的背景</font></p><br/>
<p><font size="5">&nbsp;&nbsp;&nbsp; 我国古玉源远流长,不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而且工艺精湛,文化、科技内涵丰富,它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正因如此,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仿制的历代古玉,由于在仿制过程中也会借用一些高科技手段,使得一些高仿赝品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对此,如何准确地、无损伤地鉴别它们是仿制品,出土品,还是传世品,以维护国家和个人利益,打击不法行为,便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font></p>
<p><font size="5">&nbsp;&nbsp;&nbsp; 已往传统的鉴定方法,多是通过眼观、手摸等感官手段,以及古玉器的纹饰、器型、文献资料等方面来鉴别、判断。面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高仿古玉,传统的鉴定方法显然已不敷实用。再者,传统鉴定方法,无法确定玉质及其成分,无法看到百倍、千倍放大后的微观镜像,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建立科学的古玉鉴定新体系已势在必行。</font></p>
<p><font size="5">&nbsp; &nbsp;现在有些造假者,手中有标本,做起假来很可乱真。如果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去检测,则极难识别。古玉鉴定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传统的“目鉴”方法与“科技鉴定”方法相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3:46 , Processed in 0.0504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