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88|回复: 1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5 21: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strong><font color="#333333" size="5">各位网友大家好:</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333333" size="5">为了让大家对《<spa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AR-SA? mso-bidi-language: ZH-CN; mso-fareast-language: EN-US; mso-ansi-language: 1.0pt; mso-font-kerning: Roman?; New?>红山古玉<span lang="EN-US">12</span>字鉴定法</span>》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此发专贴,将《<spa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AR-SA? mso-bidi-language: ZH-CN; mso-fareast-language: EN-US; mso-ansi-language: 1.0pt; mso-font-kerning: Roman?; New?>红山古玉<span lang="EN-US">12</span>字鉴定法</span>》进行系列讲解。</font></strong></p>
[此贴子已经被任南于2009-12-24 14:21:10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一章&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概述</font></p><br/>
<p><font size="5">第一节 亟待重新审视的中国史前玉文明</font></p><br/>
<p><font size="5">&nbsp;&nbsp;&nbsp; 中国史前玉文明的研究首先要了解世界史等相关史学。 红山古玉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读读《山海经》等许多古代史经,研究比照其中的一些记载,便可以发现红山文明并非空穴来风,当然最终的真相并不是我们这代人所能完全揭晓的。应该说,对红山古玉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的崇敬。</font></p>
<p><font size="5">研究红山前诸文化的领域,在传统鉴别领域也应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在茫茫沧海中觅得真知。古玉的埋藏年代不同,浸蚀的程度也必然不同,总停留在国家出土的五千五百年标准器的沁象比对难免有“坐井观天”之嫌。六千年至八千年古玉之沁蚀能与五千年的沁象一样吗?山顶与平原因湿度不同,就算同处一个文化区,其沁象也是不同的;甚至一个墓中出土的古玉沁象也可能不完全一致,更何况红山时期和红山前诸文化有着如此跨度大的时间和地域,其沁象必定呈现千差万别,我们又能拿什么标准去比对呢?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大家从基础学起,在多看国家标器的基础上学会区分玉器表象因年代不同而发生的质变(前提必须区分自然风化表层特征与仿品人为腐蚀假象的区分),还要学一点地质材料学(认识何为次生物),化学(区分酸腐与天然解理),天文地理(了解红山时期土壤分配结构因酸性土与碱性土对玉的侵蚀后表象是不同的),再读读《山海经》、《易经》等(此类经典对人类起源和轮回有一定解读)。其中《山海经》记录的史前或前几个轮回的物种形象是我们现代人不可理解的,所以在见到奇特的造型时不可轻易否定。若古玉表象符合天然解理变化,此物无论造型多怪异,无论有多少非议,我还是建议大家要珍藏。另外,还应多了解冰河期是怎么回事,地球板块是怎么回事,这样有利于对红山前诸文化的造型与世界史前美术造型的悟通,即明确中国美术史与世界美术史的联系。</font></p>
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1:45: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2006520154116101.jpg]UploadFile/2009-2/200922521445934080.jpg[/upload]<br/>
4#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6">大家从工、沁、形、神、料等方面来鉴别古玉方法是可取的,但切不可忘记造假者也是从这几方面着手来仿制,这就增加了古玉的辩伪难度。十年前,我也是用这些方法来辩伪,但后来发现有难度,故此再尝试探索研究玉表天然物理变化来区分真伪,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总结出一些更为科学和适用的鉴真方法。对一些器物的异型,没有见过不能轻易说它不存在或是假的,中华文化源源流长,高深莫测,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现,而当时专家的定论是臆造,但现在事实证明当时的判断是错误的,红山文化也是如此,红山前文化更是如此。一个好的藏家只有具备全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件玉器的鉴别失误率才能降到最低。</font></p>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1:48: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dsc01283.jpg]UploadFile/2009-2/200922521475069622.jpg[/upload]<br/>
6#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由于红山古玉已经被公认为造假的“重灾区”,以致于人们谈“红”色变,雪上加霜的是一些有话语权的“鉴定专家”对民藏红玉大多持否定态度。同时,近年来红山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研究人员对红山古玉的鉴定也没了把握。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地扩大化地肯定一些高仿品。显然,面对近年来的高级仿品,传统及目前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再能完全适应了,时代和现妆都需要我们不能再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裹足不前,而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分析与鉴定,而不是一味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经验、猜测、对比去鉴定其真伪。</font></p>
<p><font size="5">几十年来对红山文化所谓只认国家出土的300件玉器的定论,是对中华文化探求的严重阻碍。红山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世界人类的骄傲,是有待考证的千古之迷!绝不能因“300件玉器”而扼杀我们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在红山遗址现场发现的大量证据证明红山时期的文明发达程度远非我们后人所能想象的,不能因为狭隘的历史观而而把我们禁锢在一个简单的数字中。海内外不断出现的红山玉器展中的玉件就已在数量上远远突破了专家的顶线。</font></p>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彩页1.jpg]UploadFile/2009-2/200922521491172830.jpg[/upload]<br/>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红山古玉是可以准确鉴定的,因为世界是可知的。物质世界的一切,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任何一件古玉,都不可能离开时间形式而存在。它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按着自然规律的发展顺序,持续地变化着,正是这样,红山古玉作为物质运动的结果,才成为历史的见证。如果超时间、超空间地再造一件与红山古玉完全相同的物品,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因此,红山古玉是不能复制的,只能是摹制或仿制,这些东西只能是通过引发人的感官产生相似感觉,而达到仿制者特定的目的。从理论上讲,真品与任何“仿制品”都是可以鉴别的。</font></p>
<p><font size="5">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的红山文化古玉其造型是造型艺术的巅峰、始祖、启蒙,属于人类史前的原始艺术。这些造型原始古朴,简洁夸张,活灵活现、千姿百态的红山古玉,充满着远古文化的纯美和神秘,它们是红山文化的载体,一块红山古玉就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font></p>
<p><font size="5">历经岁月淘洗而未曾消失的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应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文化需要传承,古玉需要保护,官民同心,让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发扬光大!</font></p>
9#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1:51: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测试中.jpg]UploadFile/2009-2/200922521503684151.jpg[/upload]<br/>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1:51: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二节 古玉——开启中华远古文明史的钥匙</font></p><br/>
<p><font size="5">远古文明虽然大多已经失落,但它们毕竟存在过,在这个星球上,毕竟还留存着许许多多文明的印痕,可供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帮助我们揭示人类文明之谜。在我国,早期文明同样遗存着太多太多的物证,那么多的人类化石、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都可以让我们去触摸远去的文明,去揭示我国文明的早期篇章。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人们不难会发现,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似乎始终与玉文化息息相关。玉石文化这个物质载体无疑可以作为我们开启我国早期文明神秘之门的一把钥匙。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文明的进程,似乎也都与古代玉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中国古代的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脉络清晰,源头可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0:56 , Processed in 0.0579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