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20:35: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第三级:综合阐述</font></p>
<p><font size="5">要正确把握红山古玉“熟”的特征,关键在于感悟其内涵。此种“熟”,好比人的成熟,是内在的一种变化,同时也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古玉的“熟”也是同理。先人曾经制作、使用过的玉,经悠久岁月的自然作用,变得深厚、神秘、凝重、柔和、自然,呈现出玉熟而润的一种内在的质变。也就是古玉由自然矿石向人为艺术品再次发生了变化,温润与透明,丰腴有泽,剔透玲珑,空灵隽永。 </font></p>
<p><font size="5">同时,古玉的这种“熟”也象人的成熟一样,即可看到,也可触摸到,还可以感觉到。有人如此比喻:新玉象“少女中的美女”,而古玉象“少妇中的美女”,甚是有理。当然,这里所说的“熟”与通常所说的古玉“熟坑”“生坑”中的“熟与生”不是一个概念。&nbsp;“熟”的对立词是“生”,这里所说的生与“果实没有成熟; 没有煮过或没有煮够火候的生硬,勉强”的含义接近。</font></p><br/>
92#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20:38: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1_153q95r1.jpg]UploadFile/2009-3/20093320382044603.jpg[/upload]<br/>
93#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6"><strong>红山遗存千古玉,</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丰腴有泽天力许.</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温润熟美若琼脂,</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深厚凝重韵超逸. </strong></font></p>
94#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20:42: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snv30353.jpg]UploadFile/2009-3/20093320415369963.jpg[/upload]<br/>
95#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p>&nbsp;</p>
<p>&nbsp; </p>
<p><font size="6"><strong>圆通之妙在于巧, </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自然苍老熟透早。 </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万年浸润岁之精, </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生时熟时悟到了。 </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nbsp;</p>
<p><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nbsp;</p>
<p>&nbsp;</p>
<p>&nbsp;</p>
<p>[upload=jpg,snv35613.jpg]UploadFile/2009-3/20093320442699856.jpg[/upload]<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20:45:12编辑过]

96#
发表于 2009-3-3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font size="5">高版辛苦。</font></strong></p>
97#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20:57: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三节&nbsp; 肥</font></p>
<p><font size="5">第一级:概念界定</font></p>
<p><font size="5">&nbsp;“ 肥”——是指红山古玉中的沁看上去给人的一种视觉感受。它浮在玉中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肥油一样。此种“肥”可分为两种: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是针对蕴涵在玉体里面的沁,它在玉的中间,呈现为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态象。这种沁象经常汇积于玉的表层、表层以下这二个位置,象水中的水草浮于水中一样,比较靠近玉体的表层位置,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是区别于玉体及玉表层而言的,这种“肥”是贴附于玉表层(壳)之上,就位置而言,它应位于玉的外部,并且呈现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的特征,此种物质紧贴于玉表之上,似乎略突出于玉表,但又植根于玉表,无法在不破坏玉表的同时予以剥离,这也是人为仿不出来的。</font></p>
98#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20:59: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2006520154937693.jpg]UploadFile/2009-3/20093320583748166.jpg[/upload]<br/>
99#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20:59: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二级:内涵拓展</font></p>
<p><font size="5">对于“肥”,就目前的有关古玉的鉴别及论述来看,应属此文首次提出的。之所以想到用这个“肥”字,是力图形象化地来描述红山古玉的一种质变表象。红山古玉在地下经过长时间的温差、理化、游离活性分子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其矿物晶质分子变化生长,在玉的表面或内部都会有分子重新组合的现象,生成一种新结晶体。这种结晶体比原玉质的硬度要大,在矿物学中被称为“骸晶”的再生体。但这种结晶体中一部分比原玉质的硬度小的“结晶”便是这里所要阐述的“肥”,这个字虽然不是很专业,但却能很形象化地描述这一特别的现象,“肥”有比玉体“硬度”小的指向义,象鸡胸上的板油一样,呈现片状、油质、白透的特征。此种“肥”又分 “内”、“外”两种表象。内肥就如瘦肉中夹着肥油的表象,表明了红山古玉的一种质变的表象。</font></p>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2007461452652314.jpg]UploadFile/2009-3/2009332101730184.jpg[/upload]<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0:51 , Processed in 0.0532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