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皇极经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红山文化网探索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

   关闭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2-2-1 12:12: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2-2-1 12:16 编辑

回复 4# 皇极经世
本贴题目:探索史前人类文明、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
本帖论点:研究史前文明与人类起源不要受限于任何单一学说与文化的紧锢 !

释迦牟尼佛的立场与对各种哲学学派思想与一般宗教理论偏差的批判
佛家立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释迦牟尼佛对各种哲学学派思想与一般宗教理论偏差的批判:
     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南怀瑾先生今释:佛说:“一般外道们的理论,认为只要远离外境,不去吸收外在的境界,那业识相续流注的力量就自消灭了。如果说:业识相续流注真能消灭的话,那无始以来的诸识种性也应当是断灭的,那就不能说如来藏的真识自相却能含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种子了。他们说:识的相续流注业力,并非从因缘而生;例如眼识也不是从色、相、空、明等等因缘会聚所生,实在是另有一物主宰的。或说是另有其他原因,如因神的主宰,或自在天主,或是宿命,或是玄妙,乃至于说是时间或数理,以及说它是物质等的能力所生。”

     一壶先生今译:摄受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心识接受外界的境界。外道观念:好像被摄受的外界的境界,这种心识现象如果灭了,识的流注也灭了。识流注:识的流注就是阿赖耶识提供种子,种子变现行,现行变种子,这叫流注。外道讲: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就是外道讲:现行灭了,种子也灭了。但是如果说种子也灭了,那么无始流注也应该灭了、断了,这么说就是外道的断见。(种子有有漏种子,有无漏种子。种子都灭了,你还有成佛的可能吗?)你说种子都可以断可以灭,那么无漏种子断了灭了,还成什么佛啊?所以说,“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是外道理论。
     说这些种子流注,识的流注,相续不断,它的生因是什么?为什么流注、相续不断呢?比如说眼能看,要待众缘,要有些条件,等待众缘具备了,眼识才看得见,才能够生明。外道说这不是生因,不是这样的,而是另有生因,另外有个原因。
     外道说另外有原因,什么原因呢?外道由他们的虚妄分别,流注生灭的就是“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胜妙,指婆罗门的一个派,说大梵天能够生万物、主宰万物的生灭。士夫也是外道的一个派别,是讲神我的,万事万物哪里来的,神我。还有“自在”,也是外道的一个门派,万事万物的造物主是大自在天。就是把大梵天、把神我、把大自在天说成是万事万物的来源,说成流注的原因。还有,万事万物的根源在哪里,有的认为是“时”,把时间作为生灭因。还有“微尘”,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一些最基本的粒子组成的。
     万事万物哪里来的?也就是万事万物怎么样会生、怎么样会灭的原因。佛家讲没有第一因,这些外道都讲第一因,大梵天、时间、微尘、神我、大自在天,把这些东西当作第一因、当作来源。这些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没有第一因、法尔的如来藏就不一样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2-2-8 08:45:16 | 只看该作者
2.人是太空人的同胞   大约5万年有,一群太空人来到地球。这些人肤色各异,语言不同,他们茫 ...
皇极经世 发表于 2006-8-10 21:01



   
63#
发表于 2012-2-8 08:57:28 | 只看该作者
《淮南子·精神训》对人类这种精神状态有十分形象的描述:“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 ...
皇极经世 发表于 2006-8-10 21:02



   
64#
发表于 2012-2-14 23:2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皇极经世
本贴题目:探索史前人类文明、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
本帖论点:研究史前文明与人类起源不 ...
童子颂经 发表于 2012-2-1 12:12



    万事万物哪里来的?也就是万事万物怎么样会生、怎么样会灭的原因。佛家讲没有第一因,这些外道都讲第一因,大梵天、时间、微尘、神我、大自在天,把这些东西当作第一因、当作来源。这些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没有第一因、法尔的如来藏就不一样了。
65#
发表于 2012-3-2 12:52: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领悟!
66#
发表于 2012-3-2 14:53:1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领悟!
67#
发表于 2012-3-6 11:02: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68#
发表于 2012-3-15 08:55:50 | 只看该作者

景颇先民:青藏人?半坡人?红山人?


景颇先民:青藏人?半坡人?
http://www.shxb.net [2012-3-9 10:23:57] 生活新报 进入论坛

几千年间,一个古老而英勇善战的部落从世代居住的地方不停南迁,追逐着物产丰美的地方,也为了在部族战争中保存自己的血脉。在历经沧桑巨变的迁徙中,他们遗忘了本民族的文字,只留下了口口相传的语言,融入了本地的文化,但是关于故乡的印记,却一直存留于现在的生活……而后,他们来到了横断山脉西南部、高黎贡山以西的山原,这里江河交错,气候温热,这或许就是最终的归宿。当景颇族讲着与青藏高原同源的方言,保留着与中原文化相似的物件,人们不禁有些困惑,这个古老的民族到底是从哪里迁徙过来的?
虽然流淌在景颇族血液里的,是跋山涉水迁徙而来的艰辛,但是这样的艰辛也是为了给部族找到一块平静的栖息地。就是在不停的战乱与寻找物产丰美地方的过程中,景颇族迁徙了千年。
“景颇族的迁徙文化渗透到很多方面,而它的整个迁徙过程也十分缓慢。”德宏州景颇文化研究者倪国强一边翻看着景颇族的生活物件,一边向我们介绍这个古老民族的“迁徙文化”。在当地景颇族研究者当中,对于“迁徙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大家都认为,景颇族是在迁徙中保留下来的古老民族,目前定居德宏州,是历经了多次大迁徙后才于明朝时期来到这里的。
那么,景颇人是从哪条路线进入云南的?他们最初的起点是在哪里?作为一个在迁徙过程中只留下口口相传语言的民族,景颇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记录本民族历史的方法,那就是至今在景颇族中间沿用的一种古老仪式——目瑙纵歌。倪国强告诉我,“目瑙纵歌”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反映景颇族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的一种古老仪式之一,已经成为研究者研究景颇族文化现象的一个主要根据。
在“目瑙纵歌”的整个仪式中,有两样东西十分与众不同,那就是立在广场中央的“目脑示栋”和祭司唱的创世史诗。“目脑示栋”作为目脑纵歌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首创目脑纵歌而设立的祭坛,它矗立在广场的中央,高约数十米,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构成,“目脑示栋”的柱子上用红、黑、白、黄、蓝等颜色绘成不规则的螺旋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案,这些几何图案也是景颇族心中最神圣的族群图腾象征。而记录在“目脑示栋”上的这些图腾并不是简单的线条和痕迹,那是从很久以前就流传下来的景颇部族文化历史的踪迹。
除了可见的“文化印记”外,在“目瑙纵歌”祭祀过程中,由最有声望的巫师吟诵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脑斋瓦》,也是一部“活的历史”。创世史诗把景颇族自远古时期开始的悠悠历史娓娓道出,诉说了景颇族先民在逐渐往南迁徙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游牧、采集、狩猎到刀耕火种的文化演变。“目瑙纵歌中祭司口中念的祭祀词,透露着这个民族的来源。”倪国强说出了一个玄机。
猜想1
来自青藏高原:语言相近史籍有记载
研究者们通过对景颇人的语言和对“目瑙纵歌”的解密慢慢了解到,在景颇族的漫长迁徙历史中,有很长时间是停留在了青藏高原,这从他们的语言与西藏方言相通,生活习惯中又充满了高海拔地区的生活印记等特征就可以看出。那么,青藏高原是他们的发源地吗?
从语言特征来看,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语言,两者差异颇大,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而载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有学者发现,在西藏地区使用景颇方言,可以直接与当地人无障碍交流,不存在语言不通的情况。这至少说明一点,景颇人的语言中交融了青藏高原上生活的人们的语言,这为他们曾生活在这个地方提供了有力证据。为此,有些研究学者判定,景颇族先民曾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至9世纪沿着横断山脉向南迁,16世纪后才大量移居到德宏地区,与本地居民杂居。
从汉文史籍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景颇族先民的文字记载。史籍中称,景颇族先民最早生活在康藏高原南部,后来南迁到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这个地区,在唐代属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使管辖,该地区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而景颇族学者李向前经过研究后认为,景颇族名的“景颇”二字意为“开盐矿的人”,也就是说,景颇人的起源地有盐矿。他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在今青海湖旁边有个大的盐湖,而这个地方很有可能与景颇族有着极深的渊源。
让我们再从“目瑙纵歌”中来寻找线索。立在目瑙广场上的“目脑示栋”上画的,就是景颇族社会文化变迁图,可以追溯出景颇族历经了从游牧、采集到刀耕火种不同时期的变化,隐喻着景颇族最早生活的地方应该是广阔的草原,随后才来到崇山峻岭中耕种。景颇族先民从青藏高原到亚热带的德宏地区,历经了漫长的过程,在这千年的迁徙过程中,他们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此来适应各个地方的环境变化,让自己能够生存下来。
但是,倪国强等当地学者对这种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景颇人确实在青藏高原生活过很长时间,不过这个地方也只是他们迁徙途中的“一站”而已,并不是发源地,他们的发源地很可能是更为靠近中原腹地的辽河、黄河流域。
猜想2
来自中原地区:乐器相同文化有共通
“景颇族的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那个时期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族群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而氐羌族群发源于中原地区。”有学者认为,氐羌属于中原文明,而汉族先民也是氐羌部落的一支。但是一个偏居云南西部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居然发源于此,还是让很多人无法相信,如果不是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看到红山文化出土的一件文物,那么,倪国强也没法相信景颇人与中原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在考据了景颇人与青藏高原的关系后,景颇文化学者李向前、倪国强等人顺着可能迁徙的路线往中原行进,在参观红山文化遗址时,一件出土文物引起了二人的注意。“当时看到这件文物时,它下面的注释非常简单,没有说明是什么东西,也没有说明怎么使用,但是我们看了一眼就发现,这是我们景颇族的一种特有的乐器:吐良。”倪国强口中所说的“吐良”,在红山文化遗址博物馆中的介绍是“单孔玉笛,不知如何吹奏”。而正是这样一件在红山文化中出土的“不知怎么用”的乐器,揭开了景颇人发源地的谜底。
当“吐良”首次在红山遗址被发现时,当地的考古学家不知道它是景颇族使用的乐器,而将其判断为《诗经》中记载的乐器“篪”,但是这种古老的乐器没有人知道它怎么吹奏,也不知道它能发出几个音节。倪国强说,“吐良”这种乐器非常特别,它的形状是长形的笛子状,但是与一般笛子不同的是,“吐良”只在正中央有一个吹孔,吹奏时吹中间的孔,用两只手握住两端,能够吹出14种调,而这种特别的乐器,目前在景颇族中间还有好多人在使用。
“难道景颇先民到过陕西这些地方?还是他们就是从这里发源的?”带着这些疑问,李向前和倪国强寻找着更多的证据。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景颇族的文化与半坡文化有共通之处。倪国强告诉记者,按照景颇族的传统,景颇老人去世后要给他们盖一个冢,形状是尖头圆房的房子,意思是人死后回不了家乡,但为了让亡者能够“住”在家乡,就把冢建造成家乡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房子与现在景颇族居住的草顶竹楼的结构相差甚远,却与半坡遗址发现的村落别无二致,这其中不免让人猜想景颇人与半坡遗址之间的关系。
为此,以李向前、倪国强等当地景颇文化研究者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景颇族的先民起源于中原地区,最初居住在以西安、宝鸡一带为中心的地区,因为战祸等原因历经几千年,顺着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的线路进入云南,缓慢向南迁徙。但是不管他们从哪里过来,经过了多久,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活中还保留着最初的记忆,让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够找到来时的路。
本报记者 闵楠/文 张训武/图
资料: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该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至今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其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69#
发表于 2012-3-15 09:04:13 | 只看该作者
牛河梁红山考古证明确实有五帝时代
2010年06月12日 09:43 辽宁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19

5000多年前红山人塑造的女神像

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龙

牛河梁女神庙全景。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五帝”到底是传说还是曾经的存在,这个关涉中华民族历史起源的命题,历来为人们所追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开篇之作便是《五帝本纪》,文中对中华民族起源和祖先的记述与介绍,在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论。
我省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刚刚出版了专著《追寻五帝》,对“五帝”话题进行新的探索与考证。作者有几十年的考古实践经验,特别是曾亲身参与了我省西部山区牛河梁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工作,他从中搜寻证据,并结合以往考古发现、前辈考古学家的学说观点以及史籍材料,从时空框架和时代特点,对五帝时代的历史图景进行了复原,勾勒出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行踪履迹与精神谱系,力图证明:中国历史上确有五帝时代,它正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篇。<<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70#
发表于 2012-3-15 09:04:31 | 只看该作者
内蒙古发现一处红山文化墓地 挖出巴林鸡血石手镯
2012年01月06日 09:20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内蒙古发现罕见红山文化时期墓地
(记者勿日汗)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发现一处罕见的红山文化时期墓地,并发现一件巴林鸡血石手镯。这是中国国内首次发现的经过正式发掘的红山文化时期鸡血石玉镯。
这个新石器时代墓地位于巴林左旗隆昌镇一高山丘的顶部。考古人员在此发现近年遭盗掘的10余座古墓葬,墓葬周围发现被盗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片及烧过的人骨等,遂对该处墓地进行清理发掘。
本次发掘清理的7座墓葬均凿刻于山岩之中,墓室形状有近长方形、近圆形、不规则形等几种,形状均不规整,一般随山石走向而有曲折。
墓室底部亦不甚平整,墓坑填土为土与石块混填而成。墓室长一般为1-1.6米,深近1米,有单人葬和双人葬两种,人骨保存较差。发掘出土的器物主要有玉器、陶器、石器等。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连吉林说:“这处墓地的年代应为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的墓葬很少发现,因此,此处发现意义重大。”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中国北方的一种文化,分布在中原和东北亚地区的接合地带,经济结构亦农亦牧、农牧交错,多种经济因素并存。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2 08:31 , Processed in 0.0659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