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皇极经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红山文化网探索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

   关闭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1-5 13:45:17 | 只看该作者
很早任老师就已经开始关注“文化”的传承问题,

而我们现在还在被古玉“真、伪”的问题所困扰着,

是到 ...
逗逗 发表于 2011-11-4 23:24



    顶起来
12#
发表于 2011-11-5 16:0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皇极经世


    学习
13#
发表于 2011-11-7 15:03:40 | 只看该作者
还记得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盘古开天或是诺亚方舟的神话故事吗?当“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说法取代神造人的说法后,这些故事逐渐地被我们淡忘了,或是被当成古人由于对大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理解所产生的奇想。但是神话的本质是什么呢?从许多古代出土文物和典籍显示,不论东方或西方,古人是相信、崇敬神的,遵守着神所教导的道理(神话)做人处事,薪火相传。然而到了后来,神话的内涵不被后人理解了,人们就渐渐地认为神话仅仅是一种飘渺的想像罢了。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走入古老的神话研究,获得了别于以往的理性研究成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海经》


在中国,有一本非常古老的书叫《山海经》,作者与年代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是尧舜时代的大禹、伯益所作。书中记载的远古时代的讯息非常丰富,包括山名五百五十座,水流三百条、神灵四百五十个、历史人物一百多个、邦国一百多个、动植物一百八十多种……。全书分成山经部分的《五藏山经》与海经部分的《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与附录海内经短篇。


当现代人提到《山海经》时,都会将它归类到无法理解的神话范畴里。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古人的想法和我们非常不同,对它有很高的评价。例如《汉书·艺文志》认为它是一本地理博物之作。在东汉王景治水时,汉明帝还赐他《山海经》,显示它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隋书·经籍志》则列在史部地理类。


看来《山海经》很可能不是古人奇发异想的创作,反倒蕴藏了许许多多的智慧,只是在我们越来越难理解它的意涵时,才将它当成是古人的想像了。如果能够解读它,或许就会像当代学者王红旗与孙晓琴在他们合作绘出的画(高五·四米,宽七·八米的《帝禹山河图》)中看到的是一片非常广阔的景象。


学原子物理的王红旗在七○年代中期偶然看到《山海经》,就被深深的迷住,但同时也对里边的内容有着许多疑问。经过二十年的潜心研究,他逐渐地理出头绪,特别是《五藏山经》这部份。他认为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地理考察测绘工程,不但绘出地图,并撰写了地理考察报告。《五藏山经》就是那次的考察报告,然而地图已经失传。


从《五藏山经》所描述的东或西多少里,其阳有什么,其阴有什么,什么水要流注到哪里,以及标明的实测里数,王红旗说书中文字的本身就透露出地理考察报告的性质。于是,当王红旗有天突然领悟到写经人的位置很可能在今天的华山──潼关一带时,他便能逐步地推测出二十六条山脉从内向外、由近而远的排列原则。据此,他与夫人孙晓琴一点一滴地完成了山海经的山脉复原图。在复原图中,我们看到山东半岛被海水切割,华北平原部份淹没在海水里,洞庭湖则是一片大得多的水域沼泽,这些都反应了冰河期给地球带来的影响。配合自然科学的研究,他还指出约七千年前左右,因全球气温上升带来的冰河融化加速,使得海水推进到今日京广线一带的太行山脚下,《五藏山经》反应的正是海浸后期的情况。


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如果改变一下固有的观念,重新思考古人留下的遗产,我们将会有一个思考上的飞跃。就像王红旗夫妇所作的努力一样,不但使我们认识古时候的中国地理分布,甚至结合科学发现后,还能做更多的研究。


诺亚方舟


《圣经》说:“当诺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正当那日,诺亚和他三个儿子闪、含、雅弗,并诺亚的妻子和三个儿媳,都进入方舟。……


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浩大,在地上大大的往上涨,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 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


水又渐消,到十月初一日,山顶都现出来了。……。他又等了七天,再把鸽子从方舟放出去。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到诺亚六百零一岁,正月初一日,地上的水都干了。诺亚撤去方舟的盖观看,便见地面上干了。到了二月十七日,地就都干了 …… 于是诺亚和他的妻子、儿子、儿媳,都出来了。一切走兽、昆虫、飞鸟,和地上所有的动物,各从其类,也都出了方舟。”


这段圣经上的记载说明,上帝为重新改造世界,下令信徒诺亚制造一艘庞大木舟,在洪水到来前将地面上所有动植物,按类别、雌雄一对全部接运舟内避难。随后,洪水淹没了地面一切,只有方舟漂浮在水面。最后方舟停泊在一处唯一露出水面的陆地。


诺亚方舟的故事,在现代除了有宗教信仰的人还相信它的真实性以外,一般人并不将它当作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然而一九六○年九月份的《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张由土耳其的侦查机于一万尺高空所拍摄到的卫星照片,图中明显的可以看到在土耳其阿拉特山附近确实有一个船形遗迹,发表后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前往探索。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知道照片上的遗迹是否真是诺亚方舟,不过这项科学发现倒提供了我们一条线索去思考这段神话的真实性,想一想这场大洪水发生的原因,还有上帝为什么选中诺亚,使他幸免于此难吧!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1-11-8 15:57:4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巴颜喀拉山脉石洞中,发现了一些1万2千年前的石碟,上面的神秘文字,据传是来自杜立巴人的外星生命。1996年美国宇航局公布的太空“飞碟”影像,它与杜立巴石碟很相像。
15#
发表于 2011-11-8 16:00:20 | 只看该作者
秘密空间3-杜立巴石碟
16#
发表于 2011-11-8 16:01:42 |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11-8 16:04:19 | 只看该作者
发现过程  中国西部高原地区地域辽阔但气候恶劣,以往交通不便,很少有旅

杜立巴石碟


游者进入。方圆20万平方公里左右,海拔是6000米,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只有一个公路通到那里,人迹罕至。
  1938年,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齐福泰与其学生在青海附近的巴颜喀拉山脉探索一系列的洞穴时,发现这些洞穴被人凿成了隧道与地下储藏室的系统,他发现这些墙壁是方方正正且被上光的,就如同这座山被以高温凿入一般。
  他们找到了许多列的干净墓穴,而这些墓穴里面埋着身高约138厘米左右的骷髅。这些骷髅有着巨大的头颅,以来瘦小脆弱的身体。其中一名考古队员认为这些骷髅可能是某种未知的山地大猩猩。齐福泰教授则回应说:“有任何听说过的猿类生物会埋彼此吗?”
  墓里没有任何的铭文,但却有着数百个约30厘米宽的石碟,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杜立巴石,每个中间都有个20厘米的洞。他们说每个碟片上都刻有两个从碟片边缘旋绕至碟片中心的洞一带的细小沟槽,宛如斐斯托斯圆盘。据说,当时考古队还在石壁上发现太阳、星星以及其它天体的图画。 [1]
编辑本段解译研究  这些碟片和其他的发现都被一一的标志,并且被储藏于北京大学长达二十年,

杜立巴石碟


在那段期间,解译的尝试都没有成功。
  当这些碟片被北京大学楚闻明(Tsum Um Nui)教授于1958年更详细地检验时,他断定每个沟槽都包含有着一系列的未知的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小到需要要放大镜看才看得清楚。许多文字都已经被风化了。当Tsum博士尝试解译这些符号时,他发现这上面说的是杜立巴族太空船的一次坠毁性着陆,而多数的生还者都被当地人给杀了。据楚闻明的说法,其中一段文字读起来如下:杜立巴人来自云上,坐在飞行器里。我们的男人、女人和小孩在太阳升起前躲到了洞穴里十次,当他们了解了杜立巴人的语言时,才知道这些新来者的来意是和平的。
  虽然杜立巴事件在人证和物证方面有所不足,但仍有人坚信不疑。著有《中国的罗兹威尔》的豪斯多夫认为,716块石碟中的大部分仍在石洞之中,也许有一天有人偶然探访那里并发现那些石洞,将是轰动世界的事情。
  1996年美国宇航局公布的太空“飞碟”影像,它与杜立巴石碟很相像。[1]
编辑本段杜立巴族  杜立巴族(英语:Dropas、Drok-pa或作Dzopa)是一群在大约一万两千年前来到中国西藏附近的一群矮人般的外星生命,目前(2009年)没有普遍被接受的关于这种族存在或曾经降落于地球的证据。[1]


参考资料
18#
发表于 2011-11-8 16:11:55 |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11-8 17:04:31 | 只看该作者
 平顶山(又名贝勒克牧场)位于锡林浩特市南、207国道35公里处以西2公里。远远望去,平坦的草原上巍然呈现出10余座山顶平如刀削,山坡悬崖陡立,且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观。据地质学家考证,平顶山为亿万年前火山喷发而成,亦称熔岩台地,南抵浑善达克沙地北缘,东以锡林河为界,西至阿巴嘎旗呼尔查干诺尔——宝格达乌拉,北至中蒙边界,可分为白音图嘎和灰腾梁两个熔岩台地地貌小区。总面积为8676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4.35%。该区内,台面、台间洼地与谷地相间分布,其中台面海拔高度为1100—1300米。
  阿巴嘎熔岩台地是第三纪至第四纪初期由于火山喷发而成的。在玄武岩台地上,三五成群地分布着204座锥形死火山丘,高差50—160米。由于久经剥蚀与流水切割,多呈马蹄形或方形,山顶齐平,锥体丘低矮,周围常散布有大小不等、疏密不均的玄武岩石块,部分台面上有明显玄武岩裸露,仅坡地上覆盖有残积物和坡积物薄层。
20#
发表于 2011-11-8 21:00:40 | 只看该作者
史前人类文明探索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任南

   

对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崇敬!

研究史前文明与人类起源不要受限于任何单一学说与文化的紧锢 !

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
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

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根据史书记载,《皇极经世一元吟》诗曰: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   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   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 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如1.8万年前象雄文明,而且较红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根据国家挖掘报告来分析,红山文化定年代是依据陶器的碳14测定为8000年上下,而同地区玉器的造型与加工难度并非是陶器制做年代的人而能为的。是否有可能是红山人得到了前期文明时代的遗存?从而设想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是这支文化的晚期作品!而玉器的制做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就的,故红山文化那里来才是我们任南红山文化网探究的方向。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 亿年至2.5 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探索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缺失了神话学视角,因而阻碍了考古学素材和人文学科阐释之间的沟通。比较神话学是重新进入中国传统的本原和有效门径,它具有贯通文、史、哲、宗教、道德、法律诸学科的多边际整合性视野。从整合性视野看,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它必然对特定文化的宇宙观、价值观和行为礼仪等发挥基本的建构和编码作用。要把握当代比较神话学整合性视野的优势,一个认识上的前提是:必须把神话概念从现代学术分科制度的割裂与遮蔽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转变在于:将归类为民间文学一种载体的神话,还原为文化编码的基因。神话历史、神话图像与神话史前史研究,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了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充分利用史前物质文化(如神像、图腾偶像、陶器图形、玉器形象等)的实物,再多方参照民族志的材料,巴颜喀拉山脉的石碟被解释为外星人杰作,众多传说与史记的案件来解读其隐含的观念信息.

     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 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次生变化是仿不了的.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十二法只是总结了土古玉质变的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是方法,灵活运用去分析辩识土古玉器,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当做标决而被框住手脚!

   看净观熟知肥透,红山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 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古玉12字鉴真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土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十二法总结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可参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脚!)

  大家从己知的料、形、工、沁、神来鉴别古玉方法可取,但造假者也从这几方面着手,这就增加了辩伪难度,辩玉器新老应探索研究玉表工上自然态质变,先断新老再来区分年代.对一些器物的造型,没有见过不能说它不存在或是假的.我们不可能指挥先祖按我们认为对的型制去加工一件玉器,中华文化高深莫测,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对于这众多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了。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现,而当时全部被专家定论为臆造,但现在事实证明当时的判断是不对的.红山文化也是如此,红山文化前文化更是如此.而一个好的藏家只有具备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件玉器的鉴别失误才能少.

  古玉器的次生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导至玉体整体或局部变软,质变与色的改变也是在玉软前题下发生的,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 .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变化会因岁月的变化而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形成的次生矿物与质变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态质变机理是相同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深坑到脱胎它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古玉器的鉴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体会自然.大千世界变化无限.这无限中去了解自然规律.一件玉器要根据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  土古玉器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无减缩态,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玉器有失色减缩且有明显界线与台阶的沁态,玉器失色减缩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由内而外)所至.

   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份与年代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变化会因岁月的变化而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形成的次生矿物与质变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态质变机理是相同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生坑到脱胎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古玉器的鉴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体会自然.大千世界变化无限.这无限中去了解自然规律.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一件玉器要根据其土中埋藏方位所产生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

.----任南




人类文明最早的流变路线图

——摘编自流波《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第二章《人类文明发祥在何方?让长江作证

 



    人猿在中华大地产生,人类文明在中华大地肇端,并传播四方。中华文明以其超百万年的文明根系,十万年前的文明起步,近万年的文明古国历史而斜睨世界。

 

    盘古,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先祖,他殚精竭虑,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水经注》所载,湖南沅陵为盘古的故乡,但因没有盘古生活时代的实物遗址为佐证,这些典籍史料尘封着不解之谜。2002年,在湖南沅陵丑溪口发现一处大石锁封住的神秘石洞,打开石锁发现洞内有保存较完整的56张石床和石灶、石斧等古人类生存留下的遗物。这个洞穴形成已有100多万年,洞内土石建筑清晰可见,洞壁上有若隐若现古刻划符号。洞内遗物经国内众多的历史、考古、民族、民俗、建筑专家和学者的考证,最终把古洞穴定为盘古居室。沅陵这一带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无不留存盘古的烙印,如生儿育女叫盘儿盘女,娶妻叫盘媳妇,修房建屋叫盘屋,唱歌叫盘歌,劳动叫盘工,小孩调皮叫盘淘,等等。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龙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绎史》引《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周易·系辞下传》:“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庄子·盗跖》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从有巢氏“构木为巢”,到燧人氏“钻燧取火”,到神农氏“耕而食,织而衣”,这正是一幅人类从采集、渔猎到农耕时期的历史画卷。

 

    作为人类文明的总发源地,必然有着最早的文明基因、环环相扣的文明积淀、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人类四大古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华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具备上述共同要素。具体说,要确认人类文明起源最早的问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具备文明肇端的地理生存环境;二是所发现文明遗存相对年代为最早;三是文明从年代序列上具有连续性扩散性。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带的石灰岩地貌充分发育,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既是人类起源之地,又是远古人类采集、渔猎、栖息的理想场所。长江水系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上万年的农耕文明相生相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2.25万~1.85万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发现了目前人类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陶器和人工编织物等。 (下左图是玉蟾岩遗址,中图是遗址中发现的人工栽培炭化的古稻粒,右图是遗址中发现的陶器:)

   

                           

 

    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距今1.2万~0.8万年。洞中发现的水稻硅质体,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年代前推至距今1.2万年前。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野生稻和栽培稻遗存,距今1.13万~0.9万年。两处遗址分别处在两个小山包上,直线距离只有800米,仙人洞是原始部落的主要居住场所,吊桶环则成为临时性的屠宰场所和稻谷收割后的打谷场。烧制出的陶器已带条纹和绳纹。浙江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遗址发现了上万年的陶器和栽培稻,与长江中游发现的上万年的农耕水稻遗址多为洞穴和山地类型有所不同,体现了农耕文明从长江中游向下游周边扩散的趋势。 (下图为上山遗址发现的万年大口陶盆:)

 


 

   

而上万年前的印度、两河流域、埃及都还基本处于蛮荒阶段。既然我们说另三大文明比起中华文明的发端时间相差如此之远,那是不是可以判断这几大文明也许就与中华文明没有多少关系呢?当然,如果这些文明无论是从形态到内涵毫无相似关联或只是偶有相似关联,我们则完全可推测这些文明也许是各自分别发展而来,或是间或有影响而已,其文明并没有一个根本源头或者母子关系问题。但事实正好相反,这些文明不仅形态上相似,内涵上更有许多关联。随着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史前、上古文明有一个总根总源,这些文明的人种、天文地理知识、图腾崇拜、象形文字等都与中华史前、上古文明相似关联。而且一些看似难以解释的如一些海洋孤岛中发现的史前文明、上中古文明,以及巨石阵、巨石人像头像、神庙建筑、象形文字、高超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等等,只要联系到了中华史前、上古文明的全球传播就迎刃而解。我们今天知道,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的形成都呈突然性断代性特点,它们的制陶技术、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图腾崇拜、生产生活习俗等等都与中华文明相同或相似,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长江流域农耕糯民最初的原始图腾崇拜之一就是石头,又处于母系社会,故把石头比作伟大的母亲,叫“萨母”,形成萨姆崇拜。南方古音“石”为“sha”,就是“萨”,“姆”就是妈妈、大巫婆、大祖母,萨姆崇拜后来发展成萨满教,在北方、中亚一带发扬光大。

 

    人类最早的长江流域中游水稻农耕文明向东、向南形成长江流域和东亚南亚广大的水稻农耕萨姆区,向北形成中原旱作农耕萨姆区和中亚游牧萨姆区。南方水稻萨姆文明、中原中亚旱作游牧萨姆文明又相汇于西亚、地中海沿岸。这个过程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以四大古文明为主体的众多文明文化。这个文明的流变路线图是这样的:
 

    先分析向南向东发展的情况。中华南方水稻萨姆文明于万年前就向东向南传播,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南亚(包括朝鲜、日本)发展,因气候适应,形成了东南亚比较纯正的水稻文明区;进而从东南亚沿路桥或涉海到了今天的澳洲并向海洋深处进发,海洋水位升高后也还相互迁徙形成今天看似孤立的海洋岛屿文明;同时,中华先祖向东通过白令海峡或天之浮桥岛(千岛群岛)或洋流一群群一波波前仆后继东赴美洲开拓文明,东北亚成为中华先祖开拓美洲、北极圈的中转站,从海上远涉美洲的先民部分留在太平洋岛屿上又强化了先达到的先民的文明。另一支向南亚进入印度河谷开花结果,产生了印度最早的文明;在印度河谷产生的农耕文明再向西发展,由伊朗高原扩散至地中海沿岸。印度半岛成为中华先祖开拓地中海沿岸的中转站,最后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基本上是同时代开花结果,产生了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西方历史学者在提出苏美尔人创造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可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时,我泱泱中华大地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近万年的农耕文明遗址还埋在地下;但研究的结果,西方人还是指出了这两个文明的创造具有突发性,创造文明的人也是黄种人,是从遥远的东方来。两大文明无论语言文字、星象占卜、土木(石、金字塔)建筑、烧制陶器、农耕浇灌系统都与中华糯民相似。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在其《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里论述:“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而闪米特人其实就是中华石头母亲崇拜的“石(萨)姆”糯民西亚种,也即陕韩方言语种人。同样,古埃及人称尼罗河沿岸的良田为“诺姆”,就如我们今天西南少数民族称其水田为“糯”一样。
 

    再分析向北向西发展的情况。中华南方水稻萨姆文明向北发展产生了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文明体系,炎黄时代后黄河文明因黄帝势力的逐步壮大而成为中华主体文明,也正因如此,才使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源头——中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水稻农耕文明被后来中华正统史书有意无意地忽视遗漏,才造成后来中华和世界文明史起源的混乱;另外向北还产生了保持更多原始萨姆崇拜特性和游牧特点的东北亚(东北亚文明部分与东南亚纯正的水稻文明区交叉,如朝鲜、日本就是水稻农耕文明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中亚、西伯利亚文明,这些文明在中华北部、中亚几经折腾后转而向西同样到达西亚地中海沿岸,但他们却不再似南线的农耕糯民带去的是文明的和平创造,而多半变成了凶悍善战的游牧民族,有着文明传播与野蛮掠夺的双重身份;又炎黄时代白民、黑民因黄帝势力对炎帝势力的逐步压制打击而从中华西面、西北面“震荡”出来后,也加入到西徙的进程中来,才形成了古西亚、地中海沿岸你刚唱罢我登场的战争杀伐史况。欧洲文明就是在古西亚、地中海沿岸文明的基础上产生了古希腊、罗马文明。但在此之前,中华先人已在欧洲大陆及大西洋中开拓文明,留下巨石阵、太西洲国等遗迹和传说等。

 

    《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嘘,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这里的日月山已不是青藏高原上的日月山,而是随先民的西进到了大荒之西的今苏格兰西北部的尼维斯山一带了,“尼”为日,“维”为月,“斯”为氏;“天枢”是指西方天然枢纽之意。这位嘘是颛顼之曾孙,老童之孙,黎的儿子,生在西方,并留在那里观测日月星辰之运行规律。观测的设施则是“吴姬天门”,它是用巨石组成的,古语叫“敖包”、“鄂博”、“脑包”等,又是祭祀的场所;“天门”是观察日月星辰的天文站。这个“吴姬天门”,正是英格兰西部索尔兹伯里小平原上的巨石阵,附近的沃尔弗汉普顿的地名正是“吴姬天门”的谐音。巨石阵壕沟内侧由56个洞组成,这些坑里原先打着木桩,叫“奥布里坑”。数字为什么会是56呢?原来伏羲六十四卦中包含八个重卦,每一个重卦又生出七个别卦,八个重卦正好生出五十六个别卦来。巨石阵内五个门有十根竖石,代表十个月,外圈有三十根竖石,代表一个月三十天,是中华上古十月太阳历。在巨石阵石柱圆形内侧有30根稍小的石柱——蓝石,拱形五门内圈共有19根稍小的石柱——蓝石,加起来就是49根,加上中央的条石就是50之数,这是对周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绝妙诠释。大衍数是易学和中医学中的关键概念。又“五五”是易传上记载的天地之数,是中华文化观念中非常重要的数据。《易经·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一数理概念在巨石文化中演变成五个同心圆。英国巨石阵包含的伏羲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完整含义以及易学中的核心概念——大衍之数的完整含义,加上五个同心圆表示出来的全部含义,是远古中华文化远播三危——今欧洲、大西洋一带的历史见证。(下图为索尔兹伯里小平原上的巨石阵:)

 



 

    大量的史料表明,中华先祖从2万年前左右就开始了全球性开拓,到15000~8000年前的中华伏羲、神农时代,中华文明和人种已几乎遍及全球,是为中华全球一统大九洲时代。故无论是古印度、埃及、西亚、美洲或是西方的神话祭祀、图腾崇拜、天文地理亦或《圣经》故事的源头都可从中华文明中寻找到最初根蒂。
 




皇极经世 发表于 2006-8-10 21:00 [/quote]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25 18:32 , Processed in 0.0642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