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041|回复: 1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红山文化网探索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0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山玉民间藏家应邀参加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
    
www.rn-hswh.com

   转贴自: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点击数:226    更新时间:2006-5-25    文章录入:admin ]
    由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台湾聚英雅集协会和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香港首届大型国际性专业古董及艺术博览会——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将于5月26日至29日在香港举行。包括全世界国际顶级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宝龙等80多个参展商将参与此次展览会,中国的嘉德、瀚海等也应邀参展。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我国红山玉文化研究及收藏家任南将作为此次会展唯一民间藏家受邀参与活动,经过精心挑选的十余件珍藏已赴港备展。
  
    此次艺术及古董展吸引了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当中包括美国、英国、瑞士、德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日本、俄罗斯、台湾、中国内地以及香港。此次在香港举办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具有特殊意义,香港在亚洲艺术品交流中具有特殊地位,但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香港尚欠缺一个高等级的国际艺术展览会,此次展会将弥补这一不足,同时将向世界展示香港在世界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影响力。
  
    红山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并以独特、精美的玉器,向世人展现了史前时期北方西辽河流域灿烂的文化。为弘扬中国红山文化,提升红山玉在国际艺术品界的知名度,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主办方借此次机会特别邀请任南先生作为全场唯一的民间收藏家携红山古玉参展,并为其在主展馆免费提供展位。一位民间收藏者能够作为独立展商参加此次高规格的展会引起了各界关注。任南与红山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从12岁随在内蒙古赤峰当兵的父亲初识红山古玉到后来下海经商,40年来从未放弃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与收藏,而且兴致与日俱增。上世纪90年代初,任南偶然获悉海外流散有上千件红山玉,经过谨慎考虑,他毅然变卖了自己的企业,举巨资购得大量流失的红山古玉器。经过几年的酝酿,任南还分别在北京和香港成立了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
  
    据悉,此次展会同时举办圆明园国宝铜兽首文物展、古董艺术品研讨会及慈善预展等活动,北京大学李伯谦、秦大树教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王家鹏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建正等还将参加专家教授专题研讨会,并作演讲。(本报记者陈利忠、特约通讯员田远新)
  • 上一篇文章: 任南先生参展的红山文化精美古玉在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上引起轰动。
              
  • 今见《道藏·皇极经世》一书有十二卷,总以“观物”名其篇,分《观物篇》五十二篇(一至十二篇为“以元经会”,十三至二十三篇为“以会经运”,二十四至三十四篇为“以运经世”,三十五至四十篇为音律,四十一至五十二篇为杂论)及《观物外篇》上下篇。从《道藏》中辑出之《四库全书·皇极经世书》有十四卷,分《观物篇》六十二篇(一至十二篇为“以元经会”,十三至二十四篇为“以会经运”,二十五至三十四篇为“以运经世”,三十五至五十篇为音律,五十一至六十二篇为杂论)及《观物外篇》上下篇。
      我们读两宋间人王湜《易学》及清人王植《皇极经世书解》,即知此十二卷本及十四卷本《皇极经世》皆非邵雍原《皇极经世》之旧。王湜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已是邵伯温于邵雍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陈绎《邵古墓铭》:君性简寡,独喜文字,学用声律韵类古今切正,为之解曰正声正字正音者合三十篇。)与张岷听邵雍讲学时所作的笔录(邵伯温定名为《观物外篇》。邵伯温《易学辨惑》:子望平时记录先君议论为多,家人但见其素所宝惜,纳之棺中。其后子坚得其遗稿见授,今《观物外篇》是也。)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已有说明:“《皇极经世》观物一书,邵伯子以为十二卷。一至六则元会运世,七至十则律吕声音,十一二则论以上二数之文也,皆为观物篇。”邵伯温比之《周易》上下经及十翼厘订《皇极经世》为十二卷,前六卷元会运世如上经,中四卷声音律吕如下经,后二卷内外观物则比之上下《系辞》。其后,赵震又分前六卷为三十四篇,中四卷为十六篇。明初《性理大全》则合内篇十二及外篇二,共为六十四篇,至嘉兴徐必达刻《邵子全书》时,分“以元经会”为十二篇、“以会经运”为十二篇、“以运经世”为十篇,前六卷总三十四篇,中四卷仍为十六篇。清王植则总元会运世为三卷、律吕声音为一卷、观物内外篇各二卷,总成八卷。
      自邵伯温整理而成十二卷本《皇极经世》之后,其卷数及篇数虽时有不同,然其内容总不外是由其祖父及父亲遗书并张岷听讲笔记而组成。
      邵雍《伊川击壤集》有《书皇极经世后》一诗,曰:
      朴散人道立,法始乎羲皇。岁月易迁革,书传难考详。
      二帝启禅让,三王正纪纲。五伯仗形胜,七国争强梁。
      两汉骧龙风,三分走虎狼。西晋擅风流,君凶来北荒。
      东晋事清芬,传馨宋齐梁。逮陈不足算,江表成悲伤。
      后魏乘晋弊,扫除几小康。迁洛未甚久,旋闻东西将。
      北齐举爝火,后周驰星光。隋能一统之,驾福于臣唐。
      五代如传舍,天下徒扰攘。不有真主出,何由奠中央?
      一万里区宇,四千年兴亡。五百主肇立,七十国开疆。
      或混同六合,或控制一方。或创业先后,或垂祚短长。
      或奋于将坠,或夺于已昌。或灾兴无妄,或福会不祥。
      或患生藩屏,或难起萧墙。或病由唇齿,或疾亟膏肓。
      谈笑萌事端,酒食开战场。情欲之一发,利害之相戕。
      剧力恣吞噬,无涯罹祸殃。山川才表里,丘垄又荒凉。
      荆棘除难尽,芝兰种未芳。龙蛇走平地,玉石碎昆岗。
      善设称周孔,能齐是老庄。奈何言已病,安得意都忘。
      又《安乐窝中一部书》诗曰:
      安乐窝中一部书,号云皇极意如何?春秋礼乐能遗则,父子君臣可废乎?
      浩浩羲轩开辟后,巍巍尧舜协和初。炎炎汤武干戈外,汹汹桓文弓剑余。
      日月星辰高照耀,皇王帝伯大铺舒。几千百主出规制,数亿万年成楷模。
      治久便忧强跋扈,患深仍念恶驱除。才堪命世有时有,智可济时无世无。
      既往尽归闲指点,未来须俟别支梧。不知造化谁为主,生得许多奇丈夫。
      又《皇极经世一元吟》诗曰: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
      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
      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
      治乱与废兴,著见于方策。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历。
      我们从这几首诗中即可大体得知,邵雍原本的《皇极经世》的确是一部“本诸天道,质于人事”的书。“皇极”一词出于《尚书·洪范》,九畴中“五皇极”居中,所言为皇帝统治中国的法则。“经世”就是书中“以运经世”的三千年历史大事记。邵雍既曰“安乐窝中一部书,号云皇极意如何”、“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则邵雍原本号为《皇极经世》一书,就是一部简记上下三千余年历史大事之书。

    L1040742_副本.JPG (74.47 KB, 下载次数: 196)

    L1040742_副本.JPG
    推荐
    发表于 2013-1-8 20:52:04 | 只看该作者
    经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矿研所测试中心,依据同位素地质样品分析方法碳14c年龄测定“泥塑烧制器”(泥塑炻胎陶器) 测定年龄19801±258 。从年代分析推断史前大洪水前现在的松花江底古遗址是古人聚居地。(详见附件,检测编号;T2010-68-1245, 其二经委托中国Iiac-MRA华夏陶瓷测试中心按标ISO12677;2003, 泥塑烧制器”(泥塑炻胎陶器) 材料矿泥原素 XRF全分析, 矿泥配方组成.
    意义:哈尔滨“哈福文化”与古内蒙古“红山文化” 文化特征在器物上存在诸多相同相连浓厚的文化原素,然而它们又联贯了“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形制由来的原始雏形。由此探索两者之间历史文化的交融,是研究红山文化寻根启源的重大发现。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2-12-5 14:05:02 | 只看该作者

    RE: 探索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

    古人如何在玉器上钻出0.17毫米比头发还细的钻孔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109/20110927/news_20110927_1622893.shtml
    48 秒前 上传
    下载附件 (10.01 KB)



    ■古人用什么方法在玉器上钻出0.17毫米的钻孔?

     ■为什么粗劣的石器与先进玉器并列存在?

      ■玉石真的是“活”的吗?

      在硬度极高的玉石上钻孔,而且直径只有0.17毫米,比头发丝还细,这果真是处于石器时代的红山人的创造吗?科学家表示,想在玉石上钻出如此精细的微孔,只有现代的激光技术可以做到,这怎么可能是距今5000多年、刀耕火种的红山文化所能承载的呢?有人推测,这令人匪夷所思的钻孔玉石是不是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曾经存在一种比红山文化更久远、更灿烂,却不见于史书记载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这一文明所留下的稀罕物件不仅令今人震撼,也令上古时代的红山人奉若神明?

      谁在玉器上钻出0.17毫米的钻孔?

      赤峰红山文化学者席永杰表示,实践证明在一件玉器上进行复杂的钻孔技术只需200分钟,若准备工作充分,时间还会更快。

      在目前考古界,针对直径0.17毫米玉石钻孔的成因解释大体分为两派。主流派坚持认为,红山人当年已经掌握了雕琢、钻凿玉器的技术,即便玉石钻孔的直径只有0.17毫米,也不足为怪;非主流派则质疑说,这样的钻孔技术根本不是红山人之所为,是红山文化之前的另一发达文明留下的“遗物”,红山人有幸捡到并为己所用。

      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灵魂,然而那么硬的玉,古代的红山先民在没有现代先进设备的条件下,是如何把玉器雕琢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制作一件玉器要用多久时间呢?赤峰红山文化学者席永杰表示,实践证明在一件玉器上进行复杂的钻孔技术只需200分钟,若准备工作充分,时间还会更快。

      席永杰曾做过一个实验,试验采用最原始的方式:沙绳切割和沙钻,沙是普通的细沙,而绳则是普通的草绳,钻头就是竹筒或者实心的竹筷,通过这些方式切割或钻孔的玉,玉石表面的螺纹与红山玉器上的螺纹完全一致。

      席永杰说:“总的来看,近年来对古代玉器钻孔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管钻工艺的研究还停留在观测阶段,我们用实验结果向人们证明了古人管钻技术的成熟,同时也解决了多年来人们认为制作一件玉器需要旷日持久的猜想。事实上,用完整的线切割术和钻孔术制作一件红山玉器所耗时间并不多。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邓聪认为,红山玉器的制作水平很高,与其他地区的玉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红山匠人在制作玉器时已经能够依据器物的造型特点,熟练地运用切割、琢磨、钻孔、抛光、圆雕、浮雕、透雕镂空、两面雕等多种技法来加工玉石,使之成为形态各异的玉器。而独特的造型设计和雕琢工艺使红山玉器具有具象生动、抽象神秘、粗犷豪放、自然质朴的特点。因此,在玉石上钻凿直径只有0.17毫米的玉石,并非没有可能。

      与这种主流说法相对的是,一些同样对红山玉器有精深研究的学者对上述说法却不敢苟同。红山玉器专家任南先生表示:“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就论辨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对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的崇敬,研究红山文化与泛红山文化不要受限于任何学说与文化的禁锢! ”

      任南语出惊人:玉是活的!

      那些像“棉絮状”的东西,我们管它叫“活体”,也就是说,玉石不是“死”的,是“活”的!玉石里的活体可以记录收存很多久远的信息。

      与一些民间红山文化学者所不同的是,任南走的是一条“每一件红山玉器的真伪辨别都要经过科学仪器的严格鉴定,每一次有关红山文化的考证都要与国家相关权威部门联手合作! ”的道路。

      上月底,记者在北京采访任南时,他正在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举办中国古玉文明探索展。任南所展示的红山玉器要比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红山玉器品种更多、更丰富,一些展品是当世的孤本、无价的珍宝。比如一件外形酷似红山玉猪龙的玉件,在环状玉件中间断开的咬合部,夹着一块细小的金属片。任南介绍说,这块玉出土时就夹着这块金属片,这金属片非比寻常,拿着它在坚硬的金刚石、玉石上哪怕轻轻一划,一划一道痕!

      任南还给记者看了几件比红山文化年代还要久远的人类文明所创造的玉制乐器,其中一个外表呈深褐色的乐器像个封闭的老式眼镜盒,盒盖上钻有4个小圆孔,圆孔两侧雕刻两个半跪的人,披发跣足手臂高扬,抬头仰望当空的太阳,工艺之细腻连人物肢体局部的线条、面部的表情都得以逼真再现,即便以现代制作工艺的发达也不过如此!难道在距今将近万年的洪荒时代,就已出现了不逊于今的发达文明?

      任南有关红山玉器的诸多说法都是记者前所未闻的。他说古代的龙是“双尾巴”的,而且有出土的实物为证;他说红山玉龙中常见的C型龙并非依据图腾崇拜所造,而是确有模仿原型,这种C型龙在今天的内蒙古草原依然能够见到,体型很小、蹦跳前行且有剧毒;他声称玉器与花鸟鱼虫一样,是存有生命迹象的有机体!

      任南指着展厅内的一张图片说:“这是我们用科学仪器分辨出的红山玉器内部的结构图。你看那些像‘棉絮状’的东西,我们管它叫‘活体’,也就是说,玉石不是‘死’的,是‘活’的!玉石里的活体可以记录收存很多久远的信息。古人佩戴各种玉饰,如头枕玉璧、胸挂勾云形玉佩、手握玉龟,就能与这些玉器中的活体进行信息互换。这些玉器是古人与天地交流的沟通媒介,凡是佩戴玉饰的人,一定出身皇族! ”

      任南对红山文化评价极高,“你们辽宁的上古文明无比灿烂,甚至涉及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但为什么到现在却得不到很好的宣传呢?不理解啊,真的不理解! ”他连说了两个“不理解”,满脸困惑。

      言及0.17毫米玉石钻孔之谜,任南说,这种做工奇特的玉器不止在红山文化遗址中被多次发现,在距今5300多年的安徽凌家滩古人类遗址中也有出土。“辽西的红山文化与安徽的凌家滩文化是有关联的,两地所出土的器物在诸多方面有承递关系。 53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用直径不超过0.15毫米的钻管在玉器上钻出直径0.17毫米的管孔芯,比人的头发还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管钻工艺技术。 ”

      只是玉石如此坚硬,雕钻比头发丝还细的管孔绝不是石片、骨针这类简单器具所能完成的,古人究竟使用了怎样的神秘器具呢?前些年,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鲨鱼牙制作的雕玉工具,鲨鱼牙的硬度高于玉石,但用粗大的鲨鱼牙却无论如何干不了雕钻0.17毫米玉石钻孔的细活,“我们发现,玉石埋在土里的时候,是软的。难道古人在玉石刚出土时,就立刻开始加工?即便如此,古人所用的器具到底是什么样的?采用了一种怎样的特殊制作工艺呢?”连见多识广的任南也认为这依然是难以破解的“谜中之谜”。

      三星堆玉石同样令人困惑不已

      有关古蜀王来历的几个字令人浮想联翩,据传,古蜀王的诞生是“从天而堕”的,神秘的古蜀王会是天外来客吗?

      类似0.17毫米玉石钻孔这种至今难以解释的神奇现象,任南还在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遇见过一例。“在四块每块重达几吨的三星堆玉石上,我们发现,多处切痕的底端呈两头上翘的弧形,这就推翻了线切的传统结论。以今天的技术手段,能在坚硬的玉石上形成这种上翘的弧形,只有一种工具可以做到:盘锯! ”在距今至少4800年的久远年代,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居然出现了类似“盘锯”式的切割工具,这怎么可能?

      关于0.17毫米玉石钻孔的成因之谜至今争议不休,虽然存在种种疑团,但传统的“线切说”依然颇有市场,可在三星堆的玉石切痕前,震惊之外唯剩疑惑,“线切说”根本无法立足!

      另外,这些玉石上的切痕也不太可能是石器切割出来的,因为切割这么薄的石缝,石器必然断裂。

      任南发现,这些玉石上的切割痕迹,有的是深达几十厘米的切口,有的切缝仅1毫米左右。按照常理,用线切割的痕迹应该是向下的,而这些玉石上切割出来的痕迹却是中间凹,两头向上翘。这种痕迹用线是切不出来的,倒很像用精密的切割锯切出来的。

      知名矿物学专家、成都理工大学的张如柏教授重新对这些玉石的年代做了检测,再次证明切割痕迹来自于久远的古代。他通过红外光谱来分析石头次生物的成分,发现叶蛇纹石变成了透闪石,说明次生物导致石头发生了变化,也间接说明它的年份很久。因为玉器,尤其是远古玉器埋在地下几千年,必然会形成次生物。张如柏教授又用激光拉曼光谱,将激光打到玉石上,观察放大5000倍的表象结构。根据最新的数据,他得出结论是:三星堆的几块玉器,在地质学上讲,起码有9000年到12000年的历史。而9000年至12000年前,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又怎么会有如此高难度的解玉技术呢?

      翻看记载古蜀国先祖来历的传说记载,其中有关古蜀王来历的几个字令人浮想联翩,据传,古蜀王的诞生是“从天而堕”的,神秘的古蜀王会是天外来客吗?

      从“以已知验证未知”的怪圈中跳出来

      那个年代通过这种种“未解之谜”,不断向今天的文明世界传递着若隐若现的信息,有揭示、有叮嘱、有告诫……

      无论是0.17毫米的玉石钻孔,还是三星堆玉石的千古切痕,种种已发现和待发现的神奇现象已开始不断暗示今人,传统的考古理论需要做重大修正乃至颠覆性改写了。就比如我们认定辽西牛河梁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在牛河梁祭坛上挖出的冶炼青铜的坩埚又作何解释呢?考古学家郭大顺表示,考古队的确在牛河梁发现了青铜器件,这说明当时的红山人已经掌握了冶炼青铜的制作工艺。

      如今人类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当今人类文明的发达也极易使我们堕入“以今天视角判定过去,以已知验证未知”的怪圈。学界也习惯用一种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社会发展史来考量人类自身的前世今生。凡是超出我们理解框架,令今人无法认定的事物与现象,不是被搁置忽略就是被视作异端,这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一些红山文化遗址中,不止一次发现粗劣的石器与一些先进器具并列存在,而这些器具绝不是石器时代所拥有的,红山文明真的是人类的起点吗?

      在显微镜下观瞧细若毫发的0.17毫米的玉石钻孔,站在三星堆巨大玉石的奇异切痕前,一个已经消亡的伟大上古时代似恍惚浮动,神秘、旷远、惊世骇俗、难以探知。那个年代通过这种种“未解之谜”,不断向今天的文明世界传递着若隐若现的信息,有揭示、有叮嘱、有告诫、有预言,引领我们一步步临近世界奥秘的真相,悄然改变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主任记者 张松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2-8-21 00:00:45 | 只看该作者
    我国古代椅子的出现当在汉灵帝时期(168-189年)。宋。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后汉书。五行志一》:“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可以为证。椅子的形象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象;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这此图象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因此,论及椅、凳的起源,必须从汉魏时的胡床谈起。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五代至两宋时期的家具大体保留着唐代遗风,只是高型家具较前更加普及了。高型家具的使用在民间形成时尚,居家必备高型桌椅,这从当时的绘画中可见一斑。如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市肆小店,无不陈放各式高型家具。宋代《会昌九老图》中描绘的圈椅也是前代没有品种。在近年发掘的宋代墓葬中还有以石、陶制作的家具模型或在墓室墙壁用砖砌成或雕成各式家具,其中表现墓主夫妇对坐在椅子上的场面最为普遍。如河南方城出土的石椅残件、河北井径县柿庄七号宋墓墓室砖雕桌椅、柿庄二号墓墓室壁画《对坐图》中的桌椅、洛阳涧西宋墓墓室的砖雕家具等。这说明椅子等高型坐具不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还被人微言轻殉葬用器。宋代流行一种交椅,等级高于其它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置备交椅,供主人和贵客使用。
    L1160023 - 副本.jpg (288.41 KB, 下载次数: 0)

    L1160024 - 副本.jpg (414.71 KB, 下载次数: 2)

    L1160025 - 副本.jpg (270.31 KB, 下载次数: 2)

    L1160026 - 副本.jpg (251.58 KB, 下载次数: 0)

    L1160026.jpg (251.58 KB, 下载次数: 1)

    L1160027 - 副本.jpg (348.25 KB, 下载次数: 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2-6-7 17:09:32 | 只看该作者
    偃师二里头遗址
    百科名片 偃师二里头遗址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时代约距今3850-355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曾对这一遗址进行了40多次发掘。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目录
    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景点概况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网早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宫殿区内的贵族墓及出土遗物二里头文化第4期遗存的集中发现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 景点概况 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网 早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 宫殿区内的贵族墓及出土遗物 二里头文化第4期遗存的集中发现 展开


    编辑本段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该遗址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自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此遗址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发掘,在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迹有:宫城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360至370米,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四周有墙,墙宽2米,残高0.1米至0.75米。墙外有环城大路,宽10余米至20米。宫城内发现二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分别以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为核心,并有明确的中轴线。一号宫殿基址面积达一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回廊;正殿之南为庭院,过庭院为面阔八间的大门。近年发现的三号宫殿建筑基址,早于一号宫殿基址百年左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墓葬,二里头遗址内已清理发掘墓葬有几十座;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二里头宫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这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宫城,可视为以后历代宫城的祖源;二里头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长约70厘米,头宽15厘米,身宽4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这里发现的双轮车辙,证明距今3700左右,我国已有了双轮车;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独立起源的文明古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国家。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确切历史记载、可靠的绝对年代只到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一些西方学者和疑古派一度怀疑夏朝的存在,怀疑禹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一条肉虫),甚至声称东周以前无信史,把中国的历史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为此,国家在“九五”期间,把夏商周断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任务是要理清夏商分界与夏代的历史脉络。自二里头遗址发现后,学者们为此争论了四十年,经“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新的考古发现与史书的相互印证,专家们认定,夏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间,后来被商朝取而代之。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二里头遗址探索到中华文明起源的脉络,可以补写孔子和司马迁没有搜寻到的中华“家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进一步扩大,考古硕果迭出。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第三任队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博士,与前辈一样挚爱考古事业,他用诗样的语言说: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遗址。我相信,二里头的重大意义必将写进孩子们的教科书——而历史教科书上每增加一行字,就意味着几代考古学家的心血。
      和夏代有关,这里还要提及的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夏代第14位国王孔甲的墓在三崤山,《括地志》说,三崤山在“洛州永宁县西北二十里”;第15位国王后皋的墓在雁翎关附近,即今陕县东南,雁翎关西北山岗上,郭沫若在考察后曾给予了肯定。
    编辑本段景点概况简介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是夏代都城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两处大型宫殿夯土台基。其中西边一处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宫殿基址,四周环以廊庑。在遗址东南部还发现大面积铸铜、制陶作坊遗址。该处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  考古学家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使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的考古界出现了新的兴奋点。殷墟曾震惊世界,二里头也将引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夏朝  夏朝的建立者禹在建立政权以后,为便利于政治统治,将天下分为九州,洛阳就是当时的豫州。禹将都城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与洛阳相距不过百里,所以洛阳也属于夏朝统治的中心。在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的儿子)统治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关于这一点史书里记载,“太康居斟郡,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据历史学家考证,就在今洛阳市偃师的二里头村附近。
      夏朝在太康继位以后,由于太康贪图享乐,不务朝政,整日只知游猎玩耍,导致东夷部的后异乘机反叛,并攻占了夏的都城斟鄩,赶走了太康,一度夺取了夏王朝的统治权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国”事件。太康失国以后,与弟弟仲康一起逃往东方,不久很快死去。仲康的儿子相依靠其它东方诸侯残存发展,处境困难,最后在相的儿子少康时才又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在中国历史上又称“少康复国”。少康恢复夏王朝统治以后,夏朝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活动区域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东通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滩,所有夏、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均都臣服于夏的统治。
      少康以后,夏朝几世均不在洛阳建都,至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统治时期才又定都于斟鄩。这一点(史记·吴起列传)是这样记载的:“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显然就是洛阳所处的位置。


      总的来看,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亦即史书记载的斟鄩。然而几千年过去了,斟鄩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我们根据史书记载的地理方位,判断夏代的斟鄩就在我们洛阳。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考古资料的证明,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直到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旭率队来豫西作夏墟调查时,在洛阳市偃师县城区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高地上发现了沉睡几千年的夏都斟鄩,这一点才成为不争的事实。研究表明,洛阳在夏代太康、孔甲、帝皋、夏桀四个帝王统治时期曾是都城,为夏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遗址组成  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堆积着四期文化层。经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内容丰富。宫殿、陵寝、房屋、道路、水井多有发现,并且还发现了当时的铸铜遗址,发现了原始的青铜工具,其中有武器和酒器,说明我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在夏代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也说明洛阳是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二里头晚期的文化层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圭、璋等礼器,陶制品则更多,有陶塑的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刻划的一头二身龙蛇纹、龟纹和人物形象。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夏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洛阳人民的聪明智慧。
      另外,考古工作者从二里头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许多埋葬的奴隶,其形状各异,有仰身,有俯身,有的被捆缚,有的身首异处。他们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隶主的酷刑而丧生,或因当时奴隶制时代的人祭、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统治的惨忍。夏代奴隶主暴虐无道的统治,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广大奴隶的拼命反抗,他们愤怒地诅咒夏朝的奴隶主统治,甘愿与其同归于尽。在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东部的商族兴起,在其首领商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的统治,夏朝经历了四百七十余年历史以后终于灭亡。考古研究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进入学者的视线,中国考古学界由此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
      此后,中国夏商周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还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发现了众多二里头文化遗址,迄今为止已有300余处。前不久结束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力推动了夏文化问题的研究,偃师商城的始建被确认为是王朝更替的界标,二里头遗址应为夏王朝的一处都邑、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发掘工作  二里头工作队自2001年起,对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进行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发现并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数座。同时,对宫殿区及其附近的道路进行了追探,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大路。2003年春季,对已发现的道路进行了解剖发掘,并发现了宫城城墙。截至2004年春季,基本搞清了宫城城墙及宫殿区外侧道路的范围、结构和年代。2004年,又在宫城以南发现了另一堵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4期的大型夯土墙以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
    编辑本段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网  宫殿区的四围均有宽达10余米至20米左右的大路,四条大路的走向与1、2号宫殿基址的方向基本一致。经解剖发掘,知上述大路由二里头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续使用。
      宫城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约360米~370米,总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其中东墙方向174°,西墙方向174.5°,东北角呈直角,南墙与东墙延长线的夹角为87°。城墙沿已探明的4条大路的内侧修筑,保存最好的东墙残长330余米,其上已发现门道2处。墙体宽2米左右,残存高度在0.1米~0.75米之间。由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可知,宫城城墙的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2、3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4期晚段或稍晚。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的、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它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且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规制与其一脉相承的都邑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上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余,且继续向东西延伸。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车辙遗迹,它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编辑本段早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发掘情况  目前,已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至少有2座(3号、5号基址)。二者位于宫殿区东中部,东西并列,其间以宽约3米的通道相隔,通道的路土下发现有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3号基址系一座(或一组)大型多院落建筑。基址南北窄长,主体部分至少由3重庭院组成。已揭露的3重庭院的西庑经统一规划,已探明基址的长度达150余米,宽度则在50米左右。北院内发现有积水迹象的大型坑状遗迹,2号基址北部的主体殿堂及殿前广庭,都是在填平夯实它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3号基址中院主殿夯土台基宽6米余,其上发现有连间房屋和前廊遗迹。中院和南院院内发现有成排的墓葬和石砌渗水井等遗迹。5号基址仅经局部揭露,已在其东缘发现有大型柱础和墙槽遗迹。
      至二里头文化第3期,宫殿区东部兴建起2号(依托宫城东墙而建)和4号两座大型夯土基址。二者建于3号基址的废墟之上,相对独立又共有建筑中轴线,构成一组大型建筑基址群。在宫城南墙西段和西墙南段,各有一座与夯墙方向一致的夯土基址,跨建于宫城城墙之上(7号、8号基址)。其中7号基址恰好坐落于1号宫殿基址南大门的正前方,构成宫城内的又一组有明确中轴线的大型建筑基址群。由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可知,这些夯土基址的年代与宫城城墙大体同时,自二里头文化3期至二里头文化4期晚段或稍晚。研究说明  就现有的材料看,进入二里头文化3期后,二里头遗址持续着2期以来的繁荣,宫殿区、铸铜作坊与道路网络系统等重要遗存的总体布局以及建筑方向基本上一仍其旧。但同时又出现了若干显著的变化,如在宫殿区周围新筑了宫城城墙,新建了一大批夯土建筑基址。而所有这些建筑基址与此前的建筑都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在宫殿区东部,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大变,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复数单体建筑纵向排列。同时,随着新的土木工程的兴建,宫殿区内富有生活气息的遗迹骤然减少。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编辑本段宫殿区内的贵族墓及出土遗物贵族墓  在3号基址院内发现的成排的中型墓葬,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多铺朱砂,有棺痕,出有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纹釉陶器(或原始瓷)、绿松石器、成组蚌饰、海贝和大量陶器。从层位关系和随葬遗物看,这些墓葬均为3号基址使用时期的遗迹,时代为二里头文化第2期。这是二里头遗址发掘中,首次在宫殿区内发现的随葬品丰富的贵族墓。绿松石龙形器  2002年春,在清理3号基址南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1件大型绿松石器。经考古所科技中心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努力,一件绿松石龙形器于2004年夏秋之际被清理出来。器物全长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于有机物上,组成龙身和图案,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
    二里头出土的斗笠状白陶器和绿松石珠

    以往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就曾有大量的绿松石片集中出土,这些绿松石片原来均可能粘嵌于有机物上,但出土时,大多散乱而无法复原其全貌。因此,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编辑本段二里头文化第4期遗存的集中发现  2号宫殿基址北墙外,发现了另一座大型建筑基址(6号基址)。已发现若干柱础和夯土墙,南北排列的柱础与2号基址西庑廊柱大体在同一直线上。其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4期,应为2号基址使用一段时期后增建的建筑。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4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在二里头遗址属首次发现。
      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又发现一道东西向夯土墙,墙宽与宫城城墙一样,也在2米左右,但有较宽深的基槽,夯筑质量高于宫城城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方向88°,已确认的长度达200余米。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4期偏晚,不久即遭废毁。
      2004年春季,在宫城以南,发现了一处绿松石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该坑时代属二里头文化4期偏晚。当年秋季,循此线索继续钻探试掘,确认这里存在一处范围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使用上限至少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3期。
      继始建于二里头文化4期的6号基址之后,此次又发现了建造与使用于此期的夯土墙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存。二里头文化4期尤其是其偏晚阶段,正值一般认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期。种种迹象表明,二里头遗址在这一时期尚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探索将会不断深化我们对这座初期王朝重要都邑的认识。二里头文化最新考古发现  2011年,经过考古人员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发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总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进院落及东围墙、东庑组成,至少经过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员推断,其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宫室建筑遗址。在宫城东北部、宫室建筑群以北发现的一处巨型坑,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据专家介绍,这一遗址,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2009年7月,《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尸乡沟商城遗址保护条例》颁布,这也是我省首次立法开始保护二里头遗址。
      除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村庄、道路外,目前遗址的重点保护区范围内大部分为农田和绿地,地表上保持了遗址原有的环境和历史风貌,保证了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文物保护部门正在根据二里头遗址遗存的特点进行相关规划设计,今后将逐步开展遗迹现场地表模拟展示、遗迹局部揭露覆罩展示、考古现场展示等。目前,2号宫殿的模拟展示工作已经启动,正在进行方案设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开工建设。未来的二里头遗址将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
      保护范围:二里头村南土冢向东850米,向西1600米,向北至洛河大堤,向南至排水渠,东南以自然台地为限。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周边向四周各扩100米。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扩展阅读: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2-5-26 22:28:54 | 只看该作者
    尋 找 遼 山(山海经入门)         字数5735
      张骏伟 任  南  刘卫东
    本文反映的情况是进入山海经的必由之路,我们有必要重复说明一次或若干次以期“入门能更加简洁明了,让大家有据可查一看就懂,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初衷。
    山海经唯一实行实名制的海就是《渤海》(包括注入渤海的河流)。唯一实行实名制的山就是《崑崙山》。其他山、海全部是虚名。山海经全部国家都实行实名制,移植的包括在内,唯有两个轩辕国是虚名。山海经全部人名写的可能都曾经是活人唯有炎黄二帝仅有他们的替身是两位身长约二十公里的“巨人”。山海经为什么要实实虚虚?我们只说是大概是为了强调说明山海经中渤海和崑崙山,两个轩辕国,炎黄二帝占有重要位置。涉及的大概是古人观念中的天机问题,找到不易。
    《渤海》是《山海经》的基础地理坐标。这意味山海经是在确认《渤海》可以做这个基础地理坐标而不易被篡改的前题下成书的。许多河水是沿环渤海展开的。所以山海经的内容应该是存在于古代环渤海某时代的故事。
    山海经卷十三关于注渤海的水还有滹沱水,济水,漳水,这些著名的水都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例如:它们在山海经中的存在证明山海经中渤海的存在不是孤证,而“潦水注渤海入潦陽”也不是孤证。列如:并且人们一向认为济水是古黄河。然而山海经卷一说的是西海而不是东海,渤海是辽东半岛的西海所以渤海作为东海以西的河流可以省略不计。根据山海经卷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西海之东就是西海之上,最后山海经全部注入环渤海的河流中只有大辽河口才算数说的就是大遼河。因为“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陽。”即然潦水注渤海入潦陽,而《大遼河口》尚健在,那么卫皋也可不计。因此我们认识到山海经故事重点在渤海东的辽东半岛而《大遼河口》是进入山海经的切入点,如果山海经是一把锁,大遼河口就是“钥匙孔”。渤海这个巨大地理坐标的的核心是《大遼河口》。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同卷:“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出以至箕尾之山丸十山。”既然南山经有首就应该有尾。十山的首山就是招摇山,招摇山是喜鹊山。辽阳县首山西南角山脚下高低正负零处有约十米高数根石笋即为喜鹊尾巴“招摇”。此《首山》是南山经之首。辽阳县《首山》是进入潦山的门户。
    首山又叫《首山斗》,南箕北斗。南箕北斗指的是围绕北极星旋转的北斗星座与仙后星座两星座,由于仙后星座像畚箕故名箕尾星座。根据山海经,首山南应该有一山“箕尾山”。根据山海经该箕尾山就是《崑崙山》、、、、、、。箕尾山是南山经第九山,第十山是太阳(昜頭)。大辽河汤河太子河源于这座箕尾山、崑崙山、窟窿山、通明山、开明山。
    既然山海经介绍:“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陽。”渤海辽东湾大遼河口,是现今全部遼河水系唯一保留至今合乎法理的有效的遼河称谓。同理,潦水东南注渤海入潦陽的《潦陽》也是唯一合法有效的。这样,潦水和潦陽就有了一个必然联系即潦水“注渤海入潦陽”注是顺流入是逆流。所谓“潦水、水出辽山”。潦陽就是辽山。出自辽山之水就是辽河。又,潦水东南注渤海,入潦陽,故“注渤海”就是大辽河口,“入潦陽”就是遼山——遼河源。这条大辽河就是汤河《太子河》。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太子河即太阳之母羲和为十位太子换头后洗涤血污的河流,太子河即是十颗太阳洗浴的太阳河,源于遼山。十日就是太子。这是太子河的由来。通明山正面是大遼河、太子河源。通明山北面汤谷即汤河源,两条河源汇于该山東合而为一故汤河也叫太子河。辽山位于渤海东北鞍山,辽阳,海城地区全部由十八座山峰组成。太阳山就是山海经卷一南山经中的南山、山海经名,南山、箕尾山、崑崙山、开明山,现名,窟窿山、通明山。根据山上原始符号记载,十日出生地在鞍山《羊耳峪》,十二月出生地在在《龙头山》
    潦陽指的是可以潦向太阳的天路。遼,动词,跑动和奔向。千山,屲:山上有一坡,指的是天路,这条天路北由首山始南至通明山。
    “水出辽山“据此我们再来认识水经注中的大小遼水:太子河、汤河即大遼水。小辽水有两条。南沙河、海城河即小遼河。此一目了然。大小辽河共三条水它们指向的是大小《遼山》。找到这三条河的河源即可找到世界最大神秘文化发源地、人类文明摇篮、巅峰:《萨满宇宙树》,找到山海经“日月之所出入”的地方。这将是可以观察和触摸到的规模巨大的人类最古老文明。
    根据辽河的发明者和拥戴者们、根据他们的记载和古千山的历史、人文和文化地位,我们由渤海辽东湾向东北瞭望,有一片熠熠生辉的天地——那里就是大小潦山。水出辽山就是大小辽河。水经注说小辽水 “晋永嘉三年涸”鞍山市南沙河,这条小辽水干了,剩下的是宽阔的季节河流和“流沙”。另一条小辽河水出小辽山——百孔千疮、无比丑陋的海城河还在那里,恪尽职守奔流入海没有止息。  
    大小遼山,大小遼河是一笔巨大的有型资产。遼山、遼河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本文谓之曰“山海经入门”。在我们看来山海经是一部颇具时代特点的古萨满文化“唱本”。他们用他们时代的想法、做法写了这唱本,但距山海经的实际时空距离相差甚远。要弄懂山海经得去山海经那个时代大致看一看才行。别人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却回到了过去,所以看到了这么多遗址。英雄所见略同!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有人反臂,名曰天虞。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有人反臂指的是数字“九”就是孕妇在生孩子的象形字但生的是月亮。龙头山符号群之一部面积约150平方米,在山海经中该山名称为窫寙。本符号群反映的是常羲生十二月亮,与羊耳峪羲和生十日之处相距不远,十日与十二月交汇于蕐表山华表分别升天形成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北方曰[/,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此符号群是月亮出没的记录由此山向西十二座山就是《月明山》,后几座已被东鞍山铁矿尾矿掩埋。十二月亮排成一排似龙,東数第一山即《龙头山》同时龙头山也是一女人生产时箕踞的下体。龙头山价值极为重大同时对龙头山的破坏也极为惨重。这应该引起官方的足够重视。
    此十字符号33厘米乘以33厘米所在符号群占地36平方米。此十字符号即“析木”意在辽山萨满宇宙树之上折下的一树枝。析木与辽山山水几乎一样也是一枚十字架。古人为了说明析木的来源地名排列与辽山几乎一样,遼山《羊耳峪》,析木《羊角峪》遼山《大孤山》,析木小孤山。说明了两棵萨满宇宙树“槃木、大木”和“折木、析木”的关系。
    这片符号群中的符号 十、口、◆、△、∣、—、Θ、),等,这些都应该已经是汉字了。
    这片符号群中有一组星象图标明的时空概念是至今十万年。而“无头孕妇”石像国际学界公认的年代是二至四万年。遼山有多位孕妇像和无头孕妇像。
    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东方析木》就是东方大木、槃木、大遼山。由萨满宇宙树——大木之上折一树枝应该就是《析木》。“鞠陵于天”指的是辽东大石棚。帝俊乘東风来过海城河上游带来了折木和玄鼋,折木就是《析木》。玄鼋就是大石龟。此石刻十字架在玄鼋旁的符号群中33厘米×33厘米,标定的是海城《析木》源于萨满宇宙树《东方析木》。两棵萨满宇宙树、两尊大石龟,由此形成的是两个轩辕国,与此相应山海经称之为夭之国和沃之国。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
      
    这就是山海经中的箕尾山、开明山、崑崙山。该山海拔7764 米,占地九平方公里,四面,角锥形山体,山海经卷十六大荒南经:“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山海经卷二西山经:“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鷂木之有若,北望诸[囱此,槐鬼离仑居之,鹰[儃鸟-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山海经介绍的昆仑山情况与此山一一对号。此图为该山南立面即大辽河源。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该山北即暘谷,即十日洗浴昜头之处,汤河源山上九个山头,即山海经卷十一海内西经:“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崑崙山。”人面是九颗人头加天上一颗是十颗人头指的是十日,十日交替上天即是昜头。该山在星相中即仙后星座,箕尾星,清人张之洞说此山为“其山若置箕”。通明洞在该山东测,太阳升天于此。汉字大、火、山源于此山。分别连接大、火、山字各自的五个拐点分别形成的都是仙后星座。
    山海经龟山仙人台。应为仙寅台。天开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当地方言人与寅同音通假字,“寅”和“人”两字均为为天地造化、生产之意,此龟在萨满文化中相当于天顶——北极星。天地轴。南箕北斗以此龟为轴旋转即天元,符号“大荒”或大小、火水。萬年龟即此,山海经卷六海外南经:“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太岁即指此大石龟,“或夭或寿”即萬歳亦即太岁,天极即太极。这就是龟山天鼋氏。该大石龟海拔7085米。体积巨大。而该山应该还有一名《太山》。
    此大石龟古人认为为仙人所生,仙人在崑崙山。“大”字即仙后星座即崑崙山(通明山),大字中一点就是太极即北极星。太极图是萨满宇宙树的一种运行原理图,依据的就是这尊“太岁”。大龟肩上有一半石半砖圆形结构是天磨下层。萨满文化认为天磨上下交合才是我们世界发生的本源,这种交合是永远存在的故称此龟为《天鼋》萬歳!太歳!太一!即此。天元的实质是天年和元年,天字是易经三才图天、地、人,“二”字是天地,“二”字加“人”字就是“天”字。“元”字世间萬物起始于“二”天地,“八”字是生产世界之门。
    海城析木大石龟,长29米,宽高各14米。符号群密度大占地36平方米,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质。以上石龟都是两两成双一上一下做上天的样子,下石龟携带符号群较多而上石龟符号只有一个石窝。这种情景应该是下石龟承载的是天文,上石龟应该是在天空中释放或弥散了日月水火群星。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天乃大水泉”。山海经总在讲大泽、大水、海、泉。天上的日月群星源于这些水面,所以说“天乃大水泉”。龟鳖们负载了水中的群星向上攀爬到天上去,于是天空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水中日月星辰没有了的时候天上也没有了它们的影子。太阳月亮升起来也会落下去,并且这些星辰会经常掉落下来。把河里的影像源源不断地运送上天,这就是河图洛书。这就是遼山文明中轩辕国大石龟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决定性贡献。
    公元前十万年,后山海经时代开始,萨满教正式诞生。
            这是诸多天文图中较大的一幅,占地面积36平方米。图中许多天文单元本不在一处,例如北斗星座个仙后星座,古人把它们洛合到了一处用两个名词小问题说明了一个动词大一些的问题。这应该就是洛书了。(祥见另文河图洛书)这片原始符号群显然是被人洛合过了的天文,应该就是洛书。
                   山海经辽山十字结构的中心,“黑白之丘”相当于北斗星,也是汉字小字、尸字的原型。小辽河中的一条河源。此山名蕐表山,海拔540米,此男祖为千蕐山华表,高五米。此山又叫青云,与山海经同。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任南红山文化网及多家媒体会同多家科研单位在遗址考察。
    大小辽河——太子河南沙河交汇处——下口子。萨满文化遼山是遼山先民在天地间的比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人们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遼山行为完成由地到天上去的愿望。那么水出遼山自然就是遼河之水源于天或通天,遼河与天河是同一种文化观念。
    夜间的遼河水面群星璀璨与天上群星交相辉映,遼河就是天河。大小遼河源于大小遼山。
               太子河唐马寨段
    本星相图中我们谈其中的三部分1、北极星。2大熊星座、北斗星座、勺星。3、仙后星座、箕尾星。箕尾星与北斗星以北极星为轴划园。箕和斗在母系萨满社会时代箕是女生殖器斗是男生殖器,就是说天上有一双男女生殖器在旋转。后来由于文字由原始杯文、萨满符咒向实用漢字自然进行了漫长的转化使得这些原始文明情况也被人们逐渐淡忘和彻底忘记了,北斗成了捞酒瓢,至于仙后星座应该是根本就不知道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根本说不清。公元1964年,中国又推出了《简化字总结表》,正式启动了汉字简体化进程。又有不少历史被人们陆续遗忘了。请大家认真发掘繁体汉字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皇冠,皇帝头上顶着的符号那上挂了许多珠子,那些珠子代表是星群,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皇帝的脑袋转,所以皇帝是天之骄子。天圆地方,皇帝的脑袋会转圈或叫做转轴脑袋无论四向还是八向,转圈才是万象,所以皇帝才能萬歳。星群中的北斗和仙后两个星座代表的是繁衍。皇帝坐在中间,在皇帝后面画的是一条威武的龙,是男根,皇帝的前面是大香炉炉中焚烧天地人三炷香。大香炉三腿表示女阴即仙后星座五星中中间的三颗星组合成三角形,三角形表示女阴,炉上圆口的两侧两腿向上是女人生产时箕踞状的两腿,香炉是女阴。女阴中烧三炷香就是天地人混元。男女关系是天作之合,上述这两个星座就是中国的龙凤起源也就是所谓天作之合。而“冠石”即大石棚的确是冠石,冠石上面应该有一只飞走了的大石龟。大石棚因该是大官办公的地方。传统文化中凡大官办公的地方都非常神圣这是传统。皇冠、冠石和天文符号表示的是权力。
    萨满教,道教、佛教、基督教、金銮殿,所有这些图案基本结构都是这一种图案无一例外。鞍山地区的所有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祭祀场遗址体现的都是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为什么?因为所有宗教的祖先都是萨满教。萨满教起源就在鞍山古千山。萨满教十字架就是基督教十字架。道教的混元巾就是妇女产道。就是老子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其若存若存,用之不勤。” 汉字“谷”字的原型就是门口之上加一仙后星座,亦即玄牝之门——女阴。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2-5-5 15:19:15 | 只看该作者
    1 分钟前 上传
    下载附件 (286.31 KB)


    1 分钟前 上传
    下载附件 (224.42 KB)


          
                    见证遼山  
    任南红山文化网赴辽东冲击萨满文化极限
                   张骏伟   任南 刘卫东
      
    渤海即古人所谓,犹如即今之黄河。环渤海既指辽、滦、大小凌、海河、黄河等所注入之海,又指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甚至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它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地位,既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的(环太平洋)重心位置,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又是连接东南沿海的龙头。渤海是中国海,有如欧洲人视地中海为自己的海一样。如果从这样的范围和概念来理解环渤海考古的提出,那么,不仅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胶东考古和面向渤海的青州考古,以及从辽西走廊到京津、冀、鲁的沿渤海地区要包括在内,而且广义的北方考古、整个东南沿海地区考古、晋文化考古等都与之有关,从而使环渤海考古成为一个带动全局的课题。环渤海考古应置于东亚、东北亚以至环太平洋这样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下,用区系的观点探讨有关诸文化区间的关系。进一步从环渤海考古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新课题。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陽。
                                            ——山海经卷十四《海内东经》
    水经注大小遼水图
    应劭曰:故真番,朝鲜,胡国,高句丽,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
    又玄菟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水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会。
    小辽水又西南经襄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涸。小辽水又经辽队县入大辽水。
    ——水经注  郦道元【北魏】
    苏秉琦建议“进一步从环渤海考古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新课题。”这个世界的中国考古学考古的时空位置与萨满文化一致
    山海经唯一实行实名制的海就是《渤海》。唯一实行实名制的山就是《崑崙山》。其他山、海全部是虚名。山海经全部国家都实行实名制,移植的包括在内,唯有两个轩辕国是虚名。山海经全部人名写的可能都曾经是活人唯有炎黄二帝和他们的替身是两位身长约二十公里的“巨人”。山海经为什么要实实虚虚?我们只说是大概是为了强调说明山海经中渤海和昆仑山,两个轩辕国,炎黄二帝占有重要位置而已。
    《渤海》是《山海经》的基础地理坐标。这意味山海经是在确认渤海这个基础地理坐标的前题下写的。许多河水是沿环渤海展开的。所以山海经的内容应该是存在于古代环渤海某时代的故事。
    山海经卷十三关于注渤海的还有滹沱水,济水,漳水这些水都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例如人们一向认为济水是古黄河。然而山海经卷一说的是西海而不是东海,渤海是辽东的西海所以渤海作为东海以西的河流可以省略不计。根据山海经卷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最后山海经全部注入环渤海的河流中只有大辽河口才算数。因此山海经故事重点在渤海东的辽东半岛。因此我们认识到《大辽河口》是进入山海经的切入点,如果山海经是一把锁,大辽河口就是“钥匙孔”。渤海这个巨大地理坐标的的核心是《大辽河口》。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能确定吗?既然南山经有首就应该有尾。同卷:“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出以至箕尾之山丸十山。”十山的首山就是招摇山,招摇山是喜鹊山。辽阳县首山西南角山脚下高低正负零处有约十米高数根石笋即为喜鹊尾巴“招摇”。此《首山》是南山经始端。
    首山又叫《首山斗》,南箕北斗。南箕北斗指的是围绕北极星旋转的北斗星座与仙后星座两星座,由于仙后星座像畚箕故名箕星座。根据山海经首山斗向南应该有一山“箕尾山”。根据山海经该箕尾山就是《崑崙山》、、、、、、。箕尾山是南山经第九山,第十山是太阳(昜頭)。
    山海经介绍:“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陽。”渤海辽东湾大遼河口,是全部遼河水系唯一保留至今合乎法理的有效的遼河称谓。同理,潦陽从历史走来也是合法有效的,潦水东南注渤海入潦陽的《潦陽》。这样,潦水和潦陽就有了一个必然联系即“注渤海入潦陽”。也就是注入渤海之潦水入潦陽,所谓“潦水、水出辽山”。潦陽就是辽山。出自辽山之水就是辽河。又,潦水东南注渤海,入潦陽,故“注渤海”就是大辽河口,“入潦陽”就是遼山——遼河源。这条大辽河就是汤河《太子河》。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太子河即太阳之母羲和为十位太子换头后洗涤血污的河流,太子河即是十颗太阳洗浴的太阳河,源于遼山。十日就是太子。这是太子河的由来。通明山正面是大遼河、太子河源。通明山北面汤谷即汤河源,两条河源汇于该山東合而为一故汤河也叫太子河。辽山位于渤海东北鞍山,辽阳,海城地区全部由十八座山峰组成。太阳山就是山海经卷一南山经中的南山、山海经名,南山、箕尾山、崑崙山、开明山,现名,窟窿山、通明山。
    潦陽指的是可以潦向太阳的天路。遼,动词,跑动和奔向。千山,屲:山上有一坡,指的是天路这条天路北由首山始南至通明山。
    据此我们再来认识水经注中的大小遼水:太子河、汤河即大遼水。小辽水有两条。南沙河、海城河即小遼河。此一目了然。大小辽河共三条水它们指向的是大小《遼山》。找到这三条河的河源即可找到世界最大神秘文化发源地、人类文明摇篮、巅峰:《萨满宇宙树》,找到山海经“日月之所出入”的地方。这将是可以观察和触摸到的规模巨大的人类最古老文明。
    汉字中东南西北中的样子是这样的:“东南西北中”。英语东南西北是这样的:北south ,南north,东east,西weast news。比较两种文字说明了汉字是象形字。因为汉字是象形字,所以汉字东、南、西、北中也是有形的。我们可以根据汉字东西南北中找到辽山的东西南北中的地形地物。就是说汉字东西南北中有个象形的源发地,这个东西南北中与山海经的东西南北中是一个。找到这些地形地物,这就是山海经东西南北中十字架所涉及的范围,约为1100平方公里。大小辽河圈应该是海内海外的界限,这个范围:辽河圈涉及范围大于一万平方公,山海经五藏山经首先确定的就是南西北东中的这么个范围。
    山海经中五藏山经就是这么个意思,南山:南山之上有“十”十代表十日十字之下是一女阴形山体这是通明山。北山也是女阴形山体是灵魂上天入地之处,向北是入地,样子是“北”字。向南是上天,灵魂上 天的样子是“比”。    東西山是太阳黄道月亮白道。東西,東高西低,东边是山,西边是平原黄道始点是《一步登天天上天》终点是《对桩石》。中字是一块天空,天路由这块天空中间划过,由北向南由地到天张望这天路就是“夷”字,中蕐就是千崋山蕐表,中国在其北与蕐表相对即千蕐山羊耳峪。在昆仑山上天要击鼓,天鼓响时人要上天,人们乐翻了天。崑崙山地盘方形,击缶入地,击缶是在找死。
    田字是由四个土字构成,土字是大地上一枚十字架,田字即是四方也是四向,方向。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中央是土。田字是天地的中心。山海经讲的是萨满宇宙中心这中心是山海经卷九海外东经:“帝命竖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坚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坚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这地方还在。卷六至卷十三还在。卷六至卷十三山海经九山九丘交叉十八卷。
    如果山海经十八卷分成两份,前九卷是南北一竖“阡”,后九卷是东西一横“陌”。阡陌是十字架。
    如果山海经十八卷分成三份,前五卷是易经天五图写的是天,后五卷是大荒经东南西北是菱形框,菱形里面是海内,海内经是空的,这个图形在易经中是地,中间八卷是海外和海内。海外和海内经画的就是方和向两个框框,简称方向。
    山海经卷六海外南经: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
    山海经卷八海外北经: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
    山海经卷九海外东经: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
    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山海经卷十一海内西经:海内西南陬以北者。
    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海内西北陬以东者。
    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山海经以上表述的是是“方、向”的面和点,方形的四面组成的是正方形,四面面向四方,方形四角就是点,山海经称之为陬(肘)。旋转“陬”使之指向四向就形成了菱形,连续旋转就是萬向,菱形指向东西南北四个点即四向。四方中有四向和萬象,四方四向叠加构成的是“田”字。
    田字是天地相交,万物起始与天地相交。田字是由四个王字构成,是由四个土字构成,中央土就是中央王。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大概是土字和王字。四个王,四个土,是“田”。十字架是天、口是地(下)就是天地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就是田字,王、土都是十字架。所谓中央土的实质是汉字“田”。
    。山海经说的是万物有灵世界开始。四面八方,形成八卦。海外四方不动,海内四向动。反映的是地不动天动,天圆地方。方是大地,向是萬向,萬向是太极、太岁或万岁轩辕氏(玄元氏)。写的是龟山大石龟。漢字“萬”字本身画的就是天上动态的天圆和不动的地方。井田和阡陌是同一个地理概念,田字中的十字就是阡陌。
    与五藏山经相对,大荒四经加海内经也是五经。五藏山经有中山经是易经天五。山海经前五经是实心的。后五经却是空心的菱形,是易经“地”。这些是易经符号天、地。山海经卷一中挑出九山,在山海经卷十八中拿出九丘,在山海经卷九中挑出十字。这形成的是天地结构,这天地结构的中央就是龟山大石龟(千山仙人台大石龟)。
    向“上”看就是向南看星象是顺时针旋转,向“下”看就是向北看星象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
    方框加十字就是田字。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最后告诉我们:“大比赤阴是始为國。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山海经在此又强调了一便“帝乃命禹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从复说这个问题是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九歌,九山,九丘,九州这指的应该是山海经和山海经叙说的这块地。“州”字:川字加三点等于山和山沟,三道山梁和三道山沟,三三得九就是九州。九州就是遼山大十字和大十字所覆盖的地区,所以是九州是因为九是产妇的象形字所以数字九最大。九州一个文化传播开来,旧石器时代萨满文化是天地人全部范围唯一的宗教文化。这范围就是九州,崑崙山就是九州,老天妈和老天爷覆盖的地盘都是九州。
    这两位老山巨人就是大老娘门和大老爷门。老山的娘门和爷门就是老娘门和老爷门。老天妈就是老娘门,老天爷就是老爷门。
    遼山是天地相交的地方这地方就是盘古,盘古就是罗盘。
    “大比赤阴”很大的女生殖器,这是《羊耳峪》,“大比赤阴,是始为国。”这就是“家”,其中的“豕”字两臂两足两翼是汉字中的天使找到自己归宿时的形象。此地与千蕐山“中蕐”相对,即千蕐山“中國”。中蕐、中国是男祖和女祖他们分别属于上述两位遼山巨人。
    中国、罗盘与山海经,如果山海经写的是罗盘那么这罗盘就是中国这个中国就是辽山,这辽山就是千山。罗盘画的是天圆地方,天元就是大石龟天鼋氏,地方就是中国。在國中颠倒仰卧两位巨人就是大漢族祖先老天妈和老天爷,老天爷就是天漢、、、、、、。
    始点:渤海辽东湾营口市大辽河口  古辽队县辽河的三岔河口  太子河  现辽阳市  汤河   下八会通明山  终点千山。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2-3-15 09:04:31 | 只看该作者
    内蒙古发现一处红山文化墓地 挖出巴林鸡血石手镯
    2012年01月06日 09:20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内蒙古发现罕见红山文化时期墓地
    (记者勿日汗)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发现一处罕见的红山文化时期墓地,并发现一件巴林鸡血石手镯。这是中国国内首次发现的经过正式发掘的红山文化时期鸡血石玉镯。
    这个新石器时代墓地位于巴林左旗隆昌镇一高山丘的顶部。考古人员在此发现近年遭盗掘的10余座古墓葬,墓葬周围发现被盗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片及烧过的人骨等,遂对该处墓地进行清理发掘。
    本次发掘清理的7座墓葬均凿刻于山岩之中,墓室形状有近长方形、近圆形、不规则形等几种,形状均不规整,一般随山石走向而有曲折。
    墓室底部亦不甚平整,墓坑填土为土与石块混填而成。墓室长一般为1-1.6米,深近1米,有单人葬和双人葬两种,人骨保存较差。发掘出土的器物主要有玉器、陶器、石器等。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连吉林说:“这处墓地的年代应为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的墓葬很少发现,因此,此处发现意义重大。”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中国北方的一种文化,分布在中原和东北亚地区的接合地带,经济结构亦农亦牧、农牧交错,多种经济因素并存。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2-2-1 12:12: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2-2-1 12:16 编辑

    回复 4# 皇极经世
    本贴题目:探索史前人类文明、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
    本帖论点:研究史前文明与人类起源不要受限于任何单一学说与文化的紧锢 !

    释迦牟尼佛的立场与对各种哲学学派思想与一般宗教理论偏差的批判
    佛家立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释迦牟尼佛对各种哲学学派思想与一般宗教理论偏差的批判:
         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南怀瑾先生今释:佛说:“一般外道们的理论,认为只要远离外境,不去吸收外在的境界,那业识相续流注的力量就自消灭了。如果说:业识相续流注真能消灭的话,那无始以来的诸识种性也应当是断灭的,那就不能说如来藏的真识自相却能含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种子了。他们说:识的相续流注业力,并非从因缘而生;例如眼识也不是从色、相、空、明等等因缘会聚所生,实在是另有一物主宰的。或说是另有其他原因,如因神的主宰,或自在天主,或是宿命,或是玄妙,乃至于说是时间或数理,以及说它是物质等的能力所生。”

         一壶先生今译:摄受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心识接受外界的境界。外道观念:好像被摄受的外界的境界,这种心识现象如果灭了,识的流注也灭了。识流注:识的流注就是阿赖耶识提供种子,种子变现行,现行变种子,这叫流注。外道讲: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就是外道讲:现行灭了,种子也灭了。但是如果说种子也灭了,那么无始流注也应该灭了、断了,这么说就是外道的断见。(种子有有漏种子,有无漏种子。种子都灭了,你还有成佛的可能吗?)你说种子都可以断可以灭,那么无漏种子断了灭了,还成什么佛啊?所以说,“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是外道理论。
         说这些种子流注,识的流注,相续不断,它的生因是什么?为什么流注、相续不断呢?比如说眼能看,要待众缘,要有些条件,等待众缘具备了,眼识才看得见,才能够生明。外道说这不是生因,不是这样的,而是另有生因,另外有个原因。
         外道说另外有原因,什么原因呢?外道由他们的虚妄分别,流注生灭的就是“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胜妙,指婆罗门的一个派,说大梵天能够生万物、主宰万物的生灭。士夫也是外道的一个派别,是讲神我的,万事万物哪里来的,神我。还有“自在”,也是外道的一个门派,万事万物的造物主是大自在天。就是把大梵天、把神我、把大自在天说成是万事万物的来源,说成流注的原因。还有,万事万物的根源在哪里,有的认为是“时”,把时间作为生灭因。还有“微尘”,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一些最基本的粒子组成的。
         万事万物哪里来的?也就是万事万物怎么样会生、怎么样会灭的原因。佛家讲没有第一因,这些外道都讲第一因,大梵天、时间、微尘、神我、大自在天,把这些东西当作第一因、当作来源。这些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没有第一因、法尔的如来藏就不一样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1-12-16 17:07:35 | 只看该作者
    泥河湾——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
    来源:长城网综合 时间:2010-12-07 16:13:00
    关键词:泥河湾;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

      你曾否遥想过二百万年前远古人类的东方故乡?你是否想亲眼目睹世界第四纪标准地层的风采?那么走进泥河湾吧,这里神秘而令人心驰神往,几乎记录着中国华北地区人类早期的全部事件,在这里你可以一睹中华文明演进的缤纷光彩。  

      位于我市阳原县境内的泥河湾,是我们中华民族人类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地肥水美、碧草如茵,是各种动物栖息的乐园;如今当你走进泥河湾,望着这里一道道纵横沟壑,仔细地端详那地质剖面上镶嵌着的贝壳和海螺,用心灵感知追溯它的现在与历史的每一点渊源,你就会感觉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阅览的是一部奇妙横生的史书。也正是因了这些,泥河湾吸引了众多优秀的考古专家的纷至沓来,在这里,他们一点一点地发掘着地质剖面的泥土,寻觅着远古时代留存的动、植物化石,考察着万物的来历,收集着生命的信息,感受先民们存留的气息,他们研究着泥河湾,解读着泥河湾……在艰难地追寻、辛勤地探索中,他们赋予了泥河湾与时俱进的振奋和升腾,使泥河湾逐渐呈现、展露出她的芳容。

      来吧,让我们走进泥河湾,走进这块世界独具特色的考古圣地,让思维和想像穿越几百万年的时空,感知这份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文化瑰宝。


      泥河湾国际标准地层

      远古人类的东方故乡———泥河湾

      这是一个多么硕大的聚宝盆啊!这里的遗物,涉及到旧石器时代的各个方面,泥河湾湖盆、泥河湾地质、泥河湾动植物群、泥河湾文化遗址……这足以使泥河湾成为世界古人类文化研究的宝库!

      这是一部多么厚重的历史巨著啊!它几乎记录着中国华北人类历史早期进化的全部过程,时间跨度长达二百多万年。

      这里就是蜚声中外的泥河湾———一块神奇的土地。

      早在200多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大湖,水域几乎占据今阳原全部、蔚县大部和山西省雁北地区一部分,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这里四面环山,烟波浩渺,湖水清澈,鱼蚌不惊;湖岸上是辽阔的草原和高耸的山峰,百花争艳,丛林深邃,百兽嬉戏,充满生机。我国古人类就在这里诞生了。随着地壳运动,大湖数万年前完全干涸,露出了宽广开阔的平原,由于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古湖平原遭受强烈的破坏,地形沟壑纵横,岩石裸露,植物稀少,变成绵延起伏的丘陵或大小各异的台地,并逐渐形成了山峰耸立,地层分明的地貌特征,层层叠叠的地层十分醒目壮观。

      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群就位于阳原盆地桑干河畔。早在1924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对泥河湾一带的地层进行考察,首先将分布于泥河湾一带的湖相沉积定名为“泥河湾层”,从而拉开了泥河湾盆地科学研究的帷幕。从那一刻起至今的80多年间,经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专家、学者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数万件,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泥河湾早期文化遗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这些远古的祖先给今人留下的丰富文化遗物,囊括了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古地磁学、古气候学和年代测定等多个学科,使这里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对探索世界早期人类的发展及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泥河湾向世人昭示着:世界人类不仅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不少研究人员把泥河湾称为“中国的奥杜维峡谷”,舆论界把泥河湾称为“人类祖先的东方故乡”。

      泥河湾沉沉的黄土下,不断涌现着一个个惊世大发现;这是一笔难以用数字来表示的财富。


      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上的小长梁遗址 


      石球(中更新世)

      泥河湾让世人“情有独钟”的五大理由

      一、在世界上可见的泥河湾层有两处,另一处在维拉佛朗期,这两处相比,中国泥河湾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是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

      二、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断层,有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嘴、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78万年的有马梁、雀儿沟遗址;12万年的有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2.8万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万年的有虎头梁、油房、西沟、西白马营遗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马坊、榆条沟等;3000年的有丁家堡垒泥泉等,总共达130多处,现存战国、汉、辽墓葬124座。而世人耳熟的云南元谋、北京山顶洞、陕西蓝田以及东非的奥杜维峡谷等遗址,都存在年代断层,因而这里成为“世界天然博物馆”,外国人一来到泥河湾,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三、泥河群是研究百万年以来古地层、古生物、古地理及新构造运动等学科的著名地区,特别是在泥河湾遗址群早日发现人类化石已成为每个考古工作者的终生梦想;


      楔型石核预制品(旧石器)

      四、泥河湾成为外国大学的研究实习基地。泥河湾遗址群分布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盆地,在泥河湾遗址群,出土的化石、石器之多,被专家、学者们誉为“石器之海”、“天然博物馆”;在发掘地点,一旦出土,就是几百件,甚至上千、上万件。而在国外,像这样的考古、实习基地难以寻找;

      五、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的发掘,把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她把亚洲的文化起源推进了甚至超过200万年,雄辩地向世人宣布:人类不仅从东非走来,也从泥河湾走来,有力地证明了人类起源非洲单一论的不准确性。为人类寻根问祖提供了有选择的探源地。


      石箭簇(新石器)


      大象胫骨(早更新世) 

      泥河湾的老祖先什么样?

      那些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人类究竟什么样?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有关专家介绍:根据资料和发掘结果显示,生活在200万年前后的泥河湾人生活得非常“被动”。

      距今200多万年的泥河湾,还是一片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四面环山,湖水清澈,湖岸上有深邃的丛林,各种野兽出没其间。泥河湾人就生活在湖边、山上和树上,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但模样还有猿的特征。他们惹不起动物,甚至不敢住到山洞中,因为那里已是野兽们的巢穴;他们对大自然的威力也无可奈何,总之就是挣扎在生物界中,生活得十分被动。他们能制造一些石器,食物还是以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为主,偶尔当别的动物捕猎后遗留下“残羹剩饭”,他们不会错过,制作石器刮下骨头上的剩肉吃,还砸开骨头吸取骨髓,这在马圈沟遗址的“远古餐厅”遗迹都有反映。专家强调说,由于目前在泥河湾尚未发现200万年前后的人类化石,所以目前一切都是推测。何时才能彻底揭开泥河湾旧主人的神秘面纱?专家们表示,在泥河湾小长梁和马圈沟一带旧石器早期遗址多而密集,这使考古人员对在泥河湾最终找到人类化石充满信心。


      披毛犀掌骨(早更新世)


      原始牛化石(全新世)

      泥河湾的殊荣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泥河湾研究成果斐然,一个个荣誉光环扑面而来:

      1998年,泥河湾于家沟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0年,在中国考古学术界评选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泥河湾遗址群的考古发掘研究被列为百项之首,表明了中国考古学术界对泥河湾的认可。同时,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历史年表的第一页上,刻上了泥河湾小长梁遗址的名字。这样,就证明了科学界把泥河湾看作中华民族文化开端的结论得到了认可。

      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学术界,专家们把泥河湾称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库,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的圣地;泥河湾是中国的奥杜维峡谷,东亚地区的奥杜维峡谷。2002年11月,著名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看了发掘标本后题词:“泥河湾是中国乃至东亚人类活动的发源地之一,祝研究发掘工作取得更大收获。”美国著名考古人类学家鲍立克教授留言:“泥河湾是东亚乃至全世界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我荣幸地祝愿在这里成功地找到最古代的人类。”


      古人类化石 

      泥河湾的保护开发

      总体构想:将泥河湾定位于“远古人类的东方故乡”,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突出泥河湾的文化特色,逐步将泥河湾建成“国家地质公园”,争取尽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泥河湾这一人类文化优秀的瑰宝绽放光彩。

      泥河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开发的前期工作包括:一是规划了五条通往遗址的道路,总计里程35.93公里。目前,钱家沙洼至小长梁、小长梁至头马坊、化稍营至板井子三条遗址路已经完工,全长21.87公里。二是为有效防止遗址区水土流失和自然破坏,重点对下沙沟遗址、马圈沟遗址和小长梁遗址进行工程防护。三是对泥河湾、虎头梁、侯家窑三个核心区进行绿化,绿化总面积10340亩,其中道路绿化1340亩,退耕还林5000亩,匹配荒山荒地造林4000亩,有效地提高了遗址区的植被覆盖率。四是规范了遗址区内各种生活、生产和考古行为,省、市、县专门下发文件,对泥河湾的保护和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把保护泥河湾纳入法制化轨道。五是加快博物馆建设。泥河湾博物馆建设是整个保护工作的重点。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泥河湾已经出土文物5万余件,珍贵文物上万件。这些珍贵的文物散落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博物馆中,有的还存放在库房中,亟须建设泥河湾博物馆把这些珍贵的文物进行集中展示,以发挥其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侯家窑遗址最重要的收获———古人类化石(旧石器中期):这里共发现了古人类化石16件,大部分为儿童头骨。侯家窑人顶骨化石脑壳很厚,可达一厘米以上,牙齿粗大,冠面沟纹和“北京人”具有相似之处,但头骨进步,属“北京人”后裔。根据化石骨缝的愈合程度,牙齿萌出和磨损情况来判断,侯家窑人的寿命大都比较短,平均年龄一般只有20多岁。

      马圈沟文化层

      马圈沟遗址第三文化层———老祖先们的“餐厅”:在一块约60平方米的发掘面现场,一根粗大的象牙,旁边散落着数根大象的肋骨,同时摆放着残留的食物化石,石制“餐具”散放在周围。更为生动的是,在一根大象的肋骨上,还放着一块刮削器,展示出一幅形象的古人类刮骨食肉的场景。这组文化遗物的分布状态,揭示当时人类、石制品和动物遗骸间的内在联系,勾画出远古人类群体进食的场面,这种完整展示远古人类生活场景的遗迹非常罕见,经有关考古专家确认,这是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专家们在这里发现石核、石片、石锤、刮削器等石制品和古人类食用的象类、犀类、鹿类、马类等动物遗骨800多件。这一发现对研究当时人类的行为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资料。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又获重大突破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20:59:00 | 只看该作者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史前人类文明探索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任南

      



    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崇敬!

    研究史前文明与人类起源不要受限于任何单一学说与文化的紧锢 !

    地球上曾经有过次史前人类及文明。
    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

    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空而起的> 根据史书记载,《皇极经世一元吟》诗曰: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   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   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 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如1.8万年前的象雄文明,而且较红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根据国家挖掘报告来分析,红山文化定年代是依据陶器的碳14测定为8000年上下,而同地区玉器的造型与加工难度并非是陶器制做年代的人而能为的。是否有可能是红山人得到了前期文明时代的遗存?从而设想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是这支文化的晚期作品!而玉器的制做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就的,故红山文化那里来才是我们任南红山文化网探究的方向。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 亿年至2.5 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探索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缺失了神话学视角,因而阻碍了考古学素材和人文学科阐释之间的沟通。比较神话学是重新进入中国传统的本原和有效径,它具有贯通文、史、哲、宗教、道德、法律诸学科的多边际整合性视野。从整合性视野看,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它必然对特定文化的宇宙观、价值观和行为礼仪等发挥基本的建构和编码作用。要把握当代比较神话学整合性视野的优势,一个认识上的前提是:必须把神话概念从现代学术分科制度的割裂与遮蔽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转变在于:将归类为民间文学一种载体的神话,还原为文化编码的基因。神话历史、神话图像与神话史前史研究,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了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充分利用史前物质文化(如神像、图腾偶像、陶器图形、玉器形象等)的实物,再多方参照民族志的材料,巴颜喀拉山脉的石碟被解释为外星人杰作,众多传说与史记的案件来解读其隐含的观念信息.

         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 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次生变化是仿不了的.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十二法只是总结了土古玉质变的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是方法,灵活运用去分析辩识土古玉器,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当做标决而被框住手脚!

       看净观熟知肥透,红山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 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古玉12字鉴真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土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十二法总结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可参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脚!)

      大家从己知的料、形、工、沁、神来鉴别古玉方法可取,但造假者也从这几方面着手,这就增加了辩伪难度,辩玉器新老应探索研究玉表工上自然态质变,先断新老再来区分年代.对一些器物的造型,没有见过不能说它不存在或是假的.我们不可能指挥先祖按我们认为对的型制去加工一件玉器,中华文化高深莫测,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对于这众多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了。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现,而当时全部被专家定论为臆造,但现在事实证明当时的判断是不对的.红山文化也是如此,红山文化前文化更是如此.而一个好的藏家只有具备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件玉器的鉴别失误才能少.

      古玉器的次生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导至玉体整体或局部变软,质变与色的改变也是在玉软前题下发生的,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 .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变化会因岁月的变化而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形成的次生矿物与质变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态质变机理是相同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深坑到脱胎它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古玉器的鉴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体会自然.大千世界变化无限.这无限中去了解自然规律.一件玉器要根据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  土古玉器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无减缩态,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玉器有失色减缩且有明显界线与台阶的沁态,玉器失色减缩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由内而外)所至.

       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份与年代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变化会因岁月的变化而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形成的次生矿物与质变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态质变机理是相同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生坑到脱胎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古玉器的鉴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体会自然.大千世界变化无限.这无限中去了解自然规律.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一件玉器要根据其土中埋藏方位所产生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

    .----任南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反正我的祖先不是猴变的-------任南

    千百年来,人类对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争论不休,提出了很多假说,又倾注全力加以证明。特别是“宗教”与“科学”这两大对立阵营,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更是争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各执一端,据“理”力争,都欲让世人相信各自的观点。
      宗教与科学,一个主张“神造”说,一个主张“进化”论。它们都有“充足”的理由,“强有力”的证据,不由人不信。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人都是由上帝制造的。
      宗教在科学的眼里是精神鸦片,是消磨人意志,腐蚀人心灵的至毒之物。然而宗教又是人类无法、也不应回避的问题,它历史悠久,一直伴随着人类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认为宗教是逃避矛盾的避难所,但我们知道宗教恰恰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人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对于解答人类现世与未来生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出路。
      科学在人的起源问题上,则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代表。
      科学的历史虽然远远短于宗教,但发展速度之快却是宗教无法比拟的,这主要在于科学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能很快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而宗教使人精神得到愉悦是缓慢的,因此,宗教成了人类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人类为了确立自已的统治地位,就需要“人至上”的生命观证明自已的社会实践。只有人才是世界的主宰!达尔文的学说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
      200年来,进化论主宰着生物研究的主导方向,奉为生物研究中的“圣经“,不敢妄越雷池一步。人们在破除迷信的同时,往往会树立另一种迷信。今天人们发现,进化论有可能导致人类进入某些误区。解剖医学首先向进化论发起了冲击,进化论在神经传递。意识链及经络学中陷入困境,因此人们认识到:进化论并不是万能钥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视野不断扩大,旧有的一些理论已不能解释不断发现的很多现象,因而需要新的学说来加以解释。
      因此,我们对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发现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对神话、传说、宗教古籍重新作了考察,从与众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事物,因而提出人本来就是太空人的观点。
      任何观点的提出,都是对疑问、现象的重新认识,就是站在不同角度对固有材料的重新审查,绝不是简单的翻版,目的不外一个:破译人类面临的困惑。
       1.人类起源总说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是由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人的形体也是演化而成,如四肢,由于常用前肢携物、劳动,后肢就承担了行走的任务,逐渐就进化到直立行走。有人根据这个学说,甚至推测人的祖先是一只断了前肢的“病猴”。前肢既断只好用后肢行走,进而将这个特点遗传给后代,逐渐演化成人。
      然而,很多绝非动物所为的人类史之前的遗物遗迹,用进化论观点根本无法解释,新的人类起源假说就应运而生。
      太空人基因与雌猿结合的杂交说。
      某些娇小恐龙是人类祖先的恐龙起源说。
      人是太空人的合成品的合成说。
      来自海洋生物的海洋生成说。
      这些假说面无惧色地向进化论提出了挑战,使深入人心的进化论产生了动摇。这种动摇,主要来自于进化论自身的缺陷,人们看清了进化论很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
      对于人类起源问题,历来纷争不止,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争论的实质所在,即一次性生成还是逐渐演化而来。
      在神话与宗教中,人都是被神一次性造出来的。而在现代科学中,人是自然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界的宠儿。纵观现在人类起源假说,其实质仍是“一次性”与“进化论”的争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众多的假说中,附议“一次性”的,还仅仅只有合成说,但也不是全部,其余假说,不管杂交说、恐龙起源说、海洋起源说等,分析起来,都属“进化论”范畴,仍没能脱离“逐渐演化”的巢臼,与“进化论”的区别仅在于“种子”的不同罢了。
       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达尔文,一个伟大者的名字。他出生于英国南安普特郡,从小热爱大自然。1831年,他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他对热带与亚热带的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1836年回国以后,潜心从事科学实验和著述,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书中认为,物种的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主要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归纳起来就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他还将进化论用于动物及人类,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根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恩格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推崇备至,尤为欣赏“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并对其作了几点重要的补充。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还说“火的使用,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在恩格斯的推动下,“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就成了定论,使人们以为我们的祖先千真万确的是猿猴。
      中国人从小就受着这样的熏陶:大量科学事实证明,人起源于动物界,人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但是,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人已经超出了动物界,成为自然界的改造者。
      并且认为:人和现代的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进化来的。森林古猿最初在茂密的森林里过树上生活。后来,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那里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地来生活,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人类。赤道附近的古猿,仍然生活在森林里,它们逐渐进化成为现代的类人猿。森林古猿进化成为人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恩格斯对这个进化过程作了解释。恩格斯指出,下地来生活的古猿,它们用后肢走路,用前肢来取食物,用树枝或石块来防御敌害。在运用这些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这样,人的祖先就有了劳动。由于劳动,手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同时,也引起了身体其他器官的变化,特别是大脑得到高度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建立了社会。于是,劳动就使森林古猿变成了人。
      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及考古学家,甚至哲学家,他们根据化石的发现,为人类描绘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新人阶段。
      猿人阶段,大约开始于200-300万年前。这时猿人已会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脑量大约在600-700毫升。猿人晚期已接近现代人类,打制的石器比前期复杂,石器有了初步的用途分工,如打猎的石器是打猎的,剥制兽皮的是专剥制兽皮的,并能使用火与长期保存火种。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坦桑尼亚的利基人,都是晚期猿人的代表。猿人阶段一般认为在大约30万年前结束。
      古人阶段,又称早期智人阶段。古人的脑容量进一步增大,已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脑结构也较猿人复杂。制作的石器较为规矩,但还不知磨制,能人工生火,有了埋葬的习俗,有了原始的“衣服”,体质也开始分化,有了明显的差异。我国发现的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古人大约生活于20万年至5万年前。
      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大约开始于5万年前。新人在体态上与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新人打制的石器已很精致,形状多样,石器分工已较明确,并出现了骨器与角器,大约在1万年前,甚至有了磨制石器。新人还会制作装饰品,进行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开始了美的追求。法国鲁克马努人,中国柳江人、山顶洞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以后,人类便进入了现代人的发展阶段。
      这就是我们所接受的人类起源的教育,人们对此从来不曾有过怀疑,坚信达尔文与恩格斯传给我们的“唯物史观”,并且不遗余力地给予证明,哪怕牵强附会、转弯抹角地都要绕到“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观点上去,从不敢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说来真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当视野扩大,坚冰打破后,我们也与世人一样,对进化论发出了质疑。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人真是由猿进化来的吗?
      人脑的变化,是进化论重要依据。认为人的聪明程度跟脑容量的多少有关,新人的脑容量比古人多,古人比猿人多,因而人类就逐渐聪明起来。
      我们不说考古学家往往根据一两颗牙齿、半片头盖骨化石作为依据,进行推论,难免有人为因素掺杂其间,未可全信。苏格兰一些3.7亿年前的化石,以前的研究者都视为鱼类化石,而后经考证,这些骨骼具有四足动物的特征。单说根据现代医学论证,人的聪明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脑容量的多少,脑容量较少,甚至无脑的聪明人不断见诸报端,而脑容量超出常人重的白痴也不乏例子。
      根据考古学材料可知。新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不相上下。那么新人就该同现代人一样聪明,换句话说,5万多年来,人类似乎并没有进化。如果进化,那么现代人的脑容量应该是最重的。也就是说,按进化论观点,人的脑容量永远也不会有相同的时候。我们按进化的观点推论开去,势必会有这样的结论:人类的脑容量相同,则说明这段时间人类没有进化:若进化,则脑容量不应该相同。所以,新人与现代人的脑容量相同,恰好证明进化论站不住脚。
      现代医学证明:人脑的使用,只发挥了百分之几的潜能。这就使我们奇怪了,按进化论观点,现代人的智慧是以前的人无法比的,而脑潜能只使用了百分之几,那么新人肯定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我们不得不问:新人何以将脑潜能进化到这种程度而不使用?这些没有使用的潜能是如何进化来的?因为按进化论来说,人类的各种器官的进化都是劳动的结果,由于劳动的刺激,器官就逐步进化。可是如此众多而搁置不用的脑潜能又是通过什么刺激进化而成的呢?
      另外,人种问题也是进化论难以说清的现象。现在世界上主要有白、黄、黑、棕色四大人种。经科学证明,这不是变异的结果,也不可能是亦异,而是从来如此。因变异毕竟是少数,更不可能如此集中、统一。可是进化论则认为只有一支猿猴进化成了人类,至于到底是进化成了何色人种,进化论根本难以说清,即使说得清,那另外三支人种又是什么进化而来?如果承认人类都是古猿进化而来,则至少有4支古猿进化成人类,也就是古猿进化成人类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因此所有的猿类都该进化成人类,可是现在地球上的猿类同4万年前没有多大差别,尚无进化成人类的迹象。
      再有,人类的进化似乎是具有突发性与跃进性的,这也有悖于进化论学说。进化论通过化石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这当然是无可非议并且是唯一的途径。但化石作为材料毕竟太少,照进化论说人类的历史约有300万年,可是讫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人类化石却寥寥无几。用数也数得清的几块石头,来证明数百万年的历史,是否是显得证据有些不足?况且这些为数不多的化石并没有连续性,人的进化过程中多次出现化石空白,缺少过渡阶段的化石证据,隔几十万年或数万年,人类似乎猛然一下聪明许多,按进化论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
       众说纷纭的新假说
      人类起源,既然存在诸多尚未解开的谜,因此,近些年来,人们根据新的考古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了新的假说。
      加拿大博物馆洛索博士认为:“在地球上,首先发展智慧的生物应是爬虫类动物,恐龙就是其中最重要者。”7800万年前,有一种身高约1.5米的长尾肉食恐龙,有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祖先“类人猿”所拥有的许多特性。洛索博士还把他推想中的这种高级智慧生物称为“类人恐龙”。
      洛索博士关于“恐龙人”这一新奇有趣的推测和论断,得到了西方一些古人类学家和古生物史学家的支持。直接引发这一新假说的实证,是巴黎大学植物学系教授拉坦博士在扎伊尔的原始森林中,发现的一个奇特的人种部落。这个部落的人的脊椎骨都突出体外,有的达几十厘米,与恐龙化石脊椎十分相似。
      马蒂斯根据在圣地亚哥发现的一个头盖骨化石,研究后认为这个头盖骨代表的人种,其智力要远远高出我们今天的人类,因而认为这是一个外星人的遗骨,进而提出人类祖先是外星人的假说。他认为,大约在5万年前,一批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具有高度的智慧。当他们发现地球引力环境不适合他们居住时,他们选择地球上精力旺盛和智力较高的雌猿进行杂交,这种杂交后代就是人类的祖先。
      有人根据人类体表特征与海洋生物十分接近的事实,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海洋生物的假说。
      近年来,有人又提出了“大四季”说,他们根据太阳系不停地围绕银河系运动的事实,假设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与地球绕太阳旋转一样会出现四季变化,称为“大四季”。人类在大四季交换中,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生存的方式。随着夏秋交替,人类为适应环境变化,慢慢由陆生变为水生;又由水生变为陆生。因此人类体表具有海洋生物特征。
      而在《人是太空人的实验品》一书中,作者更大胆提出:人是基因重组的产物,人是其他高级生命创造出来的一件产品,人是“上帝”的实验品。他认为,太空人用先进的遗传基因科学,从猿猴、狼及海洋生物身上提取出遗传基因,将这些基因进行分离、剪切、组合、拼接后创造出一个既具有海洋生物特点,又具有陆地生物特点的新物种,那便是人类。
      这么多假说,看似纷纷扬扬,结果几乎都未脱离进化论巢臼。不论杂交说、恐龙人、海洋生成说、大四季说及合成说似乎都遵循着进化的轨迹,生物列车在进化轨道上缓缓行驶到了现在,只是各自的始发站不同,但目的地是一样的。这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条条道路通罗马。
      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杂交说与合成说,它们不是进化,而是蜕化。
      按杂交理论来说,杂交后代具有杂交优势,应该有集母体优点于一身的后代出现,就是说应该有如猿的灵朽,同外星人一样的智慧的物种出现,而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这样的物种,人类更不具备上述优点。如有杂交优势的后代存在的话,称霸地球的绝不是人类了。或者是外星人作了手脚,它们把杂交优势在必行的后代接出了地球甚至消灭,留下了智慧不及外星人、灵巧不如猿猴的劣等后代——人类,让他们在地球上生生息息,自生自灭。外星人为什么要这么干呢?这不是违背了它们的初衷吗?
      合成说赞同人是“神造”,但又不自觉地承认现代人是进化而来。合成说的作者认为遗传工程实验室里能够做到“跑出一个比人还聪明,比猴子还敏捷,比象还力大,比狼还凶残,既能在陆地上行走如飞,也能在水中自由来去,更能像鸟一样在空中飞舞的怪物。”那么太空人一定掌握了这项遗传工程技术,不然也不能够“合成”人了。按作者观点,人是由猿猴、狼及海洋生物身上提取的遗传基因合成的,那么我们人类就应该有猿猴的灵巧,狼的凶残,海洋生物的游泳技能。但我们人类都具有吗?不具有。而这些本领又到哪儿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随着时间的流逝,都隐没了。这就如同人类训养野兽为家畜一样,磨掉它们的野性。“合成人”也将他们的优点磨损于无形。
      由此观之,所有的新假说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化”的痕迹,本质上说来仍是持进化论观点,只是播撒人类的“种子”有所区别罢了。
      现代人类就好比很多同心圆的圆心,人类起源假说就如同这些圆上的某些点,逐渐向圆心汇集。
      总之,这些假说都带着浓厚的“进化”色彩,它们似乎都遵循这样一个公式:人是由XX进化而来的。不自觉地赞同了自己欲要批驳否定的观点,从而也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
      因此,有关人类起源、现代人的形成仍是一个谜案,很多人都想率先猜到谜底,但是现在人们仍在不断地询问:我们究竟从哪里来?我们生来就是如此形象吗?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2.人是太空人的同胞
      大约5万年有,一群太空人来到地球。这些人肤色各异,语言不同,他们茫然四顾,渐渐走散。地球成了战俘营。
      太空从来就不是和平宁静的,不时有争斗搏杀发生,弱肉强食历来就是宇宙的法则。
      这群战俘来自不同的星球,他们正是地球人的祖先。这群人茫然无措,如同白痴。
      他们被战胜者用一种形同“场”的意念物质把智慧控制起来,而且这种意念物质能够遗传,战胜者的意图是让战俘永远愚昧,如同动物;并以这些战俘为诱饵,以此诱杀前来营救战俘的太空人。
      战胜者用意念物质把战俘的智慧控制起来后,他们就放心地飘然离去,让地球人与类人猿杂处,任其自生自灭了。他们相信,地球人没有了智慧,就没有制造飞碟的知识,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地球的。
       地球人意识的初步复苏
      神话是什么?神话是在没有文字之前,原始人把所发生的事件,自己的感受和愿望编成神话传给后代,是口述历史的一种形式。因此神话的内容包含了许多远古发生的事实真相,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而原始人还很纯朴,他们没有夸大事实、甚至捏造事实以哗众取宠的意图,他们把所见、所感、所望较真实地纪录在脑子里,留传开去。所以,我们认为,神话中对事实的描述是较真实的,历史上极有可能发生过所叙事实,只是“神”在原始人的所感所望部分。当然,由于原始人的知识水平所限,他们不可能把出现的新事物、也就是超出他们知识水平的事物描述得恰如其分,因而只好采用比喻的说法,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谜案。如他们没有见过钢铁,而当时如果又出现了钢铁巨怪,那么原始人就不知是什么了,如蚩尤、应龙等,很有可能就是智能机器人。
      所以,神话传说是最接近事实的历史,她应该比几块化石还能说明问题(这里所说的神话,是未经后人加工的原始神话)。
      世界上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有“神造人”之说,那神是如何造成人的呢?
      地球人初到地球,完全处在朦朦胧胧、昏昏噩噩之中,没有意识,没有目的和希望,对外界事物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同接受了深沉催眠一样。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21:02:00 | 只看该作者

    《淮南子·精神训》对人类这种精神状态有十分形象的描述:“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芒漠闵;鸿蒙鸿洞,莫知其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混沌。混沌传说,几乎遍及世界各民族早期神话之中。
      中国神话采用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爱憎寓于其中,《庄子》中记载了这一神话。故事说:南海的天帝叫倏,北海的天帝名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倏和忽经常到混沌那里去玩,混沌招待他们很殷勤周到,倏和忽心里很过意不去,就想报答混沌。倏和忽见混沌没有七窍,心想:这不但很难看,心里一定也不好受,咱们就帮他凿出七窍吧。于是倏和忽用斧头、凿子等工具每天为混沌凿出一窍。倏和忽整整忙了七天七夜,终于帮混沌凿成了七窍,使他变得好看多了。倏和忽心里很高兴,以为帮了混沌的大忙,于是就叫混沌睁眼看一下外面的世界,不想混沌刚把凿成的眼睛睁开,就死去了。
      而《神异经》里更把混沌写成不但模样丑陋不堪,脾气也坏到极点。它像狗又像熊,它有眼不能看,有耳不会听,有脚不会走,有肚无五脏,肠子倒是有,可是是一根直的。它欺善怕恶,卑贱低下,没事的时候,总爱咬着自己的尾巴,仰面朝天,嘿嘿傻笑。
      可见,人们对代表蒙昧黑暗的混沌从无好感,不是希望它死去,就是把它说成丑陋无比,一无是处,令人生厌。这也正体现了人类向往光明,憎恶蒙昧的本性,希望蒙昧时代过去,永不再来。
      中国瑶族的民间传说中认为,宇宙原本是混混沌沌,没有任何东西,最初出现的是风,在风的旋涡中产生了万物的始祖。纳西族则说,最早的时候,天地混沌未分,只有东神(男神)和色神(女神)在布置万物。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初期,天地不分,万物都没有形成,到处是混混沌沌的大水;古印度人认为,宇宙本是空洞无物的混沌状态,后来有物出现,它逐渐成长,最后长成了一个大鸡蛋,一分为二,一半是金,一半是银,金的成为天空,银的成了大地;古希腊人相信,世界首先是混沌,其次是大地;由混沌中产生出黑暗和夜晚,又从夜晚里产生出天和日。
      甚至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中也有这样的传说:在世界混沌未开的时候,大地上一片寂静,完全被黑暗笼罩。但并不是没有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在睡觉。
      根据地理考古可知,地球的年龄约有50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300万年(按进化论观点。若按其他假说,人类历史还短得多),但为什么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混沌”的传说?原始人凭什么了解比自己早这么长时间的事情呢?若说是想象,怎么会如此众口一辞?况且很多民族的混沌传说与造人之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混沌传说绝不是指的地球初成之时的情景,因为原始人不可能知道如此遥远的事情。我们说了,神话来自于原始人的所见所感。
      混沌传说正是来自原始人的所感。没有深刻、广泛的感受,绝没有经久不衰、普遍的传说。
      地球人被战胜者控制了意识,处在一种昏迷、沉睡及浑噩之中,而地球人的太空同胞是不会坐视的,他们潜往地球,竭尽所能,终于使地球人的意识得以复苏,但仅仅是复苏而已,太空人无法解除地球人那近乎魔咒的意念物质,地球人的智慧无从发挥。
      地球人从无意识的黑暗世界,来到有意识的光明世界,只觉从前似乎是一场噩梦,对梦中那灰朦朦、暗乎乎的痛苦经历记忆犹新,搞不清那到底是真还是假,最后见眼前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就把无意识状态作为事实留传下来,成了今天的混沌传说。
      所以,我们说,混沌是原始人的主观感觉,而不是客观事实。

    人乃“神”造
      原始人对光明的来临是清晰的,感受强烈且很愉悦,朦朦胧胧中觉得有一股清新之气拂过全身,一线光明直射心底,感觉到了自己的心在跳动,血液在奔流,睁眼一看,阳光灿烂,雀鸟欢鸣。他们对以前(未成俘虏时)的一切全不记得,没有一丝印象,他们解释不了自己为何如此完美地立于天地之间,因而就以为有无所不能的“人”在帮助自己,他们对降光明于自己、塑造了自己的“人”充满了敬畏,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作“神”。因而世界各民族就有了神造人之说。
      中国神话里造人之神名叫女娲,《风俗通义》中记载着这件事。故事说: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而至于有了鸟兽虫鱼,可就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么说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吧。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名字叫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才好。
      她偶然见了自己水中的影子,灵机一动,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长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出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说也奇怪,女娲刚把这黄泥小东西放在地上,它竟伸胳膊弹腿地活了,围着女娲又唱又跳,表示他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自己创造的美丽小生物,就眉开眼笑地给他取名为“人”
      高兴之下,女娲又捏了很多小泥人,觉得用手捏太慢,而且自己也很疲倦,就从山崖上折下一根枯藤,伸入泥河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往地上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立刻出现了欢喜踊跃的小人儿,与手捏的一模一样。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从此以后,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既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似乎应该停止了。但女祸却想:假如这些小人都死了该怎么办?总不能死亡一批再创造一批吧?于是,她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与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生儿育女,自己去创造后代,让人类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圣经·创世纪》中说:上帝用尘土造人。上帝在他鼻孔中吹气,使他成为活人,取名亚当。他住在长满鲜花的花园里,驯顺的动物带着幼兽来和亚当玩耍,给他解闷。但是亚当还是感到不快活,因为所有其他生物都有伴侣,只有他是孤单一个。所以,上帝就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夏娃来。亚当和夏娃四处漫游,开拓他们的家,这个家就叫“乐园”。
      南美印第安人传说,维拉科查是古代的创始之神。 他在一片混沌、暗无天日之际创造了世界。他又让太阳、月亮从的的喀喀湖升起,于是地球有了光明。也就是在同时,他在蒂亚瓦纳科用泥塑造了人和动物,并且赋予他们生命。他教给人语言、习俗以及艺术。后来,他又把一些人带到各个地方训戒那些良知将灭的人,惩治那些忘恩负义的家伙。最后,他在沿海某处向人们说了声“再见”,就驾波逐浪,消失在大洋之上。但是,他说了他还要回来的。
      神造人的传说,其他民族的传说中还很多,它们与混沌传说联系得很紧密。如古巴比伦人认为,混沌就是大水,从水中诞生了拉赫姆、拉哈姆两位大神,他们配合,生出了天神和地神。危地马拉的基切神话也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大地一片茫茫,朦胧不清……(神)说:‘这样下去不行,特别是现在世上还没有人类存在的时候。’于是,众神们造了人。”

    这里,大家应该注意到,神造人都是先有形体,才给形体注入了精神。如《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在给形体“哈了一口气”后,人才有生命——即精神和意识。中国另一则有关神造人的传说也这样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日,桑林生背手,此女娲之所以七十化也。”意思是黄帝、上骈、桑林之位神人造好了人的形体,由女娲给形体注入“七十化”即意识,使人类有了全新的感知感觉。澳大利亚关于神造人之说则是这样的:大神拜爻梅造了人,造好人之后,又把自己的一部分精神注入到人体中去,人才有了灵魂。
      从这些神造人的传说中可知,人类的智慧虽被封闭起来,但他们在意识的燥动中还是略有所觉,或者说在潜能意识中吧,朦朦胧胧中觉得自己的形体早已存在,在意识复苏之际,既惊且喜,深深感激赐于灵魂给自己的神,感激之下,就把早已存在的形体也说成是神造的了,因为地球人最初为自己完美地立于天地之间的事实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既然神哈一口气就使自己有了灵魂,那么制造一个形体绝不是成问题的事,因此世界各族人.

    18#
    发表于 2006-8-28 16:57:00 |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11-5 09:24:28 | 只看该作者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中心促进世界文化融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5 02:59 , Processed in 0.0867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