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网史前人类文明研究组数十年探索发现史前文明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3:00 | 只看该作者

6、《羊耳峪》古墓葬由七座积石堆间距约500,呈北斗七星图案分布于铁架山南麓羊耳峪女阴型山体之上,中央积石堆呈圆锥形高五米、锥底直径35。女阴型山体朝向南偏东八公里处的青云观天柱峰,与坐落于该山峰之上的天柱组成了该遗址的中轴线,与此中轴线十字相交另外八公里线的两端七岭子、腾家房身的岗丘丘顶各有一座大型积石堆。这些积石堆的南侧均有方形祭坛和大面积祭祀场。

此类大型墓葬在鞍山地区的铁架山、英家堡、三台沟、草场沟、生铁沟、卜鸽山、甘泉堡、析木城等地及鞍山地区的周边地区的某些山地台地之上均有大量分布,属同一文化渊源,其中多数被盗,有的古墓已被彻底破坏。根据被破坏了的积石堆现场观察可判明这些积石堆均为古墓葬。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7、《龙鱼陵居》海城接文镇窑沟西山石龟,海拔2571,该石龟体积较大,背负原始符号为天文图及易经七始图。所有符号都是石器工具砸制而成,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图形已腐蚀脱落难以分辨。该大石本不具龟形,但古人经稍许粗糙加工便形成了龟的脖颈,达到了一种神似形似的艺术效果,当然在我们看来还是不怎么像。这说明山上的石头加上原始符号就是石龟,就算有了神气。这部分符号分两群,记录内容的第一群应该是鼋神在天上,第二群相当于地图或沙盘,主要符号为三组,其中间一组记录的是四颗星组成的所谓天门既银(寅)河,意为这块石头纪录的是混沌初开时的故事。另一组是,天上有一条游动的大蜥蜴。还有一组是两个四方图和两个五方图,反映了古人的五方观念及四方观念。地四、天五,四方为地,五方代表天,二者相加组成所谓九野、彼时的九野指的是天高而非指地广,由地到天顶共九重,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并列的两组九野图表示的是有两个九野、两块天地、两个国度。而组间关系显然是一个组合,两个九即十承,天地一统,也可认为是,名为两家实为一国。九野图也是图标,说明天很大而地很小。该图的故事情节大意为,天坠未型为太昭,太昭有混沌,混沌初分后有寅河,有一位来自天上的女人——九天玄女,她即是银(寅)河,谓之玄牝,而玄牝之门就是 天地之根(指天女的生殖器,即女娲),玄女来到了这里。玄牝之门是一只来自银(寅)河,四方形的,(四边形每角指一个方向,即大地的四个定位点,也是来自银河的四个标定点,地是由天定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清参照辽河之水天上来一文中皮母地丘一节)在这里她生出了天空、繁星、日月、山川和大地,并可能在第十天的早晨生下了人(即寅)。繁星间有一位鼋神和一条正在飞行的龙,有神圣乘龙以行九野。神们从天上俯瞰大地,大地太小所以只能看到大地的轮廓别的什么都看不到。神播下了种子,从此有了万物,有了一个宇宙。这只船是从另一个宇宙飘来的。这个故事好像有点外国味,也可能这只船不知什么时候飘到了外国然后又飘了回来,因为后来的九野指的已是地广而不是指天高了,再后来外国有了自己的船,取名为诺亚方舟。同时该两群原始符号也模拟和证实了一个文化以及析木山龙、凤、鼋配置的基本文化内涵。其中的这幅地图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仅有的石质沙盘天地图,其中的龙也许是最早的之一,这条所谓的独具特色的尾巴可能带给我们始祖龙起源的直接证据之一。如:龙的原型可能是蜥蜴和鲵,他们与鳖的的复合体就是所谓天鼋。其中的一组五方图套合了一组七始图,在这里七始图是冠词,意为认可、确认、批准。那么五方和五帝有关系吗?周边有许多遗址,有许多工作要做。这幅地图与所处环境浑然一体,人、岩石、环境尽皆入画,符号语汇简洁、明快、厚重、三维、有神气,具重大学术价值。《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载:此诸夭之野、、、、、、,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河狸鼠:濒临灭绝,现仅存于新疆阿勒泰地区,体长70——100厘米,分泌的河狸香价格极为昂贵)。一曰鰕(《尔雅.释鱼》:鲵大者谓之鰕。)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我们惊讶的发现这段2700年前的记载与现场比对,妙极,竟然丝丝入扣,无论是谁,是山海经作者还是我们,只有身在现场才能有如此感受。可以想象得出山海经作者曾亲自光顾此地并详细研究过古人留下的这些石刻,跟我们干的是同一件事。8、老牛寨西山石龟,由三块自然石自然组合构成,体积较大,无修饰性加工。但背负原始天文图符号却十分规整、清秀、有规律,自然石的组合规律有明确的元素。当地老百姓称其为大石棚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9、析木城石龟,体积长29宽高各14,占据山腰一台地,背靠圆锥形山岗,石龟脚下符号群占地36平方米,祭祀场占地300平方米。如果此石龟就是所谓神龟,此龟则高处耸立,炯炯有神显得十分和蔼俊俏,颈部、甲裙部由石器工具加工排孔十几个意为此龟更俊俏。符号群内容十分丰富,可辨识部分为日月、易经天五图、天盘地盘图、男女生殖器图、易经七始图、方格及天文图等图。距此石龟西南有符号群组成的所谓石龙子一条20一米,南端刻有易经七始图表示龙头。绕此山一周均有原始符号分布。该石龟头部人为加工成南向,指向700外的一锥形山体海拔1499,山顶积石堆上人工砌筑方、园图案,方边长16,园直径6,半山腰处台地祭祀场轮廓清晰可辨,占地约3000余平方米。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五彩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彩鸟是司记载的启示,此山顶方圆结构建筑应为古墓葬,根据这类墓葬的规律,方形结构建筑为坤坛应有人体入葬,圆形建筑结构为乾坛,意为故者的灵魂应在此上天。在此向东有一条七组原始符号标定的山路约1000,这条路通向更高的山脉海拔2745,该山脉南北向,中段顶部刻有易经七始图两组,还有原始符号标定的大型石龟一尊,龟的头部与山脉方向一致。这样的结构关系我们猜想古人想要模拟的是:前述墓葬主人的灵魂沿山路上山后是乘那条山脉升天的,而主人灵魂的吉祥物天龟氏。因为古人认为天在山上至于古墓的主人是谁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大人物,石龟、石龙和这位大人物是有关系的。这样的文物,这样的布局,我们不能不联想到神话故事中河图洛书的故事。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6:00 | 只看该作者
《山海经》谓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总之故事中易的代表作是河图洛书,而河图洛书的故事总是与龙马、神龟紧密相连的。至于《周易》有人这样说:威望崇高是为群经之冠。不论哪朝哪代,不论是王侯公卿还是平头百姓,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岌岌乎就要沐浴更衣,岌岌乎就要正襟危坐,那劲头确实已到了全体起立的程度。——在它以外,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别的文献能够理直气壮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圣经了。但是在《周易》前的《连山易》和《归藏易》在哪里没人看见过,也没人说得清。所以神龟、龙马只能是作为神话故事代代相传。一个文化中的所谓神龟龙马,它们与神话故事传说中的神龟龙马的说法不同点有四,一是数量多,而传说中只有一只神龟和一匹龙马。二是材质不同是石头的,而传说中的神龟龙马是活的。三是地点不同,在辽东半岛的鞍山地区,而传说中的神龟龙马在中原的河洛地区。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6:00 | 只看该作者

四是石龟们基本来源于天河,有的石龟则意为来往于天地之间,而传说中是神龟和龙马则只是现身于黄河、洛水把两部天书献给了人文始祖伏羲氏,故该两部天书得其名为《河图、洛书》。如果我们取神话传说中的合理内核,再把这个内核扩散到辽东半岛的一个文化中,谁都会看得出一个文化神化传说严实合缝。据此,或者假说:有什么人根据神话传说加工了所谓一个文化。或者假说:神话传说的流传,出自于一个文化。如果经公论后结论只能是假说二,那么足具颠覆性的一个文化的发生和发现将是我国历史和考古史的重大事件。再换一个说法,如果中原地区也发现了这样的古遗址,哪怕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会被认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铁证。但是虽然换了一个竟然是意想不到地方,但是它只要是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不能随便打折扣。就应该有香火。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6:00 | 只看该作者

10、在该遗址的东北部还有原始符号标定的较小的石龟两尊,类似情况多有,或可忽略不计。

11、上述龟形石共十位,在这些石龟群体中还有第十一位石龟氏,就是既高高在上又无比尊贵也是石龟群体中体积最为庞大的的千山风景区《仙人台石龟》。龟背覆盖有辽代建筑物。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7:00 | 只看该作者

二、两个轩辕国的比较

当我们把一个文化分为两大部分、鞍山市南沙河上游及海城河上游,把两部分遗址分别作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两地的地理条件、遗存位置、数量、地名称谓近乎一致,称谓不一致的地方地理条件一致、遗存环境一致,就是说两幅图是近乎重叠的,这似乎是个怪事,这个怪事意味着什么千古之谜吗?,我们先不去探究。先做简单比较,两部分可在比较中发现和填补各自被历史岁月遗忘和错误替代了的不足。这些比较大致是1地里名称的比较,2河流、道路和聚落的比较,3山脉比较。4古墓葬的比较,5石龟的比较。6原始符号的比较。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19 11:43 , Processed in 0.0688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