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十日(月)并出与女娲补天有什么关系呢? 以上我们曾说过,形成月海的物质来历不明,它不可能来自月球本身,甚至不 可能来自地球或太阳系。再者,月海的总面积大得可怕,加起来有1125万平方公里, 如果月海真是高智慧生物的一项工程,那么这项工程也过分浩大了,光凭月球本身 的力量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作一个更加大胆的推测:十日(月)的 出现是为了修复月球。被击伤的月球向他们的同类生物发出了求救信号,散居在其 他星系的飞船闻讯赶来救助,他们带来了修复月球所需的物质,这就是月海表面有 一些岩石和土壤比太阳系还要古老的原因,它们并不来自太阳系。这些赶来的救助 飞船与月球飞船合力将月球损坏的部分修好,然后各自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几个与月亮大小差不多的星球,由于它 们距离我们与月球距离我们几乎一致,因此看上去果然与太阳一样。当月球系统的 生物用极高的温度熔化构成月海物质的时候(大约需要4000度的高温),由于工程 浩大,大量热量向四周辐射,地球当然也能感觉到这种热量,而当时人们区分太阳 和月亮主要凭热量感觉,这就更加造成天空中出现的物体是太阳的错觉,所以才有 “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的记载。 以上的推论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在射日的时候,天空中有一种很热很热的东 西(大约是石头一类的东西)落下来,中国的各种史籍记载很多: 《山海经》(今本无,《庄子·秋水箱》成玄瑛注引)曾记载说:“羿射日, 落为沃焦。” 《文选》注引云:“尾闾,水之从海水中出之也,一名沃焦,在东大海之中。 尾者,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族聚之处,故称闾也。在扶桑之东,有 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之,莫不焦尽,故名沃焦焉。” 屈原《楚辞·天问》王逸注曰:“界仰射十日,中其九,日中九鸟皆死,堕其 羽翼。” 《玄中记》云:“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沃焦也,水灌之而不已。沃焦者,山名 也,在东海南,方三万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东南流而不盈也。” 所有这些记载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射日时天上曾落下过东西;二是这些东西 像石头而发烫,温度很高。许多人都将这些记载理解为陨石的撞击,这是没有根据 的,因为这种推测与许多历史记载不相吻合,挂一漏万。我们认为,十艘或数艘宇 宙飞船在修复月球的过程中,在熔化构成月海的物质时,很可能由于不慎将一些物 质落入地球,造成古人记载中的“沃焦”事件。 至此,我们将“后羿射日”、“女娲补天”、“东海沃焦”等几则神话,按照 它们内在的逻辑规律,并将它们放到我们的大假说之下,既作为证据,又作为假设 的线索。事后我们发现,这些神话惟有这样解释,才能使它们显出活力,才能揭示 到神话的本质上去。如果我们将每一个神话都孤零零地去对待,那么这些神话就是 死的,就没有了系统。所以,那些只会感叹中国神话不如古希腊神话有系统的专家、 学者们,为什么不去换一下脑筋想一想:难道神话的系统只有古希腊一种模式吗? 中国“天”神话的逻辑性这样强大,它为什么就不可以作为一种模式呢? 十日(月)就是月球智慧生物系统的宇宙飞船的假说,并非故弄玄虚,事实上, 月球智慧生物之间的往来一直持续到唐代。从汉代以后,由于人们天文知识的进步, 许多天象的记载更为精确,人们再也不会将月亮误认为太阳,所以我们在汉代的史 书中发现有数月同出的天象。这种精确的记载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比如,《隋书 ·天文志》记载:“太清二年五月,两月现。”时间是公元548年6月;《新唐书· 天文志》记载说:“贞观年,突厥有三月并现。”时间是大约公元618年前后。而这 些记载如果放到远古时期,肯定会被认为是数日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