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高古玉高科技测年代

   关闭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07-2-23 22: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ngzhi在2007-1-30 17:42:38的发言:

本人是学理工科的,认为任何物质都是有活性的,除非在无氧/真空/恒温等条件下抑制了其活性,玉的出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要有一定的湿度,有氧,一定的温度下,玉就会出浆,就会吸附其他的物质,其他的物质也会寄生于其上,寄生物会生长,玉本身也会发生变化,也会二次生长.另外在透气的情况下灰尘也会渗入,也会污染玉体.同样,在干燥的条件下,玉体也会老化,蚀变.几千年的风霜雨雪,酷暑寒冬呢?

一些大墓出土的物品接触空气后会发生巨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国家正规出土的红山古玉器表象不如民间收藏者手中的红山古玉器表象复杂,因为国家正规出土的红山古玉器大部分深埋地下,缺氧、无光、恒温相对抑制了玉的活性,次生较少,红色沁较少,有的甚至完好如新。而民间大部分红山古玉件是老百姓在地表、浅表或者在耕作中捡拾,氧、温度、光照等再次生长条件充裕,因此,民间红山及红山前古玉件次生较多较复杂、红色沁较多。收藏者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你总是拿国家标准器对比收藏高古玉器你就太教条了,你将放过很多机会的。————————忠告

162#
发表于 2007-2-23 23:29:00 | 只看该作者

应开达明彻 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之有根本...... 美玉为华 玛瑙为果

 

------------------ 晚辈景圆感言

163#
发表于 2007-2-27 13:44:0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发表于 2004-9-12 19: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古玉微痕鉴定

近来看各大收藏网站玉器版的探讨文章有两大特点;
一, 有网友把出土的馆藏品上帖,因不少网友不注意平时的“多学”,而往往将真品视为新东西。问题似乎出在纹饰和器形的把握上为多。
二, 对一些帖图持怀疑的网友,往往在评说的时候,不能有说服力的举证自己的观点。问题似乎出在您掌握的可能和他掌握的都在一个层面,虽有深浅之分,但没有突破性的论说方法。
    古玉鉴定如果依然依赖现在的方法,那么未来是相当可怕的。民间收藏和博物馆里的传世品,永远都可能存在各说各的理,则必然恶性循环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微痕鉴定是个很有前途的方法。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的差异,必然导致解玉砂的细度分解有所不同,获取解玉砂的方法的不同,而必然使其颗粒形状有所不同,所以留下的碾琢微镜痕迹也必然不同。
比如,文化期的解玉砂只能用碓捣的方法获得,细目过砂的时候,不可能采取现代的方法。现代的解玉砂一般都是合成的有色碳化硅工业原料,或者刚玉经过球磨而成,所以每颗颗粒的外形的棱角都比较小,和古代碓捣出的多棱角解玉砂是不一样的。目前即使用老砣工制玉,但用的解玉砂依然是有色碳化硅等工业原料。自抗战到解放后的公私合营,这段时间里的琢玉行业,基本处于“死亡”状态,解玉砂的制作贩运,都处于停滞状态,以至于,50年代的合作化,一些玉器工艺品合作社存在有料而砂缺的状态。
原始、古代、现代等碾琢传动工具,在快速或者慢速,或同样的碾琢速度下,不同的解玉砂,其碾琢的微痕是不可能一样的。所以,如果我们的科学工作者,能根据出土资料,对比历史科技的发展状况,做大量的玉器碾琢微痕分代对比资料库工作,建立起古玉的微痕DNA,那样的话,何愁不能真正的科学性的研究古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个微痕实验考古例子。图为凌家滩考古所做的玉石割痕实验,我将有关资料重新编写了一下,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实验用玉石是和田子料,大约长4,高2,宽3公分。麻线和建筑工地用细砂0.3mm--1.5mm,硬度在7—9摩氏,以7度为多。近60个小时,两手做向下切割拉锯动作,最后在夹具的挤压下,断裂两半。痕迹比对对象为,凌家滩玉玦(编号:87m7:7)和城头山玉坠。同位同形态痕迹比对结果几乎极其相似。
    第一观察点:距离折断面最远,距离起锯处三分之—处。裸眼和40倍放大镜下,切割表面高低起伏,凸凹不平。表面呈现出丘陵状的起伏,不见割锯工作留下的近似平行的细砂切割痕。
    第二观察点:距离起锯处二分之—,切割表面高低起伏,凸凹不平,隐约可见同方向,但不完全平行的弧线痕迹。40倍放大镜观察,原生的解玉砂磨留下的近似平行弧线的痕迹,大多消失。
    第三观察点:麻绳线锯外最靠近断裂处,切割表面,在裸眼和40倍放大镜下都呈现表面高低起伏凸凹现象。同时留有原生的解玉砂微细磨痕,近似平行弧线。
    此外用同样方法,对软于和田玉的岫玉和阳起石的试验,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微痕。
这个试验有三个重要的注视点;
一个是平行的细砂弧线切割微痕,在不同方位的存在状况有所不同。即切口上少或者无,越下越明显。
一个是丘陵状的起伏凸凹不平的微痕普遍存在。
一个是因玉材内部的材质结构差异,和解玉砂的颗粒大小,传动工具的着力速度和方向上的变化,在三者的作用下,出现切断面有高凸低凹的现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附件: 试验.jpg (2004-9-12 19:45, 103.13 K)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64#
发表于 2007-2-28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7-2-18 21:19:32的发言: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中所描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读读山海经.深了去了.

简单点.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变化是仿不了的....任南

通达甚深微妙法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65#
发表于 2007-2-28 23:2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7-2-21 21:34:39的发言:
探索用科技手段寻找一个科学的检测方法
几年前,本人在红山文化遗址,有缘捡拾到了几件器物。当拿给一些对红山文化较有研究的专家看时,都被认定为仿品。其主要的原因是,在已出土的器物中,没有类似的造型。对此,使我感到异常的困惑。
但来自现场的真实,总是无法让我舍弃。为此,我将物品送到了国外的专业机构,委托进行了各种相关的分析试验,在经过近半年的分析试验后,得到初步的结论是制作年代大于6000年。遗憾的是,由于试验经费等原因,后续试验暂时停止了。
一个来自第一现场,且又有部分的分析试验,但只能证明这几件的器物。
在广大的红山藏友及爱好者中,同类型、同表象的器物还有许多。且各位都未必可以有条件进行同样的分析试验。且现在的某些人,由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制造出了很多的仿品。
为此,在领导们、朋友们、同好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我放弃了原有的公司及无关的业务。决心在对红山古玉的鉴赏方面,探索出一个科学的方法。

 

(为此,在领导们、朋友们、同好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我放弃了原有的公司及无关的业务。决心在对红山古玉的鉴赏方面,探索出一个科学的方法。)
 

[em17][em17][em17]

敬佩!!!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166#
发表于 2007-3-9 09:55: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67#
发表于 2007-3-10 10:31: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3101031511567.jpg[/upload]

0.jpg (240.4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文化前诸文化古玉用上高科技测年代[技]

红山文化前诸文化古玉用上高科技测年代[技]
168#
发表于 2007-3-10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古人视<石之美者>为玉.故<玉>的来源种类很多.而静观万物.凡历经岁月者.必留下痕迹.从立体显微镜下表象归纳出系统.这种出土古玉质变特征.由镜头逐层的揭开在我们眼前.
169#
发表于 2007-3-10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循着出土古玉的质变过程.矿物.岩象学证据.以及工法比较和工上质变态,就古玉器时代风格.工艺特征.美术风格.从后天的自然态次生质变进行分析论正.并做综合分析.以多学科研判于解读.对了解和鉴定古玉是有帮助的.

扫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的分辨率极高,放大倍数范围很大。此外,所观察样品的表面图像的景深大,富有立体感。利用一束聚焦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入射电子束将在样品表面下层范围内运动并激发出各种电子信息,如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特征X 射线等。这些信息的能量、穿透能力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像衬度,主要有表面形貌衬度和原子序数衬度。表面形貌衬度是利用二次电子信号作为调制信号而得到的一种像衬度。由于二次电子信号主要来自于样品表面5 10 nm 深度,它的强度与原子序数没有关系,而仅对微区表面的形貌十分敏感,且二次电子的像分辨率比较高,所以特别适用于显示形貌衬度。原子序数衬度是利用对样品微区原子序数或化学成分变化敏感的背散射电子作为调制信号得到的,它表示微区化学成分差别的像衬度。背散射电子的产额随着样品中平均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加,因而,可以根据背散射电子像亮暗衬度来判断相应区域内平均原子序数的相对高低。扫描电镜能够在不损伤样品的情况下对宝玉石进行表面微形貌、化学成分分析,已成为宝玉石研究的理想检测工具。利用扫描电镜可很容易观测到宝玉石表面的微细裂纹和缺陷等表面特征。另外,可用来进行宝玉石的结构分析,有的学者通过扫描电镜研究认为,欧泊石与普通蛋白石之间光学效应差异的本质原因是由于各自中的硅质球体的排列不同而致[2]。实际工作中,常常将扫描电镜技术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互相验证,如可与电子探针或X 射线衍射等手段配合。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不断改进,综合性分析功能的加强,扫描电镜已成为一种快速、直观、综合的现代化分析仪器。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7-8-9 20:08:32编辑过]
170#
发表于 2007-3-12 00:17:00 | 只看该作者

循着出土古玉的质变过程.矿物.岩象学证据.以及工法比较和工上质变态,就古玉器时代风格.工艺特征.美术风格.从后天的自然态次生质变进行分析论正.并做综合分析.以多学科研判于解读.对了解和鉴定古玉是有帮助的)

事实已经证明用科技的诸多方法是能检测出真伪红山的不同之处的,可是为什么还有些人去千方百计的来反对来阻挠呢?他们不承认的目的是什么?想要掩盖的是什么?也许是他们的眼力不够?也许是他们见的真东西太少?还是他们怕一旦能证实科技手段对红山玉的检测是可行的,他们就会失去头上的所谓红山专家的称号,从而丢掉一些个人利益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5 11:36 , Processed in 0.0640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