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高古玉高科技测年代

   关闭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7-2-23 21:43:00 | 只看该作者

玉猪龙

高10.3厘米,1984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以下是引用江湖郎中在2007-2-23 16:56:14的发言:

这个可是典型的黑皮器阿,虽然是石器,但足以给那些自以为是否定一切黑皮器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在红山面前我们都是小学生。不知任南老师觉得微痕鉴定是不是一个更好的研究方向,因为个人觉得次生物说如果不借助机器不太好掌握。而且干坑的东西没有次生物的则么办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关于干坑无次生物怎么鉴别?我要更正一下,干坑无次生物应为目测无次生物,立体显微镜下再光滑的表面,如是千万年古玉,必有大自然留给它的自然态的痕迹,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仿品仿得了面,仿不了面上之自然态的质变痕迹,显微鉴定干坑表象尤为突出.
152#
发表于 2007-2-23 21:45:00 | 只看该作者

以偏概全难窥全豹

再重复.没有见过不等于没有,看工应注意工痕之上是否有质变.千万年后天质变是关键

辩玉死搬硬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小千世界之外还有大千世界

我之辩玉说法,为何不先从工谈起.而从古玉原态后天质变的次入手

建议少听多看自己悟

多看要看有出土记录的特征

少听是因对物的理解千差万别.

悟开眼明需积累

153#
发表于 2007-2-23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电子扫描图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电子扫描影像显示.图中白色油状解理表面呈切断痕.非自然解理状.无立体独立状.

故玉体有白油状解理结构.疑为出土古玉石应有特征,油状解理表象非自然态.

154#
发表于 2007-2-23 22:00:00 | 只看该作者
研究红山前诸文化的领域,在传统鉴别领域也应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才能在茫茫沧海中淘到金子.古玉的埋藏年代不同沁蚀的程度必然不同 总停留在以五千五百年国家出土的标准器的沁象比对未免局限性大了.六千年至八千年能与五千年的沁象一样吗?山顶与平原因湿度不同就算同一个文化区沁象也是不同的,就算一个墓中出土的沁象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何况红山时期和红山前诸文化时间跨度大,地域时间跨度大,沁象更是千差万别,我们又拿什么标器去比对呢,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从基础学起.多看国家标器的基础上学会区分玉器表象因年代不同而发生的质变(前提必须区分自然风化表层特征与仿品人为腐蚀假象的区分)顾要学一点地质材料学(认识何为次生物学名解理)化学(区分酸腐与天然解理)天文地理(了解红山时期土壤分配结构因酸性土与碱性土对玉的侵蚀后表象是不同的)在看看山海经,圣经,易经,等(此经典对人类起源和轮回有详细解读,山海经记录的史前或前几个轮回的物种形象是我们现代人不可理解的所以在见到不知名的造型时不可轻易放手.如表象符合天然解理变化此物无论造型多怪异无论有多少非议建议珍藏.也要多了解冰河期是怎么回事地球板块是怎么回事这样对解释红山前诸文化的造型与全世界史前美术造型的相通.即中国美术史与世界美术史的联系........任南
155#
发表于 2007-2-23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发贴心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次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地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
156#
发表于 2007-2-23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仿品沁色浮于器表或沿裂隙向玉体内渗入。在扫描电镜下,清晰可见晶格间的破损状。

[此贴
157#
发表于 2007-2-23 22:02: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从放大后的图片可清晰看到,所谓的沁色附着于表层成色斑状,或沿裂隙向内渗入,停留在裂隙中而未能进入玉的肌理。与自然沁色的质变有很大的区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23:20:30编辑过]
158#
发表于 2007-2-23 22:02: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表层的溶融现象:是由于在硅质岩交代变质的第二结晶阶段中矿化环境的变化所致

159#
发表于 2007-2-23 22:03: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内部肌理中沁色的过渡是:交替色域的层序表明一种因原生环境改变而赋于的、具若干生长阶段的多级生长现象。

160#
发表于 2007-2-23 22: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ngzhi在2007-1-30 17:42:38的发言:

本人是学理工科的,认为任何物质都是有活性的,除非在无氧/真空/恒温等条件下抑制了其活性,玉的出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要有一定的湿度,有氧,一定的温度下,玉就会出浆,就会吸附其他的物质,其他的物质也会寄生于其上,寄生物会生长,玉本身也会发生变化,也会二次生长.另外在透气的情况下灰尘也会渗入,也会污染玉体.同样,在干燥的条件下,玉体也会老化,蚀变.几千年的风霜雨雪,酷暑寒冬呢?

一些大墓出土的物品接触空气后会发生巨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国家正规出土的红山古玉器表象不如民间收藏者手中的红山古玉器表象复杂,因为国家正规出土的红山古玉器大部分深埋地下,缺氧、无光、恒温相对抑制了玉的活性,次生较少,红色沁较少,有的甚至完好如新。而民间大部分红山古玉件是老百姓在地表、浅表或者在耕作中捡拾,氧、温度、光照等再次生长条件充裕,因此,民间红山及红山前古玉件次生较多较复杂、红色沁较多。收藏者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你总是拿国家标准器对比收藏高古玉器你就太教条了,你将放过很多机会的。————————忠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3 12:22 , Processed in 0.0584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