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421#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3:56:00 | 只看该作者

欲行真愿 必具止力

其人若云:我观法相,只增纷动。善法不明,当为说止,止是法界平正良田,何法不备,止舍攀缘即是檀。

我观法相,只增纷动,有一种人性向与前者不同,虽然两者都爱清净,拿心理学来讲,根本两样。前面所说第一种人,天生内向爱清净,碰到事情不耐烦,你叫他做什么事都不干,你要他做事,叫他拿回家慢慢做,做好拿来,那勉强可以,有些人天生如此。第二种人也爱清净,但与前者不同,他由经验来看清净,人生烦得很,观察一切现象只增纷动,只会增加自己的纷扰。那么劝这一类人立刻修佛走最高的路线不对。

善法不明,他只求自己的安心、清净,搞不清什么是善法、恶法。当为说止,这一类性向、根器的人,你应该告诉他怎么修定,要赞叹止,当然卖瓜的要说瓜甜;卖花的就说花香。这个时候你要对他说修定好啊!打坐有什么什么功德!尽量赞叹。

止是法界平正良田,何法不备,本来如此,大家想修神通,不得止不得定,哪里能发神通?那只能发神经,定一得,何法不备?

止舍攀缘,即是檀,佛真会说法,拿一个定套上一切。佛在教我们怎么当法师,出去弘扬佛法就要知道善巧,修定好啊!你一修定,六度万法都修啦!怎么说呢!止舍攀缘即是檀,修定要丢掉一切妄想、攀缘。檀就是布施,梵文叫檀波罗密。

422#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3:57:00 | 只看该作者

止体非恶即是戒。止体不动即是忍。止无间杂即是精进。止则决定即是弹。止法亦无,止者亦无,即是慧。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一止一切止,即是愿。止止爱,止止见,即是力。

止体非恶即是戒,他说修定好。人一定,不起坏念头,不妄想,自然得戒。

止体不动即是忍,一得定后,万缘不起,别人骂你混蛋,混蛋跟鸡蛋差不多,你也不管、不生气了!止体不动就是忍辱波罗密。

止无间杂即是精进,一得定,在止的境界,没有杂念,一路下去就是精进。

止则决定即是禅,得了止、定后,一切功德随之而来,这就是真禅。

止法亦无,止者亦无,即是慧,最后,由定生慧,无所谓止,无所谓定,一切皆空,就是般若波罗密,你必须从这个路上引导。

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一止一切止,即是愿,一念一停,止在那里,一切念都具备,这是愿波罗密。

止止爱,止止见,即是力,力波罗密一修成功即成佛,力波罗密有如此重要。力波罗密是十种波罗密的第九位,入佛之位靠力波罗密。所以诸位学佛修道,虽然没有什么心得,不要灰心。反过来讲,大家都有点影子,但是这点影子力量不够,这个力量是要功德智慧修来的。所以力波罗密成就就成佛。譬如大家发愿,救天下、救国家、救人类,在坐许多青年常对我说:将来要跟着你的思想救人类、救世界。我说:我是开万和牛肉店的,你开的牛肉店比万和还要大一点。你说他对不对?对啊!有这个愿,为什么达不成?功德达不到,其力未充。

所以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明知生死是幻,还是被生死这股力量转走,其理由何在?文殊菩萨回答四个字:——“其力未充。你说看空了生死,但是生起病来还是害怕的。你看空了那一点没有用。为什么念佛、念咒子不能起作用?其力未充故,力量不充实。力是十波罗密的最后一位,力充实就成佛了!

力要如何充实?普通讲定力、愿力、智慧之力。譬如打坐腿发麻,硬是狠心定下去做不到,其力不充。我常说你不会真受不了,如果现在来个歹徒在旁边威胁你,起来就枪毙你,你的腿不会晓得痛,一定坐下去,充其量两条腿死掉,人还活着。所以坐不下去被腿动摇,也是力未充。

当然,你不要硬干,我是讲理论,不要认为我那么讲,自己拼命熬腿,受了伤找外科,然后埋怨我,这也是其力未充。

 
423#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3:57:00 | 只看该作者

了生死的下手处

止止爱,止止见,爱与见是三界生死的根本,为什么不能了生死?智慧力量未充。为何智慧力量未充?爱与见转不了。悟了道,拔出慧剑斩情丝。为什么割不断?因为是钝刀,今天割一点,明天割一点,割了后面,前面长出来。生死没有断是爱见未断,这是广义的爱,不只男女之爱,爱见不断,生死不能了。修道、证道要断九十八位结使。前年我在佛光别院特别提出这个问题,结使的根本是爱,广义的爱有很多。你说你愿意度众生,好听的讲是萨埵,萨埵者有情也。古人说得好:人若有情,天下太平。每一个人真有情,整个天下太平,但人不是菩萨,做不到。人对什么人最有情?对自己最有情。你说你爱太太、爱儿女,到必要时,还是自己先跑。等到自己生病,肿瘤不割掉会死,你不会爱它了,你真正爱的是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结使。爱是很厉害的,爱断了,超出了欲界升色界。

第二个最难断的是。见是什么?意见。每个人的观念,格老子我认为对嘛!这就是意见。每个人都有意见,意见不得了!我经常跟同学们说笑,譬如同学说:某个同学对你没有话讲。我说:我知道,你对我也没有话讲,都很服气,我也讨厌你们服从,为什么不提意见?有意见要提,光是服从有什么用?其实服从就是意见,他那个意见变成服从。就是这个东西,你说他无我?服从也是我。

见,比爱还厉害,见就是思想。解脱三界,爱与见两样断了最后才能解脱。你不要认为对付思想那么容易!要教化一个人,转变他的思想,据我的经验,自己对自己还转不过来呢!如何去转别人?不晓得你们自己能不能转过来?你们号称自己已经转过来了,我听了非常佩服,都是万和牛肉店的朋友,吹牛吹大了!

爱与见这两个基本结使不解脱,生死不能了。要解脱爱与见,只有拿来磨练,定力充实了,能止爱;能止见,此即力波罗密。

424#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3:58:00 | 只看该作者

此止如佛止,无二无别即是智。止具一切法,即是秘藏。但安于止,何用别修诸法?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生善根,即是随便宜以止安心也。

此止如佛止,无二无别即是智,修到了最后,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佛与我无二无别,没有分别,此谓智慧解脱。所以说,打坐修定,止是那么重要。

止具一切法,即是秘藏,修密宗,止就是大秘密,你止得住吗?止不住当然找不出秘密。六祖悟道后,师弟惠明在后面追赶而问:师父究竟有没有秘密传给你?他说:有啊!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秘密在每一个人自己那里。所以说止具一切法,你得了定的时候,自然一切都明白,这个是大秘藏。

但安于止,何用别修诸法?只要你得了定,何必修一切法!何以不用修一切法?因为一切法自然明白,都证到了。

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生善根,即是随便宜以止安心也,所以佛经有种种善巧方便,用各种不同的教授法教导不同根性的人,随他的便宜赞叹止的重要以安其心。人都爱贪便宜嘛!就给他便宜捡,由这个路线使他走上正修佛法的道路。

 

425#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4:00: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  落红偏爱作痴泥

现在继续讲修止,即打坐如何才能入定的阶段。不过,有个观念必须要先了解,打坐并不就是修定,而是修定的初步练习的方法,真正的定不是要坐着才能定,不管走路、做事、睡眠,无处而不是、无时而不是,这是心地法门,并不是有个定的境界。至少大家不要搞错,以为整天坐在那里傻傻地什么也不想叫做入定,如果这样叫做入定,我看大家不需要修这个玩意,因为修了变成一个无用的废物,那有什么意思。

 
426#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不在散乱中,便在睡梦中

我们都知道入定必须要先做到止,那么什么是止?不要误以为一切都停摆了才叫止。那样止是邪道,是不对的!而是作意地把心定在某处而能做到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生理与心理,这个才是止的道理。譬如念佛是我们有意地把心定在佛号上,不去管其它的杂念,这样心会变得更活泼,但是在活泼当中心并不是乱想的。

若言我观法相。散睡不除者。当为说止。大有功能。

假定有个学人说,我观法相,我对于佛学的理论都很清楚,即对于一切法的相(现象)都清楚。例如,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但是实际上我们一点都空不了。理论上,四大皆空是对的,但实际上连半大都空不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苏东坡自认为佛法的修养已经到了八风吹不动,佛印禅师一批放屁,他一看生气了就过江来问和尚,我这个偈子写得这么好,你怎么说我放屁。佛印禅师说,嘿!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过江来,一风就把你给吹动了!我们也一样,嘴里说四大皆空,其实半大也空不了。

有的人发现了,虽然自己对于佛学的道理,一切佛法的现象理论都很通,然而散睡不除,心很乱、情绪也很乱,人家一逗就火冒三丈;或是有一点不如意时就灰心到极点,这学什么佛呀?这不叫学佛而是闹情绪,要闹情绪何必学佛?问题就在于散乱心无法根除。

散乱以外就是睡眠,睡眠就是昏沉,我们的人生仔细一研究很糟糕,很没有味道,刚睡醒眼睛未张开前思想就来了,散乱地忙了一天,累得很,不散乱时就想睡觉了。因此,我们的人生就是睡醒了想,想够了睡,反反复复在这两种境界中度过了一生,不管是六十岁也好,一百岁也好,几乎没有中间路线。

有人说,我没有乱想也不想睡眠,只是傻傻地楞在那里。这种是轻度的疲劳引起的轻度的睡眠。有人一天到晚脑子里楞楞的,看书也看不进去,好像老僧入定的样子,实际上他一天到晚都在半昏迷的状态。

所以,人生就这两个境界,散乱与昏沉。有的人佛学的理论很通,但是散睡不除,一点都没有办法、除不掉,当为说止,这时你应该告诉他,只有得止得定才能除掉散乱及睡眠。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叫做得止得定。假如有人打坐坐在那里什么都不知道,那不是修佛法而是修魔法,修外道法。那不是入定,而是功夫练到可以盘着腿来睡觉,是轮回之道。

先前我们提到过是我们有意地要进入某种情况,超越时间及空间、超越生理与心理,那个境界才叫做止,才叫做定。若修行不能得止不叫学佛。严格来说叫玩弄佛法,玩弄自己。大有功能,得了止才具有大的功德与能力。

 

427#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4:02:00 | 只看该作者

当老和尚遇到小鬼

止是壁定。八风恶觉不能入。止是净水。荡于贪淫,八倒犹如朝露。见阳则晞。止是大慈。怨亲俱悯,能破恚怒。止是大明咒。痴疑皆遣。

止是壁定,八风恶觉不能入。从这里起是对于止的形容与赞叹,真得了止,心就像墙壁一样隔离了内外,达摩祖师当年在嵩山面壁九年,二祖来求道时问,禅有什么方法可以契入?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就是禅宗在未开悟以前,必须要走的路子,也就是修止的功夫。外息诸缘,把周遭环境的事物通通放下,因此上坐前必须先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妥当、了无牵挂了才好打坐。

428#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4:05:00 | 只看该作者

古来丛林下有一故事,相传从前有一位禅师自小出家,后来成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大师,生活一直过得很忙碌,比在家人都要忙,一直忙到七八十岁,有一天睡觉时看到阎王派两个小鬼来抓他了。他问小鬼说:我从十二岁出家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点时间让我修行,能不能宽限七天?小鬼说:不行,阎王叫人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老和尚说:不同啦!我是个出家人。小鬼心里也有数,虽然他未成道,要再受轮回,但是他这一生所积的功德很大,而且没有犯过大的错事,不过小鬼仍说:不行!不行!老和尚说:不然我们打个商量,你们宽限我七天,我成了佛先度你们两个,不要再做鬼工,跟我去做个菩萨。鬼一打算盘说:若你有把握在这七天成道,可以答应你。老和尚说:你们就到外面玩玩,不要再回到阎王那里报到,过了七天我成道了度你们,阎王就管不着你们了。

于是小鬼买了这个帐,他七天用功,到了第六天内外一片光明,悟了道,这时安住在大寂光定中了吧!到了第七天,鬼回来找,结果发现师父已经得道了,因为在一片光中小鬼进不来。小鬼说:师父呀!你要度我们的耶!他因为在光明中入定了,也没有听见。这两个小鬼急了说:我们怎么办呢?现在我们相当于走私犯了法。于是他们两个想办法要使他散乱而出定,一出走就把他给抓住,其中一个说:呀!我晓得了!我们看看这一片金光中还有一点点渣子呢!这一点渣于像一条线一样吊着,嗯!他还有一点情丝未断,但这一点情丝是牵到哪里?于是他们找找找,终于发现他这个情丝是因为系念在这个钵上面。这个钵是皇帝供养的紫金钵。这个时候他们商量说:怎么办?太好了,我们变成老鼠来咬这个钵。这个金钵虽然咬不烂,只要我们把它弄响,他就会动念。

于是他们两个变成老鼠打架把钵碰响,然后老相尚本来在光明定中万念皆息了,忽然一念唉呀!我这个钵不要被老鼠给……,结果这一动念,就被两个小鬼给抓住了。老和尚说:我刚刚不是得道了吗?怎么会被你们用手铐给铐起来呢?小鬼说:是啊!我们刚才也找你不到呀!老和尚说:我怎么给你们找到的?小鬼说:因为你还有一念在呀!老和尚说:我……我晓得了!于是拿起那个钵往地上一砸。这两个小鬼又看不见和尚了,急得不得了,于是又求了起来。最后老和尚又出定,这一下出定他们抓不住了,带着两个小鬼说:走!我带你们去见阎王去,他看到我都要跪下来!

429#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4:05:00 | 只看该作者

佛家的挡风墙

外息诸缘就拿丛林下相传老和尚的故事,最后这一念的好名之心(自己是当今皇帝的师父),因此对于皇帝所供养的紫金钵盂这一念的情丝还在。结果,外缘就息不了。内心无喘,因为念头一动呼吸就动,念头完全空了,呼吸就自然不呼不吸也就是无喘了。心如墙壁,此心就像打造了一面墙一样,隔开了世间的习染及六道轮回。可以入道,若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就差不多可以来谈学佛了。可见学佛有多难,不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就是入道。没有就是呀!而是可以入道,可以有资格来进入菩提大道。

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人生都是图利,不只是做生意,连搭公共汽车及上课都要找自己最有利、最舒服的地方。利就是得意,衰不是失意,人生在得意时忘形,在失意时也忘形。毁,即毁谤;誉,是当面的恭维。称,是到处受到称赞,如有些人不怕今生受苦受难而力求万古留名;讥是讥笑、讽刺。苦、乐就是痛苦与快乐。这就叫做八风。

恶觉不能入即坏的念头、坏的感觉不来。有些人打坐,坐起来觉得好舒服、好清凉呀!有光明呀!这些是善的感觉;有些人坐起来则是发酸、发麻、发痛,这些都是恶觉。他说假如真正得止到达了坚定的境界,八风恶觉就进不来,但不是没有八风恶觉的境界。因此,打坐若不是真正得止,随便一点风就把我们给吹动了。

 
430#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4:06:00 | 只看该作者

美人如玉什么禅?

止是净水,荡于贪淫,真得定,等于观音菩萨净瓶里的甘露,可以把身心都洗得非常空灵。贪是情与爱,淫是生理上性的冲动。尤其是青年朋友,一打坐用功就生理压迫得受不了,欲念就来了。而且用功用得不好还不来喔!为何会如此?你们最困扰的就是在这个地方。因为没有得到止的清净境界。因此,八风恶觉就来了,因为你的心不能止,它的力量就吹动了你,如果你真得止、得定了,它这股力量来了反而变成了你的助道品,增加了你的道力。这就是《大般苦经》中所说的孔雀不怕吃毒物,而且蜈蚣、毒蛇……越吃得多,它的羽毛就越漂亮。假如没有得止的话,那这一切就空谈了!

古代文学好的人总喜欢谈禅,而且文学好的人一谈禅,文字上可高得很。例如,清朝的名士龚定庵学问好,才气高、佛学也好,但是他最不喜欢禅宗,他认为禅宗太狂,因此他走天台宗的止观路线,这才是他认为真正静的路线。他的诗一看也是属于文人的狂禅,定力不够。但就文学来讲,中国文化这一百多年来,通通受龚定庵的影响,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等,不管是左派或右派没有不受他的影响的。他的诗集中有两句话谈到关于悟道的,他说: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这一看就知道没有真正得止。因真得止了则止是净水,焉能如凡夫一般荡于贪淫。但是他没有真得止,所以情关终究难破,过不了这一关。古来文人犯这个毛病的很多,换句话说,只讲学理而没有真正得到止、定的功夫,那个佛法是白学了,终究抵不了生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31 02:16 , Processed in 0.0781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