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41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22:33:00 | 只看该作者

远峰不近看

眼观鼻是肉眼观看的观;止观的观是观察之观,观察即是反省,也就是后世禅宗所讲的,一般用观心,不是用眼睛看,用你的意识观察这个道理。其实一个人随时在止的境界,你一盘腿,一静,要它静就静下来了嘛!

至于有没有得定,是观的作用。譬如这一堂坐得不舒服,心烦意乱,你怎么知道?意识上知道就是观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产生一个矛盾,你禅坐修观,把观的作用冤枉地用力,拼命求达到一个止,全把工具和道理搞反了!永远不会得止观,也得不到好处。譬如大家随处一坐就已经得止了,这个时候不需要起观,不必刻意再进一步去观,止当中就有观。举个例子,不一定打坐,眼睛一闭,就感觉跟普通活动不同了,那个感觉就是观,你那个不同已经来了嘛!观也来了,止也来了,就在那里很现成的,别再钻牛角尖。

然后要它慢慢宁静,进一步宁静,你进一步体会,进一步体会,进一步宁静,这样止观双运,两者同时并进。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空呢?止观中本身就是空的。当我们理解到,一开始盘腿到现在宁静的阶段,所有的动相静相过去,自然就空了!大家打起坐来在止观的境界犯了一个错误,用意识另外求一个空的现象,把自己害了!没有一个另外的空。

这是第一节说的四点。

第二节再说明止观的道理。

那么,照这么说,我们平常都走错了?也不尽然。一般学佛,小乘修法止在一念。我们假定把净土宗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拿来当小乘的修法,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念头来止住其他所有的念头,一句佛号好比湿的面粉杆,所有杂念好比灰尘纷飞,行住坐卧皆以湿面粉杆沾粘飞尘。唐朝白居易原来修止观、修禅,最后修净土,有一首偈子: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就是忙似箭,还是阿弥陀这个就是小乘修法,一念一念……,有些人心念老是提这一念,提久以后睡不着罗!普通人准吓住,糟糕!念佛念得失眠,只要你唉呀这一下,走火入魔。其实本来没有魔,也没有火,没有这句话,因为最近几年小说乱写,写多了走火入魔,哪有魔?哪有火?还不都是自己。这是因为念久、念紧张,自然睡不着;大家习惯睡眠,看到自己睡不着,吓慌了!实际上没有关系!如此止在一个念头上,那一个念头,抵一切念头,以一念粘住杂念,即小乘的一念修止。

 
41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22:34:00 | 只看该作者

止观与开悟

大乘的一念修止不走这个路线,走什么路线?因为本来就止。比方,现在拿一个说话音声止的境界给大家听听看,注意喔!(静默)我没有讲话,你注意个什么?这一段没有讲话不是很宁静吗?这个时候就是止了。你那样止也可以,这样止也可以,不一定打坐,很宁静就止下去了,因为这个念头自己不停留。大乘境界不走特别意念统一的路子,就是自然地摆平,它就止了!

刚才叫大家注意,我不是故意开玩笑,注意我说话,要听到,然后没有讲,你在注意没有讲、很宁静这一段,止当中就是在观嘛!因为你在注意嘛!我们平常所讲的观,就是普通所说的注意,那个注意力就是观的作用。拿现代的观念来说,观就是那个注意力;止就是安详、宁静,非常简单!人只要外界不起作用,自然很安详,也就是止。同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观察自己当时的心理状况就是观,是这么一个作用。

所以,从止观,到最后悟道成佛,不是止的功夫喔!完全是观。在中文,观的作用就叫悟,但是在理论上的悟,而没有止的观,不算开悟,止的功力到了的观,叫开悟。这是一个道理,补充第二节的。

 
413#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22:35:00 | 只看该作者

想的分界

现在补充第三节。

密宗所讲的观想,观是观,想是五阴色、受、想、行、识中的第三个。

学佛要了解思想这两个字。本来这二个字是佛学名词,想是想,思是思。粗的叫想,细的叫思。譬如诸位坐在这里,心里想到楼下或者想到家里。或者另有一件事挂在心上,或欠人家钱、欠人家感情的人,坐在这里,《宗镜录》每一句都听得到,可是跟人家约会,或明天要还五百块钱,身上只有三十元,不晓得怎么办!心里烦得很,佛经也不大听进去,那个念头去不了。打主意怎么样做,那个是想。

思,则没有想的成份。譬如身体不舒服,你坐在这里听《宗镜录》,样样听得进,但是,下意识觉得身体不舒服,那个可没有去想,那是思,很细。所以,白天所想,夜里做梦,是思的作用。

想会构成一个东西。譬如写一篇文章、画家构图起画稿,影像一想,意识境界已经有了,这个是想。所以说观想,想是这么粗的东西。修密法想不起来不谈观,开始想是外层,粗的,慢慢回转到内在,这个时候进入观的情况。

那么,由观的情况进入思的境界呢?想的东西变成一个现实。等于精神病的人说某人要抓他,我们看不见,但在他是真实的,在他的意识状态,的确看到这个境界。所以我常跟大家讲,如果在精神病院住久了,很难下定论,究竟我是精神病,还是他是精神病?两个搞不清楚,我们说他们是精神病;他们看我们绝对不正常。大家在这个世界上本来都在精神病状态中,不过那一种病与我们的病两样而已!我们现在这里也是精神病。

这是在继续止观法以前,综合答复这几天中同学们的研究。

所以止观这个法门要搞得很清楚,才能谈学佛。一般人错认,多走冤枉路而修。顺便再告诉大看到一位道友在这里想起来,一般人学佛做功夫,可怜的是什么?被感觉、感受牵着走。坐了几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五天头痛,八天血压高,实际上他真在用功,毛病出在哪里?他跟着感觉状况在跑。

一打坐,腿发麻,唉!空的嘛!空是空,腿还是麻得痛,然后坐不住,背发胀,发胀是什么道理?该不要走火入魔出毛病?那是不是在修止观?那叫凡夫止观。

他是在修止,因为天天打坐,修静下来,万事不管,如果讲那样不算修止,那又冤枉他了!那么他在修什么观呢?我给它一个名词,修感觉痛苦观。他用万年的功夫也没有用,这不是修智慧的慧观(修慧),什么理?他没有反过来想,感觉到痛苦这一点意念作用,怎么把这一点意念作用突破就对了,那就恭喜他了。否则,浪费费时间、浪费米粮,坐在那里玩这个干什么?

接下来看永明寿禅师的话:

 
41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止观两帖药 知时并知量

又善男子,智者识怨,怨不能害;武将有谋,能破强敌。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遮热?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暗?析薪之斧,解缚之刀,岂过智慧?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使其破恶,是名对治以观安心。

文字大家都懂,意思是,善男子啊!一个聪明人认识了害他的冤家,晓得某件事做了会受害而绝不接受,那么冤家就不能害他。一个真正智勇双全,有思想、有才气的大将军,能破强敌。

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遮热?。没有风,如何吹散天上的云、空中的雾?反过来说,没有一片云,烈日当空,又如何遮蔽炎热?所以,有风卷云,令人神清气爽、意态闲适;有云遮日,使人消暑解热。顿觉清凉。

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暗?水能熄火,而火能除暗。每一句话都有正、反两面的说明譬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没有水无法灭火……,没有火不能照明、炊饭……,这是讲观的道理,破一切恶的念头。为何要两边说明?有两个作用,在止观的道理都告诉你了。人要修定打坐,完全空念头什么都不想,念头空久了不晓得起观,空久了变昏沉,爱睡觉。用定来修止对治散乱心,止是一包药,病好了却还继续吃药,药吃多了不又变成病了吗!所以这个时候得了止定,下去主要起观了,就要拿智慧用心观了。用心观,你说懂了,又乱想想了半天,观久了坐不住,又起散乱。所以止观要平等等持,这就是教我们打坐做功夫修定,与智慧观察必须两者并行。

至于如何并行,又有人问:老师,哪个时候该用止?哪个时候该用观?唉呀!我常为这些问话火冒三丈。释迦牟尼佛比我们本事大,佛在禅定修法的经典上告诉你,自己要知时知量。问我何时用止、何时起观?怎么不来问我吃几碗饭会饱?你肚子晓得嘛!吃了这餐,下一顿什么时候吃?你饿了就吃嘛!饿了就吃,饱了就停。结果我们学佛的人做功夫,禅也好、密也好,既不知时,又不知量;既不起观,又不晓得修止,那样不统统变成盲修瞎练吗?

 
415#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3:51: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

接下来这一段文字偏重于,我们略微带过,不作详解:

又善男子,井中七宝,暗室瓶盆,要待日明,日既出己,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知诸法实,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若波罗密最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今得悟解,是名第一义以观安心。如是八番,为信行人说安心也。

等观,等是平等之意,止观二者同时并进是为等观

般若波罗密:智慧到彼岸。

第一义:就是等观。

八番:上次是讲止,正反八次;这次是讲观,八番明观。

《楞严经》上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这一点我常常跟学哲学的同学说明,西方哲学,尤其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正反合,影响这个时代两个多世纪。辩证法,了不起,任何事都是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等等。

有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人说,《易经》好,也合乎逻辑。此话真是糟糕!《易经》是三千多年前的文化;逻辑辩证只有几百年。你们现在常说佛法有些与西方心理学差不多,这就好比祖父与孙子站在一起,人家说祖父了不起,很像孙子,这真是混帐话!等于说爸爸了不起,与儿子一样,骂人骂透顶!可是有许多人就是这样骂自己的文化。这并非文化界线的偏见,事实上两者历史年代差距悬殊。

那么再问,《易经》如何与辩证法一样?答言阴阳嘛!也是正反合,你以为《易经》的辩证是正反合?《易经》的辩证法是讲十番辩证,不是正反合三重,《宗镜录》这里还只讲八番,因为大家不懂,认为阴阳就是道,正反就是合,那真是笑话!西方文化的辩证法与东方文化各有其本身的价值,两者硬是放在一起作比较,难免会失之偏颇,好比矮子与高个子,高的就是高的,矮的就是矮的,各有各的价值和型态,没有什么差不多。这一点如果发挥,牵涉极广。这是讲到八番顺便引伸的,现在是讲佛法。

这一段有一个名词等观,是佛经一个重要名词,佛藏有一部著作是《等不等观论》。等是平等,定与慧到了家,这个时候,空与有双融,无所谓有,无所谓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双融,这个是定慧等观。所谓悟解解悟是理上的开悟,还不是真正的禅宗,真正的禅宗是证悟,身心都求证到。等观才是禅宗的悟,要求证。你说身体是空的,你空空看,肚子饿了就空不了!至少要做到肚子饿了也能空得了,不会饿;肚子饱了能马上消化空了,否则全是空洞的理论,不求证不行的。这是重点说明等观的作用。

 
416#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加法和减法

接着,关于止观,他再作结论:

其人若云:我乐息心,默以复默,损之又损之,遂至于无为,不乐分别,坐驰无益。此则法行根性,当为说止。

这里所讲的,涉及到现代教育的性向问题。他说,有一种人来说,我什么都不想,只要让我坐在那里安安静静,我乐息心,默以复默,含默不语。损之又损之是借用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话。学问是天天读书,慢慢加上去的,是加法;修道是减法,所有的东西都要丢,丢到空,最后连空都要丢掉,遂至于无为,到达无为,就是道。两者看似相反,然而又不相反,在佛家来讲,大菩萨两者皆会。在为学方面,益之又益;在修道方面,损之又损,此即大乘菩萨之难修也!小乘是为道日损;大乘菩萨到了成佛境界是等观,为学时日益;为道时日损。所以不要以为中国佛法是讲大乘,你大到哪里去?要有这样大的本事!一般人为学日益是在妄想上加妄想,禅宗祖师叫屎上加剑,再加一点更尖的东西。做学问是精细又精细;修道是减之又减。所以大家不要动不动要修大乘道,大到哪里去?慢慢来,一个人权太大,孤苦零仃很可怜!

我乐息心,默以复默,损之又损之,遂至于无为,只想无为,什么都不管。譬如同学在一起久了,很容易看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有些人的个性是,最好什么恭维的话都不要到他身上,阿弥陀佛,我管我的。有些人不然,样样都想管,管不了也要管,各人个性不同。

不乐分别,有些人什么都不想管,以至于无为,心里不起分别。坐驰无益,坐驰二字出自《庄子》,骂一般人打坐,看似修道,其实内在思想有如开世界运动会一样乱跑。这种人认为坐在那里打坐乱想无益,这类人的性向是法行根性当为说止,法师们尤其要注意!这是教化众生的教育法,这类人要为他说修定、修止的路子。

汝勿外寻不要用别的方法。现在教你们修止的方法:

417#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3:53:00 | 只看该作者

但内守一,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洪波鼓怒,风静则澄。

但内守一,这一类喜欢走个人路线的人,个性比较内向,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偏向小乘管自己,那么你要教他不要向外面追求什么佛法,只要内在守一。这个问题大了!守那个一?守一思想出于《老子》,老子曰:神得一以宁。佛也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但内守一,只要守个清净的境界,眼睛一闭觉得清净,只要抓住这个清净境界就守一不变了。攀觉流动,皆从妄生,攀觉是两个观念,攀是攀缘心;觉是妄觉心。人喜欢攀缘,譬如由老张认识其友老李,由老李认识老王……一路攀下去,由这一件事想到那件事皆是攀缘。攀缘心与妄想心不好,这两种心理现象的流动性很大,皆从妄生,这个就是妄想,看清楚,这其中就是观,你要看清楚,妄念怎么停?妄念是假的。

如旋火轮,譬如于暗室旋转一支香,不只看见一点亮光,而是看到一圈火光,实际上并无圆圈,因为转动太快速,一点小光变成一圈火光。留意这个道理,我们打坐,感觉自己妄想不断,其实妄想没有那么多,千点万点就从这一点来,就是这么一点妄念,因为这一点妄念在里面攀缘得太快了,使我们害怕,觉得自己思想多,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你只要把这一点妄念突破,整个就破了!这个道理大家要搞清楚,所以说妄念如旋火轮。

辍手则息,辍是停掉,把手一停,不转圆圈,那一点火光不动,就没有火轮。

洪波鼓怒,风静则澄,如台风海面上的浪涛高及十几层楼,海水本来平静,因风而起浪。所以坐在这里,认清楚而突破这一点念头,实际上千点万点就是这一点,当下突破,它就宁静了!这个时候,不会起波浪,不管外境界的风,外境界风不动,风静则澄。

接着他又引用佛经证明。

 
418#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3:54:00 | 只看该作者

应无所而生其心

《净名经》云:何谓攀缘?谓有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

《净名经》就是《维摩经》,维摩居士是在家佛,释迦牟尼佛是出家佛。

怎么叫攀缘?我们的心在三界里,总想抓一个东西。人生来就要抓东西,要发财啦!要这样要那样,抓惯了。有些人学佛以后,说什么都不想,就只是学佛,我说唉呀!你了不起啊!看空啦!想空,你看看,他说不想?照样想。再不然说什么都不想,只想修道、想解脱,那还是想。说不想,谈何容易!攀缘的习惯永远在抓。

那么,怎样息攀缘心呢?谓心无所得,只要此心无所求,无所得。打坐想求清净,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已经在有所求了。应无所而生其心,有所得已经错了!为什么不得?《维摩经》告诉你,因为你是以有所得的心,求无所得的果。白居易的一首诗: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就是这个道理。

又引用佛经。

 

419#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3:54:00 | 只看该作者

去邪灭罪在一心

《瑞应经》云:其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

佛说只要达到一心不乱,则万邪灭矣!什么是一心?无所得、无所住,不是有境界,也不是没有境界,现在就是一心,不要另外求个清净。得到一心的人,万邪就停止了!这是佛说的。

再引用龙树菩萨说的:

龙树云: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龙树菩萨可说是佛教中第二个释迦牟尼佛,是中国大、小乘佛法的八宗之祖,严格讲是十宗之祖。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告诉我们修法,真正的道,是明心见性的实法,不是颠倒心。那么,不颠倒就是悟道的境界。这个时候既没有心意、观想,也没有文字。

如果能够究竟达到这个境界,无始罪业立刻消除,这个境界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若能保持永恒一致,就是了不起的见道的人,当然能得般若到彼岸。

仔细研究永明寿禅师所选择引用的经典譬喻是很妙的!包含了入世、出世,先选用维摩诘的居士经,再选用释迦牟尼佛的《端应经》和龙树菩萨的论。最后结论。

 
4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诸仙犹羡凡里闲

夫山中幽寂,神仙所赞,况涅槃澄静,贤圣尊崇。

他告诉我们清净的重要。既不告诉你修定,也不叫你修现,一念清净就是止观双运,就是定慧,你不要另外去求个定慧。这句话说到底了,一念清净,定慧在其中。不过不要搞错了!经常有些学佛修道的人,把一念清净当成没有、空掉,又解释错误!这里头没有跟你说,也没有跟你说没有,只叫你一念清净。

他说山林中幽然寂静,一切神仙都赞叹山林中的清净。但是山林中、太空中的清净还是有相,不及自性涅槃的清净。如果一个人得到涅槃,澄清宁静到极点,那么,涅槃澄静境界,是一切贤圣所推崇的。

《佛话经》云:比丘在聚,身口精勤,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事安卧,诸佛皆喜。

《佛话经》是佛所说戒律方面的经典。聚者聚落,都市村庄中有大众的热闹场合。一个出家人在大众中,有忙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话,没有话也要找话讲,身口皆忙于应酬,即便他身口精勤,诸佛看到这种情形,都要忧愁得掉眼泪。如果比丘在山,息事安卧,宁可没事规规矩矩睡觉,不打妄想,至少少造业,诸佛也会欢喜。真得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况复结伽束手,缄唇结舌,思惟寂相,心原一止,法界洞寂,岂非要道,唯此为贵,余不能及。

不要说修道,一个出家人能在山中安卧,更何况盘腿打坐,双手结印,不说话。

思惟寂相,内在思维寂止。心原一止,此心在止定的境界上专一。法界洞寂,自然扩大到整个宇宙在空的境界。唯此为贵,余不能及,地位高,有钱不是贵,唯有清净、有道才是最珍贵,非其他所能及。

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心,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

这是因材施教,你看此人是修定的性向,你要叫他修定;此人是走修观的路子,你要叫他修现;此人修密,你要叫他修密;此人走净土的路子,你就要叫他修净土。想用一包药、一粒八卦丹、一瓶万金油治百病,做不到的。所以法师要懂八万四千法门,你要什么有什么,此谓随乐欲以止安心,乃至他喜欢邪门左道,你暂让他走邪门左道,一引导他就归入正途,那就在于法师本身度人的善巧方便,法师的方法、法门要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9-4 08:22 , Processed in 0.0769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