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27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七章  只眼胜千日

岂局已见,生上慢心,终不妄斥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圣教。

像南阳忠国师这样,绝对不困在个人成见中而生增上慢心,所以他始终不会说不需要看经教,也绝不认为妄用一个方法瞎用心就可以,因为佛说的这些经典,是无上甘露、不可思议佛的大悲心所说出来的。

27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如云:‘依而行之者,且依何旨趣,不可是依文字语句而行,不可是依义路道理而行。’

他引用南阳忠国师的话:‘依而行之’,也就是佛经最后一句话:‘依教奉行’四个字。怎么叫依?‘依何旨趣?’不论《金刚经》等任何一本佛经,最后都叫你‘依教奉行’。‘依何旨趣?’不可依文字语言而行,死死抓住文字文句,呆板地去做,那根本不懂佛学佛法。也不可以‘依义路道理而行’,把佛法的道理变成佛学了,等于禅宗本来不需要文字语言,现在禅变成禅学,那就是依义路道理而行,而不依教奉行。如何是依教奉行呢?

27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开示。

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必须把宗教融会贯通,然后丢开宗教。把佛学讲的道理、要旨抓住,等于吃饭一样,饭菜进入胃消化以后,菜还是菜、饭仍是饭,那就消化不良。读书、读经的道理也是一样。‘不可辄生孟浪’,孟浪是现代话随便、蛮干的意思。

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假使把经典读通悟了道,能真正信得过,此信不是迷信,把道理融会贯通信得过。‘了了自知’,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必到法师、老师、居士那里听经,自己已经悟道了嘛!即使再听别人讲经,就像风吹过耳朵一样,对与不对,自己很清楚。如果你们真的了了的话,当然不需要看经教。

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开示。’现在我著这本书,集中网罗了所有佛经的精华,‘只为昧性徇文者,’‘昧性’,没有明心见性,本身还在迷暗中;‘徇文’,研究经典变成佛学,依文而解,逼不得已才‘假以言诠’,再用文字把它写出来,诠就是解释,方便开示大家。方便开示大家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17:34:20编辑过]
2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直指出六根现用常住无生灭性与佛无异,亲证现知分明无惑。

他说这是真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种方法,我直指出来,大家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理、心理的作用,我们本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你明白了这个东西,‘与佛无异’,我们本来就是佛。这些不是讲道理,要‘亲证现知分明无惑’,要亲自证验到这个境界。‘现知’当下很明显地呈现摆在那里,‘分明无惑’,要明明白白了解,一点也没有疑惑之处
27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免随言语之所转,不逐境界之所流。

又是一副好文字好对子;通过经典的文字真悟了道,不跟著别人言语文字而转变,也不追逐一切外境而流转。
27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5:00 | 只看该作者

父母所生眼

今于六根之中,且指见闻二性,最为显现,可验初心,疾入圆通,同归宗镜。

那么,他现在又要引用经典了。他说,就在我们现有生命,这个身体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思想的六个作用上,拿出‘见闻二性’,眼睛看得见的‘见性’、耳朵听得见的‘闻性’,是最明显的。‘可验初心’,可以测验自己,最初学佛的心能不能明心见性?他说不要轻视这一点,懂得了这个道理,‘疾入圆通,同归宗镜’,很快就能进入佛法圆融自在的境界,最后到‘宗镜’。这本书叫《宗镜录》,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像镜子那么明白。

这一段是讲经教的重要。接著他引用《楞严经》讲明心见性的道理。

27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5:00 | 只看该作者

且见性者,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故,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分明显露,丝毫不隐。

要如何明心见性呢?

永明寿禅师先给‘见性’下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非常好!什么叫‘见性’?

当见之时即是自性’,当我们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这个作用就是见了,譬如见到茶杯,晓得这是茶杯,那个能够起作用,了了分明的,就是自性的功能。所以‘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为什么呢?

以性遍一切处故’,心性的本体无所不在,普贤(现)嘛!到处在。眼睛见到茶杯时,你的见性就在茶杯上;眼睛看到黑板时,见性就在黑板。那么眼睛不看的时候呢?就在那个不看的上面。开眼看到一切,就在开眼的一切上;闭眼看不见,其实没有看不见,闭眼就在那个看不见上。他说‘见性’本来就在这里,‘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

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张开眼睛就看见,闭著眼睛看见没有?看见了,看见一个看不见的状况。然而你会问:‘当我睡著了,闭著眼睛,那连看不见的也没有了,见性到那里去了?’‘睡著了!睡著不是没有了!当你睡醒又看见了。’今天的看见,跟明天、后天的看见是一样的。

当我们五、六岁,眼睛好的时候的看见,与现在老花眼、近视眼的看见是一样的,‘见相’不同。近视眼没有眼镜看见什么?看见模模糊糊。看见模模糊糊是相,看得清清楚楚也是相,与那个能见之性没有关系。这个道理先要搞清楚,所以‘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当你眼睛有个见性就在了嘛!你不能说,再见一个见性。有些做功夫的张开眼睛,干什么?修道耶!修眼通。你不要眼睛看出毛病,那就不通了!以见性更求一个见性就错了!所以,见性的作用是‘分明显露,丝毫不隐’。

开眼就看见,闭眼看见看不见的,佛在《楞严经》上也教人做过实验,佛经是非常科学的。什么叫讲经?根据佛经的文字作解释叫讲经,佛当时叫‘说法’,说法就是对话,对话就是临场表演。佛问大家:‘你见性在哪里?你闭著眼睛看见没有?没有看见,你错了;看见了,看见什么?’看见一个看不见的,闭眼见暗,也是看见了。看不见的名称用文字表达只好用‘暗’字。

佛问你开眼看见什么?看见明,一切都了解。闭眼看见什么?看见暗,看不见。开眼看见明,闭眼看见暗,明暗的现象有变动,你‘能见明、能见暗’的没有动过。佛在《楞严经》上表达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可以做实验。开眼见明,闭眼见暗,再开眼又见明,再闭眼又见暗。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变化,这个见性没有动过,那么,你还去找个什么东西?佛用眼睛来做分析,非常清楚。等于我们的思想,思想动晓得动,清净晓得清净,你那个动与清净有变动,你那个知道思想乱与不乱的那个知道没有变动过,你还要找个什么?那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楞严经》就有那么科学。
27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5:00 | 只看该作者

看那摩尼殿的飞檐一角

古教云:摩尼殿有四角,一角常露。

摩尼是梵文,形容无价之宝。一颗无价宝珠摆在中间,人站在四面八方看,每个人看到的光色都不同,因为你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反映的光色就不同,颜色也不同。就像一般人看佛的舍利子。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过真正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不是后世所泛称的。那说也奇怪!真的佛的舍利子,一千个人看,一千个人看到的颜色不同。拿佛法来解释,每个人的业不同,舍利子反映的颜色也不同。拿科学来解释,每个人的健康、视力或脑力不同,反映的光也不同。等于我们看某一样东西,色盲、近视眼、老花眼所看各有不同,岂只舍利子与摩尼珠!任何一样东西都如此。他说,古代经教祖师说,摩尼珠建的殿有四个角,有一个常暴露在外让人看到。

摩尼珠,是一个无价的宝珠,本来是圆的,十方八面都看得见。这颗珠四面八方放光,但是,只露出一个角,只有一面放光给你看。

27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6:00 | 只看该作者

祖师云: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

这比方什么?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本性在我们身体内部,等于无价之宝摩尼珠,然而被困住了,只开两个洞。其实等我们功夫修到了,明心见性,不用肉眼的话,十方八面上下都看见了。我们本来就有这个功能。那么,现在大家为什么没有现出这个功能呢?譬如大家打坐闭起眼睛,始终忘不了前面这双眼睛对不对?在座做功夫的很多,坐在那里始终看到这两个洞,此即不懂道理,你被那两个洞困住干什么?后面可以看,前面、上面、下面都可以看,可怜我们习惯了,天眼通被障住了!如果真晓得自己能放光动地、无所不照,为什么要被这两只眼睛控制?这两只眼睛老花了、死了变成灰,你把它当成宝贝干嘛?这就是众生的可怜,认错了自己的东西。

所以说,摩尼殿有四角,无所不照的,只有一个角露在外在给你看。‘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虽然只有这一角也够用了,整个宇宙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可怜一点,像照相机一样,只对著一面。眼睛也可怜,只看到四分之一。有些人视力好一点,有些人聪明一点,看到的范围比较大;视力差一点的所见范围也就较小。

28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6:00 | 只看该作者

又歌云:‘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凡夫只是未曾观,何得自轻而退屈?’

这首禅宗祖师的歌,‘应眼时若千日’,当眼睛看东西时,放光的作用,眼睛的功能同一千个太阳的功能一样。站在高楼上看台北市有多少灯?何止万盏灯光一览无遗,但你不能加上障碍;如果要数数看有多少灯,那就看不见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此心不动,眼睛一望,森罗万象,所有影像像照相机反影一样,都过来了。

凡夫只是未曾观’,一切凡夫没有回转来找自己能看的功能。能见的功能,他找不出来。

何得自轻而退屈’,因此把自己看轻,认为自己不是佛。佛经上说,佛眼看三千大千世界,如看掌中庵摩罗果,越想佛越伟大。我们站在中山北路圆山旋转厅看本市,也有看掌中庵摩罗果的味道。虽然不是大佛,弄个小佛当一当也不错!为什么不成佛?算算前面有几盏灯?糟了!站在这里一眼看过去清清楚楚,如果算有几个人?完了!只看到一个,跟只看到一盏灯同一道理。所以讲见性的道理,非常奥妙,要去体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6 09:50 , Processed in 0.0600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