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见性者,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故,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分明显露,丝毫不隐。 要如何明心见性呢? 永明寿禅师先给‘见性’下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非常好!什么叫‘见性’? ‘当见之时即是自性’,当我们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这个作用就是见了,譬如见到茶杯,晓得这是茶杯,那个能够起作用,了了分明的,就是自性的功能。所以‘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为什么呢? ‘以性遍一切处故’,心性的本体无所不在,普贤(现)嘛!到处在。眼睛见到茶杯时,你的见性就在茶杯上;眼睛看到黑板时,见性就在黑板。那么眼睛不看的时候呢?就在那个不看的上面。开眼看到一切,就在开眼的一切上;闭眼看不见,其实没有看不见,闭眼就在那个看不见上。他说‘见性’本来就在这里,‘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 ‘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张开眼睛就看见,闭著眼睛看见没有?看见了,看见一个看不见的状况。然而你会问:‘当我睡著了,闭著眼睛,那连看不见的也没有了,见性到那里去了?’‘睡著了!睡著不是没有了!当你睡醒又看见了。’今天的看见,跟明天、后天的看见是一样的。 当我们五、六岁,眼睛好的时候的看见,与现在老花眼、近视眼的看见是一样的,‘见相’不同。近视眼没有眼镜看见什么?看见模模糊糊。看见模模糊糊是相,看得清清楚楚也是相,与那个能见之性没有关系。这个道理先要搞清楚,所以‘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当你眼睛有个见性就在了嘛!你不能说,再见一个见性。有些做功夫的张开眼睛,干什么?修道耶!修眼通。你不要眼睛看出毛病,那就不通了!以见性更求一个见性就错了!所以,见性的作用是‘分明显露,丝毫不隐’。 开眼就看见,闭眼看见看不见的,佛在《楞严经》上也教人做过实验,佛经是非常科学的。什么叫讲经?根据佛经的文字作解释叫讲经,佛当时叫‘说法’,说法就是对话,对话就是临场表演。佛问大家:‘你见性在哪里?你闭著眼睛看见没有?没有看见,你错了;看见了,看见什么?’看见一个看不见的,闭眼见暗,也是看见了。看不见的名称用文字表达只好用‘暗’字。 佛问你开眼看见什么?看见明,一切都了解。闭眼看见什么?看见暗,看不见。开眼看见明,闭眼看见暗,明暗的现象有变动,你‘能见明、能见暗’的没有动过。佛在《楞严经》上表达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可以做实验。开眼见明,闭眼见暗,再开眼又见明,再闭眼又见暗。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变化,这个见性没有动过,那么,你还去找个什么东西?佛用眼睛来做分析,非常清楚。等于我们的思想,思想动晓得动,清净晓得清净,你那个动与清净有变动,你那个知道思想乱与不乱的那个知道没有变动过,你还要找个什么?那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楞严经》就有那么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