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识学的‘三量’说 心起作用的最后一部分——第八阿赖耶识,它含藏一切种子,含藏若干万亿劫数的过去,若干万亿劫数的未来,乃至于现在。以现代观念言,这个功能含藏无穷尽的宇宙、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整个功能都属于阿赖耶识的范围。那么,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第八识皆是‘俱缘现量’。我们再提醒大家注意!唯识学的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就是呈现一切摆得很明白,也可以说是现在、当下,呈现在前面,的确有一个事实,一个现象。严格讨论唯识问题也很多。 有哲学论文,把‘现量’比成西方哲学的直觉的境界;也叫直观,把‘比量’当成客观。这种与西方哲学配合解释现量、比量的看法,对与不对,仍是个问题,我希望不要勉强凑合,哲学是哲学,佛学是佛学,科学是科学,彼此借助说明则可,便说这个就是那个,不合适的,因为范围不同,这一点作学问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讲宗教,可以借用;学术范围则不能含糊。 比量是由分别心来的,比如我们看到粉笔,意识知道是粉笔,好像小孩玩的太空梭玩具,这个观念是比量。看白板是白色,比黄色白一点,不过正式的白可能还要白,一下子我们脑子有许多观念马上进来。所以,能起思维、能起知觉、能起感觉,皆属比量。换言之,比量是相对性,不究竟的。例如我现在介绍《宗镜录》的道理,对与不对是比量,诸位听到,这个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对与不对,也是比量。换句话说,现有人生一切知识、一切思想,在唯识学范围都认为是比量。比量非真实,不一定靠得住。 非量,比如幻想,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境界有许多影子,自己想迷糊了,硬是看到前面有东西,实际上有没有?没有,那都是幻想出来的。一切幻想、不实在的东西,也不属于世间比量范围的,都属于非量的境界。唯识学就有这三量的差别。 有一位同学有一天向我提出问题。他说唯识的分类不大好,怎么说呢?他说三量就是一量,比量也好、非量也好,都是阿赖耶识功能的现量。我说对,你讲得没有错!他又问:那为什么唯识把三量分得那么严格呢?众生几乎被束缚住!这是因为后世研究唯识的,被一切名言(名相)观念给捆绑住了。 其实,非量是意识境界,拿现有立场讲是非量,也是相对的,它就是比量。例如,以现实世界来说,一名精神病患者,看到我们一般会笑,笑我们这些疯子怎么到这儿来?在他的立场看,我们的确是疯子,而在我们的立场看他是疯子,觉得他是非量境界。同样的,以他的立场看我们也是非量境界。所以非量与不非量,本身就是个比量。再说,精神不正常的人的境界,在他的范围所看到的东西,他认为非常真实,至于看法对不对是另一个问题,所以这也属于他当时的现量,三量功能本来如此。 量,翻成中文就是‘范围’,真正讲佛法,阿赖耶识转过来,本体功能是无量的,你只要把握住那个原则,就晓得‘量’只是属于这么一个范围而已!为了让后世人了解心性的本体,只好在教育引导方法上作如此说明。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俱缘现量’,开眼见明,眼睛一看是现量;闭眼见暗,也是眼识现量的呈现。耳朵听到声音是现量,听到一个听不见的,也是现量。一个聋子听不见外面的声音,却听得见自己内部噗咚噗咚响。就算没有耳聋,到了一个空谷,空气隔绝,什么声音都没有,听见没有?听见了!会听得害怕,太静了!那个清净也是一种现象,这是耳识的现量。这些是对唯识最普通的解释,其实还有更深的。 当我们张开眼睛,第一眼看到眼前景物那一刹那是现量,第二刹那就不是现量,眼识马上引导意识起作用,眼前所见皆是人头,头发有白的、黑的,少一点、多一点……意识的现量起来了,现量马上转过去。眼识的现量等于照相机,对好焦距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有些佛经说:一弹指是二十刹那,另有六十刹那、九十刹那之说,一刹那代表非常快速的时间,无法用秒来计算),就是眼识的现量。但是这个现量的境界不容易保持住,假定眼识的现量与意识的现量两者配合,意识不起比量分别,眼识不起第二刹那的动摇时,那绝对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看人不像人、看狗不像狗。像什么?什么都不像,就是有个东西过来就是,那是现量境相的一种现量。然而在唯识学上,这种现量叫什么呢?叫假像?不是真象,什么是真象的现量呢?一草一木、一灰尘、一点雨水、山河大地、猪牛狗马等,整个宇宙、一切万有等等,所呈现的世界是整个阿赖耶识的现量,整个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这么一个世界,但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生灭。 我们大概了解这些观念,唯识太麻烦,永明寿禅师他老人家提到,我们不得不替他讲清楚一点。 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后面那个功能——心体,体是勉强加的名词,不是当它有个实在的体,为了方便大家明白而说‘体’。心体的功能叫第八阿赖耶识,也是‘俱缘现量’,它对的统统是现量。注意啊!第六意识能够分别的不算,前面的五个识与最后的第八阿赖耶识是‘俱缘现量’。缘者攀缘、抓住。当眼睛一看,被前面境相吸引住,站在物质的立场,也可以说,前面的境相是不是也被我们吸引住?两者互相吸引,所以‘俱缘现量’。 ‘得诸法之自性’,不要看到‘法’就想到佛法;也不要当成是作法的师公,那就搞错了!同样一个‘法’字,用的地方不同,解释两样。‘法’代表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万有的事情、现象,包括精神世界的理,所以前五识跟第八识‘俱缘现量’,当它起现量,它在这个时候它了解一切法,一切万物本身的性体。不要把这个自性看成明心见性的性,如果有这一念,全体解释错了!我经常发现年轻同学著的佛学论文,在这种地方观念错的很严重,只要看到性,就把明心见性、性空连在一起,观念就搞不清楚。‘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比如八识——眼耳鼻舌身意、第七、八识都是名词。‘名’,名词;‘言’各种言语文字。前五识与第八识‘俱缘现量,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当他一看前面,晓得这是人、这是鱼,鱼是法,人也是法,中间没有分别。举眼识为例,坐此回头一看好多人,张先生、李先生、男人、女人你全不管,这时眼睛现量一看,‘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就是这个道理。 ‘又无二种计度分别’,没有人我、人法计度分别。计是心里计算,哟!好多人,这是‘计’。这些大概是什么人,这是‘度’。‘计’与‘度’在中文有不同性质。‘计’带数字性;‘度’有推测、推理之意,大概、比量。‘分别’,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都是分别。他说,现量境界没有这些作用。 ‘随念分别’,能够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意识的念头,我们讲念头、念头就是这个。 刚才说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能见明见暗的那个是阿赖耶识的现量,《楞严经》上说这个叫‘见性’,我们说那个叫‘能见’,至于明心见性,则要‘能所双亡’,‘能’还要忘掉,这属于另一层道理,以后再说啦! 他说,在现量境上,一切能知是随念而来,意识起作用,随念分别。当我们一切境界随念分别的时候,比如八点钟开始上课,到现在已经过了四十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灭中过去了。这中间,我乱讲,诸位乱听的,对与不对,懂与不懂这些分别都过去了!‘随念分别’,这分别的中间,它本身有一个现前并不生灭,也没有动摇过。就是八点钟到现在,那么多废话,我说过,你也听过,一生一灭,每个声音、每个动作、每句话,对与不对,都跳动过去了,我还是我,坐在这里听的清清楚楚。他说,我们活著的人在随念分别中,‘即现前不生灭’,就是现在在你面前,就有不生灭的自性功能。 这一节不晓得我讲清楚没有?很吃力,硬是连吃奶的力气都拿出来了!只有那么大的本事!在我自己是很不满意,总以为报告的不清楚,因为这一段就是那么几句古文,即使勉强说明清楚,也要七、八万字的白话文,要在这么短的时候讲清楚,很难!诸位应该智慧高,透过我讲不清楚的话,你们应该清楚了,希望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