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30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3:00 | 只看该作者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佛说,你的面虽然皱了,老了。这里下了一个定义,‘见精’,等于能见的那个功能,这里没有用见性,所以与明心见性有不同。但是这见精,如果讲学佛成道作功夫亦是有很大作用的。现在教育普及了,近视越厉害,就是不懂得如何保养这见精。

‘此见精性未曾皱’,眼睛的各种组织虽然老化了,但这见精本身具有的性能、功能,却没有老化。

‘皱者为变’,外面的面皮看到皱了老了,那个是变去了。‘不皱非变’,那个生命中间有个见精,没有变过。‘变者受灭’,能够变去的,那个有生死。而那个不变的见精,生命功能,‘元无生灭’,没有生灭,没有生死。你要找到这个东西。

‘云何于中受汝生灭’,所以在我们生命当中,那个东西,他本来就不变的,不生也不灭的。死了是外形死了,肉体死了,那个功能没有跟著你的外形变去而死亡的。

佛最后对波斯匿王说,以你过去所学的那些老师,末伽梨等,认为这个身体死了。那‘见精’(勉强以中国话‘灵魂’来代表)也跟著死去了,这是不对的。何必引用他们的说法?

波斯匿王听到佛那么一指出来以后,相信了。这时于是悟道,于是明心见性,相信了而已。至少在理论相信,这个生命里面有一个东西,‘舍生’,丢开了这个身体死掉以后;‘趣生’,另外又去投胎,不一定变人,总是抓住另一个生命。
3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观花眼,流水心

讲到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点,为什么叫波斯匿王要以流水来看呢?为什么没有像在灵山会上拿花来看呢?

灵山会上是看花,大家都晓得,佛拈花示众,那么转一转,不说了;迦叶尊者笑了一下,佛就说,你懂了。那花与迦叶尊者的笑,是另外一回事。但就看花的功能来说,是一样的。我们今天眼睛看花的,与六十年以后看花的,看的是不是都那么好看呢?一样的。等于唐朝人有两句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可是佛为什么还是用流水做比方?流水与花不同,花到底一年有十二个月不同的花,正月开的花,落了要明年才能看得见,太烦麻了。‘风’也不能比喻,‘风’看起来是无形的;‘光’可以比喻,但‘光’的速度太快了,人的眼睛看不见它的迁移。人看见的物质现象,流水是最妙了。你看这股水,永远在流,因为人的脑子智慧很粗,只看到它的永远在流,实际上流水是每一分钟、每一钞钟过去了,没有了、变了。看到在流,是后面不断的接上来,前面的不断的流走了。过去的不可得,未来的不可得,现在不可得,这三段永远抓不住的。不停流的变化是无常,但是眼睛从表面一看,却以为它永恒的存在。

所以,你可以用这个比方来观察自己的生命。实际上,我们是随时都在死亡,随时又再新生,生生灭灭不已。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见精,眼睛看见,是有见精的作用,所以修道要守戒律,要六根不漏、六根收摄。譬如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要都摄六根,就是把六根所有的精收回来,可能达到‘心不乱’。这‘精’不是精虫、卵藏的精,是精神的‘精’,勉强作个比方,等于这个电的能。佛家为什么讲修定呢?你修定了以后,这六根放射的能,拉回来了,可以常在了。这是从见精引伸出来的道理。

《楞严经》不但说到见精,还说:‘心精元明,含裹十方。’心精、心意识的。实际上,见精以及耳朵所听的闻精,这些都在心精之中。比如心精像一双手,眼、耳、鼻、舌、身等于五个指头,都属于心精。所以心精的元明,它的功能大得很,含盖了整个的虚空。这只讲‘明心’,还没谈‘见性’,所以《楞严经》前面所讲的,是指‘见精’的见性,与‘明心见性’的‘见性’是两回事。

前面讲过,佛问波斯匿王,你小的时候,看过这河水是这样,六、七十岁看,是不是还是这样?他答说,是这样,佛就下结论说,所以你的见精没有老。这个道理懂了,但波斯匿王并没有追问下去,我如果在现场,就会代表大家发问:‘世尊,我不拿年轻或老花的眼睛来作比较了。我也知道白天我看见东西,闭上眼,我看不见了,却看见黑洞洞的,也叫看见暗,这都是见精的功能。’我要请问的是,我睡著了,也不看,那见精在哪里?在脑子里?在心脏里?我现在活著有‘见精’是没错。但死亡后,你老人家说,这‘见精’是永远不灭的,既是不灭,那到哪里去了?

同学讨论到,人在死后的极短时间内,捐出眼角膜,可以使别人复明,如果是脑的移植,那会是什么情形?

现在科学与医学承认人的思想都是唯物,都是由于脑的反应。假定这个理论成立的话,如果将甲的脑移植到乙的脑里,乙的思想是不是与甲的思想一样呢?如果乙的思想与甲的不一样,那么就不是唯物的。若是乙的思想变成甲的思想,那么唯心论就要跨了。不过现在没有脑移植的病症,但科学的进步很快,相信不久将来就可以看到结论了。不过,结论之后,又会发生新的问题。

现代学佛,我是主张从真实的问题上,去找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不能沿袭老套,完全披著宗教的外衣。完全的宗教是,信了就是;但有时是信不下去的。真正的佛法是绝对的科学,这里头,问题就是问题,要认真去研究、证实。如果像其他宗教一样的对待问题;‘宇宙万有哪里来的?’‘主宰给你的。’‘主宰怎么来的?’‘主宰是……,唉信了就对,不要问。’那是完全的宗教,那就不谈了。

宗教家说:‘你进来就行了。’哲学家说:‘进来可以,但你应该开个门缝让我看到一点,不然也要告诉我里头做什么,我再考虑要不要进来。’这是哲学家的态度。宗教家说:‘只要进来,你就得救了。’科学家就不然,科学家会说:‘把门打开,是真的我就留下,不是真的我就走。’就宗教、哲学、科学这三种态度来说,真正的佛法,当然从‘信’入手,但这个‘信’包括哲学、科学,是要加以求证的信。盲目的叫我信了就得救,这是宗教性质的迷信。如果就只谈宗教,这没话说。如果真正是学佛法,那么就要有实证的科学精神。与波斯匿王的讨论,正是启示我们一步一步求证的典范。
30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章  无言处,千口说

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的问题,他们辩论的结论是:人的生命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东西,佛当时提出一个名词叫‘见性’。

当此生命谁为主

对于‘见性’,我要再强调一次,通常我们看到‘见性’二字,往往会将之与‘明心见性’连在一起。‘见性’这个观念,当然代表唐代以后禅宗的宗旨,它的来源是从《楞严经》释迦牟尼佛‘七处征心’、‘八还辩见’而来。上次讨论的中心重点在此,而留到这次要讨论又更加难以说明。

佛与波斯匿王谈到‘见性’,佛告诉他以眼睛做引导,当张开眼睛时看得明明白白,闭起眼睛看见了,看见那个什么都看不见的样子,我们叫它‘黑暗’。‘明’与‘暗’有代替,是两个不同的现象;那个‘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著明暗现象而变化。这是上次的结论。严格而言,这在学理上叫‘见性’,以现代观念来说,我们不讲宗教盲目的信仰,真正佛法是要‘正信’的,正信是要求证的,所以佛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证得菩提’,求证到真正的作用。因此,从求证的层面,我们必须先在逻辑上做一个论辩。

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两种现象有交换、有代谢,不管这两个现象,那个能见明见暗的,也不生也不灭。在理论上,我们承认这个说法,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我们活著时,眼睛、视觉神经没有毁坏,可以见明见暗;当我们死亡,眼根的生理结构也还没有坏,然而却看不见明看不见暗,那个时候本性在那里?佛与波斯匿王只讨论到活著的时候,死后怎么求证?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当我们醒著的时候,开眼见明、闭眼见暗;当我们睡著,既不作梦又没有张开眼睛,那个见性到哪里去了?这是第二个问题(不过有些人虽然未张眼,梦境中仍能见到一片光明,此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有画家、艺术家的梦境是彩色的,因为他们在意识上经常是彩色的。)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眼睛能看见的‘见’,它本身的性能只能在活著的这一段来讲。也就是说,佛所举的这个例子,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二种现象有交接,然而能见明见暗的本身没有生灭,没有生死,这只是指活著的时候,眼识配合眼根而起的能见的性能而已!如果以这个例子说明人的生命本身是不生不死的,在逻辑上有近于以偏概全的味道!

好,有关这段讨论到此为止。接著又是另一段:识相的生灭,这一段牵涉到唯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等八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8 18:10:30编辑过]
30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8:00 | 只看该作者

永明寿禅师在这一节举出唯识的道理。

研究唯识的经常碰到心、意、识三个字,心意识在小乘经典出现得特别多。实际上不论大乘、小乘经典,归纳而言,以中文来讲,心意识三个字够用了。不过,有一个问题要注意!现代研究心理学的都在心意识的‘意’这个地方转。

八识是把心的整个功能分成八个部分。知道八个识,只能说有唯识的常识,没有深入研究,因为深入研究唯识学不是那么简单。

八识把心的作用分成八个部分,前面分成眼耳鼻舌身五根。注意‘根’字,以现代观念言,即是生理作用,不是五官。生理学上讲的五官是指包括眉毛的头部;佛学所讲的五根不包括眉毛,它是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是古代的分类。

现代研究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分法,他们并不是不相信佛学,也不是佛说的理论错了,而是不完全同意古代的分类。现代研究认为眼耳鼻舌即包含在身识,何必个别分出?有人认为古代的分类不合逻辑。不过,也有人申辩,眼耳鼻舌身与我们这个生命活著起作用关系很大,至于身识不是整个生理机能,而是生理的脑神经,这代表身根的作用。根据现代生理学也是一样,比如中风后半身无知觉,是脑神经某一部分受损或阻塞,所以身根主要是指脑神经。持这一派理论者认为,不同意古代‘眼耳鼻舌身’的分类者,是误把身识的身,当作全体的身。这是旧佛学配合现代观念的解释,对错与否,我们不予定论,只是向各位介绍。

此外,又有人提出问题,现代医学进步,有损献眼角膜者,当人在刚死之际,取其眼角膜冰冻或立即移植患者身上,患者又可重见光明。现代人又要讨论一个问题了!这是眼神经细胞没有死亡,眼睛里有眼识,眼识没有死亡,当眼角膜移植到他人身上时,他人的眼睛是否能像原来的主人那样看得习惯?这都是佛学中研究的,而现代以科学研究新产生的问题。

那么,以佛学来看这个解释,取下眼角膜,眼识没有死亡,眼识的根本是什么?是整个阿赖耶识,整个阿赖耶识是一切众生同体的,我的给他、他的给我都一样,这个功能相同。所以,如若与现代唯物思想辩驳心意识的问题,很容易解释得通,不成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8 18:08:39编辑过]
30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唯识学的‘三量’说

心起作用的最后一部分——第八阿赖耶识,它含藏一切种子,含藏若干万亿劫数的过去,若干万亿劫数的未来,乃至于现在。以现代观念言,这个功能含藏无穷尽的宇宙、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整个功能都属于阿赖耶识的范围。那么,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第八识皆是‘俱缘现量’。我们再提醒大家注意!唯识学的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就是呈现一切摆得很明白,也可以说是现在、当下,呈现在前面,的确有一个事实,一个现象。严格讨论唯识问题也很多。

有哲学论文,把‘现量’比成西方哲学的直觉的境界;也叫直观,把‘比量’当成客观。这种与西方哲学配合解释现量、比量的看法,对与不对,仍是个问题,我希望不要勉强凑合,哲学是哲学,佛学是佛学,科学是科学,彼此借助说明则可,便说这个就是那个,不合适的,因为范围不同,这一点作学问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讲宗教,可以借用;学术范围则不能含糊。

比量是由分别心来的,比如我们看到粉笔,意识知道是粉笔,好像小孩玩的太空梭玩具,这个观念是比量。看白板是白色,比黄色白一点,不过正式的白可能还要白,一下子我们脑子有许多观念马上进来。所以,能起思维、能起知觉、能起感觉,皆属比量。换言之,比量是相对性,不究竟的。例如我现在介绍《宗镜录》的道理,对与不对是比量,诸位听到,这个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对与不对,也是比量。换句话说,现有人生一切知识、一切思想,在唯识学范围都认为是比量。比量非真实,不一定靠得住。

非量,比如幻想,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境界有许多影子,自己想迷糊了,硬是看到前面有东西,实际上有没有?没有,那都是幻想出来的。一切幻想、不实在的东西,也不属于世间比量范围的,都属于非量的境界。唯识学就有这三量的差别。

有一位同学有一天向我提出问题。他说唯识的分类不大好,怎么说呢?他说三量就是一量,比量也好、非量也好,都是阿赖耶识功能的现量。我说对,你讲得没有错!他又问:那为什么唯识把三量分得那么严格呢?众生几乎被束缚住!这是因为后世研究唯识的,被一切名言(名相)观念给捆绑住了。

其实,非量是意识境界,拿现有立场讲是非量,也是相对的,它就是比量。例如,以现实世界来说,一名精神病患者,看到我们一般会笑,笑我们这些疯子怎么到这儿来?在他的立场看,我们的确是疯子,而在我们的立场看他是疯子,觉得他是非量境界。同样的,以他的立场看我们也是非量境界。所以非量与不非量,本身就是个比量。再说,精神不正常的人的境界,在他的范围所看到的东西,他认为非常真实,至于看法对不对是另一个问题,所以这也属于他当时的现量,三量功能本来如此。

量,翻成中文就是‘范围’,真正讲佛法,阿赖耶识转过来,本体功能是无量的,你只要把握住那个原则,就晓得‘量’只是属于这么一个范围而已!为了让后世人了解心性的本体,只好在教育引导方法上作如此说明。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俱缘现量’,开眼见明,眼睛一看是现量;闭眼见暗,也是眼识现量的呈现。耳朵听到声音是现量,听到一个听不见的,也是现量。一个聋子听不见外面的声音,却听得见自己内部噗咚噗咚响。就算没有耳聋,到了一个空谷,空气隔绝,什么声音都没有,听见没有?听见了!会听得害怕,太静了!那个清净也是一种现象,这是耳识的现量。这些是对唯识最普通的解释,其实还有更深的。

当我们张开眼睛,第一眼看到眼前景物那一刹那是现量,第二刹那就不是现量,眼识马上引导意识起作用,眼前所见皆是人头,头发有白的、黑的,少一点、多一点……意识的现量起来了,现量马上转过去。眼识的现量等于照相机,对好焦距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有些佛经说:一弹指是二十刹那,另有六十刹那、九十刹那之说,一刹那代表非常快速的时间,无法用秒来计算),就是眼识的现量。但是这个现量的境界不容易保持住,假定眼识的现量与意识的现量两者配合,意识不起比量分别,眼识不起第二刹那的动摇时,那绝对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看人不像人、看狗不像狗。像什么?什么都不像,就是有个东西过来就是,那是现量境相的一种现量。然而在唯识学上,这种现量叫什么呢?叫假像?不是真象,什么是真象的现量呢?一草一木、一灰尘、一点雨水、山河大地、猪牛狗马等,整个宇宙、一切万有等等,所呈现的世界是整个阿赖耶识的现量,整个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这么一个世界,但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生灭。

我们大概了解这些观念,唯识太麻烦,永明寿禅师他老人家提到,我们不得不替他讲清楚一点。

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后面那个功能——心体,体是勉强加的名词,不是当它有个实在的体,为了方便大家明白而说‘体’。心体的功能叫第八阿赖耶识,也是‘俱缘现量’,它对的统统是现量。注意啊!第六意识能够分别的不算,前面的五个识与最后的第八阿赖耶识是‘俱缘现量’。缘者攀缘、抓住。当眼睛一看,被前面境相吸引住,站在物质的立场,也可以说,前面的境相是不是也被我们吸引住?两者互相吸引,所以‘俱缘现量’。

‘得诸法之自性’,不要看到‘法’就想到佛法;也不要当成是作法的师公,那就搞错了!同样一个‘法’字,用的地方不同,解释两样。‘法’代表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万有的事情、现象,包括精神世界的理,所以前五识跟第八识‘俱缘现量’,当它起现量,它在这个时候它了解一切法,一切万物本身的性体。不要把这个自性看成明心见性的性,如果有这一念,全体解释错了!我经常发现年轻同学著的佛学论文,在这种地方观念错的很严重,只要看到性,就把明心见性、性空连在一起,观念就搞不清楚。‘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比如八识——眼耳鼻舌身意、第七、八识都是名词。‘名’,名词;‘言’各种言语文字。前五识与第八识‘俱缘现量,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当他一看前面,晓得这是人、这是鱼,鱼是法,人也是法,中间没有分别。举眼识为例,坐此回头一看好多人,先生、先生、男人、女人你全不管,这时眼睛现量一看,‘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就是这个道理。

‘又无二种计度分别’,没有人我、人法计度分别。计是心里计算,哟!好多人,这是‘计’。这些大概是什么人,这是‘度’。‘计’与‘度’在中文有不同性质。‘计’带数字性;‘度’有推测、推理之意,大概、比量。‘分别’,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都是分别。他说,现量境界没有这些作用。

‘随念分别’,能够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意识的念头,我们讲念头、念头就是这个。

刚才说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能见明见暗的那个是阿赖耶识的现量,《楞严经》上说这个叫‘见性’,我们说那个叫‘能见’,至于明心见性,则要‘能所双亡’,‘能’还要忘掉,这属于另一层道理,以后再说啦!

他说,在现量境上,一切能知是随念而来,意识起作用,随念分别。当我们一切境界随念分别的时候,比如八点钟开始上课,到现在已经过了四十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灭中过去了。这中间,我乱讲,诸位乱听的,对与不对,懂与不懂这些分别都过去了!‘随念分别’,这分别的中间,它本身有一个现前并不生灭,也没有动摇过。就是八点钟到现在,那么多废话,我说过,你也听过,一生一灭,每个声音、每个动作、每句话,对与不对,都跳动过去了,我还是我,坐在这里听的清清楚楚。他说,我们活著的人在随念分别中,‘即现前不生灭’,就是现在在你面前,就有不生灭的自性功能。

这一节不晓得我讲清楚没有?很吃力,硬是连吃奶的力气都拿出来了!只有那么大的本事!在我自己是很不满意,总以为报告的不清楚,因为这一段就是那么几句古文,即使勉强说明清楚,也要七、八万字的白话文,要在这么短的时候讲清楚,很难!诸位应该智慧高,透过我讲不清楚的话,你们应该清楚了,希望如此。
30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唯识学的修证路线

现在回转来讲唯识的理论,讲理论就是修证、做功夫。学佛的多半看过《六祖坛经》,六祖有两句名言:‘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第七识在因位上就可以转识;前五识、第八识则在果位上圆满。在座有学止观、参禅、念佛、修密宗的,有时候打坐,突然瞎猫撞到死老鼠,心境偶然清净一下,别以为这偶然的清净面就是明心!那个只是意识清净的现量,不过偶然碰到而已!大家在生活上都有经验,有时站在那里看一个东西楞住了!楞的经验,楞头楞脑,问他做什么?不知道,尤其考联考看书,看不进去楞住了!楞住了也是第六意识的现量,什么现量?第六意识无明的现量、不清明的现量,把第六意识不清明、无明的现量翻过来,很清明,有些人用功用得好,念咒子、参禅打七、念佛、参话头,心里累得不得了!像我年轻时学佛,有个同学被狗吓悟了,从此看到狗就拜,因为狗对他功劳太大了!他打七参话头,参的很辛苦,到了第七天,端了茶杯心里还在参话头,一脚踏到门外,刚好踩在一只狗身上,那只狗痛极了!大叫一声回头咬他一口,他受这一惊吓,茶杯掉地破了,人也悟了!就楞住了!可是那个楞是清明的。哦!他说原来是这样的,哈!他懂了,后来他说狗是他的善知识,这一辈子不但不吃狗肉,看见狗就拜。我这位同学姓杨,很妙的一个人。

那么,当一个人非常清净,没有杂念、妄想。许多人认为这个就是悟,其实这是意识偶然清明的现量呈现,当然是很好的境界,如果认为这样就是明心见性,那大错特错。意识经常能保持这个清明、定的境界,念头过去没有了,未来念头没有来,当体很光明,没有杂念,你不要认为证到了大圆镜智,没有,连方镜、三角镜都没有拿到,只是意识的偶然清明。这个时候对了没有?对了!因上的。那么因上能够经常如此修持(这是求证,不是理论),如果能够永远这样定下去,也无所谓定不定了!站著这样,打坐盘腿也是这样,随时这样,所谓打成一片,慢慢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我,第七识的‘我’转了。那么这叫道吗?还不是,这只是证到因位而已!因为会变,所以叫‘六七因上转’。如果你用功碰到这样的境界,你的六七识是有转机,这个时候贪嗔疾慢疑也不会起。你能把这个因位保持下去,就会证到果位,没有果位不是从因位来的。我现在所讲,是针对有些朋友,偶然有这个境界呈现,认为自己悟了道,得了果位,这样认识是不对的。但是没有入门的,不管做什么功夫,净土也好,禅宗也好,非要走到这个因位上不可。
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一章  大化不曾留一人

注重做功夫、注重实证的特别注意与唯识有关的这一段,这个问题还没有讨论完。我们在这里引用六祖‘六七因上转,五八果地圆’的说明,正好与这问题配合参究,而且重点在求证。像修净土念佛的,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怎么念?‘无念’,三际托空,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当体自性空,唯心的净土呈现了。这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在因上呈现了。一切修法都是如此,必须修到三际托空。

三际指前面、中间、后面三段,过去已经过去,当然没有;未来还没有来,一来就变成现在;现在又成为过去,永远不会停留,它是生灭法。有些人一辈子做功夫,讨厌自己妄念、烦恼多,那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你觉得妄念多,妄念早跑了,你想请它吃最好的素宴留它,都留不住的。这世上什么都留不住,人的生命也留不住,何况念头。本来三际不停留。然而问题是,理上知道三际不留,中间托空做不到。大家求的是不让后念上来,因此用许多方法压住后面的念头,不让它起来,实际上压也压不住。

念头这个东西,正如白居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草是春风吹又生,阿赖耶识的现量永远把你的杂念呈现出来,这是阿赖耶识自性当然的功能,没有什么稀奇。但是你知道这个现象不留、不住,所以《金刚经》叫你‘无住’,无所住,你为什么要在中间这一段求空?住在这里早已著了一个念。

古人‘三际托空’这名词用得好,手托之托。大家学佛,尤其中国人学佛,很容易搞错,总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哪里不懂中文?三际托空嘛!下意识认为是三际‘按’空,硬把它‘按’下去,你要硬求一个空,不是‘按’空吗!古人用字用得好,是我们自己读书不留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0 15:30:03编辑过]
30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31:00 | 只看该作者

忘我不等于无我

那么,真用功,也懂得这个理,一点都不吃力,很自然的,在空性自在的境界上,你求个什么空?空者不是你去空它,你去空它是压它,它自然空。也不是它来空你,本空嘛。那么,你让它自然来去,生灭去来,一切不管。这个时候,‘生灭中有不生灭性’你知道念头来去的这个并没有动过,它本来不动。那么,这个本来不动慢慢澄清久了呢?‘我相’忘去了,只能够说忘去了‘我相’,我的一切现象忘了,‘人我’没有忘喔!你坐在这里打坐,虽然坐到三际托空,我相慢慢没有,可是我还是我,尤其两脚,酸还是照酸,麻还是照麻,真正的‘人我’没有去掉,只是在意识上的我相比较薄了。

所以,大家做功夫,必须要研究佛经教理,不通理,功夫一做,就走到外道路上去了。你只能说你的相、一切贪嗔疾慢疑的观念比较薄了!不过这已经了不起了!比如脾气坏的变柔和了;性子急的慢慢变得不急了。但是性子慢的人,更慢就完蛋了!他要转的,你注意‘转’。慢的人反而变得灵敏了;笨的人变聪明;聪明人变笨了吗?(众笑)聪明人是变笨一点。聪明人思想跳得太快太急,他慢慢会柔和起来。这些都可以马上测验出来的。

所以大家问自己学佛有没有进升?有没有功夫?你在这个地方特别注意自己就知道了。什么叫学佛?我经常告诉你们,严格要求自己、严格地反省自己、管理自己就是学佛。不要求自己、不反省自己,光拿两只眼睛看别人,这个不合佛法、那个不对,这不是修行人……,那是入魔了!要完全彻底地反省自己,才是真实地学佛。

由这个因上转,六七识在这个清净面的现量上,慢慢转了什么呢?脾气坏的变柔和了!脾气太懦弱的变得有勇气了!这个就是转。一切习气自然会转,不要你去转它,只要在第六意识清明现量上,这些习气会慢慢转。所以中国文化到唐宋以后认为:‘学问之大在变化气质’,内在气质一变化,外在也变化了,人家一看,哟!满面祥光(满面红光就不对了!也许是喝酒、也许是高血压,修道修到满面红光相当严重,那靠不住的),怎么样叫祥光?祥到什么样子?那要有经验的人看。外在气质变化,身体里面也自然转。

像修道家的希望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或者修密宗的人打通三脉七轮,拼命做功夫。其实,六七因地一转清明,一定久了以后,没有不转的,甚至生死也有转机。所谓奇经八脉、三脉七轮就是生死嘛!但是转得很慢,有多慢呢?六七因上转了以后,五八难了!五八要果上圆。

六七因上转了以后,气质真变化,连肉体也转了!有许多朋友碰到这种状况问题来了,做功夫清净面境界都有,但是感觉到我还是凡夫境界,我没有办法解脱开,我还是我,原因何在?没有证果,求果可难了!比如前五识,眼识怎么转?不管你修道家、天台宗、止观、净土……哪一宗哪一派,都有个共同现象,大家打起坐来,闭眼垂帘,半开半闭,看见了吗?老实讲都看见,迷迷茫茫看见前面一点点,张开眼睛更看见。虽然闭眼坐了两个钟头,在里面看了两个钟头,我和诸位一样都有这个经验。

所以,心理意识上尽管清明,前五识的眼识转不了。耳朵也一样,虽然两条腿可以盘四个钟头,人来人往听见没有?当然听见,不过没管而已!如果有骂你,少骂两句,你有点修养,马马虎虎可以不理。若是大骂你一顿,老子不坐了,先打一架再说,你还是听见,耳识转不了。鼻识更转不了,呼吸照样呼呀吸的。舌识也没有转,嘴里口水有点甜甜的、口水太多了。身识更厉害了,腰酸背痛,两腿发麻。没错!你意识清明,清明了两个钟头,前五识可受罪啊!这五位兄弟陪你痛苦了两个钟头。大家用功是不是这样?良心话,一点也不假。什么道理呢?你想把五识都转得了的话,非要证果不可!所以叫做‘五八果上圆’。

那么,了解这个理论,大家回去可以安心念佛打坐了。现在搞了半天,原来没有证果,自然地会难过,慢慢等吧!等到因位转了,因就是累积,比如赚钱,偷鸡要把米,没有本钱先要偷米可难了!有了一块钱,慢慢累积变两块钱,两块变三块。一亿美金是从一块钱来的,所有的果都从因位上慢慢来,这个就没有办法了,非要时间不可。所以教理告诉我们,一个凡夫从初修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过,禅宗、密宗讲即生或即身成就。禅宗、密宗当年在教理上辩论得很激烈。禅宗说:‘即生成就’,密宗叫‘即身成就’,这一生带著肉体报身也圆满了。在教理认为不可能,非要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不过,禅宗、密宗有个理论:你怎么知道我不是三大阿僧祇劫的最后一劫呢?这就很难说了!谁也不敢说我是最后一劫,所以教理与宗门在这里的看法有极大的出入。

然而禅宗、密宗注重因上转到果上,是不是也有劫数的问题呢?有,大家研究经典,不要被瞒过去,它不叫‘三大阿僧祇劫’,它叫‘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不到不行,时间因缘到了就成就了。诸位懂得此理,有许多懒惰用功的人,就可以派上用场啦!许多同学这两天被我骂得好像受罪似的跑来说:‘老师你别骂了,我时节因缘没有到,到了,顿悟了,一下就成功了!’唉!你说我有什么办法。

我们了解了五八是果上圆的道理,那么,由因位转到果上的过程呢?比方像赚钱一样,慢慢累积、扩充,中间修持需要什么呢?需要方便般若,各种对治的方法。各种对治的修法极重要。比如在座有很多人都有经验,偶然用功用到心境清净,瞎猫撞到死老鼠,很高兴。一下座,这一下死老鼠吃光了,第二回腿一盘,再也不会来个清净。什么理由,知道吗?你们都不在这些地方研究,这就要研究经教懂得方便般若。

意识在清净面久了,停留一段时间,唯识有一句话讲得很清楚:‘境风起识浪’。什么道理?不要忘了!虽然心境偶然到达意识清净面,你前五识四大业力的肉体整个没有转耶!没有转,静极了气动,气动就是风动,境风一起,识浪变了,一点都不稀奇。所以有许多同学报告,上一堂坐得好,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明极了!我问下一堂呢?没有了!当然没有了,当你碰到清明时,你知道,下一个境界来,识浪动,精神更健旺,妄念刹不住、停不掉。那么,你懂得这个理,晓得下一幕一定是这个境界,根本就无所谓,这个时候,境风起了,识浪动了。

所以禅宗临济祖师就叫我们认得真主,为什么?前五识生理功能爆发的气动是‘宾’,主人退回,请客人当几天家,不过主人要看著,否则,随便招房客进来,算不定连房子都拆掉。主人退开,坐在那里静静地看它。动极必静,下一个境界就来了。这些道理都是方便。

学佛用功并不难,难还是明理难!真明了理,智慧知道,每个境界来,你自己认识得很清楚,这是个什么东西?这是老大,这是老二,这是魔,这是鬼。魔鬼你都认识了还怕什么?魔鬼是你朋友,魔来了请坐!你爱魔哪里你去魔吧!我找个地方给你魔,很简单!就怕你不认识,被客气作主。中国人常讲‘客气’,客气二字从《楞严经》‘客尘烦恼’而有客气二字,这是唐朝至宋朝间的新名词。客气不是主气,后来的演变,一个人太讲礼,我们说不要客气、不要客气。这个东西要不要?不好意思,实际上心理要不要?要啊!‘主气’要,客气的人说不要,这个东西就是‘客尘烦恼’。

那么,我们认清楚以后呢?在这个时候认识宾主,不晓得反覆多少次,看起来好像自己功夫在配合。你把理认清楚了,不断在进步。所以古人说,修道不怕魔障,经过一番魔障,增加一分道力,道理在此。
30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32:00 | 只看该作者

好,现在我们晓得前五识、六七识是这种情形,那么我们再回转到《宗镜录》上,永明寿禅师提出的看法:

又如众生八识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第八识,俱缘现量。

这里没有讲五识,读书不要马虎,五根,都是现量的境界,在生命范围来讲,这叫真现量。至于唯识学上说的第六识,意识的分别,现代心理学有一个很好的名称叫‘第六感’,实际上也不过是唯识学第六意识的一部分的作用,西方心理学将之抽出谓之‘第六感’。对现代青年讲第六感,他容易接受。你说这是唯识,他说你落伍了!千万不能那么讲。再不然,讲‘第六能’,告诉他这是最新的科学,他一定去研究。

第六识、第七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一样,不大容易翻译,只好以数字代表。第七识的译名是‘末那识’,也就是‘我执’,又叫‘俱生我执’,与生命同在,只要一有生命,‘我’的作用就在,生命中有这么一个意识,也叫做‘数取趣’,连续性的生命永远在抓。人生就如猴子偷玉米(包谷),永远要抓住一个生命。‘数取’,很多次地抓,‘趣’,进入那个地方,向那条路上走。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所以,‘末那识’包含很多意义,不管怎么翻译都不能概括全意,只好翻成‘末那识’,它属于心的第七个部分,这部分就是‘我’。

年轻人大概没有看过,猴子偷玉米的景象很有意思,有时我们故意逗它让它摘,帮我们做工。他抓一个右腋下一挟,再抓一个左腋下一挟,再抓一个右腋下一挟……就那么左挟右挟挟了半天,听到人一叫,它拼命跑,以为带走很多,其实一个也没有带走,这在山上看是很妙的一个镜头。

我们的生命就像猴子偷包谷一样。现在在座的同我一样,都抓一个‘这个’,用了几十年,也跟猴子一样,走到民权东路的时候,把‘这个’丢掉又去抓一个新的,这是第七识。

六、七两个识,在一般唯识学上讲,第六意识思想感觉的作用,属于比量、非量的境界;第七识也属于非量境界,立场不同。拿本体来讲属于非量,本来无我,他当成有一个我,本来这个身体不属于我,暂时租来借用的,他把这个身体当成我,看得很牢,所以是非量境界,认的是假我。永明寿禅师提出‘若’字,假使、假定。假使我们认为的第六识、第七识这两个识,落在比量、非量两个境界上,以及计算、推度、随念分别这个现象上,那么,它就是念念常在生灭,它本来变化无常。念念生灭是理论,归纳而言叫无常,不永恒存在,这个生了,那个灭了。

好,这个理论,大师讲,也是‘于生灭中有不生灭性’。我们不要搞错,这里讲五根;生理的整个机能,包括每一个细胞,以及第八识,‘俱缘现量’。

今天与某同学研究第八阿赖耶识,他建议换个现代化名词使人比较能接受。我说就叫‘生命能’好了。我们这个生命能都是现量境,即本体功能呈现出来的作用。所以修行求证,不但要把整个心理念头转清净,连同此身非要转清净不可。这其中就有很多修持的方法。
3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32:00 | 只看该作者

修行求证,不但要把整个心理念头转清净,连同此身非要转清净不可。这其中就有很多修持的方法。他说我们认识了这个以后:

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又无二种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即现前不生灭。若六七二识落在比非二量,及具计度随念分别,即念念常生灭,亦是于生灭中有不生灭性。已上经文,此是因阇王示疑,寄破外道断见,有此方便,分别生灭不生灭二性。

永明寿禅师讲到这里,引用波斯匿王与佛辩论的问题来加以说明。

前五识,就是我们生命的能,现在活著运用的机器——身体,眼耳鼻舌身。第六识、第七识属于比量非量的境界,但是没有交待清楚。在一切生灭的境界中,它自然还有一个不生灭的境界在,不生灭的那个功能,就在生灭的作用上。

‘已上经文’,这是永明寿禅师的话,上面所引《楞严经》佛与波斯匿王辩论的话,引用这些是因为波斯匿王示疑,波斯匿王过去跟著外道大师学过,具有外道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再来一个生命的道理。所谓断见就是切断。因此佛告诉他用眼睛看,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有代谢,能见明见暗的是不生不灭的。他说这是教育上的一个诱导法,先拿一个道理来诱导你认识这个道理。‘有此方便’,因此《楞严经》上产生这样一个教育的方法,分别指示出生灭的作用,现象有生灭,你能见与能听的功能是不生灭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6 06:39 , Processed in 0.0803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