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若随物观,局大小之所在;若约性见,绝器量之方圆。

接著说明,‘若随物观’,我们一般人智慧不够,跟著物理世界的变动,观察一切的东西的时候。‘局大小之所在’;‘局’就是范围、限制、局限的意思了。我们看见一个大的东西的时候,感觉这个很大,我们意识见性功能放大了;当我们看小的时候,感觉这个好小,那意识见性功能也跟著缩小了。他说这是眼睛见性的作用现象。

若约性见,绝器量之方圆。’‘约’,等于白话文所说的,就什么观点而论。这句话是说,若从性见的观点来说,是不受器量的方圆的影响。比如这个茶杯就是器,它能容纳的水就是它的量。这个器量有方的、有圆的,但能见的功能本身,不能说它是圆的或方的。
29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建十方宝刹,现六趣牢笼

见性即成如来,于一毛端,建十方之宝刹;徇物即为凡庶,向真空里,现六趣之狴牢。变易在人,一性无异,迷悟由己,万法不迁。

这段永明寿禅师的话,文采之好,美极了。现在人在中学时读的物理、化学那些书多讨厌,看到头就大,因为它不吸引人,看小说那就有味道了。所以一篇文章要谈最高的哲学、科学理论,文采就用不出来了。但是高明的人还是用,像佛学有许多书,谈的是最高的逻辑,用的工具却是最高的文学表现法,这就是中国佛学的特产、特色了。

但中国佛学的问题也出在这里,因为搞思想搞通的人,往往文学没得天才;文学搞得好的人,往往逻辑头脑不够。反正酱油跟醋差不多,你说还有什么论的?告诉你大概是那个样子,最后就说:啊,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这就是文学。而科学就不能意会,人要拿证明出来,多大就多大,多小就多小。

见性即成如来’,根据上面的推论,我们意识的功能跟著现象变动的话,那变化万千,有大有小,有老有少。假设把见性的功能究竟了解以后,依此进一步能够彻底明心见性了,即成如来。见性就成佛,成佛以后呢?‘于一毛端,建十方之宝刹’,这句话,永明寿禅师套用《楞严经》的原文变化出来的。

《楞严经》说,见道悟了道的人,在明心见性了以后,于一毛端、于一根汗毛、一根头发的尖尖上那么细,可以视它为一个宇宙、一个世界,建一十方世界。十方就是东、西、南、北四方,加上四个角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以及上、下。这是东方人空间的观念。过去中国就先有四方,后来增为八方,比如文学上有名的‘八方风雨会荆州’。四方与八方是就平面而言。道家所称的六合,是平面四方加上上、下。所以中国古文有‘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说法。佛法讲十方,就是八方加上、下。六合十方都是立体的。因为这十方的观念代表了空间,在佛学的应用上,有时代表了自然科学观念,代表无限量的宇宙观。假定要写现代的文章就要这样用了,写古文就不需要那么啰嗦,十方就懂了,这是今人与古人观念的不同。

徇物即为凡庶’,‘徇’就是顺著。‘凡庶’,就是平凡人、庶民、一般普通人。一般普通人,不懂上面的道理,忘记了自性无比无量的伟大体性,只有根据这个体上的应用习惯,而当成自己生命的真谛。‘向真空里,现六趣之狴牢’,而忘记了自己本体真空的境界,结果在六道轮回里头打滚。‘狴牢’,就是监狱。佛经说,三界如牢狱,这牢狱除了代表痛苦以外,还代表拘束,范围被束缚住了。

变易在人,一性无异’,一切众生本性就是佛,我们都变成了凡夫,乃至学佛修道,最后再由凡夫返回去成佛;或者说由圣人变凡夫,由凡夫又回到圣人境界。这个变易之间的关键,还是在于每个人自己。‘一性无异’,本性没有变动,等于这一杯水,现在泡成茶,这杯水全体变成茶,若酿成酒,全体都变成酒,水性并没有变,还是液体的性质,味道等等现象却变了。当我们变成凡夫时,就有了凡夫的性质,但自性的本体功能并没有变动。

迷悟由己,万法不迁’,所以大家学佛想悟道,悟个什么?悟个自己,你自己悟。叫老师造福,他没有办法帮你啊!运气最好的是阿难了,身为世子还可以当皇帝,结果他不当皇帝而去出家。阿难想:‘哥哥成佛了,总会给我一点吧!’永远等著,占便宜,他占不了便宜嘛!所以迷与悟在于你自己。‘万法不迁’,一切万有现象在不断变动,为什么又说不迁呢?这里头就有很高深的道理,所以鸠摩罗什的弟子中,有位中国和尚僧肇,写了一本著名的《肇论》,把佛法的精华与孔、老、庄等思想汇合起来,其中有篇就是《物不迁论》。

以物的道理看世界,是质能在互变,物质的现象与能量互相在变化,但能总是存在,而能是什么东西呢?彻底地说,还是空的,不过科学的空与佛法的空不可拉在一起讲,中间是有出入的。然而要知道,科学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的定论、还在求证中。我们要晓得这个知识,来配合理解。所以一切万有,说它迁而不迁,看起来有变动但也等于没有变。

永明寿禅师从《楞严经》中引述有关见性的经文以后,又加了那么多的结论,然后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了。
29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43:00 | 只看该作者

如经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我们要了解历史,佛在世的印度,等于我们中国春秋时期一样,也有很多的国家。这个‘国’字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与印度,不是现代国家‘国’字的观念,那时候的‘国’是地方政治的区域。波斯匿王就是靠近中印度一个地方的国王。他给释迦牟尼佛盖了一个讲堂,所以有时候佛一年中间总有几个月,带领许多弟子前往居住。讲《楞严经》的时候,佛就是在这个讲堂里头讲的。这部经上说,波斯匿王站起来问佛了。‘我昔未承诸佛诲敕’,我从前还没有亲近你的时候,看到印度的外道大师迦旃延毗罗胝子他们都说‘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他们认为人的这个身体死了以后,就没有了。实际上那个时候求快死,早死早了早好,而死了那时候那个境界叫涅槃。我们要知道这种哲学家的理论、说法,差不多等于现在流行的唯物论:死了就死了,人是个物质的东西,说什么死后有灵魂?没有的。两派理论,看似相同,但稍有不同,只能说两者差不多。因为印度外道不怕死,并且认为死的那个境界是对的,那个是道,叫做涅槃。

波斯匿王说,我从前听两位大师是这样讲的,现在听了您老人家的话,‘今犹狐疑’,你讲的理论我都信得过,但是我还没有成佛啊!我还怀疑哩!波斯匿王讲的是老实话,实际上,我们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尽管信佛,只要信佛,循自信就可以成佛,明心见性,你信不信?不要睁眼说瞎话,有时自己并不相信,有时相信却又信不过。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他说,怎么样想办法,请你‘发挥’,很透彻地跟我讲,使我得到证明。‘证知’,注意这个‘证’,不是理论上知道,佛学很好,佛经讲的很好,那是你的理论,你要真的身、心两方面投进去,像科学一样地去求证。‘这是一杯水,你知道吗?’喝喝看,‘嗯,是水。’‘碱的还是甜的?’‘是水,没有碱也没有甜。’‘现在放了糖,变成甜水了。’再喝喝看,‘嗯,甜的。’这叫证知,如果告诉你,‘放了糖,水变甜水。’你说‘我相信。’‘你喝了没有?’‘我没喝。’那你是迷信,甜到什么程度你也不知道。所以我经常说,佛法以现在的观念来讲,是要有真正的科学精神,要我们自己身心投进去,完全得到证明。

所以波斯匿王请佛发挥,以证知自己的本性就是不生不灭地永远存在。他说:‘佛啊!这不但是我个人的要求,“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而且是在坐的大众,乃至于您的出家弟子们没有悟道、证道的人,还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外漏,都同我一样,都要听这个道理。
29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43:00 | 只看该作者

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这段《楞严经》原文,翻译得最美了,道理也讲得很透彻。‘佛告大王’,佛就答覆波斯匿王,我现在问你,‘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我问你,你现在人站在这里,你这个肉体,永远像金刚一样永远不变吗?还是随著时间要变坏了的?上面这几句是佛反问他。‘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老师啊!我这问题很简单嘛,我这个肉体,总归要死,要变灭的。

29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44:00 | 只看该作者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末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所讲的话,现在称为经典,在当时就是论辩、问答的记录。佛说:‘那我问你,你还没有死,你怎么晓得你一定会死呢?’这个话问的很妙。

波斯匿王答覆佛说,老师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我现在这个身体,不会永恒存在,总归要变去。这个肉体‘虽末曾灭’,还好好地站在这里,但是,‘我观现前,念念迁谢。’这句话很值得注意了。现前,就是现在此时此刻。我们反省自己,‘念念迁谢’。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固然由于接受了刺激,而会起种种念头,但即使没有这些刺激,我们的意识上也不停地涌起念头,跳跃在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这些念头在迁流、散掉之中。

‘新新不住’,好像有新的念头产生了,但又停不住地消灭了,如此在不息的心海中翻浪,波斯匿王由此体会到自己的生命,就像念头般在生生灭灭之中。

‘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我看我们这个生命,由现在这个状况就知道将来的,就像火烧东西一样,慢慢成灰,渐渐消失。‘殒亡不息’,时间促使我们这个生命不朽地消耗,以至消散,没有了。‘决知此身,当从灭尽’,因此可以断定,此身有一天就会谢了,没有了。这是波斯匿王对佛所提问题的答覆。
29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九章  观花眼,流水心

佛经的问答往往都是一层一层转进的。佛先用波斯匿王提出问题,《楞严经》上是这样说的: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这是很容易懂得;佛就说,那么你现在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你的像貌和你当小孩的时候比较怎么样?波斯匿王就从自己小孩子时候的身体谈起。肤,皮肤。中医书上叫腠理,指皮肤的内层这些肌肉。也就是说,皮肤及其内层的这些肌肉都很光润,充满张力、弹性。身体各方面都发展到颠峰。‘而今颓龄,迫于衰耄’,现在年龄很大,身体衰老了。‘形色怙悴,精神昏昧。’;身体(包括脸部)的形状与气色,都自然老化而干枯、憔悴了。精神呢,昏昏沉沉,每天看人也迷迷糊糊的,头脑也慢慢地‘憨憨’(闽南话)啦。头发也白了,脸上也打皱啦。‘逮将不久’,我看我自己活不了多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那怎么能和童年的那个时候比啊。

佛说话像法官问话一样,一层一层逼过来的,他说:‘那么你的形貌相状总不是一天就老到这个样子啊!’当然,一般人不是这样的。不过,最近外国报导,有一个五、六岁女孩子,突然一天当中,就老了好几年。现在只有十九岁,看来却已经有五、六十岁那么老了,这是一个特殊的老化病历。

29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明明童颜暗里老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变化密移’,我们学佛的人要注意了,这是点眼的地方。人的身体变化随时要注意,不知不觉之间就衰老。我根据修道作功夫的道理经常观察到,人的衰老往往是这样走法:平常好好的,一下子就掉下去;掉下去后就慢慢稳住了;然后,隔一段时间,你看到没有衰老,其实,是不停地渐渐累积起来的,到时候他就老一下,所以要小心。当你精神绝对健旺的时候,要晓得修持。可惜我们一般人学佛打坐,总是等到‘莫法度’(闽南语)的时候,才想:‘算了,我还是学佛的好。’等到精神一好起来,却又改变主意:‘这个慢慢来,我还是先做一点事情好。’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我诚不觉’,说句老实话,我自己都不觉得变化。

‘寒暑迁流、渐至于此’我们看到这八个字,时间、气候的变化,随时影响你的生命。所以这气候的变化在中国医学,就叫做外感。春夏秋冬之间的气候变化,尤其是风、寒、暑、湿的外感,在你还未知觉时,已侵入到里面,再加上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心理的变化,双层夹攻,这个生命很快的就过去了。

‘何以故’,他说,什么理由?为什么呢?‘我年二十,虽号年少’,二十岁少年,但是‘颜貌已老初十年时’,可是回头来跟十岁时比,二十岁已经嫌老了。不信的话,请以十岁小孩的眼光来看就知道了。‘三十之年又衰二十’,到了我三十岁的时候,回想起来比二十岁又老多了吧!‘于今六十又过于二’,现在六十二岁,想退回去变五十岁,这就做不到了。六十二岁回想,如果我现在是五十岁就好,‘宛然强壮’还是很有活力。

其实我们的身体,差一年就差得多了。所以我经常跟老友说笑,五十岁的朋友们,一年不见,碰了面会说:‘最近好吧?又一年不见了。’一年为期还可以,到五十五,半年不见,要问一次了。算不定半年以内,他就退票了。到了六十的时候,差不多一两个月要问一次。六十开外,半个月不见,你赶快打听、打听。快得很哪!

当然啦,像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一位朋友,‘嘿!廿年不见,你头发那么黑,好哇!’‘啊!染的。’‘喔!这样啊,那你还有希望啊。’既然六十岁还去染头发,他当然要抱很大希望啊!但拿心理学来看,却是多大的悲哀,想要回转四十几岁那个样子,就是逃避心理,想要逃避现实;可是,现实逃避不了的啊!老了就是老了。
29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2:00 | 只看该作者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

这一段文字写得很细腻,如果以电影手法就很难表演。波斯匿王站在佛前面答完了话,大概沉思了一下,又接著报告下去。

‘我见密移’,我的观念看起来,这个生命绵密的在变化,‘虽此殂落’,虽然看著它,一下就掉下去了。‘其间流易且限十年’,中间的变化是姑且以十年为单位来算,‘若复令我微细思惟’,我现在自己很仔细的思考研究,‘其变宁唯一纪二纪’,‘一纪’是十二年,这是中国的看法,他说,变化岂以十二年做为一个阶段啊!

‘实为年变’实际上每一年、每一年都不同喔!任何一个人,一年不见,样子就变了。‘岂唯年变’,他说不对、不对,岂是一年变化,‘亦兼月化’,一个月、一个月就不同了,但还不对,‘何直月化?兼又日迁’,也不是一个月,天天都有不同。

最后他的结论是‘沉思谛观’仔细想来,‘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不能拿天天来计,每一钞钟,人都在死亡中,都在变化中。‘故知我身终从变灭’,由此看来,我们这个生命,最后它变不动了,不再变化了(我们客气点不要把它讲出来),那当然就停摆了,就好了吗!它总归要停摆的。

好了,这佛啊,教化像抓蛇一样,慢慢的赶,把蛇赶拢来,盘起来了,三个指头捏那个脖子,三寸,就这么一捏,佛跟人家辩论,总是用那个方法,一点一点把你勾,勾得没得后退了,他一拳就来了。

‘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佛说,你总算了解了,人世间一切变化无常,生命的变化变迁很快,而且从不停止的。‘悟知汝灭’,因此你了解,自己总会有一天停摆、死亡。

‘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但是你知不知道,一个人当死的时候,身体里头有一个可以不死的东西?本来生命是不一定指这个身体,但是拿活人来讲,这个生命的功能,还活在这个身体里面。所以可以拿这个身体做代表。

波斯匿王一听,这叫做穷人得宝,一定笑得都合不拢嘴来了,不过还是要定下心来,回答佛的问题。
29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2:00 | 只看该作者

波斯匿王赶紧合掌致礼,坦白回答佛说:‘我实不知’,我实在不知道,最好你给我一点开示,我不死最好了。佛说:‘你注意啊,我马上告诉你,你现在的身体内部有一个东西永远不变,不死的、不老的。’佛接著提出问题:‘大王,你几岁的时候亲自看到恒河的水?’

在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建立佛教以前,印度传统的文化,都是婆罗门教,也就的现在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是拜天的,拜天主,耆婆天是天神、天主之一,天主有很多。

他说,当我三岁妈妈牵著我,带我走路经过这条河,那个时候三岁时,我第一眼看到,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恒河。当时,我的印象很深刻,现在还记得。

这里头看个问题,佛为什么要拿水流来比方,这个问题先把它安在脑筋里,要注意!

佛说,如你讲的,廿岁的时候比起十岁来已经衰老得多了。乃至活到六十岁开外的人,这六十年当中,每年每月,每月每时,每分每钞,都在刹那刹那间迁移变化。‘则汝三岁见此河时’,那么你在三岁的时候,看到这条河流的水。‘至年十三,其水云何’,过了十年,到了十三岁那个时候,看这个恒河的流水怎么样呢?
30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8:03:00 | 只看该作者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他说,我三岁的时候看到这条流水,现在六十几岁看到还是这条流水,没有什么两样。

佛说,你刚才讲自己感伤年纪老了,头发白了,脸也比童年时多了很多皱纹。那么,你现在眼睛看这条恒河,跟你童年时,你那个能看见的那个作用,有没有因年纪的老幼而有所不同?

波斯匿王答得很干脆:‘并没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他会这么回答?请注意!‘观河之见’这四个字,如果佛只是这样笼统的问:‘那么大王,你六十二岁所见的有不同吗?’假使我是波斯匿王,我的答话是‘有不同’。我三岁到十几岁看那恒河,看得清清楚楚。我眼睛没有老花,也没有散光,也没有近视,很清楚。现在我老了,虽然看见的还是水,却有点迷迷糊糊了。对不对?所以要注意问的是能见的道理,先不要想到明心见性上去,所见对现象虽然不同了。但能见的功能还是一样,是没有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5 09:44 , Processed in 0.0679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